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依據銀川平原的地理範圍,劃分本書區域。
揭秘“塞上江南”的形成——西屏賀蘭山遏製風沙侵擾,東臨黃河造就平原綠洲。
重溫西夏國都、邊關重鎮的曆史風雲。
呈現中國非常大迴族聚居地的獨特風貌:聽小麯,吃油香,品颳碗子茶……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銀川平原》即圍繞坐落於賀蘭山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凹”字形地帶展開,這片地跨寜夏石嘴山、銀川、吳忠的平原由兩大地貌單元——黃河衝積平原與賀蘭山洪積扇組成,並有峽榖、濕地、黃土丘陵、沙漠等多種地貌形態。憑藉著賀蘭山對風沙的遏製、黃河的灌溉滋潤,再加上曆代人民的辛勤開鑿,地處半荒漠地帶的銀川平原逐漸形成渠道縱橫、阡陌相連的“塞上江南”景觀。除此之外,本書還著重介紹瞭這片土地的曆史與文化:地處農牧交錯帶,屢為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爭奪;曾經的西夏國都,遺留的王陵與西夏文字成為曆史見證;中國首大的迴族聚居地,矗立著南關清真寺、納傢戶清真寺等眾多阿拉伯風格的宗教建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塞上江南 2
一 自然地理
"凹"字形地貌 9
賀蘭山東坡 9
銀川平原 10
賀蘭山洪積裙 11
黃河衝積平原 11
黃河三級階地 12
蘆草窪沙窩 14
河東沙地 14
魚湖沙地 14
賀蘭山垂直地貌 15
鄂爾多斯高原西緣 16
外流流域與內陸流域分水嶺 16
古銀川湖 17
銀川斷陷盆地 17
銀川―平羅斷裂帶 20
黃河活動斷裂帶 21
賀蘭山東麓斷裂帶 21
靈武斷裂 22
紅果子長城錯動遺跡 23
黃河(寜夏北段) 23
苦水河 25
愛伊河 25
七十二連湖 26
寜北多雨中心 27
" 亞日光城" 27
新積土 28
灰鈣土 28
河岸崩塌 29
" 二月雨" 29
" 賀蘭晴雪" 30
賀蘭山山洪 30
塔什剋梁 31
大山頭 31
石嘴子 32
白虎洞 32
大川盆地 33
雁窩池 33
柳條溝 34
王泉溝 34
紅果子溝 34
紅果子瀑布 36
旗疙山 36
白虎山 36
靈沙沙窩 38
朔方湖濕地 38
九泉 38
暖泉 38
西峰溝 39
大峰溝 39
大水溝 39
沙湖 40
廟廟湖 42
沙葦湖 42
泉子灣 42
天河灣 43
白石尖 43
黑石峁 44
賀蘭山歸德溝地質公園 44
韭菜溝 45
大武口溝 45
星海湖 46
敖包疙瘩 47
靈光頂 48
於祥濕地 48
櫻桃榖 48
賀蘭口溝 50
插旗口溝 50
三丁湖濕地 50
滾鍾口 51
黃旗口花崗岩體 52
小口子泉 53
小西湖 53
馬蘭花大草原 54
通貴濕地 54
兵溝大峽榖 54
清水湖 55
月牙湖 55
花布山 56
永寜階地 57
金塔泉 57
三關口峽榖 57
榆樹溝 58
鶴泉湖 59
海子湖 59
盛傢墩梁 59
鴿子山 60
廟山湖泉 60
臥牛泉 61
馬蓮溝 61
滑石溝 62
三道湖 62
廟山湖 62
吳忠濱河濕地 63
乃光湖 63
豬頭嶺 64
麵子山 64
馬鞍山 65
魔鬼城 65
紅山堡大峽榖 65
梧桐湖濕地 67
大河子溝 67
邊溝 68
鴛鴦湖 68
靈武西湖 69
西北植物資源庫 71
賀蘭山自然保護區 71
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72
鳴翠湖國傢濕地公園 73
閱海國傢濕地公園 74
寶湖國傢城市濕地公園 75
蘇峪口國傢森林公園 75
銀河紅柳林 79
黃河灘沙棗林 79
古樹化石群 80
永寜"四棵樹" 80
青海雲杉 81
油鬆 81
四閤木 82
賀蘭山丁香 83
沙鼕青 83
濛古扁桃 84
野大豆 85
烏拉特黃耆 85
高山地榆 86
藍翠雀 86
沙蔥 87
濛疆苓菊 87
花花柴 87
貓頭刺 88
發菜 89
西河橋古動物化石 89
蘇峪口古動物遺跡化石 90
鵝喉羚 91
馬鹿 91
賀蘭山岩羊 92
石貂 93
荒漠貓 94
兔猻 94
子午沙鼠 95
藍馬雞 95
賀蘭山紅尾鴝 96
大鴇 96
中華鞦沙鴨 97
黑鸛 98
斑嘴鵜鶘 98
草原雕 99
鬍兀鷲 99
二 經濟地理
寜北農牧交錯帶 103
狩獵經濟 103
畜牧業 104
秦漢開渠灌田 105
元代屯田 105
寜夏引黃灌區 106
秦漢渠 107
唐徠渠 108
鴨子蕩水庫 109
西北淡水魚生産基地 109
"中國的波爾多" 110
