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解析 [Human Accomplishment]

文明的解析 [Human Accomplish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ay) 著,胡利平 译
图书标签:
  • 文明
  • 成就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科学
  • 艺术
  • 哲学
  • 人类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3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2379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uman Accomplishme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6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主要面向对历史尤

1、具有开创性的文明史杰作。

  《文明的解析》率先将计量分析引入人文学科著作,从此伟大到卓越的距离可以度量。将3000年间全世界范围内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大腕们精确排名。

  2、一部科学和艺术的大百科全书。

  《文明的解析》涵盖了近3000年全世界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成就,相较于《文明的度量》,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从而可以而直观地比较出不同领域、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类成就。

  3、 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新颖史观。

  打破巴尔赞的巨作《从黎明到衰落》聚焦西方文化的局限,《文明的解析》以超大历史跨度,勾勒描绘出整个人类史的宏观景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默里对中国和日本的文明评价非常高,认为在某些领域里“它们代表着人类所能取得的至高成就”。

  4、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使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之一,《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纽约客》、《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

5、 作者查尔斯·默里是美国著名自由主义学者,出版过多部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是纽约畅销书榜作者。


内容简介

  《文明的解析》 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磅作品。查尔斯·默里把人类3000年的文明成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率先使用科学细致的统计分析法,编写了从公元前800年到1950年人类科学艺术成就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勾勒了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上的图形和轨迹。

  默里耗时5年,对著名人物的生平辞典和艺术、哲学及科学史进行了研究,这些科学艺术史料中,哪些人是不可不提的?这些不可不提的人中,哪些人又举足轻重,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成就是如何分布的?在世界范围内呢?在欧洲和美国呢?伟大成就与一般成就的区别在哪里?

  默里采用科学严谨的计量学,对这些史料按一定标准进行了测量,并列出各领域人才成就排行榜。默里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统计结果是令人震撼的:一方面,上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伟大成就的速度在减缓;另一方面,在历史中,那些卓越的人物与重要的事件在短暂的时间里、在某些地理区域内集中地相继涌现。面对统计结果,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严肃的问题:科学和人文是相对立的吗?为什么人类成就多集中于欧洲?为什么男女平等后,男性成就仍大于女性?为什么创新主要集中在1400年后?此外,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创造力在衰退?默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类可以取得很大成就。

  默里用一种极富新意的方式——计量方法来研究人类文明史,用数字图表等冷峻形象的方式来解释科技和艺术,是本书不可多得的亮点,使《文明的解析》从众多历史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对于任何一位拥有全球视野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别具一格、发人深省的著作。


作者简介

  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ay),美国政治学家、作家和自由论者。1943年生,哈佛大学历史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W·H·布雷迪学者。

  查尔斯·默里每隔10年就会给美国的思想界丢下一枚重磅炸弹。他首次进入公众视线是在1984年出版《节节败退》之后,而该书被认为是1996年美国福利改革法案的理论基石。作为1994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穆雷与已故的理查德·J·海恩斯坦合著的《正态分布曲线》,因对智商在构建美国阶级结构过程中所扮演角色进行的分析而激起巨大争议。

  默里还著有 《做自由论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1997)、《在我们的手中》(2006)和《真正的教育》(2008)。另一著作《分裂》(2012)描述了过去半世纪美国****的阶级分化。他最近的一部著作是《来自人民:重建自主的自由》(2015)。如今,默里的鸿篇巨著《文明的解析》又将给我们新的惊喜。


精彩书评

  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是****的大胆尝试。你无须赞成查尔斯·默里的方法,却不能否认,此书令人惊异,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英国历史学家 保罗·约翰逊


  本书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些严肃且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创造力的分布如此不均衡:多见于西方而非东方,多见于男性而非女性?为什么多见于犹太人——而且又以哲学、科学而非艺术见长·此外,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如默里所叹惋的——创造力的衰退·感谢默里,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讨论很长时间了。

  ——美国历史学家 格特鲁德·希默尔法尔布


  查尔斯·默里的《文明的解析》对上下三千年间人类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的地志学进行了界定测量,攀爬人类成就的高峰,然后又深掘其根基。和他所歌颂的巨人们的作品一样,默里的巨著显示出标志天才之作的“智识结构”和“先验的善” 。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经济学家 乔治·吉尔德


目录

前言

第1部成就的概念

第1章时间的概念

第2章谜团的概念

第3章地点的概念

第4章惊叹的概念

第2部识辨重要人物和事件

第5章卓越及识辨卓越

第6章洛特卡曲线

第7章重要人物之一:重大人物

第8章重要人物之二:巨人

第9章重要事件之一:重大事件

第10章重要事件之二:超级发明

第3部规律与轨迹

第11章正视近代欧洲的作用

第12章……及已故白人男子

第13章欧洲成就的密集分布

第14章计入人口:成就率

第15章解释一:和平与繁荣

第16章解释二:模型、名城与行动自由

第17章还有什么有待解释?

