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格權法·上:法國民法

法國人格權法·上:法國民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民安 著
圖書標籤:
  • 法國法
  • 人格權
  • 民法
  • 法國民法
  • 法律
  • 法學
  • 侵權法
  • 權利
  • 法國
  • 法律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204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9791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法國人格權法(上)》當中,筆者憑藉良好的法語知識,通過所占用的詳盡資料,*一次在華語世界對人格權究竟是由哪一位民法學者在哪一年提齣來的問題做齣瞭準確的、確定性的迴答;*一次在華語世界以編年史式的方式對人格權的産生、發展和確立過程做齣瞭立體式的、大跨度的、*方位的闡述;*一次在華語世界以*清晰的方式、*宏大的篇幅和*充分、*原始、*直接的法文資料將人格權的産生、發展和確立路綫圖展現在中國民法學者的麵前,既包括將德國人格權的産生、發展和確立路綫圖展現在中國民法學者的麵前,也包括將法國人格權的産生、發展和確立路綫圖展現在中國民法學者的麵前。《法國人格權法(上)》所援引的法文資料豐富詳實,除瞭涉及法國當今主流民法學者的著作之外,也涉及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民法學者的著作;所翻譯的法文詞語準確乾練,能夠反映這些法文詞語的內涵和外延;所介紹的人格權理論形形色色、韆姿百態,其中的絕大多數人格權理論均為華語世界頭次介紹。《法國人格權法(上)》除瞭有助於我國民法學者清晰地瞭解法國人格權的産生、發展和確立過程之外,還對深化我國的人格權理論研究和完善我國的人格權法律製度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指導意義。

目錄

第一編 法國人格權導論
第一章 人格權的界定
第一節 人格權的界定方式
一、法國民法學者對待人格權界定的不同態度
二、人格權的否定界定方式
三、人格權的肯定界定方式
四、人格權的其他界定方式
五、筆者對人格權做齣的界定
第二節 人格權的各種替代稱謂
一、人格權和人格權的各種替代用語
二、1909年之前人格權的各種替代稱謂
三、1909年至1940年之間人格權的各種替代稱謂
四、當今民法學者所使用的人格權替代稱謂
五、民法學者使用人格權替代稱謂的原因
第三節 人格權與法人格之間的關係
一、法人格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格
二、自然人和法人的法人格
三、人格權與法人格的區彆
四、人格權與法人格的聯係
第二章 人格權的曆史發展
第一節 人格權的理論基礎
一、自然法學派與人格權理論
二、實在法學派與人格權理論
三、潘德剋吞學派與人格權理論
第二節 處於萌芽狀態的人格權
一、羅馬法時代人格權的雛形
二、法國經典人文主義學者Donellus對人格權的啓濛
三、自然法學派對自然權利和天賦權利做齣的說明
四、19世紀初期的哲學傢對天賦權利做齣的說明
第三節 法國1804年民法典對人格權理論的忽視
一、法國1804年民法典沒有對人格權做齣任何規定
二、法國1804年民法典對財産所有權的高度重視
三、法國19世紀的法條解釋法學派采取的廣義財産所有權理論
四、法國1804年民法典沒有規定人格權的原因
第四節 法國對德國人格權理論的引入
一、民法學者在人格權引人問題上存在的兩個爭議
二、首次主張人格權理論的德國學者
三、法國引入德國人格權理論的方式
四、德國人格權理論的産生和發展曆程
第五節 法國人格權的産生和發展曆程
一、Toullier在1838年對人格權做齣的說明
二、法國學者在1909年之前對人格權理論做齣的說明
三、法國學者Perreau在1909年對人格權做齣的詳細闡述
四、Demogtle在1923年和1924年對人格權做齣的說明
五、Planiol、Ripert、Capitant、Colin和Josserand在1939年之前對
人格權做齣的說明
六、Nerson在1939年對人格權做齣的詳盡說明
七、法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人格權

第二編 德國人格權的産生、發展和現狀
第三章 從Wolff的自然權利到Puchta的人格權
第一節 德國學者wolff在18世紀對自然權利做齣的說明
一、Wolff對自然人享有的一般權利做齣的說明
二、自然人在對其自身承擔義務時享有的權利
三、自然人在對他人承擔義務時享有的權利
四、Wolff的權利理論同人格權無關
第二節 德國學者nmhta在1832年對人格權理論的首次闡述
一、Puchta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張人格權理論的學者
二、Puchta關於權利方麵的一般理論
三、Puchta關於權利的三分法理論
四、Puchta對人格權的具體分析
五、人格權與物權、債權之間的差異
六、Puchta的人格權理論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德國學者Savigny在1840年對Puchta的人格權理論做齣的批判
一、作為曆史法學派核心人物的Savigny
二、Savigny反對Puchta主張的權利主體對其自身享有權利的
……
第四章 德國19世紀中後期的學者對人格權理論的認可
第五章 德國20世紀以來的人格權理論

第三編 法國人格權的産生、發展和確立
第六章 法國1909年之前的人格權理論
第七章 Perreau在1909年對人格權做齣的闡述
第八章 法國民法學者在1939年之前對人格權的承認
第九章 Nerson在1939年對人格權做齣的詳盡研究

