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你對其一無所知?好糗!打開它,讓你足不齣戶知印度;近在咫尺的遊玩勝地,你不知路在何方?好“囧”!帶上它,讓你人在旅途不再“囧”!
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展示整個印度,讓你一冊在手,旅遊、經商、學習、生活全搞定;超簡單、超實用、超貼心的印度常識讀本,讓你一書在案,美食、美景、曆史、文化都知道!
《印度常識》共分為十一個章節,係統介紹瞭印度的政治、地理、曆史、社會、文化、旅遊等各方麵的內容。全書以通俗易懂、由淺入深的文字詳盡盤點瞭去印度最不能錯過的熱門旅遊景點和人氣美食,切閤實際地解讀瞭赴印度旅遊、經商、留學的注意事項,並為大傢提供瞭一套全麵而實用的在印度生活攻略,以幫助大多數人解決在印度旅遊、留學、經商、生活時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
盧莉,旅行愛好者,曆史文化研究者,緻力於推廣深度旅行計劃,拒絕浮光掠影的旅行“遊戲”。同時愛好寫作,喜歡將旅行中的見聞、感受付諸細膩、優美的文字。由於對各國曆史文化擁有濃厚的興趣,每年都會前往不同的國傢旅行、學習,足跡遍及日本、韓國、印度、美國等。
第1 章 彆具一格的香料之國——印度飲食
1. 印度的南北飲食為什麼差異巨大? 002
2. 印度奶茶為什麼叫“馬沙拉”? 003
3. 印度的“加巴地”是一種什麼食物? 004
4. 印度人為什麼愛喝酸奶? 005
5. 印度人為什麼愛吃“糊糊”? 006
6. 為什麼印度有一半國民喜歡吃素? 007
7. 印度人為什麼愛吃手抓飯? 008
8. 印度人為什麼愛吃咖喱? 009
9. 印度人的喝水方式有什麼特彆之處? 011
10. 印度人為什麼愛喝茶? 012
11. 印度飲食中有哪些常用的調料? 012
12. 印度人都愛吃哪些水果? 014
13. 印度為什麼會有“杧果文化”? 015
14.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用樹葉做餐具? 016
15. 印度人為什麼愛吃甜品? 017
第2 章 交織的繁華與榮辱——印度曆史
1.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代錶是什麼? 020
2. 誰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021
3. 雅利安人在印度是如何起源的? 022
4. 什麼是吠陀文明? 024
5. 孔雀王朝有什麼特點? 025
6. 印度經曆的古代王朝有哪些? 026
7. 印度古代王國創造瞭哪些文明? 027
8. 印度第一個女王是誰? 029
9. 印度史上的“黑暗時代”是什麼意思? 030
10. 印度的“大治時期”是指哪個時期? 031
11. 莫臥兒帝國為什麼要修建泰姬陵? 033
12. 印度的種姓製度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034
13. 英國是如何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 035
14. 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如何爆發的? 036
15. 甘地為什麼被印度人民稱為“聖雄”? 038
16. 印度為什麼有“民族博物館”之稱? 039
第3 章 歌與舞的魅影——印度文化藝術
1. 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044
2. 印度的語言文字有什麼特點? 045
3. 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是什麼? 046
4. 印度最著名的史詩是哪兩部? 047
5. 梵語戲劇在印度是如何發源的? 049
6. 印度古代文學是如何發展的? 050
7. 印度的古典音樂是如何起源的? 051
8. 印度古典舞蹈的代錶是什麼? 052
9. 印度舞蹈有哪些特點? 054
10. 印度電影是在什麼時候誕生的? 055
11. 印度電影有哪些特點? 056
12. 什麼是印度的“新電影”? 058
13. 為什麼古代寓言在印度深受歡迎? 059
14.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瑜伽? 060
15. 印度的哲學有哪些派彆? 062
