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套装全24册)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套装全2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朗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外交史
  • 史料
  • 档案
  • 文献
  • 政治
  • 历史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595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08
套装数量:24
字数:10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系统全面,首部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合集:全书十卷24册,上千万字,是首部系统、全面对民国时期外交文献进行科学整理的大型文献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极大方便了近代史、外交史的研究。
  ★编排科学,章节说明浓缩近代中国外交历程:本书卷下设章、章下设节,每一章、节下均由担任本卷主编的专家学者撰写说明,提炼本时期的重要外交事件及其影响,章节说明联缀起来,不啻一部由当代杰出的中外关系史专家撰写的简明扼要的民国外交史。
  ★鉴古知今,解密当今国际关系格局来龙去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阅读本书,可以获知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历史渊源,洞悉未来世界走向,对于中华民族重振大国雄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所长王建朗主持,搜集1911—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的各类外交文献汇编而成。全稿共十卷,1000万字。全书大体按照时间为序,广泛搜集,合理编排,精心校订。其中有200多万字的内容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内的多家档案馆所藏未刊文献,以及首次译自英、美等国外交文献集的材料,均系首次刊布或翻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王建朗,男,1956年生,江苏姜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1999年被评为研究员。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

目录

第一卷(上、中、下):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外交
第二卷(上、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京政府的外交
第三卷(上、下):北京政府后期的外交
第四卷(上、中、下):南方政府的外交
第五卷(上、下):国民政府成立至 “九一八”事变前的外交
第六卷(上、下):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的外交
第七卷(上、中、下):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
第八卷(上、中、下):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的外交
第九卷(上、下):抗日战争结束后数年间的中国善后外交
第十卷(上、下):战后南京政府的外交