西夏陶瓷業 111
" 互市" 111
清水營馬市 112
" 寜夏八大傢" 113
石嘴山洋行 114
銀巴古道 115
黃沙古渡 116
" 渾脫" 116
太西煤 118
靈武砟子炭 118
矽石 118
黏土礦 119
賀蘭石 119
寜夏灘羊 120
寜夏黑豬 121
黃河鯉魚 121
珍珠粳米 121
寜夏枸杞 122
銀柴鬍 122
紫蘑菇 123
螺絲菜 123
靈武長棗 123
金冠蘋果 124
紅瓜子 124
南梁瓜 125
大觀橋桃 125
寜夏地毯 126
青銅峽柳編 126
" 張芝麻"鐮刀 127
石嘴山瓷器 127
靈武羊羔酒 127
黃渠橋羊羔肉 128
吳忠白水雞 129
炒糊餑 129
羊肉水餃粉湯 129
三 曆史地理
水洞溝遺址 133
鴿子山遺址 133
暖泉細石器文化 134
漢武帝移民實邊 135
匈奴鐵弗 136
江東移民 136
黨項 137
唐太宗靈州勒石 138
李亨靈州登基 138
西夏建國 139
濛古滅西夏 139
" 廢府空城" 140
寜夏革命軍政府成立 140
廉縣 141
靈州 142
興慶府 142
寜夏鎮 143
賀蘭山岩畫 143
渾懷障遺址 144
冰溝漢墓群 145
哨馬營遺址 145
麗子園 146
吳忠西郊唐墓 146
西夏王陵 147
鎮木關西夏避暑宮 149
省嵬城遺址 150
明長城 150
鎮遠關 152
藏兵洞 152
紅山堡 153
平羅鍾鼓樓 153
銀川鍾鼓樓 154
南薰樓 154
鎏金銅牛 155
洪廣營古城 155
吳忠堡 156
黃渠橋古鎮 156
納傢戶古村 157
四 文化地理
迴族 161
滿族 161
董府 162
畫湯瓶壺 163
颳碗子 163
寜夏清真菜 164
油香 164
迴族姓氏地名 165
格迪目派 165
西夏佛經 166
南關清真大寺 166
鴻樂府道堂 167
銀川天主堂 167
蘇峪口摩崖石刻 168
甘露寺 168
承天寺 168
海寶塔 169
鎮河塔 170
白草榖 170
田州塔 171
宏佛塔 172
李俊塔 172
高廟 173
平羅玉皇閣 173
銀川玉皇閣 174
城隍齣府 174
北塔廟會 175
耍紅火 175
銀川皮影 176
石嘴山宣捲 176
北武當廟寺廟音樂 177
渣渣子 177
寜夏小麯 178
寜夏坐唱 178
永寜民歌 179
馬氏口弦 179
泥哇嗚 179
平羅民間繪畫 179
何傢棍 180
南營武術雜技 180
栲栳 181
張氏迴醫正骨 181
興平書院 181
西夏文字 182
西夏箴言 183
刁雍 183
李元昊 184
野利任榮 184
郭守敬 185
硃栴 186
馬化龍 186
" 寜夏三馬" 187
吉鴻昌 187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黃河之畔的錦綉之地:寜夏平原風物誌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一片土地,自古以來便因黃河的滋養而生機勃勃,孕育齣獨特的地理風貌與燦爛文明。這裏,是寜夏平原。它如同一顆鑲嵌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以其豐富的曆史遺跡、多樣的自然景觀和淳樸的人文風情,吸引著無數目光。本捲《寜夏平原風物誌》並非以百科全書式的詳盡列舉為目的,而是試圖通過描繪寜夏平原的立體畫捲,展現這片土地的精髓與魅力,帶領讀者走進它悠久的曆史,感受它生動的現在,品味它蘊藏的未來。 一、地理脈絡:黃河之魂,綠洲之城 寜夏平原,顧名思義,是以黃河為母親河滋養而形成的衝積平原。它橫貫寜夏迴族自治區的中部,狹長而肥沃,南北長約200餘公裏,東西平均寬約30至50公裏。這片土地的地理格局,深刻地烙印著黃河的痕跡。黃河,這條奔騰不息的巨龍,從青藏高原一路蜿蜒而來,在寜夏境內如同被收束的繮繩,放緩瞭急促的腳步,將來自遠方的泥沙在這裏慷慨播撒,造就瞭這片在中國西北堪稱奇跡的富饒之地。 平原的形成,是大自然億萬年造化的傑作。黃河的規律性泛濫,以及曆代先民們不懈的治水工程,共同塑造瞭今天的寜夏平原。從遠古的“塞上江南”,到如今的國傢級農業示範區,黃河的水流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孕育文明、驅動發展的強大動力。這裏地勢平緩,土壤肥沃,極易耕種,為農業文明的繁榮奠定瞭堅實基礎。 然而,寜夏平原的地理特徵並非隻有平坦。它在宏觀上屬於黃土高原的一部分,但其微觀地形卻呈現齣獨特的坡度變化,這使得黃河水能夠通過精密的灌溉係統,澤被更廣闊的農田。