16. 印度的雕刻有什麼特點? 064
第4 章 厚重與輕快的風景——印度旅遊
1. 印度北部有哪些風景名勝? 068
2. 印度西部和南部有哪些遊覽勝地? 069
3. 新德裏有哪些名勝古跡? 070
4. 印度的瑜伽聖地在哪裏? 072
5. 印度教聖地在哪裏? 073
6. 印度的溫達文為什麼那麼有名? 074
7. 阿格拉有哪些特色景點? 076
8. 貧民窟達哈維為什麼能成為印度熱門的旅遊景點? 077
9.“沙漠中的威尼斯”是指印度的什麼地方? 079
10. 印度“車輪上的宮殿”是怎麼來的? 080
11. 在印度住宿和購物需要注意什麼? 082
12. 在印度旅行如何選擇交通工具? 083
13. 去印度辦理簽證和齣入境時需要注意什麼? 084
14. 去印度旅遊需要注意哪些保險問題? 086
15. 到印度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 087
第5 章 謎一樣的風土人情——印度宗教與民間信仰
1. 印度有哪些主要宗教? 090
2. 印度有哪些主要節日? 091
3. 印度有哪些宗教節日? 093
4. 印度教有哪些宗教儀式? 095
5. 印度為什麼會有宗教衝突? 096
6. 耆那教徒為什麼喜歡苦修? 098
7. 印度人為什麼相信占星術? 099
8. 印度的傢庭有哪些特點? 101
9.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絕食”? 102
10. 印度的婚禮有什麼特色? 103
11. 印度人的婚姻觀如何? 105
12. 印度的種姓製度有哪些嚴格的規定? 106
13. 印度的女性為什麼地位那麼低? 107
14. 印度人為什麼有尊重牛的習慣? 109
15. 印度婦女為什麼喜歡穿紗麗? 110
16. 印醫為什麼在印度源遠流長? 111
第6 章 高科技人纔的“搖籃”——印度教育
1. 什麼是印度的“黑闆行動”? 116
2. 印度的人纔流嚮有什麼特點? 117
3. 印度有哪些教育類型? 119
4. 印度的民族教育是如何發展的? 120
5. 印度的小學和初中都學習什麼課程? 122
6. 印度的初、高中有哪幾種類型的學校? 123
7. 印度的學生需要穿校服嗎? 125
8. 種姓製度對印度的教育影響大嗎? 126
9. 印度為什麼要重建那爛陀大學? 127
10. 印度為什麼有輟學的學生? 129
11.“東學派”和“英學派”有什麼不同? 130
12. 印度人怎樣考大學? 132
13. 印度有哪些主要的大學? 133
14. 印度的大學有哪些特點? 135
15. 印度大學畢業生也喜歡考公務員嗎? 136
第7 章 變革中的軟件大國——印度科技
1. 印度的軟件産業為什麼那麼發達? 140
2. 印度的軟件産業是如何發展的? 141
3.“印度的矽榖”在哪裏? 143
4. 印度的軟件産業為什麼具備國際競爭力? 144
5. 印度的科學技術對農業的發展有何幫助? 146
6. 印度的科技人纔為什麼在全世界受歡迎? 147
7. 印度理工學院為什麼盛産科技人纔? 148
8. 印度是如何培養科技人纔的? 150
9. 印度的科技人纔為什麼不再外流? 151
10. 印度有哪些高科技企業? 152
11. 印度的電信業發展如何? 153
12. 互聯網在印度是如何發展的? 155
13. 印度為什麼重視空間技術的發展? 156
14. 印度的原子能都應用於哪些領域? 157
第8 章 獨樹一幟的發展體製——印度政治
1. 印度的總統和總理各有哪些權力? 160
2. 印度的部長會議有什麼特點? 161
3. 印度的選舉製度有什麼特點? 163
4. 印度的憲法是如何産生的? 165
5. 印度的憲法有哪些特色? 167
6. 印度的兩院議員是如何産生的? 168
7. 印度的議會由哪些部分組成? 170
8. 印度的議會有哪些權力? 171
9. 印度的邦長如何行使權力? 173
10. 印度議會的立法程序是怎樣的? 174
11. 印度的最高法院有哪些職責? 176
12. 印度實行什麼樣的法律體製? 177
13. 印度的主要政黨有哪些? 179
14. 印度的公務員製度有什麼特點? 181
第9 章 從殖民軍到現代軍隊——印度軍事
1. 印度軍隊為什麼要實行“印度化”? 184
2. 印度的軍事院校有哪些特點? 185
3. 印度軍隊如何訓練士兵? 186
4. 印度的兵役製度有什麼特點? 188
5. 印度有哪些軍事院校? 189
6. 印度的大學生需要服兵役嗎? 191
7. 印度陸軍的編製是怎樣的? 192
8. 印度陸軍擁有怎樣的管理體製? 194
9. 印度的海軍有什麼特點? 195
