絲綢之路2000年(修訂版)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絲綢之路2000年(修訂版)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芳思 著,趙學工 譯,楊玉好 校
圖書標籤:
  • 絲綢之路
  • 亞洲曆史
  • 貿易
  • 文化交流
  • 曆史
  • 旅行
  • 中亞
  • 絲綢
  • 古道
  • 探險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4547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1274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70
字數:258900
正文語種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絲綢之路兩韆年來的曆史包含瞭太多的話題,一個話題一條綫索,一個話題一種視角。斯文·赫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樓蘭、高昌、唐玄奘、瑪嘎爾尼、蠶絲、茶葉、大黃、香妃、斯坦因……都會在此相逢。在這本書裏,我們選用瞭大量珍貴的圖片,它們來自世界著名博物館、圖書館的珍藏,用彩色的大圖片為你再現絲路文化。另外,我們還為你做瞭兩個大大的拉頁,將絲綢之路的路徑和通道直觀地呈現給你。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是古代一條貿易路綫,穿越中亞直達歐洲,德國地理學傢李希霍芬將它稱為絲綢之路。這個充滿風情的名字,至今使人聯想到馱著大批中國優質絲綢、香料和香水的駝隊,聯想起雪山環繞的沙漠和綠洲,還包括葡萄、芫荽、波羅的海湖泊和地中海珊瑚,等等。通過這條路綫,絲綢從中國運到古羅馬、漢族公主受命與西域部族聯姻結盟。絲綢之路的商貿,起於公元1世紀,距今2000年。《絲綢之路2000年(修訂版)》引用大量博物館的館藏,包括照片、寫本和繪畫,呈現齣一幅完整的關於絲綢之路曆史與文化的畫麵,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探險傢,如斯坦因、斯文·赫定和曼納海姆等人拍攝的照片。

作者簡介

  吳芳思(Frances Wood)英國國傢圖書館中文部前主任。作品有《馬可·波羅去過中國嗎?》(1995),《華人與狗不許入內:1843-1943年間中國通商口岸的生活》(1998),《在北京練習扔手榴彈:我在“**”期間》(2000),《中國指南》(修訂版2002)。
  
  趙學工,解放軍南京國際關係學院英語專業畢業。長期在部隊從事英語翻譯工作,1999年在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進修研究生課程。2003年轉業。此後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工作。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全世界人民都對絲綢之路很著迷。他們不僅陶醉於絲綢本身,而且也陶醉於在中亞沙漠中發現中國絲綢;他們還陶醉於宗教的傳播:中國早期的佛教行腳僧勇闖沙漠,從印度取迴珍貴的經捲在長安翻譯;他們還醉心於造紙術的傳播故事:從中國經阿拉伯世界到歐洲。對我來說,在敦煌蘊藏豐富的藏經洞中發現的紙張,是絲綢之路上*偉大的發現之一。
  ——吳芳思( Frances Wood)
  
  ★當絲綢之路一下子升溫後,人們忽然發現,中文書中有關絲綢之路的綜述性圖書並沒有幾種,已有的也是一些比較學術的、教科書式的著作,比較少見適閤專業之外讀者的那種雅俗共賞的讀物。比較而言,已經翻譯成中文的布爾努瓦《絲綢之路》和吳芳思《絲綢之路2000年》倒是兩種篇幅適中,而內容也頗為可觀的書籍。現在,上海辭書齣版社重新修訂齣版《絲綢之路2000年》,相信會受到今日讀者的廣泛歡迎。
  ——榮新江

目錄

序言(榮新江)
中文版序
第1章 “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
第2章 玉豬龍和薄如蟬翼的“羊毛”製品:玉器和絲綢
第3章 從希臘、羅馬到中國
第4章 天之棄子匈奴和漢朝貿易
第5章 貿易和宗教的傳播:吐火羅人和粟特人
第6章 中亞風尚
第7章 韆佛洞:絲綢之路上的佛教
第8章 黨項人、濛古人、聶斯脫利派傳教士和馬可·波羅
第9章 玫瑰花園:前往大明帝國和撒馬爾罕的旅行者
第10章 大角逐與絲綢之路
第11章 在亞洲冰冷的懷抱裏:絲綢之路上的探險者
第12章 戰利品和老虎內髒:狩獵和絲路理論
第13章 獲得樣品:奧裏爾·斯坦因
第14章 發掘結束:伯希和、馮·勒柯剋和華爾納
第15章 尕司令:20世紀30年代的絲路之行
跋今日絲綢之路
注釋與參考文獻
人名譯名對照錶
緻謝
譯後記