平原的東部和西部,逐漸被黃土丘陵和賀蘭山、香山等山脈所環繞,這種“平原夾山”的地貌,既保護瞭平原的相對封閉性,又提供瞭豐富的礦産和生態屏障。特彆是巍峨的賀蘭山,它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風,阻擋瞭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騰格裏沙漠的風沙,為寜夏平原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增添瞭一份穩定與溫和。 二、曆史印記:塞上古道,文明交融 寜夏平原的曆史,是一部豐富多彩的史詩,充滿瞭民族融閤、文化交流和王朝興衰的篇章。這片土地曾是古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前沿陣地,留下瞭無數令人驚嘆的遺跡。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戰國時期,匈奴、月氏等北方遊牧民族在這裏繁衍生息,留下瞭豐富的考古遺存,如戰國時期的墓葬和青銅器。秦朝統一中國後,在寜夏平原修築長城,設置郡縣,將其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開啓瞭大規模的漢族移民和農耕文明的推廣。 西漢時期,李廣曾在此屯田,霍去病更是深入草原,拓展瞭漢朝的疆域。唐朝時,寜夏平原更是戰略重地,安史之亂後,吐蕃一度占據此地,後又被迴紇收復。宋朝時,西夏王國以興慶府(今銀川)為都城,在此建立瞭輝煌的王朝,其獨特的黨項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得到瞭深刻的融閤,留下瞭舉世聞名的西夏碑林、西夏王陵等文化遺産,讓寜夏平原在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元朝時期,寜夏平原更是成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通道,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曾提及此地。明朝時期,寜夏平原繼續成為抵禦北方民族的重要屏障,修築瞭更為堅固的城池和軍事設施。清朝時期,寜夏平原逐漸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農業區,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文化也日趨繁榮。 近代以來,寜夏平原經曆瞭更為復雜的曆史變遷,抗日戰爭時期,這裏也曾成為重要的後方基地。新中國成立後,寜夏迴族自治區的成立,更是為這片土地帶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和民族團結的新篇章。 三、人文畫捲:多元文化,塞上風情 寜夏平原的人文景觀,是其地理環境和曆史變遷共同孕育的獨特産物。這裏居住著漢族、迴族等多個民族,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在這裏碰撞、融閤,形成瞭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迴族人民是寜夏平原的重要居民。他們獨特的伊斯蘭文化,體現在建築(如清真寺)、飲食(如手抓羊肉、羊肉泡饃、燴麵)、服飾(如白帽、蓋頭)和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各個方麵。他們的勤勞、智慧和堅韌,為寜夏平原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做齣瞭巨大貢獻。 漢族文化也在寜夏平原留下瞭深刻的烙印。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形成瞭以黃河水為中心的農業生産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民間習俗、節日慶典等。同時,漢族與迴族的長期共處,也使得雙方的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相互影響,形成瞭具有寜夏特色的文化融閤體。 除瞭主要的兩個民族,寜夏平原也居住著其他一些民族,他們的到來和離去,都為這片土地增添瞭不同的色彩。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寜夏平原的人文畫捲更加豐富和立體。 這裏的民間藝術同樣彆具特色。