10. 印度的空軍有什麼特點? 197
11. 除瞭陸海空三軍外,印度還有哪些軍事力量? 198
12. 印度軍隊的後勤保障有哪些原則? 200
13. 印度的軍事生産技術先進嗎? 201
14. 印度國內有哪些影響安定的因素? 203
第10 章 世界經濟的動力存在——印度經濟
1. 印度的經濟發展經曆瞭哪些時期? 206
2. 種姓製度和印度商人的産生有什麼關係? 207
3. 印度的貨幣政策是怎樣發展的? 209
4. 印度企業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210
5. 印度有哪些銀行機構? 212
6. 印度的稅收政策有什麼特點? 213
7. 印度的國有企業經曆瞭怎樣的發展曆程? 214
8. 印度擁有怎樣的進齣口經濟政策? 216
9. 印度有哪些重工業類型? 217
10. 印度的輕工業主要有哪些? 219
11. 印度有哪些著名的私營企業? 220
12. 印度的服務業是如何發展的? 221
13. 現代印度有哪些商業名人? 223
14. 印度的投資環境好嗎? 224
15. 外資為印度經濟帶來瞭怎樣的影響? 226
第11 章 風土萬象的孔雀國——印度地理
1.“印度”的國名是怎麼來的? 230
2. 印度的地理位置有什麼特點? 231
3. 印度的國傢象徵有哪些? 232
4. 印度有哪些地形特徵? 234
5. 印度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235
6. 印度有哪些著名的山脈? 236
7. 印度有哪些著名的平原? 238
8. 印度有哪些特殊的動植物? 239
9. 季風對印度的氣候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240
10. 印度有哪些礦産資源? 241
11. 印度的土地資源及利用率如何? 243
12. 印度的水資源情況如何? 244
13. 印度的人口規模和分布是怎樣的? 246
14. 印度的行政區域是如何劃分的? 247
15. 印度德裏有哪些特點? 249
16. 印度有哪些重要的城市? 250
第1 章彆具一格的香料之國——印度飲食
1. 印度的南北飲食為什麼差異巨大?
印度南部和北部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差彆,北部地區的人多以玉米、小麥為主食,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主要以大米為主食,而且他們多喜歡吃炒飯。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理因素。在印度北部,降水較少,所以人們種植的植物多為耐旱的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而南部和沿海地區降雨量豐沛,適宜種植水稻類的農作物。這就造成瞭印度南北飲食的巨大差異。
除此之外,在飲食習慣方麵,北部的印度人對南部的食物不感冒,覺得那些東西難以下咽。同時,南部的印度人也不喜歡北部的食物。還有一些印度人不吃魚、肉和蛋類,更是有一些人寜願餓死,也不願吃牛肉。當然也有一些人在飲食上沒什麼禁忌,什麼都吃。之所以造成這些巨大的差彆,除瞭地理因素外,主要是宗教信仰的影響。
印度的曆史比較悠久,民族差異性很大,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很多差彆。在印度北部,因為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烹飪方式都是莫臥兒式的,即有很多肉、榖物和麵包,與中東或中亞的國傢有些類似。而在印度南部,人們以米飯為主食,更多的時候吃咖喱和素食,尤其是辛辣的咖喱,在南部地區很受歡迎。而且他們喜歡手抓飯,將飯和豆子捏成一團,送進嘴裏。事實上,印度北部的人也喜歡吃辣。所以,如果說印度南部和北部的飲食有什麼共同特點的話,那就是他們都愛吃辣。
在印度吃飯的時候,主人一般會熱情地給客人夾菜,因為客人是不能主動取菜的。而且,客人不能拒絕主人給的食物和飲料。因為在印度,食物被看作神賜予的禮物,拒絕是一種忘恩負義的錶現。而且,很多印度人在吃飯之前還要弄清楚一件事情——他們的食物有沒有被異教徒或非本社會等級的人碰過。如果被碰過,他們會認為食物受到瞭汙染,就絕對不會吃。
印度人在吃完飯之後,會當場稱贊食物美味、好吃。但是,他們一般不會說謝謝之類的話。正餐之後,印度人通常還會吃一些冰激淩、布丁和鮮水果之類的食物。
2. 印度奶茶為什麼叫“馬沙拉”?
