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李时珍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本草学
  • 药物学
  • 古代医学
  • 博物学
  • 李时珍
  • 明代
  • 医学史
  • 传统文化
  • 药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6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5982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丽国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从当代用药的实际出发,以临床常用中草药为基础,以地区优势特色药物为延伸,精选出常用常见的二百余味药物。
  2.全书按笔画分类进行编排,主要内容由文字说明和中药手绘彩图组成,图文呼应,一目了然。
  3.本书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既是从事医疗、教学、科学人员的案头必备之书,也是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和寻求治病保健人群的自学参考书籍。
  4.本套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力求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带去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之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编写而成,素来享有“东方药学巨典”的美誉。其名为药学著作,内容其实涉及医学、药学、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一部有着全球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医学与文化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作者简介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高学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委国家秘密技术级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新药、麻醉药、中药保护品种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主编,国家药监局刊行的《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常务副主编,《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编委,《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编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五谷为养,五菜为充——谷、菜部本草
绿豆8
粟 10
小麦 11
稻 12
荞麦 13
大豆 14
赤小豆 16
豆腐 18
玉米 19
罂粟 20
刀豆 21
山药 22
生姜 23
葱 24
香菜 26
蒲公英 28
韭 30
芥 32
萝卜 34
白菜 36
南瓜 37
马齿苋 38
百合 40
冬瓜 41
丝瓜 42
大蒜 44
荠 46
葫芦 48
莴苣 49
竹笋 50
茄 51
苦瓜 52
木耳 53
鱼腥草 54
灵芝 55
芋 56
第二章
五果当为助——果、木部本草
西瓜 58
葡萄 60
龙眼 62
核桃 63
山楂 64
枇杷 65
桃 66
杏 68
枣 70
荔枝 72
橘 74
莲藕 76
梨 78
木瓜 80
猕猴桃 82
杜仲 83
檀香 84
樟 86
桑 87
五加 88
巴豆 89
茯苓 90
酸枣 92
第三章
百草皆备药性——草部本草
人参 94
黄精 96
决明 98
连翘 100
何首乌 102
覆盆子 104
防风 106
薄荷 108
葛 109
柴胡 110
苍耳 112
菊 114
黄连 116
地黄 118
白头翁 120
牡丹 122
浮萍 124
芍药 125
甘草 126
当归 128
沙参 130
半夏 132
桔梗 133
独活 134
天麻、赤箭 136
骨碎补 138
大蓟、小蓟 140
牵牛子 142
大黄 143
艾 144
萱草 146
五味子 148
车前子 150
月季花 152
益母草 154
马兜铃 156
黄芪 158
肉苁蓉 159
红花 160
金银花 162
第四章
五畜适为益——虫、鳞、介、禽、兽部本草
蝎 164
蝉 166
鲤鱼 167
鲫鱼 168
虾 169
海马 170
蛤蚧 171
鳖 172
牡蛎 174
蚌 176
鹅 177
鸡 178
鸭 180
猪 181
牛 182
驴 183
羊 184
鹿 186
兔 187
狗 188
阿胶 190