第四編 法國人格權的形式淵源
第十章 法國人格權的三種形式淵源
第十一章 法國當今民法學者對人格權做齣的說明
第十二章 法國人格權的法律保護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法國人格權法的圖書的簡介,重點突齣其與《法國民法》上捲可能涵蓋的內容(如閤同法、債法、侵權法等)的差異,並盡可能詳盡地描述其內容範圍。 --- 書名:《法國人格權法·下:理論、保護與實踐前沿》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法國人格權法的復雜領域,作為對法國法律體係中個體尊嚴與身份保護核心原則的專題研究,它旨在填補標準民法教科書中對這一特定領域探討不足的空白。本書聚焦於人格權(Droits de la personnalité)的獨特法律構造、演變曆程以及在當代社會環境下麵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核心內容聚焦:超越傳統民法範疇的個體保護 傳統的法國民法(尤其是在其早期成文法和經典解釋學中)更多地關注財産權、閤同義務與既有侵權責任(如《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及後來的第1240條的傳統應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彆是信息技術、媒體傳播和生物科學的進步,對“人”本身——而非其財産或既有關係——的直接保護需求日益凸顯。本書正是將焦點集中於此,係統梳理瞭法國法律體係如何從古典民法框架中提煉、構建並強化瞭對非財産性利益的保護機製。 第一部分:人格權的理論基石與曆史溯源 本部分首先探討人格權在法國法律理論中的根源。我們將追溯其從羅馬法殘餘概念、教會法對“良心”和“名譽”的早期關注,到19世紀末法國法學傢,特彆是杜濛(Dumont)和薩纍依(Saleilles)等人的努力下,如何被係統性地構建為一項獨立且不可轉讓的法律實體。 主觀權利與客觀價值的張力: 分析人格權是作為一項可請求他人不乾預的“主觀權利”(Droit subjectif),還是作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中“人性尊嚴”這一“客觀價值”的體現。 與現有法律製度的區分: 明確區分人格權與知識産權(特彆是著作權中涉及的“精神權利”)、傳統侵權法中的“損害賠償”(Dommages et intérêts)以及對自由的憲法性保障。本書強調,人格權的核心在於事前預防和對身份的持續維護,而非僅僅事後金錢補償。 規範基礎的拓展: 考察《1884年法》對名譽誹謗的規定,以及憲法法院(Conseil Constitutionnel)和最高法院(Cour de Cassation)如何通過司法能動性,將保護範圍從最初的“生命、名譽、肖像”擴展至更抽象的要素。 第二部分:核心人格權的細緻解構與保護機製 本部分是全書的實踐核心,詳細拆解瞭法國法下公認的幾大核心人格權,並輔以大量的判例分析。 1. 生命與身體的不可侵犯性: 探討從齣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保護。這不僅包括對故意傷害的刑法製裁,更深入探討醫療事故中的“知情同意”(Consentement éclairé)的法律地位,以及“臨終尊嚴”(Dignité en fin de vie)的法律界限,例如關於“放手治療”的爭議。 2. 名譽、聲譽與隱私權(Droit au respect de la vie privée): 這是一個交叉領域。本書詳盡分析瞭傳統上對“誹謗”(Diffamation)和“侮辱”(Injure)的區分,以及它們在數字時代(如社交媒體)的適用難題。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瞭隱私權如何演變為對“個人信息控製權”的保障,這與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下的權利有緊密聯係,但本書側重於法國法院對“私人生活領域”的界定。 3. 肖像權(Droit à l’image)與姓名權: 詳細論述瞭在商業使用、新聞報道和公共場閤拍攝中,個人對其形象的控製權。特彆關注對公眾人物肖像權的限製與平衡,以及姓名和筆名被冒用的法律救濟途徑。 4. 身份與個人數據(L’identité et les données personnelles): 隨著《法國信息與自由法》(Loi Informatique et Libertés)的修訂和GDPR的實施,本章探討瞭“數字遺囑”、“被遺忘權”以及“人格決定權”(Droit à la maîtrise de son identité numérique)的法律框架構建。 第三部分:人格權在特定法域的適用與挑戰 本書超越瞭純粹的民法典條文,考察瞭人格權在跨領域法律中的滲透與衝突。 人格權與媒體自由的博弈: 重點分析瞭法國法院在平衡言論自由(Liberté d’expression)與人格權保護時的司法標準,特彆是針對爭議性人物和公共利益報道的案例。分析瞭“事實真實性”與“評論正當性”在判斷侵權中的作用。 人格權與雇傭關係: 探討瞭雇主在管理、監控員工時,如何受到人格權(特彆是隱私權和尊嚴權)的約束。例如,對電子通信的監控、工作場所騷擾的法律界定。 人格權在閤同法中的體現: 考察在涉及醫療、美容、體育等高度個人化服務閤同中,人格尊嚴條款(Clauses de dignité)的效力,以及在閤同終止時對個人身份信息的處理義務。 國際與跨國界保護: 簡要介紹瞭歐洲人權公約(ECHR)對法國人格權實踐的影響,以及在國際私法衝突中如何確定適用的法律。 結語 本書旨在為法律專業人士、學者及對法國法律體係有深入研究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緊跟時代發展的人格權法專題指南。它清晰地勾勒齣法國法律體係在維護個體不可讓渡的內在價值方麵所構建的精妙且不斷演進的法律工具箱。本書內容側重於身份、尊嚴、信息自主權的法律建構,與《法國民法》上捲可能側重的財産、契約、一般侵權責任等基礎性、結構性法律規範形成互補,共同構成對法國私法體係的完整理解。 目標讀者: 專注於法國私法領域的高級法律學生、律師、法官、學者以及緻力於研究歐洲個人權利保護體係的專業人士。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法國人格權法·上:法國民法》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非常厚重,但翻開第一頁,一種嚴謹而深刻的學術氣質就撲麵而來。作為一名法律研究者,我深知民法典的地位,而人格權更是民法體係中最具人文關懷的部分。一直以來,我都在關注大陸法係,尤其是法國民法典的發展,而關於人格權的法理闡釋,一直是我研究的重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理解法國人格權法的曆史淵源,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演變。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看起來邏輯清晰,條理分明,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法律概念至關重要。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如何界定和保護那些最基本的人類權利,比如生命、自由、名譽,以及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隱私權、肖像權等新齣現的人格權是如何被納入法律保護範圍的。我相信,通過對這本書的細緻研讀,我將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法國民法典在人格權保護方麵的獨到之處,並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和啓示。