茶是中國的特産,後來通過絲綢之路傳到瞭印度。在印度,人們把奶茶叫作“Chai”。這個詞的發音源於廣東話的“茶”。如果按照中國茶分類的話,這種茶屬於發酵的紅茶類。和中國傳統紅茶的處理辦法不同的是,這種茶在加工時是把茶葉切碎,喝的時候加入奶和糖。
印度人喝奶茶也有貴賤之分,一般他們會把貴的奶茶叫作馬沙拉奶茶。之所以叫馬沙拉,是因為裏麵添加瞭很多香料,如豆蔻、肉桂、茴香、丁香和鬍椒等,煮茶的時候,還會加入一些新鮮的牛奶。很多印度人都喜歡這種添加瞭香料的奶茶,尤其是在體力勞動之後,喝上一杯這樣的奶茶,可以驅散疲憊。
在印度的街邊,有很多賣馬沙拉奶茶的店鋪。這些店鋪門前放著一口很大的鍋,裏麵有用文火煮著的牛奶,上麵漂著一層奶皮,味道非常香濃。很多印度人為瞭喝到一杯香噴噴的馬沙拉奶茶,排隊在鍋旁等候。
一般的奶茶喝起來的味道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添加瞭香料,變成瞭馬沙拉之後,奶茶立刻就會變得高貴起來。對印度人來說,他們纍瞭一整天後,可以不吃飯,但是絕對不能不來上一杯馬沙拉奶茶。馬沙拉奶茶被印度人稱為奶茶中的極品,一天一定要喝上幾杯纔身心舒暢。
很多印度人都知道,奶茶好不好喝,關鍵要看煮茶的是什麼人。在印度,人們認為奶茶好喝的程度和煮茶人的年紀通常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年紀越大的人,煮齣來的奶茶就越好喝。如果一個上瞭年紀的印度人有一個茶棚,那麼他的茶棚通常會擠滿瞭人,在這樣的地方想要喝到一杯馬沙拉奶茶是十分睏難的。
在印度,因為氣候不同,燒馬沙拉奶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印度南部,人們講究“拉茶”,就是把牛奶和濃茶在兩個杯子之間倒來倒去,在空中拉齣一道棕色弧綫,目的是讓茶和牛奶可以更好地融閤。而在印度北部,人們更喜歡“煮茶”,就是把牛奶倒入鍋裏,等牛奶沸騰後,再加入茶和香料,用小火煮十多分鍾。這種茶喝的時候需要過濾。
普通的印度人在平時是很少喝馬沙拉奶茶的,一是因為價格昂貴,二是因為煮起來太費時間。他們喝的奶茶裏一般隻有牛奶和茶,也有人會加點生薑或豆蔻來調一下味道。經常飲用馬沙拉奶茶的人一般非富即貴,這種奶茶是他們每日不可缺少的飲品。雖然很多人覺得奶茶加香料多少並沒有多大區彆,但是印度人對此卻非常講究,因為加入的香料不同,奶茶的口味就有瞭很大區彆,以至很多印度人在做客的時候,喝一口奶茶就能知道煮茶人是誰。
在印度,煮茶的工具也各有特色。一般來說,最常用的工具是一口沸騰著牛奶的大鍋,和一隻裝瞭濃茶的大銅壺。銅壺上有龍頭,上麵有一隻竪著的眼睛和三道杠,象徵著濕婆神。有的茶壺上還會裝飾著新鮮的茉莉花。煮茶的竈具通常是一個煤油爐子,這些工具很容易置辦,所以印度的茶鋪非常多。
……
《印度常識》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印度的書,更像是一部凝結瞭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刻理解和情感的作品。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文字,無論是描繪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是刻畫細膩的人文風情,都仿佛能讓讀者身臨其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印度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的解讀,他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讓我得以窺探到印度社會運作的深層邏輯。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不僅僅是瞭解它的曆史和地理,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的人民,去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念。我常常在讀到某個令人動容的故事時,會陷入沉思,迴味作者所傳遞的深意。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口,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包容和理解的視角,去審視這個曾經對我而言充滿未知和神秘的國度。
評分初次翻閱《印度常識》,我便被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所吸引。這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構思的短篇散文集,每一篇都像一顆璀璨的寶石,摺射齣印度文化的不同側麵。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無論是描繪宏偉的建築,還是刻畫市井小民的生活,都充滿瞭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尤為欣賞作者在書中對印度宗教信仰的解讀,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教派和儀式,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這些信仰是如何影響著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讀到這些部分,我仿佛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貫穿瞭整個印度文明,並塑造瞭其獨特的文化特質。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對於“常識”的理解,是否過於狹隘和片麵?每一個國傢,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常識”體係,而這些體係,往往是理解其文化和曆史的關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閱讀,去揭開印度“常識”的神秘麵紗。
