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中提供这样一个概念: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这个定义足够大,可以涵盖交通阻塞引起的沮丧和失去事物的痛楚。它包括感到压力时的想法、情绪、生理反应,以及你选择怎样应对压力情境。这个定义也强调了有关压力的一个重要真相: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习到的策略来自成百上千项的调查、与我交谈过的数十位科学工作者的智慧,你会了解他们吸引人的研究。”
但重要的,这是一本帮你与压力共存的实用指南。
拥抱压力会使你面对挑战时更主动,运用压力的能量,而不是被其耗得油尽灯枯。它帮你将压力重重的窘境转变为社会交往的机会,而不是离群索居。它提供新的方式,引导你在痛苦中找到意义。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Ph.D.)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她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包括“自控力科学”(TheScience of Willpower)和“在压力下好好生活”(Living Well withStress),都是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历史上广受欢迎的课程。
作为一名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管理压力,并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多年来,通过观察学生们是如何控制选择的,她意识到,人们关于自控的很多看法实际上妨碍了我们取得成功。例如,把自控力当作一种美德,可能会让初衷良好的目标脱离正轨。
本书传达了一个重要理念:与其逃避不适,不如追求意义。经由本书智慧的指引,你将找到追求重要目标的勇气,并相信自己可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压力。
——尼洛弗尔·麦钱特
卢比孔咨询公司创始人兼CEO,硅谷战略专家,《协作战略》一书作者
凯利·麦格尼格尔揭示了特殊群体和组织在逆境中成长的秘密,比如海豹突击队。身处绝境,只有以积极思维应对挑战,才能创造真正的卓越。
——斯科特·布劳尔
卓越绩效集团联合创始人,前海豹突击队成员,美国海军军官
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不仅表明我们对于压力的看法已经过时,同时指出如果能正确对待,压力还对人生有助益。本书使读者得以接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前沿的研究,善加利用,将提升你的健康与幸福。
——马修·利伯曼
哲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院院长
如果能把压力看作生活的秘密武器,个人会提升自信,团队会打造迅速成长的组织。
——罗伯特·多尔蒂
知识投资公司总裁
凯利·麦格尼格尔揭开了数十年来关于压力的假面具,本书由科学研究做支持,工具实用,读来引人入胜,从第一页开始就充满智慧。这本书将改变无数人的生活。
——詹姆斯·勒尔
教育博士,人力绩效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新强度训练》一书作者
引言 / 001
关于本书 / 007
这本书会帮我处理压力吗 / 011
第一章 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压力?压力真的都是负担吗? / 017
我们对压力有什么心理预期 / 019
从安慰剂效应到思维模式 / 025
你的压力思维模式是什么:压力有害?压力是动力? / 029
思维模式初干预:改变对压力的想法 / 033
归属感干预:忘掉它,内化信息 / 036
成长型思维:人在诸多方面都可以改变 / 039
如何尝试自行改变压力思维模式 / 042
了解你的压力思维如何在生活中运行 / 046
最后的想法 / 048
第二章 迎难而上:身处困境时,
压力是可以依靠的资源,而非要消灭的敌人 / 051
压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确保它对你和他人有用 / 054
该抑制某些压力反应 / 060
超越或战或逃 / 062
压力给你应对挑战的力量 / 064
压力鼓励你社交 / 067
压力帮你学习和成长 / 069
选择你的压力反应 / 073
36000英尺高空的压力 / 075
最后的想法 / 077
第三章 压力和意义成正比:
有意义,意味着有压力 / 079
你的生活有意义吗 / 081
在日常的压力中寻找意义 / 084
记着你的价值观能转化压力 / 090
你和在乎的人如何谈论压力至关重要 / 092
逃避压力的代价 / 099
最后的想法 / 102
第二部分 转化压力
擅长压力意味着什么 / 106
第四章 全身心投入:
拥抱焦虑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 111
转化压力:变紧张为兴奋 / 113
实现梦想:把科学应用到现实 / 119
如何把恐惧变成挑战 / 123
挑战反应是最有益的反应方式 / 126
从“真希望不用做这个”到“我能做” / 134
拥抱焦虑有局限吗 / 135
从福利到工作 / 139
最后的想法 / 143
第五章 内在联结:
压力能经常使人更具关怀性,提升抗挫力 / 145
照顾与友善如何转化压力 / 148
更宏大的目标如何转化压力 / 153
为职场设计更宏大目标 / 159
关怀如何创造韧性 / 162
“植根社区,随时服务” / 168
从掠夺者到保护者 / 170
当你在痛苦中感到孤独 / 173
孤立思维或是基本人性思维 / 174
让不见可见 / 176
手术前无眠的夜 / 178
创造你想要的支持性社群 / 179