前言/序言


歐亞大陸的文明交響:一部橫跨韆年的人類互動史詩 《歐亞大陸的文明交響:一部橫跨韆年的人類互動史詩》 深入探討瞭自古代至近現代,廣袤的歐亞大陸腹地所發生的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遷。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構建一個宏大且細緻的敘事框架,用以解析不同文明區域之間復雜而持久的互動關係,而非僅僅聚焦於某一條特定的貿易路綫或單一的曆史時期。 第一部:文明的萌芽與早期互動(公元前5世紀前 - 公元前2世紀) 本書的開篇迴溯至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聚焦於歐亞大陸核心地帶的早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的交匯點。我們首先考察瞭在東亞的黃河文明、南亞的印度河榖文明、中亞的粟特文化圈以及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各自獨立發展的基礎。隨後,重點分析瞭早期技術(如冶金術和馬匹的馴化)如何跨越地理障礙,催生瞭早期的區域性聯係。 例如,在古代草原上,斯基泰-薩爾馬提亞人群體的遷徙模式被細緻描繪,他們不僅是馬背上的徵服者,更是連接東西方物質文化的關鍵媒介。本部分詳盡闡述瞭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如何通過其高效的道路係統和標準化的行政管理,首次將廣闊的亞洲腹地置於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治與經濟框架之下,促進瞭公元前5世紀左右的首次大規模文化滲透。我們探討瞭希臘化文化在亞曆山大大帝東徵後,如何沿著中亞的綠洲城鎮播撒影響,並與本土的佛教思想産生初期碰撞。 第二部:帝國的興衰與物質流動的加速(公元前2世紀 - 公元10世紀)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分析由強大帝國支撐的區域性連接的建立與鞏固。重點剖析瞭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雖然相隔遙遠,但其對西域控製的加強,如何間接刺激瞭中亞地區商路的活躍。我們避免將這一時期簡單歸類為“絲綢之路”的黃金時代,而是將其視為多重獨立貿易網絡相互交織的復雜體係。 重點案例分析包括: 1. 粟特語商人群體的崛起: 深入研究粟特人在不同帝國疆域內建立的商業飛地,他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如何成為跨文化交流的載體。 2. 宗教的傳播與本土化: 詳細考察佛教藝術和教義如何從印度嚮東傳入,並在敦煌、龜茲等地與波斯、希臘文化元素發生融閤,形成獨特的犍陀羅藝術風格和中亞佛教母題。同時,探討瞭祆教(拜火教)和景教(早期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在不同時期的傳播軌跡和影響力。 3. 突厥汗國的興衰與草原的再塑: 分析瞭公元6世紀後,突厥諸部在中亞的興起,如何打通瞭連接東歐草原與中國北方的快速通道,對絲綢之路的地理和政治版圖産生瞭結構性影響。 第三部:伊斯蘭世界的中樞作用與全球化前夜(公元10世紀 - 公元14世紀) 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歐亞大陸的互動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其特點是知識、技術和商業資本的集中化。本書將重點放在伊斯蘭哈裏發國和隨後興起的波斯化王朝(如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如何成為歐亞信息和商品交換的樞紐。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以下幾個方麵: 1. 技術與知識的轉移: 探討瞭源自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以及印度傳入的數字係統(阿拉伯數字的雛形),如何在巴格達、開羅等地被吸收、改進,並通過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傳入歐洲。 2. 農業與物種的交流: 考察瞭棉花、甘蔗、柑橘類水果等重要經濟作物的地理擴散路徑,以及這些作物對沿綫各地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改造。 3. 濛古帝國時代的整閤與衝擊: 對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建立的龐大帝國體係進行瞭批判性審視。我們認為,濛古的統治在短期內帶來瞭空前的安全和政治統一(Pax Mongolica),極大地便利瞭人員和信息的流動,但也伴隨著劇烈的社會動蕩和疾病(如黑死病)的擴散。這一時期的互動是高強度、高風險的“一體化”嘗試。 第四部:海洋力量的興起與腹地的轉型(公元15世紀 - 公元19世紀)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傳統陸地通道麵臨的挑戰,以及歐亞腹地在麵對新興海洋帝國時的適應與掙紮。 1. 奧斯曼帝國與薩非王朝的角力: 考察瞭在明朝和帖木兒後繼者統治下的東亞,以及新興的俄羅斯沙皇國勢力崛起,如何重塑瞭中亞的政治地理。奧斯曼帝國對東西方貿易路綫的控製,雖然沒有完全切斷陸路,但極大地提高瞭交易成本,客觀上刺激瞭歐洲對開闢新航路的渴望。 2. 內陸邊疆的重構: 詳細分析瞭中亞草原地帶的準遊牧部落(如哈薩剋、卡爾梅剋)如何在清朝和沙俄的壓力下,其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 3. 現代性的滲透與遲滯: 探討瞭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和意識形態如何通過各種邊緣路徑(如外交使團、科學探險、以及最終的軍事乾預)逐漸滲透到中亞和西亞的腹地,以及這些傳統中心如何試圖應對全球權力中心的轉移。 結論:連續性與斷裂性 全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歐亞大陸數韆年來互動模式的根本特徵:即技術、宗教和商品流動在不同曆史階段呈現齣顯著的周期性與非對稱性。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跨越民族國傢視角的、立體的曆史觀,強調瞭這些“中介地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全書強調的是互動、吸收、適應與抵抗的復雜過程,而非單一的徵服或綫性的進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修訂版相較於舊版,無疑是加入瞭大量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這使得它保持瞭極強的時效性和前沿性。我特地去對比瞭一下某些關鍵章節的更新點,發現作者對新的DNA分析技術在古代人群遷徙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近航海記錄的解讀,都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補充。這種“與時俱進”的態度,是學術著作保持生命力的關鍵。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知識的梳理和重述,更是在現有認知框架下不斷拓展和修正,這對於每一個關注曆史研究動態的讀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信息增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韆年變遷”這個概念有瞭更具體、更具象的把握,它不再是抽象的時間概念,而是由一個個新發現和新觀點構築起來的立體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封麵那帶著歲月痕跡的絲綢紋理,配上那燙金的標題,初見時就讓人心生敬畏。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捧著一本跨越韆年的史書。光是翻閱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和地圖,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團隊在製作過程中付齣的巨大心血。那些描繪古城遺址、駱駝商隊以及異域風情的版畫和照片,每一張都仿佛在低語著曆史的秘密。裝幀的細節處理得極其到位,比如扉頁上那一句引人深思的題詞,以及精美的燙印工藝,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絲綢之路”這一宏大主題的尊重。閱讀體驗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於這種對實體美感的追求,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陳列和珍藏的文物。我甚至花瞭好一陣子研究瞭目錄和索引的編排方式,那種清晰的脈絡感,預示著內容會是多麼的係統和全麵,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期待。

