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几年前我就读过了卡伦·霍妮的《自我分析》。当时我为这位女性心理学家的细致和缜密震动,又被她在书中讲的案例深深吸引。没想到,几年后,我会出版这本书。在编校过程中,我再一次被内容吸引了。
可以说,这是一本自我心理分析的经典手册。自我分析是否可行?自我分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自我分析和专业分析相比,孰优孰劣?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遇到的大障碍是什么?如何处理阻抗?本书采用众多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回答。
其中贯穿全书的是一个名叫克莱尔的女病人的案例。克莱尔和她的男友相处不睦,在这段关系中,她感觉很不愉快。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分析后,克莱尔进行了数月的自我分析。每次她的男友引发她不愉快的情绪时,她就进行自由联想,从每一个意象切入。逐渐地,她看到了自己内在有多个神经症人格:强迫性谦卑、强迫性地依赖他人。她追溯了自己的童年,看到问题的根源出自母亲对她的忽视,她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她是不重要的,她必须依赖一个重要他人而活。
克莱尔就像很多女性一样,渴望一个强大的、英雄式的男人来到她身边,满足她所有的需求。经过艰苦的努力,克莱尔逐渐看到她内在这一需求,以及这一需求如何推动她将高大上的特质投射到男朋友身上的。最终,克莱尔有了一个惊人的洞察:她对男友的爱只是神经症的依赖!
心理分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自我分析与寻找分析师进行分析是一样的。其中难的一点,在分析过程中总会出现阻抗。没有一个人想要神经症人格,但神经人格会给人带来一些好处:安全感。一个习惯,哪怕是一个坏习惯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一种安全感。一旦神经症人格被揭露,接受分析者可能会面临沮丧、恐慌、绝望的极端情绪。作者因此指出,一个人在进行自我分析时,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得到专业咨询师的人性援助,那就再好不过了。
自我分析是霍妮在总结自己以及同行和患者经历的基础上,为治疗轻度神经症设计出来的方法。作为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在本书中再次展现了她缜密、周全的个性。她在书中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她的病人,一位对男友有着神经症依赖的女士,进行了数月的自我分析后,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神经症的根源,最后摆脱了这段病态的关系。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倡导者之一,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迷宫,或者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思维漫步。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试图在那些密集的文字和看似随意的排版中找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但每次我自以为抓住了作者的某个核心观点时,它就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溜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叙事建构”的解构方式,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故事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是通过一系列不断自我指涉的观察,迫使读者去反思自己日常经验的底层逻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心理学和哲学交叉领域的术语,但作者的妙处在于,他从不炫耀这些知识的厚重,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确定性。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一次对既有世界观的轻微震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无效的自省”的论述,作者认为,过度的内观反而会催生出一种虚假的、被理想化的自我模型,而真正的洞察往往发生在那些我们不设防的、与外部世界发生剧烈摩擦的瞬间。这本书无疑不适合寻求快速答案的读者,它更像是一面复杂的多棱镜,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正视的棱角与弯曲。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清醒的“失重感”。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用来指引方向的罗盘,但它成功地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站立的“地面”本身就是由无数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堆砌而成的。作者对“身份标签”的解构尤为犀利,他展示了社会如何用一系列便捷的标签(如职业、爱好、关系)来固定一个动态的生命体,而我们自己又是如何心甘情愿地戴上这些标签,以换取暂时的安全感。我发现,这本书的真正力量在于它的“负面引导”——它通过指出我们思维中的盲点和自我欺骗的机制,来反向促成一种更坚实的自我构建。它的句法结构往往冗长而复杂,充满了从句和嵌套的修饰语,这似乎是作者故意为之,旨在模拟人类意识流的复杂性,拒绝简单归纳。读完后,我没有感到知识的爆炸,反而有一种知识的“蒸馏”——许多表面的信息蒸发了,留下的,是对自己思维习惯的深刻警觉。这是一本需要多次回访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变化,而在不同的角落发现新的暗语。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磨人”的,但这“磨”的不是让你感到枯燥,而是让你不断地在舒适区边缘徘徊。作者似乎对所有清晰、明确的陈述抱有一种深刻的不信任感,因此,书中的论证链条常常在看似最关键的地方突然中断,留下一个巨大的语义真空。我尝试着追踪了几条主要的线索,比如关于“意义的熵减”的探讨,发现它在不同的章节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每一次的呈现都比上一次更加微妙和复杂。这种写作手法极其考验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你不能指望它像一部情节紧凑的小说那样吸引你,你必须主动地去搭建逻辑的桥梁。然而,一旦你投入进去,那种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仿佛你正在亲手雕刻一个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书中对“观察者效应”的引用,从物理学领域被巧妙地转移到了社会互动中,引发了我对日常交流中信息损耗的全新思考。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籍,它要求你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对待每一个句子,因为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副词都可能承载着关键的重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外界的世界似乎依然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人们依然忙碌于琐碎的事务,而我却被邀请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对“边界”的模糊处理。作者并没有清晰地区分什么是主观体验,什么是客观事实,他让两者在文字中交融、渗透,直到你分不清哪里是作者的观点,哪里是你自己的回音。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延迟满足”的社会性批判,它不仅仅是关于储蓄或克制欲望的简单劝诫,而是深入到文化层面,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即时反馈的病态依赖如何扭曲了个体的价值评估体系。这本书的行文如同水银泻地,流畅却难以捉摸,它不刻意去迎合读者的理解习惯,反而是在挑战读者的认知韧性。我注意到,当我带着一种“我必须理解它”的心态去读时,进展缓慢;但当我允许自己仅仅是“体验”它的流动时,那些原本晦涩的概念反而自然地浮现了轮廓。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而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的期待是能找到一些立即可操作的工具,一套能帮助我快速优化人生轨迹的“说明书”,但很快我意识到,我完全误判了这本书的意图。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或者说,一位略带戏谑的旁观者,坐在那里,看着你笨拙地试图修理你那台总出故障的内在机器。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词汇,但这种平静下涌动的却是暗流。我对其中关于“时间感知与自我同一性”的章节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现在”的理解的梳理,揭示了我们对“永恒不变的自我”这一概念的执着是多么地脆弱和不合时宜。这本书的结构是开放的,它拒绝提供结论,而是抛出无数个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钩子,勾住了我的思考,迫使我跳出习惯性的思维框架。我发现自己经常读完一页后,会停下来,看着窗外很久,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那种被轻轻推入深思的感觉,让你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了新的距离感。它不提供安慰,但提供了一种更诚实的困惑,而这份困惑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评分昨天购买。今天收货,速度够快!感觉内容比较枯燥,好多字,密密麻麻,慢慢看吧。
评分评价只是为获得京豆而已~!
评分还可以把,理论性较强
评分好书,618购入,很实惠,会继续购书。
评分好好好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jd给力!
评分包装很好,正品
评分还没看................
评分入手很开心,一起定了很多书,假期快乐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