第4部论成就之兴衰

第18章亚里士多德原理

第19章动力之源:目标和自主权

第20章内涵之源:组织结构和先验物质

第21章人类成就是否每况愈下?

第22章总括

附录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正如地球表层有大洋和大陆一样,若要了解某一历史事件距今有多久远,也需要给时间填入历史事件。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这不是什么难事。我们也许会感叹,光阴似箭,20年好似白驹过隙。但记得某一事件发生了多久却不难,想想前后的事件就行了。正是由于有一连串的往事,人的一生才不致变得一团模糊。

  我们对近代史的概念也是一样。老一辈人对20世纪发生的事情距今有多远有一种直觉。谈起20世纪,我们脑海里浮现出一连串的事件。朝鲜战争距今有多久?答案是1950年。然而了解它距今有多久并不只是用现在的年月减去1950年。上了岁数的美国人可能还记得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总统,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赫鲁晓夫在联合国用鞋敲打桌子。再往后是肯尼迪遇刺,越南战争,人类首次登月飞行,水门事件,伊朗扣压美国人质危机,海湾战争,“9·11”。以上一连串事件充填了自1950年至今天的这段时间,使我们对朝鲜战争发生了多久有了一个概念。

  1个单位。从20世纪退回到19世纪,不过百年而已,而认识上的偏差已经出现。对许多不喜欢历史的美国人来说,从1812年到美国内战这段时期一团模糊。不过200年还是好对付的,因为大多数人可以凭着自己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感受时代的久远。如果有人不了解1812—1861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人一般至少可能还朦胧地知道,这段时期美国不断向西扩展,奴隶制在国内成为辩论的焦点。

  再退回200年,从1800年退到1600年。1600年时,美国历史可以说还没有开始。墨西哥以北地区的惟一欧洲居民是佛罗里达州的少数西班牙人,还有圣劳伦斯河一带的少数法国毛皮商人。在罗马,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到了尾声。英国王位上坐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新建成的环球剧场正在热演的剧目是《恺撒大帝》和《皆大欢喜》。

  记住以上几百年的事已经很难了。1600—1800这200年似乎比1800—2000年的200年更加模糊不清。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说出1600—1800年期间哪怕是十几件大事也要想一会儿。不过我们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坐标。路易十四、查理二世、克伦威尔、王政复辟时期、腓特烈大帝、美洲大陆的定居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以上的人事代谢,不同人会记得不同的细节。但透过历史薄雾中显现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可感受到1600—1800年相隔的时间跨度。大多数人的记忆可能已达到了极限,1600—2000年间一共400年的历史仍然是一段为人所知的历史。今天的世界基本上在这400年间形成。以上400年构成了第一个单位。从这里开始,我们将一步步退回到公元前8000年,看看是否有可能理清10000年的历史。

  2个单位。从公元2000年退回两个单位,也就是说从莎士比亚时代退回一个单位。我们现在回到了公元1200年。欧洲正在从中世纪的思想桎梏中挣脱出来。威尼斯是欧洲的商业首都。零的数学概念刚刚从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又是从印度人那里学的)传入欧洲。锡耶纳大学和牛津大学建立于12世纪末。比萨城新建不久的一座钟楼日益倾斜,令人心悬。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经过1000年的发展,已近鼎盛。同中国文化相比,欧洲文化显得极其落后。在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的时代已经过去,民间开始流传一个叫罗宾汉的人的传说。

  想想看,我们的时间概念是如何崩溃的。除非你熟谙历史,否则你脑海里的罗宾汉时期的英国很可能不过是一些由城堡和国王组成的画面,交织成一幅把莎士比亚也包罗在内的古代英国图景。殊不知狮心王理查一世距莎士比亚年代之久,恰如莎士比亚距今天之久。