評分

初讀幾章,那種撲麵而來的史詩感和敘事張力,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遠、冰冷的史料,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他/她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巧妙地將經濟貿易、宗教傳播、文化交融這三條主綫編織得天衣無縫。比如,對粟特商人群體興衰的描述,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幾句話,而是充滿瞭對他們如何在沙漠中建立起商業網絡、如何周鏇於不同帝國之間的細膩刻畫。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的關注,那些商賈、僧侶、工匠的麵孔,透過文字變得立體起來,他們的決策、他們的冒險,構成瞭這條偉大商道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麵。這種敘事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代入感和探索欲,仿佛自己也成瞭那漫漫黃沙中,隨行的一員。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地域文化的縱深挖掘。絲綢之路絕非一條單一的、從東到西的直綫,而是一個龐大復雜的文化交匯網絡。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中原王朝與西方世界的互動上,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那些“中途站”的輝煌與變遷——比如中亞河中地區的城市文明,或者西域綠洲國傢的獨特信仰體係。作者在描述不同文化元素碰撞時所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佛教藝術如何吸收瞭希臘化雕塑的影響,又如何在傳入中國後發生本土化的轉變,這種層層遞進的文化解碼,讓人對人類文明的相互影響有瞭更宏大和多元的理解。它挑戰瞭那種將曆史簡單地視為“綫性進步”的傳統觀念,而是呈現瞭一個充滿活力和復雜性的文化熔爐。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普及性達到瞭一個令人稱奇的平衡點。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原本擔心那些深入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據會讓人望而卻步,但作者的筆法極為高明,他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將復雜的學術觀點,用清晰、引人入勝的語言闡釋齣來。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對於不同學派觀點的引用和辨析,都處理得非常客觀和審慎,顯示齣紮實的學養和開放的研究態度。每一次提到某個地名的變遷,或者某種器物風格的演變,後麵總能看到詳盡的注釋和引文佐證,這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可靠性。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絲路曆史脈絡的嚴肅讀者來說,它提供的深度是遠遠超齣一般科普讀物的範疇的,無疑是一部可以作為案頭參考的權威著作。

評分

書的質量和物流都很給力!

評分

一直在京東上買圖書,不錯

評分

很好,是正品,內容很豐富很實用,多次購買很放心!

評分

書還可以,趕上優惠,價格也還可以接受,不錯。

評分

不錯,值得購買啊啊啊啊啊不錯,值得購買啊啊啊啊啊不錯,值得購買啊啊啊啊啊不錯,值得購買啊啊啊啊啊

評分

物流很給力。

評分

這書寫得很差,思維混亂,史料堆砌卻很單薄,很差很差

評分

書還可以,趕上優惠,價格也還可以接受,不錯。

評分

講述絲路史裏還算有趣的一本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