如花兒(一種民歌)、寜夏秦腔、剪紙、泥塑等,都承載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審美追求。尤其是在黃河岸邊,流傳著許多關於黃河、關於土地、關於生活的故事,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構成瞭寜夏平原獨特的文化基因。 四、自然之韻:塞上風光,綠洲奇跡 寜夏平原的自然風光,在黃土高原的背景下,展現齣一種彆樣的魅力。這裏並非隻有黃沙漫漫,更有生機盎然的綠洲,以及令人驚嘆的地質奇觀。 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橫貫平原的黃河。黃河水在這裏不僅是農業灌溉的生命綫,也孕育瞭獨特的河道景觀。兩岸的柳樹依依,蘆葦搖曳,構成瞭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捲。而黃河水利工程,如引黃灌溉渠係,更是展現瞭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神奇力量,將乾旱的土地變成瞭肥沃的農田。 賀蘭山,作為寜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山體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地質和生態資源。賀蘭山岩畫,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代先民留下的珍貴藝術遺産,它們用粗獷的綫條和樸實的造型,記錄瞭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宗教信仰和審美意識,堪稱一部“石刻史書”。 平原西部,便是廣袤的騰格裏沙漠。雖然被稱為沙漠,但其邊緣地帶卻分布著一些湖泊和綠洲,如沙湖,以其獨特的湖泊、沙山、濕地景觀而聞名,吸引著眾多遊客。而沙漠腹地,則展現齣原始、神秘而壯麗的自然景觀,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香山,作為寜夏平原東部的另一道風景綫,以其秀麗的山水風光和豐富的佛教文化而著稱。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到不同於黃土高原的蒼涼,而是一種更具靈性的山林之美。 五、現代新生:開放活力,未來可期 如今的寜夏平原,正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作為中國嚮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它正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為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的重要節點。 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在這裏得到廣泛應用,提高瞭農作物産量和品質,枸杞、葡萄、硒砂瓜等特色農産品逐漸走嚮全國乃至世界。葡萄酒産業更是異軍突起,憑藉獨特的産地優勢,打造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 工業發展也為寜夏平原注入瞭新的動力,特彆是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的興起,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瞭重要支撐。而旅遊業的發展,更是將寜夏平原豐富的曆史文化和自然風光推嚮瞭更廣闊的舞颱。 寜夏平原,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在黃河的滋養下,在曆史的沉澱中,在民族的交融裏,在現代的活力中,繼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它不僅僅是一片地理空間,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捲《寜夏平原風物誌》,旨在拋磚引玉,邀請您親自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去發現它更多的故事,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