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青年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以青年发展为逻辑主线,吸收青年学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有关青少年的研究成果,对青年的本质、身心发展、学习与成才、职业生涯、恋爱婚姻、生活方式以及青年群体、青年文化、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书既勾勒出了青年学学科理论的基本体系框架,反映了学界相关研究的*新理论成果,又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课程教学的实际进行内容取舍,具有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本书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人员的阅读和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万美容1963年7月生,湖北石首人。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名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大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思想教育研究》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著作十多部,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要著作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当代青年发展研究》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荣获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
目录
引论
一门对青年作整体研究的科学
第一节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历程
第二节青年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三节青年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年的本质
第一节青年的概念
第二节青年的本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第二章
青年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青春期的生理发育
第二节青年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青年的身心健康
第三章
青年社会化
第一节青年与社会互动
第二节青年社会化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第四节青年社会化中的角色问题
第四章
青年的学习与成才
第一节青年成才的特点及规律
第二节青年的素质提升与成才
第三节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第五章
青年的职业生涯
第一节青年的职业生涯意识
第二节青年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节青年职业生涯管理
第六章
青年的恋爱与婚姻
第一节爱情在青年发展中的意义
第二节青年的恋爱
第三节青年的婚姻与家庭
第七章
青年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青年生活方式的概念
第二节青年的消费方式
第三节青年的交往方式
第四节青年的闲暇时间
第八章
青年群体
第一节青年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二节青年群体的分类及其构成
第三节青年非正式群体
第四节中国共青团组织的建设与转型
第九章
青年文化
第一节青年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青年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青年流行文化的引导
第十章
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
第一节社会思潮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思潮与青年成长
第三节多元社会思潮环境中的青年教育
后记
精彩书摘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个虽不漫长但却有着特别意义的特殊时期,这就是青年时期。人类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对人的青年期以及处于青年期的人似乎有着更多的偏爱。这不仅因为青年期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发展速度最快、变化幅度最大的年龄阶段,更因为一代代青年人的成长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具有最深刻最直接的影响。
“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未来。”真正了解青年、正确认识青年、科学对待青年,是赢得青年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失去对美妙青春的好奇与向往,从未放弃对青年的研究与探索。人们赞美青春、探索青年、研究青年问题,对青年的了解日益增多,有关青年的知识积累日益丰富,从而催生了人文社会科学大家族中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青年学。
第一节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历程
自人类进化完成以来,“我是谁”之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对青年的认识和研究的发展就是人类为求解这道难题所作出的努力之一。人们对青年的有意识探索,经历了前学科认识、单学科研究、对策性研究等阶段,最后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学科化阶段,正式创立了这门从整体上对青年作研究的学科——青年学。了解人类对青年认识和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春世界林林总总的奥秘,理解青年发展纷纷扰扰的问题。
一、
前学科认识阶段
远古氏族社会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规范简单,是一个老年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高度尊重老年人,把长者看成经验和智慧的化身。在这种老年人统治、经验具有绝对权威的时代,青年实际上并不存在。当儿童少年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变成成人,这个自然过渡是由氏族、部落组织的特定仪式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可以被称为“成人仪式”的传习仪式,不拥有任何权利和地位的少年迅速过渡到以老人为楷模的成年,瞬间完成的仪式赋予其在氏族、部落中的正式权利和地位,完成了自己的成人过程。因此,这时作为人的青年和作为社会现象的青年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在原始部落当中,不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青年”这样的人和人群。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劳动的复杂性逐渐增加,儿童要想成长为成人,少年要想拥有成年人身份,不仅需要有成熟的体魄,还需要学习劳动的技能、生活的本领。这时候,从不成熟年龄阶段——儿童过渡到成熟年龄阶段——成人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的过渡,而是在获得生理上的成熟后还要通过一个考验期及某种仪式才能得以完成。所谓的考验期,就是儿童掌握生产生活必备知识、培养自己劳动技能的学习成长时期,在时间上近似我们现在所说的青春期。经历了这一时期的种种磨难与考验,儿童获得了成长,具备了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际本领,社会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来接纳他,赋予他作为一个社会正式成员的权利与地位。处在考验期的儿童实际上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青年。尽管此时人们还没有青年这一概念,但青年已经现实地出现在人类生活当中,反映在人们的认识当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神话或者民间故事中的青年原型找到证明。
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在他出生4天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体格上成熟的人,到北方人的国家旅行,在旅行中获得知识和教训,从而具有在德尔斐神庙中传达神谕的能力,成为在众多的奥林匹斯山神中最受推崇的神之一。又比如,欧洲童话中有许多“美少年与公主”的故事,其特定的故事结构是:漂亮、强壮的美少年在挑选一匹骏马后出发,来到一座密林,遇到一座宫殿或者废墟,长者(国王、巨人或者神秘人)派他去完成某些艰巨的任务,其间,他会遇到诸多困难(通常是3个)。然而,在骏马或一位或几位长者(奇怪的老人或者魔术师)的指引帮助下,他战胜了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任务。当他回到宫殿或者到达目的地时,一位美丽的公主正含情脉脉地等待着他……其实在中国神话故事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大家熟知的《宝莲灯》,故事的主人公陈香就是在经历了诸多困难考验后才获得劈山救母的本领,最后实现母子团圆的。
这些例子,是青年在古代社会总的状况的写照,也是古代社会对青年的特殊认识方式与青年概念的体现。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基本印象:人类由没有青年的时代发展到了有青年的时代。青年通过隔离和考验期与家庭分开,外出旅行,得以认识世界和进行学习,最后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回到社会群体之中,正式拥有参与社会群体生活的能力与资格。尽管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千差万别,但流传至今的传习仪式、童话与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青年的认识状况,也说明了青年发生发展的某些共同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参见[罗]F�甭砗樟卸�:《青年问题和青年学》,17~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1)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青年;
(2)童年得不到社会承认,而被认为缺乏社会价值。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具有某种意义,只不过是因为它是补充成人队伍的来源;
(3)儿童要成为成年人,即达到培育的目标,成为毋庸置疑的楷模,必须“死去”,经历分离、过渡和重回群体的仪式,必须“经过学习”,亦即割断同以往环境和儿童生活的任何联系,掌握成年人生活的规范,经受考验,获得被吸收进成年男子群体的权利;
(4)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被认为是一次再生,但它实际上又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第一次诞生,是以接受成年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为前提,并通过社会(部落)承认他们已经成熟的仪式来体现。因此这个过程既具有生理学的规定性,又同一系列文化的、社会的规范交织在一起。
前言/序言
青年学概论(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年学概论(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