  3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圣诞节这一天加冕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日本迁都京都,此后在这里呆了将近1100年。最后10年,挪威人开始骚扰英伦三岛。此后的100年里,英伦各岛乃至北欧和东欧部分地区笼罩在恐怖之中。然北欧海盗之患初起距罗宾汉时代之久,犹如莎士比亚距今天之久。

  4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400年。罗马帝国奄奄一息。罗马帝国陷落后,罗马军队准备撤离不列颠。如果中世纪时期的英国显得模糊一团的话,罗马帝国时代的英国就更令人茫然了。一般人还记得,罗马人把英国看作是边陲之地。孰知公元407年罗马军团撤离英国时,罗马统治英国的时间比今天美国建国时间还长将近150年。公元407年,罗马统治下的英国有一些名门望族,其先人可追溯到前十几代。代代都说拉丁语。一些大户人家住在富丽堂皇的别墅里。当时这些房子年代之久,超过今日英国的很多陈年豪宅。

  5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1世纪。住在拿撒勒城的基督7岁左右,也许刚开始学木匠活。当时距恺撒遇刺不足50年。几年前,维吉尔刚刚过世。奥维德尚在世,写了《爱的艺术》一书,罗马社会为之哗然。中国开始正式实行科举制度。

  6个单位。从基督降生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前400年。对西方人来说,这一年有特殊意义,因为从公元前400年起一直到今天,历史的延续始终没有中断。公元前400年,苏格拉底仍游走于雅典的广场,与学生谈经说道。公元前400年前后的几百年里,主要是前后的几十年里,雅典城邦为西方艺术、文学、音乐、哲学、数学、医学和科学奠定了基础。

  7个单位。如果说公元前400年是西方世界与它的过去直接相交的前沿阵地的话,公元前800年就是其最远的边陲。当年尚存世的物件中,只有三件仍然是当今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光芒不减。它们分别是:已经被人吟诵的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虽然它们还没有形成文字,《旧约》中的部分内容也已写成。除此之外,公元前800年显得极其陌生,为人所知的事件越来越少。退到公元前800年时,哪怕是一位专家也很难罗列出这些年里发生的大事,或有把握地讲述公元前700年和公元前600年分别发生的大事。

  8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前1200年。只有少数地标依稀可见。这毫不奇怪。公元前1200年距罗马帝国之遥远,恰如我们距查理大帝时代之遥远。特洛伊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交战各方是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封建小诸侯,充其量不过是受到美化的部落而已。伊利乌姆并没有什么无顶的塔楼。安纳托利亚平原上,唯有一座城墙环绕的小城。公元前1200年的灿烂文明在埃及。当时的埃及处于拉美西斯王朝时期。古以色列人出走埃及时,埃及的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

  我们刚刚退回了8个单位,记忆中的事件已经完全消失。埃及学家从一个法老的墓碑上得到了具体的日期,也能根据考古记载、碑文及偶尔发现的古代文献部分地重新构建社会、政府和经济生活。然而需要描述知识、艺术或技术成就时,学者只能参照零星的证据,推论出一个大概轮廓。我们现在用大约一词表达一段时间,长则几百年,短则几十年。

  12个单位。鉴于有记载的史实少得可怜,我不再逐个单位往后退,而是一下后退4个单位,一共1600年,相当于罗马陷落与今天间隔的时间。我们回到了公元前2800年。当时的埃及和公元前1200年的埃及一样,居世界文明之首(思索这一事实,令人赞叹不已)。而且公元前2800年的埃及文明正处于鼎盛期,而不是日薄西山。其技术水平之高,1600年后的埃及不能及。

  毋庸赘言,1600年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当今图书馆收藏的最早的一份文献即来自这一时期,一位法老的诫子书。这一古代文献能流传至今实属侥幸。它提醒我们,在这1600年期间,父教母育,婚嫁丧礼,千古不变。一些家族走向显赫,世代袭爵,然终为历史所湮没。1600年间,人世间的沉浮荣辱周而复始。各地的英雄人物迭起,其丰功伟绩代代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到了公元前1200年时,他们的壮举早已失传了数百年。在这1600年里,古人恰如今人,历尽悲欢离合。但若要探究其间发生了什么,以求对这段漫长岁月有一概念的话,却找不到什么痕迹,唯有支离破碎的史料,诉说战争的始末,王朝的兴亡。