前言/序言

分散在中国各地的日军官兵和侨民有300万左右。在国共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分散各地的日侨、日俘集中到沿海城市
《近代中国与世界:民国时期外交史迹精粹》 本书系一部精心梳理和辑录的近代中国外交史文献集,旨在全景式地呈现1911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所采取的外交政策、进行的交涉活动、签署的重要条约,以及由此形成的宝贵外交遗产。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部具体的文献汇编,而是通过对这一时期海量外交文献的深入研究与提炼,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国际关系的艰辛历程与智慧结晶。 一、 历史背景下的外交变迁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火不仅推翻了帝制,也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而,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如何在一个列强环伺、传统国际秩序动摇的时代站稳脚跟,成为摆在新生的中华民国政府面前的严峻考验。本书内容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所处的时代大背景: 帝国的衰落与外部压力: 从晚清时期遗留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到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与争夺,中国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本书将通过对一系列外交档案的解读,展现民国政府如何在继承这一沉重遗产的同时,努力谋求国家权益的回归。 革命与建国的挑战: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动荡,南北分裂、军阀混战,这无疑给其外交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新生的共和政体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承认,如何与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也是摆在民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契机,也暴露了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将中国推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意味着更为艰巨的斗争。本书将详尽展现中国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外交立场与实践。 国内政治与外交的互动: 民国时期,内政外交往往紧密相连。政治派别的分歧、经济状况的起伏,都会对外交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书将着重考察国内政治局势如何塑造和影响民国政府的外交决策。 二、 外交政策的演进与实践 本书将通过对大量原始外交文献的研究,系统梳理和呈现民国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轨迹及其具体实践。 早期求强与收回权益: 在民国初年,面对列强的压迫,中国政府将收回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外交的首要目标。本书将重点考察这一时期在关税自主、司法独立、租界收回等方面的外交努力,以及与各国进行的艰苦谈判。 “联俄容共”与北伐统一: 国民党政府在建立初期,曾采取“联俄容共”的政策,以期借助苏联的力量,联合革命力量,完成北伐统一大业。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中国外交产生的深远影响。 抗日救亡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步步紧逼,抗日救亡成为民国时期外交的核心议题。本书将详细展现中国政府如何争取国际援助,如何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建立统一战线,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从“九一八事变”后的交涉,到“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再到参与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都将是本书重点呈现的内容。 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与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创建,并在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将考察中国在这一时期如何维护国家利益,争取国际地位的提升。 三、 重要外交活动与事件的深度解析 本书将精选并深度解析民国时期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外交活动与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外交官们的智慧与努力。 条约的签订与废除: 详细呈现民国时期所签订的重要国际条约,以及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进行的长期而艰苦的外交斗争,例如收回租界、废除治外法权等。 国际会议的参与: 深入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旧金山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上的立场、发言与贡献,展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 外交谈判的策略与技巧: 通过对具体谈判过程的梳理,展现民国时期中国外交官在与各国就边界、赔款、司法权、贸易等问题进行谈判时所采用的策略、技巧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对日外交的曲折历程: 详细梳理民国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复杂而又充满冲突的外交关系,从早期保持和平到最终走向全面战争,展现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过程中的外交努力。 与苏联、美国、英国等大国的关系: 深入剖析民国政府与当时主要世界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关系的发展演变,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外交格局产生的影响。 四、 宝贵的外交遗产与历史启示 本书的内容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呈现,更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经验的总结与反思。 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 尽管历经坎坷,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实践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意识的逐步觉醒,这为后来的中国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运用: 民国政府在运用国际法和参与国际组织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积累了能力。 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与发展: 在复杂的大国博弈环境中,民国政府如何在生存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其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当今国际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 外交智慧与国家利益的捍卫: 本书所展现的中国外交官们在困境中的智慧、勇气与担当,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代中国与世界:民国时期外交史迹精粹》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了解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的窗口。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与解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感受中华民族在争取独立自主、走向世界舞台过程中的艰辛与辉煌,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力量。本书内容丰富,论述严谨,力求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外交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被这沉甸甸的二十四册给震撼到了。翻开第一卷,那泛黄的纸张,古朴的字体,仿佛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再到国共两党角逐的复杂局面,这些文献就像一把把钥匙,为我解开了层层迷雾。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巴黎和会的部分,那些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电报和备忘录,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民族的屈辱与抗争,看得我热血沸腾。还有那些关于对日交涉的密函,透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政治博弈和策略运用。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其中关于“五四运动”时期外交的部分粗略看完,那些学生们的请愿书,外交部的回复,外国使馆的报告,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民国时期与苏联关系的文献,那些早期复杂的谈判,以及后来国共合作与分裂的轨迹,都得到了详尽的披露。我一直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而这套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演变。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文献汇编,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每一份文件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页文字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对于任何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我原本只是对民国这段历史抱有一丝好奇,无意间发现了这套《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没想到它彻底点燃了我对历史的热情。这套书的出版,填补了许多研究上的空白,将许多原本散落在各地、不为人知的珍贵史料集中呈现,其意义非凡。 我花了许多时间沉浸在关于民国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外交文件里。那些代表中国在国际会议上争取权益的演讲稿,以及与各国进行谈判的记录,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人民为了摆脱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主权的艰辛历程。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的谈判过程所吸引,这些看似枯燥的条约背后,是无数中国外交官和民族精英的血泪与智慧。 另外,关于民国时期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比如早期参与国际联盟的会议记录,也让我大开眼界。虽然当时中国力量尚弱,但中国代表的发言和提案,已经开始展现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有的声音和立场,为后来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这套书的编纂水平非常高,文献的选取、整理和分类都做得非常细致,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虽然阅读这些文献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其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民国,一个在内忧外患中顽强前行的中国。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规模宏大的文献汇编,说实话,拿到《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时,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生怕自己无法驾驭这套“巨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那种被海量珍贵史料所吸引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这套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文本集合,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档案库,里面封存着中国近代外交的脉络和灵魂。 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和外交协调的部分。那些盟国军事顾问的报告,中国方面关于战略部署的请示,以及两国高层之间的通信,都清晰地展现了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是如何努力争取国际援助,又是如何与其他国家并肩作战的。读到那些战时的外交文件,仿佛能够听到炮火声,感受到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以及后方外交人员的运筹帷幄。 我还特别留意了关于民国时期对外经济合作的部分。那些关于引进外资、签订贸易协定、以及处理海关事务的文献,揭示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尝试和挑战。通过这些文件,我看到了中国在摸索中前进,努力摆脱半殖民地经济地位的轨迹。 这套书的体量巨大,内容繁杂,我需要反复阅读和对照,才能慢慢消化其中的信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更加投入。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匿于细节之中,而这些文献,就是挖掘真相最直接的宝藏。对于历史学者和对这段史实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研究素材。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民国史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不得不说,这套《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这段时期的书籍,但总感觉隔靴搔痒,缺乏一种直击历史现场的真实感。而这套书,通过汇集大量的原始外交文件,如同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动荡年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点点滴滴。 我花了很多时间翻阅了关于民国初期与列强的关系部分,那些条约、照会、备忘录,虽然语言正式且略显晦涩,但仔细品读,就能感受到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艰难处境,以及外交官们付出的巨大努力。特别是其中关于收回山东主权的谈判,那些交涉的细节,以及中国代表团内部的讨论,都展现了那个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情感。 我还在其中看到了许多关于民国政府在海外的侨务政策和领事保护的记录,这些内容往往在通史中被忽略,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国家对海外公民的责任。读到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同胞,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来自祖国的帮助,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暖流。 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即使是大量的文献,阅读起来也丝毫不费力。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了解民国历史的一扇绝佳窗口。我想,我会花上很长的时间,慢慢地去探索这二十四册书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

评分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这本书,怎么说呢,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当我翻开它,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亲历着中国外交的每一次跌宕起伏。这套书简直是我的“民国时光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北洋政府时期对外关系的记载。那些繁杂的借款条约,以及各国在华的特权,让我深刻认识到那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外交官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例如,在处理一些列强提出的不平等要求时,外交文件里充满了据理力争的文字,虽然最终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那种不屈的精神是值得铭记的。 我特别喜欢阅读那些关于中苏关系的文件。从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的态度转变,到后来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外交往来,再到国共合作与分裂时期,这些文献为我梳理了这段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原汁原味。它没有经过后人的解读和加工,而是将最原始的材料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每一份文件都像一个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我花了很长时间,细细品读了其中关于民国初期与日本在东北地区交涉的文件,那些文字间弥漫着火药味,也充满了无奈与抗争。这套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些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的前辈们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