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

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剑 著
图书标签:
  • 拉铁摩尔
  • 中国学术
  • 边疆研究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人类学
  • 传记
  • 学术史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5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2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从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本人在中国的人生经历出发,从知识建构的角度梳理20世纪初至今中国学界对于拉铁摩尔及其理论的接受过程;通过对他在中国边疆地区(东北、蒙古、新疆等地)所进行的田野考察活动的细致梳理,对他与当时中国学界和政治界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拉铁摩尔在华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归纳与反思,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祖国及其边疆地区提供一个历史的文本。

作者简介

  袁剑,1981年生,江苏苏州人,历史学(专门史)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德国、英国、俄罗斯、奥地利、哈萨克斯坦等国学习、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边疆研究、内亚研究,兼及海外民族志。

目录

导 言:拉铁摩尔——拓荒者与思想者/001
第一章 从出现到重视:20世纪30、40年代拉铁摩尔理论的在华接受史/015
第二章 从消失到重新“发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拉铁摩尔及其著述的关注与互动/035
第三章 北京、延安与重庆岁月/059
第四章 田野中的全球史与地方性:拉铁摩尔1929~1930年的中国东北之旅/093
第五章 历史与现实的互动:蒙古之旅及其蒙古视野/115
第六章 新“棋局”中的穿行:拉铁摩尔新疆之行/137
第七章 拉铁摩尔与施坚雅:边疆研究内亚范式与西南传统中的歧异与互通/161
第八章 边疆与中原:中国研究中的视角互动/175
结 语:从“西来”的边疆人到中国的边疆人/189
附录一 拉铁摩尔著述目录/211
附录二 国内拉铁摩尔著述译介目录/245
后 记:重新“发现”拉铁摩尔/255