  25个单位。通向公元前8000年的路途上只剩下几个小站。苏美尔文明比埃及文明更悠久,但具体说出它何时不再是一些散落的村庄,而形成一种文明很难。有人认为是公元前6000年,有人认为是2000年以后。两种观点差别之大足以显示,茫茫历史原野上,已无迹可循。我不再继续回推下去。最后一站是公元前2800年。请读者想一想,从公元2000年到公元前2800年,人类走过的道路是何等的漫长!总共12个单位,相当于今天与莎士比亚时代间隔时间的12倍。请读者牢牢记住上面的4800年,再加上200年,乘以2。再用2乘以这段漫长岁月,我们于是回到了公元前8000年。

  长久记住10000年间的事是不可能的。不过若能记上几分钟的话,有两个好处。

  一万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认识到这一点,可以避免把人类文明看作人类进化史、地球史或宇宙史上的一瞬间。后者固有其道理,但就人类而言,今日之世界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虽然就宇宙而言,这一段历史不过是一瞬间。

  认识到一万年有多漫长还有助于防止产生所有时代都一样的思维模式。从25个单位中去掉一个单位,区区400年而已,而光阴已倒转到莎士比亚时代。21世纪的人是近几百年的受益者。而这几百年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有着天壤之别。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成就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您提及的特定书目《文明的解析 [Human Accomplishment]》的内容。 --- 《人类的足迹:一部横跨时空的文明史诗》 引言 这是一部旨在探索人类文明核心驱动力与多元面貌的宏大叙事。它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或技术发明,而是试图深入剖析,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智人走出非洲的洞穴,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社会结构、精神信仰和物质世界。本书将引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数万年的旅程,从史前时代的火光与工具,到信息时代的虚拟空间,审视人类文明演进的脉络、驱动力与内在矛盾。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曙光——早期文明的根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人类文明的最初基石。我们将探讨农业革命的深远影响,这种范式转变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和时间观念。通过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尼罗河畔的法老王国、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明以及中国早期王朝的考察,我们分析了早期国家形态的诞生、文字的发明作为知识传承的关键技术,以及早期法律与官僚制度的雏形。重点将放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这些早期文明的独特性格,例如,河流对于灌溉和中央集权的依赖,以及早期宗教信仰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我们还将深入研究早期人类的认知飞跃。理解他们如何从单纯的生存者转变为思想的构建者,如何通过艺术、神话和象征系统来解释世界和处理死亡的恐惧。古埃及的金字塔不仅仅是工程奇迹,更是对永恒与秩序的深刻哲学表达。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辉煌与局限 本部分将聚焦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500年间,人类思想和政治形态的成熟期。我们将详细考察希腊城邦民主思想的兴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如何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以及罗马帝国在工程技术、法律构建和帝国治理方面的非凡成就。这一时期的文明是高度的融合与张力并存的,例如,轴心时代的精神革命——在东方,孔子的伦理学和老子的自然之道塑造了东亚社会的底层逻辑;在印度,佛教的传播挑战了既有的社会结构。 同时,本卷也会客观地审视这些伟大文明的内在裂痕:奴隶制度的依赖性、性别不平等的固化、以及城邦或帝国扩张带来的对周边文化的同化或毁灭。古典时代的辉煌,是建立在特定的资源获取模式和权力结构之上的。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转型与连接 全球视野在这一时期变得愈发重要。我们不再将“中世纪”视为停滞的时代,而是看作一个充满活力、知识流转与文化交汇的过渡期。东方的隋唐帝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科举制度和技术创新(如火药、指南针)对世界产生了持久影响。伊斯兰黄金时代则成为了古典知识和新发明的巨大汇集地,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将这些知识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 在欧洲,尽管面临挑战,但大学的建立、基督教神学的体系化以及地方王权的逐渐巩固,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知识和制度基础。本部分着重探讨跨区域贸易网络(如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如何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不同文明间观念的碰撞。 第四部分:全球化初现——地理大发现与知识爆炸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航海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世界观的彻底重构。这本书将分析欧洲的探险活动如何导致了“新旧世界”的剧烈碰撞,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物种、疾病和财富的大规模交换(哥伦布大交换)。这种交流对全球人口结构、经济模式乃至饮食习惯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与此同时,欧洲的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并行发生。从透视法的美学突破到哥白尼、伽利略对宇宙认知的颠覆,科学方法论的成熟标志着人类认知工具的升级。印刷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为随后的启蒙运动准备了思想土壤。 第五部分:工业时代的巨变与现代性的困境 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深刻的“加速器”。蒸汽机的轰鸣声不仅仅代表着生产力的飞跃,更意味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级结构的重塑以及对自然环境空前规模的攫取。本部分将探讨工业化带来的物质富裕与随之产生的社会不平等、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以及帝国主义的高峰期。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理性、自由与人权的概念,在面对工业时代的残酷现实时,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审视了民族主义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力量,以及在极权主义阴影下,人类对“进步”概念的深刻反思。 第六部分:信息时代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的篇章将聚焦于20世纪中叶至今的科技爆炸。量子物理、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互联网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跨越地理界限的社会层面,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但也带来了隐私、真实性与认知碎片化的新挑战。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当前人类面临的几个关键的“文明级”议题: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以及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文化多样性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我们将以开放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在迈向未知未来时的潜力与风险。 总结 《人类的足迹》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批判性且具有内在联系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从何处走来,以及我们当前所站立的位置。它是一部关于创造力、适应性、集体行动以及人类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的赞歌,同时也对我们如何运用已获得的成就,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提出了深刻的诘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人类的成就》(Human Accomplishment)读完后,我简直被它宏大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将人类文明的演进史编织成一张无与伦比的网。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如何从混沌走向秩序,如何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史诗。我尤其欣赏它对“成就”的定义,它不拘泥于物质文明的辉煌,更深入探讨了思想、艺术、道德结构等非物质层面的飞跃。比如,它对某个古老文明的司法体系演变的分析,细致入微,让我看到了法律精神是如何一步步从部落式的复仇演化为普适性的理性框架。那种对人类理性潜能的挖掘和颂扬,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智慧跋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某个技术革新的细节,时而又如惊雷般剖析一场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深层原因,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即便是如此庞杂的主题,作者也能将其组织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赞叹。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区域间的互动与借鉴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客观与平衡。它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而是将中亚、东亚乃至美洲的文明成就也纳入到全球成就的坐标系中进行衡量和对比。这种全球视野,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胸襟开阔。当读到某个看似孤立的技术发明,如何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在相隔万里的文明间引发连锁反应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宏大的、相互连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博弈的深度报告,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意义。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厚度让我一开始有些望而却步,但一旦沉浸其中,便发现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史学中那种以国家或君王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那些真正驱动人类进步的“支点”——无论是科学理论的突破,还是哲学范式的转移。我感觉作者像一个技艺精湛的钟表匠,拆解了文明这架复杂精密的机器,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咬合、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如何共同推动时间之轮前进的。在阅读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交融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达·芬奇这样的天才,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如何为这种跨界融合提供了土壤,以及教会权威松动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如何成为催化剂的。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的任何历史读物,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

