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朗,男,1956年生,江苏姜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1999年被评为研究员。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
这套《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这沉甸甸的二十四册给震撼到了。翻开第一卷,那泛黄的纸张,古朴的字体,仿佛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再到国共两党角逐的复杂局面,这些文献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解开了层层迷雾。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巴黎和会的部分,那些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电报和备忘录,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民族的屈辱与抗争,看得我热血沸腾。还有那些关于对日交涉的密函,透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政治博弈和策略运用。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其中关于“五四运动”时期外交的部分粗略看完,那些学生们的请愿书,外交部的回复,外国使馆的报告,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民国时期与苏联关系的文献,那些早期复杂的谈判,以及后来国共合作与分裂的轨迹,都得到了详尽的披露。我一直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而这套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演变。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文献汇编,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每一份文件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页文字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对于任何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我原本只是对民国这段历史抱有一丝好奇,无意间发现了这套《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没想到它彻底点燃了我对历史的热情。这套书的出版,填补了许多研究上的空白,将许多原本散落在各地、不为人知的珍贵史料集中呈现,其意义非凡。 我花了许多时间沉浸在关于民国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外交文件里。那些代表中国在国际会议上争取权益的演讲稿,以及与各国进行谈判的记录,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人民为了摆脱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主权的艰辛历程。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的谈判过程所吸引,这些看似枯燥的条约背后,是无数中国外交官和民族精英的血泪与智慧。 另外,关于民国时期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比如早期参与国际联盟的会议记录,也让我大开眼界。虽然当时中国力量尚弱,但中国代表的发言和提案,已经开始展现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声音和立场,为后来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这套书的编纂水平非常高,文献的选取、整理和分类都做得非常细致,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虽然阅读这些文献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其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民国,一个在内忧外患中顽强前行的中国。
评分第一次接触到这样规模宏大的文献汇编,说实话,拿到《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时,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生怕自己无法驾驭这套“巨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那种被海量珍贵史料所吸引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这套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文本集合,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档案库,里面封存着中国近代外交的脉络和灵魂。 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和外交协调的部分。那些盟国军事顾问的报告,中国方面关于战略部署的请示,以及两国高层之间的通信,都清晰地展现了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是如何努力争取国际援助,又是如何与其他国家并肩作战的。读到那些战时的外交文件,仿佛能够听到炮火声,感受到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以及后方外交人员的运筹帷幄。 我还特别留意了关于民国时期对外经济合作的部分。那些关于引进外资、签订贸易协定、以及处理海关事务的文献,揭示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尝试和挑战。通过这些文件,我看到了中国在摸索中前进,努力摆脱半殖民地经济地位的轨迹。 这套书的体量巨大,内容繁杂,我需要反复阅读和对照,才能慢慢消化其中的信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更加投入。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匿于细节之中,而这些文献,就是挖掘真相最直接的宝藏。对于历史学者和对这段史实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研究素材。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国史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不得不说,这套《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这段时期的书籍,但总感觉隔靴搔痒,缺乏一种直击历史现场的真实感。而这套书,通过汇集大量的原始外交文件,如同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动荡年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点点滴滴。 我花了很多时间翻阅了关于民国初期与列强的关系部分,那些条约、照会、备忘录,虽然语言正式且略显晦涩,但仔细品读,就能感受到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艰难处境,以及外交官们付出的巨大努力。特别是其中关于收回山东主权的谈判,那些交涉的细节,以及中国代表团内部的讨论,都展现了那个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情感。 我还在其中看到了许多关于民国政府在海外的侨务政策和领事保护的记录,这些内容往往在通史中被忽略,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国家对海外公民的责任。读到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同胞,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来自祖国的帮助,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暖流。 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即使是大量的文献,阅读起来也丝毫不费力。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了解民国历史的一扇绝佳窗口。我想,我会花上很长的时间,慢慢地去探索这二十四册书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
评分《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这本书,怎么说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当我翻开它,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亲历着中国外交的每一次跌宕起伏。这套书简直是我的“民国时光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北洋政府时期对外关系的记载。那些繁杂的借款条约,以及各国在华的特权,让我深刻认识到那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外交官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例如,在处理一些列强提出的不平等要求时,外交文件里充满了据理力争的文字,虽然最终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那种不屈的精神是值得铭记的。 我特别喜欢阅读那些关于中苏关系的文件。从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的态度转变,到后来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外交往来,再到国共合作与分裂时期,这些文献为我梳理了这段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原汁原味。它没有经过后人的解读和加工,而是将最原始的材料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每一份文件都像一个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我花了很长时间,细细品读了其中关于民国初期与日本在东北地区交涉的文件,那些文字间弥漫着火药味,也充满了无奈与抗争。这套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些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的前辈们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