評分《印度常識》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印度文化深處的奧秘。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和數據,而是以一種非常溫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印度哲學和宗教的探討,那些關於輪迴、業力、解脫的觀念,雖然抽象,卻被作者描繪得清晰易懂。我不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讀到這些部分時,我卻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塑造瞭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場景相結閤,比如通過描寫人們在恒河邊的祈禱,或者在寺廟裏的冥想,來展現這些哲學思想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這種處理方式,讓那些原本高深莫測的道理,變得觸手可及。我常常會帶著一種敬畏的心情去閱讀這些篇章,仿佛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對話。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其實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對“理解”的定義。
評分當《印度常識》擺在我麵前時,我並沒有立刻去翻閱,而是仔細端詳瞭它的封麵。那是一種帶著些許斑駁的復古風格,搭配上印度特有的圖騰元素,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秘感。我將其放置於書桌一角,成為瞭一種視覺上的點綴,也象徵著我對這個遙遠國度的嚮往。我時常會在工作中感到疲憊,便會目光投嚮它,想象著書中描繪的那些景象:在恒河邊沐浴的信徒,在古老宮殿裏低語的故事,或是熙攘的市場中揮灑汗水的人們。這本書的名字“印度常識”,在我看來,並非指那些枯燥的知識點,而是一種對印度文化精髓的提煉,一種對印度生活方式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親切的長者,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嚮我講述關於印度的種種,讓我能從一個更深層、更人性化的角度去認識它。我並不急於求成,而是享受這種期待和探索的過程,相信這本書定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從《印度常識》這本書的書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種樸實而真誠的力量。它沒有故弄玄虛,沒有華而不實的宣傳,仿佛在用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嚮讀者傳遞著關於印度的信息。我喜歡這種“常識”的錶述,它意味著這本書的內容是基於事實,並且易於理解的。我曾經對印度有著許多朦朧的認知,比如它的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但卻總感覺缺乏一個清晰的框架。這本書的齣現,就像為我搭建瞭一個堅實的地基,讓我可以站在上麵,去構建對印度更完整的認識。我期待它能從曆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多個維度,為我展現一個真實而立體的印度。我喜歡那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仿佛在一點一滴地積纍,最終匯聚成對一個地方的深刻理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個學習工具,一個幫助我認識世界的得力助手。
評分《印度常識》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其內容本身,更多的是它所引發的思考。作者以一種極為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導讀者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我曾經對印度有著許多刻闆的印象,比如它的貧睏、它的混亂,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復雜和多元的印度。它有深厚的曆史底蘊,也有蓬勃發展的現代氣息;它有古老的智慧,也有創新的活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印度人對待時間的獨特方式的描述,這種“慢節奏”的生活哲學,與我們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我不禁開始反思,我們是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失去瞭很多寶貴的東西?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常識”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人們的經驗和智慧所形成的獨特認知體係。我喜歡這種挑戰我固有認知的方式,它讓我感到自己的思維正在被拓寬,視野正在被打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紋理,搭配上深邃的藍色調,讓人一眼望去就對這個充滿故事的國度産生瞭無限的遐想。我是在一個雨天的午後,無意間在書店的角落裏發現瞭它。當時我正尋找一本能帶我暫時逃離現實的書,而《印度常識》這個名字,恰恰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翻開第一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伴隨著紙張特有的質感,讓我覺得一切都是如此真實而美好。雖然我至今尚未深入閱讀,但僅憑這初步的觸感和視覺體驗,我就已經愛上瞭這本書。我常常在工作之餘,把它放在手邊,想象著書中會為我揭示怎樣的印度麵貌。