精彩书摘

  山药《本草纲目》记载
  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释名
  薯蓣在齐鲁地区叫山芋,在郑越地区叫土,在秦楚地区叫玉延。其实都是一种东西,但名字都不一样,或许是因为发音有轻有重,或许是因为讹传的原因才会这样吧。不过也有人说,薯蓣因唐代宗名字叫豫,所以避讳改名字叫薯药,后因为宋英宗避讳曙,便改名叫山药,这已经和当初的本名完全不同了。
  山药入药,野生的效果最好,如果食用则家种的较好。山药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叶子有三个尖,像牵牛叶但更厚更光润,五六月开穗状淡红色的花,结荚成簇,豆荚有三个棱,坚硬但无仁。子长在豆荚的旁边,有些像雷丸,大小不一,外皮黄色但内瓤是白色的,煮后食用味道甘甜爽滑。
  根
  气味:甘,温、平,无毒。
  主治:可以滋补身体,益气力,长肌肉。经常食用可以耳聪目明,补五劳七伤,去冷风,益肾气,健脾胃,还能止泻粒
  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淀粉酶、膳食纤维、磷、钾、镁等。
  山药的有效成分有降血糖、调节血脂、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最适宜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食用。
  生姜《本草纲目》记载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或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
  释名
  许慎认为姜是抵御湿寒的菜。王安石认为姜能疆御一切邪秽的东西,因此叫作姜。刚长出来的嫩姜因为尖部有微微的紫色,所以叫作紫姜,有的也叫作子姜,相对应的它的根,就叫作母姜。
  姜适宜生长在低湿的沙土地,四月份取母姜种下,五月就会长出像嫩芦苇的苗来,但叶子有辛辣味,是成对长的,很像竹叶,但比竹叶稍宽。秋分前后就会长出像排列的手指那样的新芽来,这就是最宜食用的子姜。
  生姜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长时间食用有去除体味的功效,可以治疗由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有止呕吐、理气的功效;还可以滋补脾胃,调和人体五脏等功效。
  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磷等。
  姜有杀菌的作用,并且其有效成分可以抗衰老,长期食用有美容的效果。姜还能抑制癌细胞活性,可起到防癌的功效。
  葱《本草纲目》记载
  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制犬伤,制蚯蚓毒。
  释名
  葱的名字来自“”这个字。因为“”有中空的意思,而葱这种植物,正好是外面直而中间空的,所以人们就把这种植物叫作葱。人们习惯把刚长出来的作叫作葱针,把葱叶叫作葱青,把葱的外皮叫作葱袍,把葱的茎叫作葱白,把葱叶中的黏液叫作葱苒。因为葱不仅可以和任何菜一起吃,而且还能起到增香的作用,因此就叫作菜伯、和事草。
  我们食用的葱有两种:一种是冻葱(即冬葱),有的人也叫它太官葱。因为这种冬天适宜储藏的葱茎既柔软又细嫩,而且有一种香味,特别适合太官上供,因此叫作太官葱。另一种是汉葱,汉葱的茎特别坚硬,像木头一样,所以又叫作木葱。
  葱白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用葱做汤,可以治疗感冒引起的鼻塞、头痛,有去除风湿引起的关节和肌肉疼痛以及安胎的功效。还可以使眼睛变得明亮,祛除肝脏中的邪气。
  叶
  主治:一般可用于治疗下肢水肿,对五脏有滋养之效,可明目。如果将其研碎,敷于化脓部位、毒虫咬伤处,有祛毒的作用。
  葱实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有温中益精的作用,对肺部以及头发有一定的护养之用。还有补益中气的功效,食之可使眼睛明亮。
  葱汁
  气味:辛,温、滑,无毒。