前言/序言

  推荐序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以其辽阔的疆土、灿烂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区域之间彼此交融互动,共同描绘了中华大地的壮美画卷。在这当中,以平原、丘陵等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农耕地带与以草原、森林、荒漠、高原等为主要地貌特征的游牧地带作为两种具有各自鲜明生态和文化特征的主要地域类型,两者之间的互动在中国历史发展演进历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文明所具有的独特多样性和包容性。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作为共同构成了整体中国的边疆与中原地区,彼此之间虽然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始终无法割裂它们在文化与政治上的血肉联系。要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国和中国社会,我们就有必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内部所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意识到中国内部各地域尤其是边疆地区在形成中国这一文明共同体中的重要性,这需要我们摆脱长期以来似乎已成为习惯的单一农耕社会的视野,以更为全面和多角度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边疆地区与边疆社会。唯有如此,我们对于自己祖国的认知才能更加全面、丰富,对于自己的认识也才能更加客观、公正。
  中国的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与深厚的积淀。在古代,中国的官方正史和民间记述中就有许多关于边疆地区的记载,并涌现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边疆研究者。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侵入,一代中国学人以西北史地研究为号召,先天下之忧而忧,形成了近代以来第一波边疆研究热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徐松、张穆、何秋涛等,通过这些学者的努力,使当时的民众对中国边疆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局势有了更多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寇入侵,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学者又一次挺身而出,掀起了研究边疆、开发边疆的新高潮,中国地学会、禹贡学会等专业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并通过编辑刊物、进行田野调查记述边情、推广教育培养边疆地区人才等方式,唤起政府和民众对于中国边疆的新认识,对中国认同的进一步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西部大开发等相关战略的推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当地社会发展也突飞猛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边疆研究更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而随着当代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边疆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从古至今,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和学界在边疆研究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累起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正是我们的学术能够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承认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就不会失去主体性的根基。同样,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由于近代以来中西学术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近代西方学术研究传统和学科的系统性传入,有很多外国学者在中国进行研究工作,尽管其中有些人确实抱有不良的目的甚至企图,但必须承认,有相当多的外国学者还是出于学术兴趣,在进行着认真严谨的学术研究活动,他们的诸多研究成果后来也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成为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因此,在客观认识外国学者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应忽视外国学者在相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认识这一点,我们的研究才能时刻感知世界的脉搏,而不至于闭门造车。当今的时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无法脱离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具体语境而存在;而在另一方面,只有我们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有全面充分的认识,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梳理和认识国外相关研究的意义及其不足。在如今这个国际学术交流日益紧密频繁的时代,对包括边疆问题在内的中国问题的关注都无法回避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回应甚至质疑,我们只有以更为平和的、学理性的态度去认真面对来自不同视角的质疑甚至挑战,对于中国问题话语权的把握才能更有自信,中国自身主体性的确立也才能更为有力。因此,重新发现和全面认识国外学者在中国问题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价值,就成为我们提高对外认知程度进而形成中国话语和中国学派的题中应有之义。
  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1900—1989)是世界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和国际关系研究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自幼随父母来到中国,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了投考大学失败的挫折,在不得不从事商贸以谋生计的时候,激起了对中国边疆研究的浓厚兴趣,经过数十年积累,最终成为西方对华边疆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学者之一,也成为我们如今研究现代中国边疆问题和边疆史所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学术人物。他的学术作品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被中国学界引介并认可,当时还出现了很多关于他及其理论的研究文章;此外,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他还和一批美国进步记者前往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接见,而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关键时期,他受美国罗斯福总统委派赴重庆出任蒋介石政府政治顾问以及《中国的边疆》(即《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在华的译介出版,更是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个拉铁摩尔研究的高潮。但随着后来政治局势的变化,拉铁摩尔在中国知识界逐渐被人遗忘。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内学界与国际学术界交往日益深入,拉铁摩尔的代表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也被重新完整译介进来,他的回忆录等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进入国内学界的研究视野,在这些新的学术准备基础之上,国内学界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拉铁摩尔及其研究的相关论述,内容涉及国际关系、美国研究、汉学研究、边疆研究、地缘政治等多个领域,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深化与推进。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拉铁摩尔本人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为中国学界所熟知,但20世纪50年代之后特殊的国内外原因,拉铁摩尔长时间被国内学界所遗忘,数十年来,跟他基本同一时期的另一位中国学泰斗—费正清相比,关于拉铁摩尔的研究成果寥寥,显得十分冷清,个中原因,一方面在于拉铁摩尔没有像费正清那样形成自己的学派,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学界有意无意的忽略。随着中国对于周边与外围世界知识视野与需求的扩大,现在到了我们重新“发现”这段历史的时候了。当然,我们的这种重新“发现”,并不是要回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种场景,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新的学术讨论与思考,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认识拉铁摩尔及其理论在当代中国研究中的衍生性影响,尤其是关于游牧—农耕结构性关系、内陆亚洲地缘政治以及近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清史”等。
  袁剑近些年来一直关注拉铁摩尔及其理论梳理问题,曾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在这一问题领域积累了相应的学术资源,并经常就相关的学术问题跟我商量讨论。他出生于江南,却没有被传统的农耕视角所限,对边疆研究抱有浓厚兴趣,十余年来孜孜不倦致力于此,翻译并出版了《危险的边疆》等经典作品,并努力深入中亚和中国边疆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力图形成一种将中亚研究和中国边疆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新视野,做出了一些成绩。我十分支持并鼓励他的这种学术热情,而他这部关于拉铁摩尔学术史与人生史的作品也可以看作这种学术努力的一种呈现。这是他的第一部专著,同时也是国内首部关于拉铁摩尔的研究专著,我希望他能够以此为新起点,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开启新的征程。
  是为序。
  成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 本书深入探究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汉学家傅兰克·W. 嘉德纳·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对中国边疆研究和学术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拉铁摩尔,这位在燕京大学接受教育、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执教的学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挑战了当时西方主流的中国研究范式。 一、从汉学到边疆史观的转型 拉铁摩尔的研究生涯始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学习,但他很快意识到,传统的中国史研究往往过度聚焦于“中原王朝”和“汉人中心主义”,而忽视了广阔的北方和西部边疆地区在塑造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本书详述了拉铁摩尔如何通过对蒙古、满洲以及更广阔的“欧亚草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构建起一套崭新的“边疆史观”。 他认为,中国历史并非孤立地向前发展,而是与周边游牧民族的互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演变。这种边疆史观不仅拓宽了历史研究的地理范围,更重塑了对“中国”这一概念的理解。他敏锐地捕捉到,长城并非一道简单的地理分界线,而是一个动态的、政治和文化交汇的过渡地带。 二、学术方法的创新与争议 拉铁摩尔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体现在他高度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变迁的影响。他受到地缘政治学和环境决定论思潮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在解释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例如,他对内亚游牧民族的生态适应性、游牧经济的特点及其与定居农业社会的互动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然而,这种强调地理决定论的倾向也为他招致了后世学者的批评。本书客观地梳理了这些争议,探讨了如何评价拉铁摩尔在研究中对“地理决定论”的运用,以及这种方法论在今天看来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他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性,特别是他对非汉文资料(如蒙古文、俄文资料)的运用,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三、对中国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影响 拉铁摩尔的学术兴趣并未止步于纯粹的历史研究。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敏锐洞察力,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及随后的国共内战期间,使他的学术观点带上了强烈的现实政治色彩。 本书深入分析了拉铁摩尔如何将其边疆研究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对当时中国政治局势的判断。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与他们在北方边疆地区的长期活动及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员能力密不可分。他的著作《中国的心脏与亚洲的边缘》(Inner Asia and the West: Papers on Inner Asia)等作品,在冷战初期引起了美国政界和情报机构的极大关注,这使他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人物。 四、拉铁摩尔与中国现代学术的互动 拉铁摩尔对中国现代学术界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一方面,他为中国学者打开了一扇观察自身历史的新窗口,促使中国历史学界开始重视边疆史的研究,挑战了陈寅恪等前辈学者奠定的古典史学传统中的某些局限性。另一方面,他的政治卷入也使得“边疆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学术语境中,一度蒙上了一层政治阴影,被贴上了特定的意识形态标签。 本书考察了拉铁摩尔对燕京大学及随后中国重要学术机构的影响,分析了他是如何培养出一批后来的重要学者,以及他的研究范式在大陆和台湾学术传统中的不同继承与演变。 五、学术遗产的反思 在拉铁摩尔逝世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这位充满争议的学者?本书的结论部分着重于对他的学术遗产进行整体性反思。我们探讨了拉铁摩尔的“背影”——那些被他引入研究视野但长期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边疆地带——如今在中国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通过对拉铁摩尔思想的梳理,本书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中国”的概念,认识到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多重性,并理解一个学者如何能够通过其独特的学术视角,深刻地改变一个领域的认知版图。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位学者的传记,更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研究范式变迁的一次深度介入。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术洞察力,往往需要我们敢于走出被既定框架所限定的“中原”,去直面那些构成历史厚重感的“边疆”。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类题材的书籍,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即学者们在书斋之外的真实生活和学术实践的碰撞。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跳脱出传统传记的窠臼,不只是罗列成就,而是描摹出他们在田野调查、档案挖掘时所经历的艰辛与发现的狂喜。想象一下,在那些边远地区,面对陌生的语言和文化,学者们是如何建立起信任,又是如何将那些零碎、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民间叙事,系统地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学术论断。这种“身体力行”的学术精神,在今天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如果作者能细致描摹出他们与地方精英、普通民众之间复杂的人际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研究结论产生的影响,那这本书的价值便不只是学术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治学精神的生动注解。它应该能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学术洞见往往诞生于艰苦卓绝的实地考察之中,而非仅仅是概念的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想必也颇为考究。我设想,作者可能并没有采用线性编年史的写法,而是选择了一种主题式的、甚至可以说是“碎片化”的组合方式来呈现这些学者的影响。或许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一个核心概念或一桩悬而未决的学术公案展开,通过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研究成果或某次重要的学术争论,来侧面烘托出拉铁摩尔及其学派的整体精神风貌。这种叙事策略的妙处在于,它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解谜”的兴奋感,即通过拼凑不同的侧面信息,来重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学术群像。如果能在引述文献和史料时,巧妙地穿插一些未经公开的私人信件或日记片段,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将会被大大增强,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思考者。