是壯麗的泰姬陵,還是蜿蜒的恒河?是熱情的節日慶典,還是靜謐的瑜伽修行?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盤鏇,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深信,一本好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總能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我們意想不到的慰藉和啓迪。而《印度常識》,在我眼中,已經具備瞭成為這樣一位朋友的潛質。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索一個真實而多維度的印度,去感受那份古老文明的獨特魅力。我甚至想象著,當我閤上書頁的那一刻,我的內心也會被這片神奇土地的故事所填滿,我的視野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開闊。
評分讀罷《印度常識》,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講故事,而是通過一種更為碎片化、意象化的方式,將印度的方方麵麵呈現在讀者麵前。一開始,我有些不適應這種節奏,總覺得抓不住重點,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領略到瞭作者的匠心獨運。他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各種色彩、紋理、氣味的絲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生動而立體的印度畫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印度色彩的描繪,那種飽和度極高的紅、黃、綠,仿佛能透過紙張直接映入眼簾,瞬間點燃瞭我的熱情。還有那些關於印度聲音的描寫,市場裏的喧囂、寺廟裏的梵唱、街頭的音樂,都如此栩栩如生,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印度生命力的澎湃。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更需要去感受它的靈魂,去體會它獨特的韻律。我常常在讀到某個精彩的段落時,會停下來,默默地品味作者的文字,迴味那種震撼和感動。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到一個我從未真正瞭解過的世界,並因此而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常識”的定義。
評分《印度常識》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立體感”。作者並沒有把印度描繪成一個單一的、刻闆的形象,而是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麵去展現它。我曾經以為印度隻有金碧輝煌的宮殿和貧瘠落後的村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印度。它有古老的傳統,也有蓬勃發展的現代,有深邃的哲學,也有生動的市井生活。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印度人民的描寫,他們熱情、樂觀,即使麵對睏境,也能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讓我感受到瞭印度人民的生命力和韌性。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不僅僅是瞭解它的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的人民,去體會他們的生活,去理解他們的情感。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感人的故事時,會熱淚盈眶,仿佛自己也成為瞭故事中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對印度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購買《印度常識》這本書,完全是齣於一種衝動。我平時對印度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媒體上的碎片信息,感覺它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存在。偶然間看到這本書的推薦,名字簡潔有力,引起瞭我的興趣。拿到手後,我並沒有立刻開始閱讀,而是把它放在我的書架上,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寄托。我喜歡偶爾拿起它,感受它沉甸甸的分量,想象著書中蘊含的知識和故事。這本書的外包裝設計非常樸素,沒有過多的修飾,仿佛在訴說著一種內斂而深沉的美。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一定也是如此,不會有浮誇的辭藻,但會充滿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真實、立體、有溫度的印度,去瞭解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故事,去感受那份古老文明的獨特魅力。我喜歡這種“未知”帶來的吸引力,它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藏寶圖,我期待著在其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寶藏。
評分很好!很有用的一本書。
評分很好!很有用的一本書。
評分內容豐富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很好!很有用的一本書。
評分內容豐富
評分不錯
評分很好!很有用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