Sole Train:实现不可能 / 183
最后的想法 / 187
第六章 幸福成长:痛苦使你坚强,
即使痛苦正当下,未来尚模糊 / 189
杀不死你的,都会令你强大 / 191
你是说我应该对痛苦说感谢 / 193
培养成长思维 / 197
创伤后成长 / 203
选择看待困难的好处 / 208
如何传播成长和韧性 / 215
用画面与声音传递希望 / 217
故事能激发创造韧性文化 / 220
最后的想法 / 222
第七章 最后的反思 / 225
致谢 / 231
注释 / 235
★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最新研究表明,改变对压力的看法,会使你更健康和幸福。你如何看待压力会影响一切,从心血管健康到发现生命意义的能力。压力管理的最佳方式,不是减轻或避免,而是重新思考压力,甚至是拥抱它。
所以,作为一名健康心理学家,我的目标改变了。不再想帮你消除压力,我想让你善用压力。这是“压力新科学”课的承诺,也是这本书的目的。
★改变你与压力的关系
这本书的基础是我在斯坦福继续教育学院讲授的一门课——在压力下好好生活。所有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报名,该课的目的是转化人们的思考方式,与压力共舞。
书中的建议不是基于那个令人吃惊的研究,尽管确实是它促使我重新思考压力。你将学习到的策略来自成百上千项的调查、与我交谈过的数十位科学工作者的智慧。跳过科学直奔建议没用,了解了每个策略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其实施。所以本书是“压力新科学”课程的速成班,你也有机会接触一些研究人员,他们是冉冉升起的新星。你会了解他们最吸引人的研究,以我希望每个读者都会喜欢的方式。如果你胃口大,想知道科学细节和更丰富的信息,书后的注释会引领你进一步挖掘。
但最重要的,这是一本帮你与压力共存的实用指南。拥抱压力会使你面对挑战时更主动,运用压力的能量,而不是被其耗得油尽灯枯。它帮你将压力重重的窘境转变为在社会中交往的机会,而不是离群索居。最终,它会提供新的方式,引领你在痛苦中找到意义。
★这本书会帮我处理压力吗
截至目前,我一直避免给压力下定义,部分原因是这个词包罗万象,可以指任何我们不想要的体验,以及世间任何出错的事情。人们既用“压力”一词描述交通阻塞,也用来谈家庭成员去世。感觉焦虑、繁忙、沮丧、害怕时,我们都说有压力。任何一天,邮件、政治、天气,或者越来越长的待办事务清单,都让你感觉受压迫。现在,你生活的最大压力源,可能是工作、为人父母、应对健康危机、偿还债务,或者是闹离婚。有时候,我们用“压力”一词描述内在状态——我们的想法、情绪和身体反应。而有时候,我们用它描述面对的问题。压力通常用来指平常的烦心事,但也可能是更严重的心理挑战,诸如成为抑郁和焦虑的代名词。没有一个简单的压力定义能包含所有这些事,可我们的确用这个词指代所有事情。
“压力”一词可以指代诸多事情的现实,既是福分,也是诅咒。消极方面是,这使得压力科学的探讨难以捉摸。即使通常会狭义化定义的科学家们,在用“压力”一词描述脑海里纠结的体验的同时,也描述结果。一项研究可能定义它为被照料得太过周到而局促不安,另一项研究把它看成职场的不堪重负。一项研究用压力描述日常的困扰,而另一项研究用它探讨创伤的长期影响。更糟糕的是,当压力科学经由媒体传播时,标题经常使用人们熟知的“压力”一词,但不说明研究实际测量了什么细节,这会让你怀疑那些发现是否适用于自己的生活。
同时,该词的包罗万象也有好处。因为我们用压力描述如此多的方面,那如何看待压力就对你自身体验有深远影响了。改变对其的看法,对转化日常烦恼和应对严峻挑战有相似的功效。所以,我不准备尝试给压力下一个狭窄的、可操作的定义,宁愿保持它意义上的宽泛。是的,如果这样说,“本书是关于如何在职场压力下成长的”或“本书会帮你改善焦虑的身体症状”,会更加容易。但是,选择看压力的积极面带来的转化力量,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一同开始旅程之前,我提供这样一个概念: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这个定义足够大,可以涵盖交通阻塞引起的沮丧和失去事物的痛楚。它包括感到压力时的想法、情绪、生理反应,以及你选择怎样应对压力情境。这个定义也强调了有关压力的一个重要真相: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坚持”这件事的传统认知。它不像那些空洞的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迷茫时给你递上一杯热茶,告诉你其实困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选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洞察力。比如,它探讨了“拖延”的底层逻辑,并非全然是懒惰,更多的是大脑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作祟。读到这部分时,我仿佛被看穿了一般,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对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望而却步。书中提供的方法论不是那种需要你突然爆发惊人意志力的“鸡血”式口号,而是非常务实地教你如何与自己内心的阻力“和解”。它引导我们去识别那些触发负面情绪的“触发点”,然后用一套温和而坚定的策略取而代之。这种“做朋友”的视角,极大地减轻了自我批评带来的巨大精神内耗。合上书本时,我没有那种“我必须立刻改变一切”的焦虑,反而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平静,知道改变是一个持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它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严谨性,但同时又饱含着对人性的深刻同情。