评分

从书名“边疆的背影”来看,我推测这本书可能蕴含着一种对主流学术叙事的反思和补充。我们通常关注中心地带的学术发展,而边疆往往被视为边缘或补充。这本书或许正是要挑战这种固有的等级观念,揭示出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或被“边缘化”的知识生产中心的重要性。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背影”学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是否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发展出了一种区别于主流的、更具包容性和地方性的解释框架。这种框架会不会挑战我们对“中国性”的传统理解?如果这本书能有效地将区域研究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去探讨如何构建一种多中心、多视角的历史与社会科学叙事,那么它对于当前学术界“去中心化”的努力无疑具有强大的启发意义。它不应只是描绘人物,更应是提供一种看待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探寻的意味,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的学者身影。我猜想,内容一定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时期,那些身处或关注中国边疆地带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脉络与学术贡献。或许,它细致描绘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学术研究如何与国家命运、民族认同紧密交织在一起,那种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本身就极具张力。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那些复杂的学术谱系,那些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学者们如何吸收外部思潮,又如何将之熔铸成本土的理论体系。如果书中能展现出关于“边疆”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这种变化的认知与回应,那无疑会是一次极其深刻的思想漫游。这种探索不仅是对特定学者的回顾,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一次深度侧写,让人在追忆历史的同时,反思当下学术研究的立足点与使命感。

评分

我深信,任何关于边疆研究的严肃论著,都无法回避权力、族群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这本书如果足够深刻,它必然会探讨这些学者在面对国家意志、民族主义思潮以及外部干预时的学术立场与个人抉择。他们是纯粹的知识追求者,还是在特定历史关口上,其研究内容不可避免地被“政治化”了?我想看到的是,学者们如何在其学术规范和现实关怀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与博弈。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还是坚守了独立批判的精神?这种内在的张力,才是学术史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关乎的不仅是过去,更是对今天所有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在面对社会压力与学术良知时的拷问,具有极强的现实回响。

评分

很有意义的书,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边疆学术史具有启发意义。

评分

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

书不错,趁活动价买的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评分

太棒了这些书!

评分

书不错,趁活动价买的

评分

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