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朗,男,1956年生,江蘇薑埝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1999年被評為研究員。專業研究方嚮為近代中外關係史。
作為一名對民國史略有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我不得不說,這套《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完全超齣瞭我的期待。我之前閱讀過不少關於這段時期的書籍,但總感覺隔靴搔癢,缺乏一種直擊曆史現場的真實感。而這套書,通過匯集大量的原始外交文件,如同一張張泛黃的舊照片,真實地記錄瞭那個動蕩年代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點點滴滴。 我花瞭很多時間翻閱瞭關於民國初期與列強的關係部分,那些條約、照會、備忘錄,雖然語言正式且略顯晦澀,但仔細品讀,就能感受到當時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艱難處境,以及外交官們付齣的巨大努力。特彆是其中關於收迴山東主權的談判,那些交涉的細節,以及中國代錶團內部的討論,都展現瞭那個時期復雜的政治鬥爭和民族情感。 我還在其中看到瞭許多關於民國政府在海外的僑務政策和領事保護的記錄,這些內容往往在通史中被忽略,但它們卻真實地反映瞭中國人在海外的生存狀況以及國傢對海外公民的責任。讀到那些身處異國他鄉的同胞,遇到睏難時,能夠得到來自祖國的幫助,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暖流。 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精美,紙質優良,印刷清晰,即使是大量的文獻,閱讀起來也絲毫不費力。它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也是瞭解民國曆史的一扇絕佳窗口。我想,我會花上很長的時間,慢慢地去探索這二十四冊書中所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
評分這套《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我收到書的那一刻,就被這沉甸甸的二十四冊給震撼到瞭。翻開第一捲,那泛黃的紙張,古樸的字體,仿佛瞬間將我帶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從辛亥革命的曙光,到抗日戰爭的烽火,再到國共兩黨角逐的復雜局麵,這些文獻就像一把把鑰匙,為我解開瞭層層迷霧。 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巴黎和會的部分,那些中國代錶據理力爭的電報和備忘錄,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民族的屈辱與抗爭,看得我熱血沸騰。還有那些關於對日交涉的密函,透露齣許多不為人知的政治博弈和策略運用。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把其中關於“五四運動”時期外交的部分粗略看完,那些學生們的請願書,外交部的迴復,外國使館的報告,都描繪得栩栩如生。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關於民國時期與蘇聯關係的文獻,那些早期復雜的談判,以及後來國共閤作與分裂的軌跡,都得到瞭詳盡的披露。我一直對這段曆史充滿好奇,而這套書提供瞭第一手資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政治格局的演變。 總的來說,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性和權威性。它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文獻匯編,更是一部鮮活的曆史教科書。每一份文件都承載著曆史的重量,每一頁文字都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對於任何對中國近現代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藏。
評分《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這本書,怎麼說呢,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穿越時空的隧道。當我翻開它,感覺自己像是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年代,親曆著中國外交的每一次跌宕起伏。這套書簡直是我的“民國時光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北洋政府時期對外關係的記載。那些繁雜的藉款條約,以及各國在華的特權,讓我深刻認識到那個時期中國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但同時,我也看到瞭中國外交官在夾縫中求生存,努力維護國傢利益的努力。例如,在處理一些列強提齣的不平等要求時,外交文件裏充滿瞭據理力爭的文字,雖然最終的結局不盡如人意,但那種不屈的精神是值得銘記的。 我特彆喜歡閱讀那些關於中蘇關係的文件。從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的態度轉變,到後來國民政府與蘇聯的外交往來,再到國共閤作與分裂時期,這些文獻為我梳理瞭這段錯綜復雜的關係,讓我對曆史事件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其原汁原味。它沒有經過後人的解讀和加工,而是將最原始的材料呈現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每一份文件都像一個獨立的故事,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近代外交史。我花瞭很長時間,細細品讀瞭其中關於民國初期與日本在東北地區交涉的文件,那些文字間彌漫著火藥味,也充滿瞭無奈與抗爭。這套書,讓我對中國近代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那些為國傢命運奔走呼號的前輩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第一次接觸到這樣規模宏大的文獻匯編,說實話,拿到《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時,我內心是有點忐忑的,生怕自己無法駕馭這套“巨著”。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那種被海量珍貴史料所吸引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這套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文本集閤,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檔案庫,裏麵封存著中國近代外交的脈絡和靈魂。 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與同盟國之間的軍事閤作和外交協調的部分。那些盟國軍事顧問的報告,中國方麵關於戰略部署的請示,以及兩國高層之間的通信,都清晰地展現瞭在那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是如何努力爭取國際援助,又是如何與其他國傢並肩作戰的。讀到那些戰時的外交文件,仿佛能夠聽到炮火聲,感受到前綫將士的浴血奮戰,以及後方外交人員的運籌帷幄。 我還特彆留意瞭關於民國時期對外經濟閤作的部分。那些關於引進外資、簽訂貿易協定、以及處理海關事務的文獻,揭示瞭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嘗試和挑戰。通過這些文件,我看到瞭中國在摸索中前進,努力擺脫半殖民地經濟地位的軌跡。 這套書的體量巨大,內容繁雜,我需要反復閱讀和對照,纔能慢慢消化其中的信息。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更加投入。它讓我明白,曆史的真相往往藏匿於細節之中,而這些文獻,就是挖掘真相最直接的寶藏。對於曆史學者和對這段史實有深度探究興趣的讀者而言,這套書無疑是提供瞭無窮無盡的研究素材。
評分我原本隻是對民國這段曆史抱有一絲好奇,無意間發現瞭這套《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沒想到它徹底點燃瞭我對曆史的熱情。這套書的齣版,填補瞭許多研究上的空白,將許多原本散落在各地、不為人知的珍貴史料集中呈現,其意義非凡。 我花瞭許多時間沉浸在關於民國時期民族獨立運動的外交文件裏。那些代錶中國在國際會議上爭取權益的演講稿,以及與各國進行談判的記錄,讓我深刻理解瞭中國人民為瞭擺脫不平等條約、爭取國傢主權的艱辛曆程。我尤其被其中一些關於廢除領事裁判權和關稅自主權的談判過程所吸引,這些看似枯燥的條約背後,是無數中國外交官和民族精英的血淚與智慧。 另外,關於民國時期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活動,比如早期參與國際聯盟的會議記錄,也讓我大開眼界。雖然當時中國力量尚弱,但中國代錶的發言和提案,已經開始展現齣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應有的聲音和立場,為後來的國際地位奠定瞭基礎。 這套書的編纂水平非常高,文獻的選取、整理和分類都做得非常細緻,為讀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雖然閱讀這些文獻需要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但其帶來的收獲是巨大的。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民國,一個在內憂外患中頑強前行的中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