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而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但读完《人类的成就》,这种感觉油然而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每一个便利、所拥有的每一种观念,都是无数代人前仆后继、在无数次失败中摸索出来的结晶。作者的笔触中流露着一种深沉的敬意,这份敬意不是对权力或财富的谄媚,而是对人类面对未知时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的致敬。书中对“停滞”与“爆发”时期的分析尤为精妙,它揭示了文明发展并非总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和顿挫。理解了这些“低谷”,更能让人珍惜当下的“高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真正的“成就”不在于我们建造了多高的塔楼,而在于我们学会了如何更清晰、更理性、更富同情心地去思考我们自己和我们身处的宇宙。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巨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持续且微妙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背诵金句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需要时间消化的深刻对话。我必须承认,有些部分涉及到的理论深度相当惊人,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作者的全部意图。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它宝贵的地方。它迫使我走出自己的知识舒适区,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漫长历史铺垫。特别是关于人类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演变部分,简直是思想的盛宴。作者描绘了我们如何从最初的具象表达,一步步发展出抽象思维和复杂逻辑,这种心智的飞跃,比任何帝国兴衰都更令人叹为观止。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祖先在洞穴中第一次试图命名某种抽象概念时的艰涩尝试,这种对人类底层心智活动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文明”的理解。

评分

现在能方便的看到各个文明的精品,真是庆幸

评分

不错的书,慢慢看,看完再来评论。

评分

高大上,但就怕看不懂

评分

东西好 速度快

评分

非常棒超级棒超级赞!

评分

很好,正版书,值得一读,做个有文化的人。

评分

很想看的一本书,虽然还没看完,希望有收货。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完整,完美体验

评分

独特的视野,很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