評分

說實話,在收到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對法國民法典的人格權部分有所涉獵,但往往是零散的資料和斷章取義的解讀。這次能夠獲得一本如此係統、詳盡的專著,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最看重的是書中對人格權基本理論的深入探討,比如人格權的主體、客體、發生原因、侵權構成要件等方麵,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和闡釋法國法學界的主流觀點,以及是否存在一些獨特的學說。同時,我對書中對於具體人格權,如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的分析尤為感興趣。這些權利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場景極其廣泛,其邊界的劃定和保護的力度,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這些權利在法國的法律框架下,有一個更加清晰、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應該能夠體現在實際的案例分析中,讓我看到法律是如何在具體的糾紛中,去平衡各方利益,最終實現對人格權的有效保護。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我非常喜歡,那種復古的皮質封麵,加上燙金的書名,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捧著的是一份曆史的饋贈。作為一名法律愛好者,我一直認為,要想真正理解一個國傢的法律體係,就必須從其最基礎的民法典入手,而法國民法典,毋庸置疑是法學殿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這本書所聚焦的人格權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法律如何從最根本的層麵去守護人的尊嚴和價值。它不是冰冷的條文堆砌,而是充滿瞭對人的關懷和尊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閱讀,去探究法國法律體係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完善和豐富人格權的內涵,又是如何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去應對新的挑戰,比如數字時代下的個人信息保護,或者新興技術對個人尊嚴的潛在威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法國法學界對於人格權保護的前沿理論,以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案例。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本法律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理解和尊重“人”的法哲學著作,它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法律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法律所肩負的保護個體權利的終極使命。

評分

這本《法國人格權法·上:法國民法》終於到手瞭,翻開它,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厚重而嚴謹,每一頁都散發著法學研究的沉靜與力量。我一直對大陸法係,尤其是法國民法典的淵源及其精妙之處非常感興趣,而人格權作為民法體係中最基礎、也最核心的構成部分,其在法國的演變和適用更是我關注的焦點。初翻,我就被其詳盡的章節劃分和嚴密的邏輯結構所吸引,似乎每一個條文、每一個案例的背後,都凝聚著法學泰鬥們的智慧和無數次的學術辯論。書中的論述,遠不止於對法律條文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人格權的概念、內涵、曆史發展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多元體現。我尤其期待能夠深入瞭解其關於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等具體人格權利的界定,以及這些權利在司法實踐中是如何被解釋和保護的。對於我這個法律領域的初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一個認識和理解法國民法精髓的絕佳窗口,同時也讓我有機會跳齣自己熟悉的法律體係,去領略另一種法治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深信,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本身作為法律主體所擁有的那些最根本、最不可剝奪的權利,以及這些權利如何支撐起整個民法體係的基石。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歐洲法,特彆是法國民法研究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份重要的學術資源。長期以來,國內關於人格權法,尤其是法國民法典中人格權部分的係統性研究和翻譯齣版相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瞭我們對這一重要法律領域的深入瞭解。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人格權在法國民法典中的地位、基本原則、以及與侵權法、物權法等其他民法分支的聯係的闡述。法國民法典作為大陸法係的典範,其人格權製度的構建和發展,對許多國傢的民法改革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參照和學習的範本。我希望能從中窺探到法國法學界對於人格權保護的最新學術動態,以及其在解釋和適用具體法律條文時所展現齣的精妙之處。這本書的深入解讀,將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和評價法國人格權法的發展脈絡,並為我國相關法律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論藉鑒和實踐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