  主治:散瘀血,止鼻衄;治头痛、耳聋、痔疮;解药毒。
  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叶酸、胡萝卜素、磷、铁、镁、硒等。
  葱的特殊气味,可以去除鱼肉类食品的膻气,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还可以促进消化,增进食欲。葱含有维生素及丰富的矿物质,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预防癌症的作用。
  香菜《本草纲目》记载
  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痧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释名
  有人称它为,姜属,可以使口气清新。因为它的茎柔弱,叶片很细,根须特别多。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带回来的,因此称为胡荽。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羯族人,忌讳“胡”这个字,因此他把胡荽改为香荽。现在也有人称它为荽。“”是形容其茎叶散布之形状。
  香菜到处都有种植。一般选在八月的阴天下种,刚长出来时茎很柔弱,叶片是圆形的,有花歧,根又软又白。一般在冬季或春季采摘,食用时口感香美,十分好吃,也可做腌菜。也许是它的香味太诱人的缘故,道家把香菜列为五荤之一,道士做法事之前绝对不能食用。立夏后香菜会长出一团一团细小的淡紫色的花,有些像芹菜花。等到了五月份,就能收获像大麻子一样的有特殊香味的香菜子了。香菜的叶、子都可食用,生吃也可,熟食也可,对人的身体都有好处。
  根、叶
  气味:辛,温,微毒。
  主治:可治消化不良,促进消化和吸收。还可以滋补五脏,治疗头痛及一些皮肤病。
  子
  气味:辛、酸,平,无毒。
  主治:有消食开胃的作用。
  蛋白质、钙、磷、铁、钾、胡萝卜素、维生素C、粗纤维等。
  香菜的特殊香气能去除肉类的腥膻味,因此在一些菜肴中加些香菜,能起到去腥膻、增味道的独特功效。经常食用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蒲公英《本草纲目》记载
  妇人乳痈水肿,煮汁饮及封之,立消。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丁肿。掺牙,乌须发,壮筋骨。
  释名
  名字和意义的来历都不详。孙思邈在《千金方》里叫它凫公英,苏颂在《本草图经》里叫它仆公罂,老百姓叫它蒲公丁,也叫黄花地丁。淮河流域的人叫它白鼓钉,四川人叫它耳瘢草,关中人叫它狗乳草。也有人叫它金簪草,是因为它的花形像金簪的头部形状。
  蒲公英在长江南北比较多,除了岭南地区,其他地方也有分布。蒲公英四季都有花,花谢后长出飞絮,絮中有子,落地即生根。因此,即使在人们的庭院间也经常可以见到。它的花似大旋,叶似小莴苣,茎长三四寸,折断处有白色的汁液。嫩苗可以食用,味道很好。二月采其花,三月采其根。可制汞,伏三黄。也有一种只长在太行山、王屋山的蒲公英开的花是紫色的,叫作大丁草,陈州地区的人们叫它烧金草,据说这种蒲公英能帮助人们炼朱砂。还有一种与它相似但无花的,叫地胆草,也可伏三黄和砒霜。
  苗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可以解食物中毒和散滞气,治疗乳,强壮筋骨。还可以祛除身体中的热毒和消除毒疮。
  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菊糖、葡萄糖、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硒等。
  蒲公英俗称尿床草,对于利尿有非常好的效果。它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及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另外还有消炎和改善湿疹,舒缓皮肤炎、关节不适的净血功效,花朵煎成药汁可以去除雀斑,有美容的作用。
  ……