作者似乎深知,我们人类的“不完美”才是常态,而不是需要被修正的缺陷。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内在批评家”的剖析。那个总是在脑海里对我们评头论足、要求我们做到十全十美的声音,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决策的。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技巧,教导我们如何与那个声音“对话”,而不是被它“控制”。这种方法论不是要你成为一个没有情绪的机器人,而是让你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的声音和指令做出何种反应。这一点对我调整自我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很多过去无法言说的困惑和自我设限,都在文字的引导下被一一梳理开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行为改变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接纳和精神成长的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一种“松弛感”。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生活哲学。书中对“习惯的复利效应”的阐述,让我对短期波动有了更坦然的态度。它用清晰的图表和数据说明了微小改进的长期累积效应,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对“今天做得不够好”的过度担忧。作者强调,关键在于“连续性”,而不是“完美性”。如果某一天偏离了轨道,重点不在于自我惩罚,而在于第二天能否以最小的阻力重新回到正轨。这种“允许犯错,但要求快速修正”的理念,非常符合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它巧妙地平衡了目标导向和过程享受之间的关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它最终指向的,不是一个僵硬的、毫无生气的自律状态,而是一种基于深刻自我理解之上,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的积极主动性。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极其高明,它不像一本标准的心理学教科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和案例分析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标签化”的讨论。作者提到,我们常常因为给自己的情绪贴上“糟糕”、“无能”的标签,反而让这些情绪获得了更大的力量,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书里举了一个关于应对工作挫折的例子,主人公并没有试图立刻“压制”住失败带来的沮丧感,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像是“观察者”的姿态去审视它,这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情绪管理就是“不许有负面情绪”,这本书却告诉我,接纳和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带来的力量是持久的。书中对“心流”体验的解析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描述了进入心流的美好状态,更重要的是,它拆解了进入心流所需的前置条件,包括目标明确性、即时反馈,以及难度与技能的黄金平衡点,让我对如何设计更有效率的工作和学习场景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老实讲,市面上关于“自律”的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让人读完后热血沸腾两小时,然后回归原点。然而,这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意志力训练。它仿佛在提醒我们,人类的意志力资源是有限的,不要把宝贵的精神能量浪费在与自己的日常抗争上。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论述如何在外在环境上做“聪明”的布局,比如如何设置“默认选项”来降低做正确决定的摩擦力,以及如何通过物理空间的调整来减少诱惑的可见性。我尝试书中提到的“两分钟法则”来处理那些我习惯性推迟的小任务,效果立竿见影。它不是要求你一次性跳到高难度副本,而是通过不断完成微小的、可预期的胜利来积累信心和动能。这种由外到内的、不苛求完美主义的实践方法,对于像我这样容易被“巨大目标”吓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教会了我如何利用系统的力量,而不是被动地依赖瞬间爆发的斗志。
评分买的书很快就收到啦,很好很划算
评分买书只来京东,这次的活动十分给力,书的纸质也很不错,价格可以说是冰点,买了二十多本,今年不会再买书了???,看完如果有什么感想会追评
评分你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你讲的都dei
评分期待的一本书,包装很好,纸质不错,希望可以从中学习到知识
评分买过自控力,出了新作当然得支持!
评分6.18的时候没有囤书,这回一次性补齐,满减加神券在手,正版图书必须拥有。
评分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
评分送货速度快。希望书有帮助吧,还没开始读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