前言/序言

  中药作为中国以及世界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草纲目》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踏遍名山大川,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是其30余年心血的结晶。《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
  《本草纲目》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为一体,同时广泛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领域,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正因为如此,《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盯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
  中药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物质基础。为了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精华,开发利用药物资源,方便广大百姓使用,我们以《本草纲目》为基础,编写了全彩四色的《本草纲目》一书。
  本书从当代用药的实际出发,以临床常用中草药为基础,以地区优势特色药物为延伸,精选出常用常见的二百余味药物。全书按笔画分类进行编排,主要内容由文字说明和中药手绘彩图组成,图文呼应,一目了然。
  本书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既是从事医疗、教学、科学人员的案头必备之书,也是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和寻求治病保健人群的自学参考书籍。

《长生不老方》 本书汇集了古往今来,东西方对于延缓衰老、追求长寿的各种方术、理论与实践。它并非仅仅罗列神丹妙药,而是从更深层次剖析生命现象,探究人体与宇宙间的微妙联系,以期达到一种“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固本培元”的境界。 第一卷:体质辨识与生命周期 本卷首先带领读者认识自身。作者认为,每个人自出生起便拥有独特的生命密码,即“先天之本”。理解并辨识自身体质,是迈向长寿的第一步。这里详细阐述了古人对于体质的划分,如阴阳平和、阴虚、阳虚、痰湿、气虚、血瘀、特禀等,并提供了简便易行的自测方法。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人体的生命周期。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到青壮年的盛年,再到中老年身体的自然衰退,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特征与养生要点。例如,在青少年时期,强调的是“蓄势待发”,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为生命的蓬勃打下坚实基础;而到了中年,则需要“蓄水养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消耗,开始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中老年阶段,则是“固本培元”,侧重于调养精气神,保持身心平衡。 第二卷:饮食养生与草本精髓 饮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更是延年益寿的关键。本卷将目光聚焦于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人体脏腑的益处。作者并非一味推崇某种单一的食材,而是倡导“食疗”的智慧,即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变化,灵活搭配,达到“辨证施食”的效果。 书中列举了大量具有养生功效的日常食材,如五谷杂粮的补益作用,蔬菜水果的清热解毒与抗氧化能力,以及肉类、蛋奶的精微滋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卷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各种“草本精髓”。这些草本并非直接用作药物,而是作为日常调理的辅助,通过泡茶、炖汤、入菜等方式,温和地滋养身体。例如,对于常感疲乏者,会推荐枸杞、黄精等,解释其如何补益肝肾、增强体质;对于容易上火者,则会介绍菊花、薄荷等,说明其清热降火的功效。本书强调的是草本的“食养”而非“药用”,其温和与持久是其最大特点。 第三卷:动静结合与气韵流转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并非越剧烈越好。本卷探讨了“动”与“静”在养生中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运动和呼吸,促进体内“气韵”的流转。 “动”的部分,本书介绍了几种古老而有效的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功法不仅能强健筋骨,更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作者细致地讲解了每种功法的动作要领、呼吸配合以及不同体质的人群如何选择和练习。此外,还提倡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登山,强调亲近自然,感受天地之灵气。 “静”的部分,则侧重于身心合一的修炼。本书详细介绍了打坐、冥想等静心养气的方法。通过调息、观照,使心神宁静,减少外界干扰,从而达到“内观自省”的目的。作者认为,长期的静心修炼,能够有效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减少因情志不畅而引发的疾病,对延缓衰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卷:环境适应与时令养生 天地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人体作为其中一部分,也需要顺应自然的节律。本卷强调了环境适应与时令养生对于长寿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分析了四季变换对人体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提供了相应的养生建议。春季,提倡“生发”,注重疏肝理气,多食辛甘之品;夏季,主张“养心”,需清热解暑,多食苦味、酸味食物;秋季,讲究“润肺”,宜滋阴润燥,少食辛辣;冬季,则强调“藏精”,应温补阳气,多食温热之品。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其他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气候、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与调适方法。例如,如何在高湿地区保持身体的清爽,如何在寒冷地区做好御寒保暖,如何在空气质量不佳的环境下保护呼吸系统等。 第五卷:情志调养与精神永驻 “百病生于气”,情志的调养被视为养生的“上工”。本卷深入剖析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的影响,并提供了疏导情志、保持精神愉悦的方法。 作者强调,过度的情志波动,会扰乱人体的气机,损伤脏腑。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书中介绍了多种方法来培养积极的情绪,如培养兴趣爱好、学会感恩、保持乐观心态、积极社交等。对于一些难以排解的负面情绪,则提供了如倾诉、书写、艺术疗法等疏导途径。 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作者认为,一个有目标、有追求、内心充实的人生,更能带来长久的活力。本书鼓励读者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操,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从而达到一种“精神永驻”的境界。 《长生不老方》并非一本教人点石成金、返老还童的奇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智慧地生活,顺应自然,关照身心,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生活哲学。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主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养生之道,让生命在每一个阶段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识《本草纲目》,源于一次偶然的图书馆翻阅,当时我被它厚重朴实的封面和其中密密麻麻、古朴典雅的文字所吸引。捧在手里,一股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的时代。我并非专业的医药人士,起初只是怀着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想一窥这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究竟。翻开扉页,精美的插图跃然纸上,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植物、栩栩如生的动物、矿物,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人感叹古人观察之细致,绘画技艺之精湛。随后的内容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仅是简单的药材罗列,而是系统地阐述了每种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甚至包括了炮制方法和使用剂量。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附方”的部分所吸引,那些来自民间、历经实践检验的验方,充满了朴素的智慧和人文关怀,许多方子都针对着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病痛,读来倍感亲切。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术语,虽然有些晦涩,但通过上下文和插图的辅助,逐渐能够领会其意。这部书不仅仅是关于草药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自然的哲学著作,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身边的事物,以及如何运用自然的力量来滋养身心。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我求知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

评分

《本草纲目》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一部关于“观察”和“理解”的教科书。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加敏锐的目光去审视自然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我曾在一片野地里,对照着书中的描述,找到了书中记载的一种我从未留意过的植物,并了解到它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那一刻,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馈赠。书中对于不同药物的“气味”、“性味”、“归经”的详细阐述,让我开始理解,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能量”,它们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相互作用。这种“整体观”的思维方式,让我不再将疾病视为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看作是人体整体失衡的表现。因此,《本草纲目》不仅仅为我提供了药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一种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的方式——一种更加细致、更加深刻、更加敬畏的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的奥秘。

评分

我常常会在某个下午,泡上一杯热茶,然后静静地坐在窗边,翻开《本草纲目》。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而又温润的质感,仿佛能抚平我内心深处的浮躁。我并不是为了学习具体的药方,更多的是被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所吸引。例如,书中关于“饮食宜忌”的章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对身体好,什么对身体不好,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食物的性味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季节变化对饮食的影响。我读到关于“反者道之动”的论述,对食物相克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饮食习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用于日常保健的方法,比如一些简单的药浴方、食疗方,这些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觉得中医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甚至会尝试书中介绍的一些简单食疗方,比如用“大枣”来调养气血,用“生姜”来驱寒暖胃,这些实践让我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它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身体节律的智慧。

评分

每一次翻开《本草纲目》,我都会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受。即使是反复阅读过的内容,在不同的心境下,总能读出新的味道,获得新的领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动物药的描述,比如“蜗牛”、“蝉蜕”等,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频率并不低,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它们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将这些被忽视的生命,重新赋予了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有用之物”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发现之美”的赞歌。书中对每一种物质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考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严谨和魅力。我甚至会将书中的一些描述与现实中的动植物进行对比,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而且,《本草纲目》的语言风格,虽然古朴,却极具表现力,它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

评分

要说《本草纲目》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恐怕就是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内容了。李时珍先生耗尽毕生心血,跋山涉水,走遍千山万水,亲自采集、鉴别、记录,这种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书中对每一种药物的描述,都力求准确,从来源、形态、气味,到功效、主治、禁忌,无一不详。例如,对于“人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其补气益血的功效,还会区分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人参在药效上的细微差别,并引用大量前人的论述,加以辨析和总结。这种详尽而又系统性的梳理,使得《本草纲目》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权威著作。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某些药物时,会提及一些有趣的典故或者民间传说,这使得枯燥的药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些药物的认识更加立体化。而且,它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本身,还延伸到了许多相关的领域,比如动植物的习性、地理分布、甚至一些古代的医疗实践和卫生常识。读《本草纲目》,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知识旅行,每一次翻阅,都仿佛与李时珍先生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评分

在我看来,《本草纲目》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严谨性上,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一种深入民间、贴近生活的实践精神。李时珍先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与药农、与民间医者交流,收集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书中大量的“附方”,便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这些方子,有些朴实无华,用料常见,却能解决许多困扰人们的病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我甚至会和家人朋友分享一些书中介绍的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比如用“红枣”和“枸杞”煮水,或者用“艾叶”泡脚。这些看似微小的尝试,却能带来切实的健康改善,也让我对传统医学的“未病先防”、“治未病”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本草纲目》就像一座宝藏,只要你愿意去挖掘,总能发现适合自己的那份珍贵。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并非离我们遥不可及,他们的智慧,仍然能够滋养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的心灵。

评分

《本草纲目》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道”的书。它所蕴含的,是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我之所以反复阅读,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医生,而是被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所吸引。书中关于“阴阳五行”的理论,虽然抽象,但却能够帮助我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转化。比如,书中对“温”“热”“凉”“寒”四气的论述,以及它们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让我对寒热失调的身体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开始尝试将这种“辨证”的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分析问题的原因,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都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本草纲目》所提倡的“顺应自然,不妄为”的理念,对我影响深远。它教会我,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敬畏之心,不应过度索取,而应学会感恩和适度。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评分

我对《本草纲目》的敬意,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植物形态、生长环境,甚至民间俗称的细致描述。书中对于每一种植物,都力求描绘得栩栩如生,从根、茎、叶、花、果,到整体的生长姿态,都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刻画。这不仅方便了药材的辨识,更让我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情。他并非仅仅将植物视为药材,而是将其看作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馈赠,是生命力的载体。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虽然是古老的木刻版画,但其线条流畅,比例准确,充满了艺术感。当我对照着书中的插图去观察现实中的植物时,常常会有一种惊喜的发现感,原来那些我们在田间地头司空见惯的草本植物,竟然都隐藏着如此神奇的功效。比如,我曾在外出游玩时,看到一种不起眼的野草,根据书中的描述,我竟然辨认出它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材。这种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实际体验,让我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我对“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曾几何时,总觉得古籍晦涩难懂,遥不可及,仿佛是属于过去时代的遗物,与我们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然而,《本草纲目》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书中描述的许多植物和动物,依然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是我们过去常常忽视了它们隐藏的价值。当我看到关于“桑叶”的记载,得知它不仅能作为食物,还能入药,治疗风热感冒,甚至还有明目润肤的功效,我忍不住跑到家门口的桑树下,仔细观察它的叶片,突然间,那熟悉的绿意在我眼中变得格外珍贵。又比如,“薄荷”的清凉提神,在中医里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饮用薄荷茶的体验不谋而合,只是《本草纲目》更深入地挖掘了它的药理作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关注那些名贵稀有的药材,对许多寻常可见的草根树皮、甚至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物质,如“瓦楞子”(牡蛎壳)、“醋”(泛指醋的应用)等,都有详尽的论述,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细节。这种“不耻下问”、包容万象的态度,让我对这部巨著肃然起敬。它让我意识到,伟大往往蕴藏在平凡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探索,生活中处处都有宝藏。

评分

《本草纲目》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位无声的智者,一位耐心的向导。每次当我感到困惑或者迷茫时,翻开它,总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我记得有一次,我为家人的健康问题感到焦虑,无从下手。偶然间,我翻到了书中关于“辨证论治”的章节,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逻辑,但它所传达的“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原则,让我明白,解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书中对于许多疾病的描述,虽然用词古老,但其对病因、病理的分析,以及针对性的治疗思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比如,书中对于“咳嗽”的各种分类和不同的治疗方法,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同一种症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不同的病机。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细致、更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健康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一蹴而就的“特效药”。《本草纲目》教会我,治疗之道,贵在“辨”,贵在“因”,贵在“循”。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并用更科学、更自然的方式去应对。

评分

很精美的一本书,值得买

评分

本本草纲目和其他版本比起来,虽然内容也许不算是最全面的,但是装帧设计、内容讲解算是很独特的,让人能学到不少中草药相关的医学常识,非常涨知识。买来也送给一个喜欢研究中医的朋友,他也觉得很好。

评分

都是常识,生活中用的到

评分

好东东,正版,优惠力度大。。。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印刷很不错。

评分

凑单品,家常翻读一下

评分

本书内容确实相当简单,比本草纲目的原文删减了很多内容

评分

简明扼要,只是貌似不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