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都应该时刻铭记的历史。《对比与反差:二战经典战役》通过大量的图表,用数字对比的方法,为读者重新解读那段艰苦的岁月。本书分别从战前准备阶段实力、地面战场实力、武器装备实力、空战实力、海战实力与伤亡和损失对比六大方面,详细展示了各参战国、各大经典战役中敌我双方的投入、兵力部署、损耗等数字对比,通过数字和视觉化分析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参战国的实力,了解各战役的历史详情和武器装备。
彼得·多伊尔是伦敦大学学院客座教授,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历史专家。他致力于研究近现代战争历史,并出版或发表多部著作。
第一章 战争准备阶段实力对比
一、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
二、同盟国的军事力量(1939 年)
三、轴心国的军事力量(1939 年)
四、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舰队(1939 年)
五、苏联在欧洲的军事实力(1939 年至 1940 年)
六、美国的军事实力(1923 年至 1946 年)
七、美国《租借法案》(1941 年至 1945 年)
八、主要军事强国军用物资生产能力(1939 年至 1945 年)
九、波莱罗行动(1943 年至 1944 年)
十、武装党卫军:外国志愿者和雇佣军(1940 年至 1945 年)
第二章 地面战场实力对比
一、入侵波兰(1939 年)
二、法兰西战役(1940 年)
三、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电机行动(1940 年)
四、克里特岛战役(1941 年)
五、马来亚战役(1941 年)
六、巴巴罗萨行动(1941 年)
七、希特勒东方战线联盟
八、西部沙漠战役:坦克实力比拼
九、第二次阿拉曼战役(1942 年)
十、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德国第 6 集团军作战(1942 年)
十一、意大利战役(1943 年)
十二、蒙特卡西诺战役:波兰战争十字勋章(1944 年)
十三、库尔斯克战役(1943 年)
十四、迪耶普战役(1942 年)
十五、诺曼底登陆战役:势均力敌(1944 年)
十六、D-Day 战役:伤亡与优势(1944 年)
十七、波兰救国军
十八、市场花园军事行动(1944 年)
十九、突出部战役(1944 年至 1945 年)
二十、科希马战役(1944 年)
二十一、太平洋越岛战役(1943 年)
二十二、二战中十大代价高的战役
第三章 武器和新式装备的对比
一、不列颠战役中的战机(1940 年)
二、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步枪
三、希特勒的战列舰
四、德军坦克
五、火炮
六、特别行动执行组织
七、霍巴特改型坦克
八、铁拳(德国反坦克火箭筒)
九、反坦克炮
十、V -1 导弹
十一、太平洋战场舰载战斗机
十二、盟军登陆艇
十三、德国喷气式飞机
十四、日本的神风敢死队
十五、“胖子”和“小男孩”原子弹(1945 年)
第四章 空战实力对比
一、不列颠战役(1940 年)
二、伦敦大轰炸(1940 年至 1941 年)
三、杜立特空袭行动(1942 年)
四、轰炸马耳他
五、轰炸德国
六、美国轰炸日本本土(1944 年至 1945 年)
七、二战中的五大王牌飞行员
第五章 海战实力对比
一、米尔斯克比尔之战
二、塔兰托战役
三、偷袭珍珠港(1941 年)
四、大西洋战役
五、PQ 17 舰队的损失(1942 年)
六、潜水艇损失
七、中途岛海战(1942 年)
八、追击“俾斯麦”号(1941 年)
第六章 战争的代价
一、战俘人数
二、战争导致的伤残和疾病人数
三、罹难者人数
四、人民冲锋队(1944 年至 1945 年)
五、波兰的犹太人
六、大屠杀
前言
1939年至1945年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世界范围的战争。它将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国家、军队与人民都卷入到这场空前的浩劫中,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惨烈程度最高的战争。当然,二战发生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从国际形势看,当时各国边境争端与冲突日趋频繁,一战后的帝国主义格局也被打破。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野心勃勃的阿道夫?希特勒登上德国政治舞台并获取了德国的最高权力,之后希特勒与意大利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和东方的日本结成轴心国同盟。到了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完全背弃《凡尔赛条约》,扩军备战,首先将欧洲推向了战争边缘。
当时在西方以英法为代表的国家因遭受一战的创伤,其综合国力被严重削弱,无心无力应对当时雄起的德意志轴心国的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在东方,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为苏联自身安全一直对德国保持警觉,还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也没有换来希特勒侵略野心的收敛。相反,希特勒侵略野心达到极致,背信弃义,寻找借口,在1939年便以闪电战入侵波兰和法国,又于1941年入侵苏联,将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世界上四大洲至少25个民族被卷入这场战争中。战线横跨四大洲,如此长的距离,后勤补给则成为战争的首要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武器装备、食品和燃料等后勤物资供应是战争的关键。二战期间,海战旷日持久,海上后勤补给线首当其冲。飞机运输也必不可少,二战空战闻名于世,空中优势高于一切。新型技术、发明创造均被用于战争,如喷气式飞机、导弹、无人机等都在空战中一展风采。史无前例的坦克大战,也是二战一大特色。
东方的日本经过长期对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侵略掠夺,再加上自身的发展,羽翼丰满,已成为军事大国。其侵略和扩张野心与希特勒不相上下,很早就加入了轴心国同盟。1937年至1945年间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可谓其标志性侵略战争。日本企图控制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进而控制太平洋地区。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迫使美国对日宣战,美国参战改变了东方战场战争发展趋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仅过了不到4年的时间,日本就无条件投降了。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为战争服务。二战期间,各国工业全力以赴、加足马力,加速军火和军用物资的生产。运输业、空运、陆运等,都完全成为战争的工具。科学技术的新发明,也为战争提供了工具,如喷气式发动机很快被用于作战;医学界的新发明、消炎良药青霉素,很快也被用于战争中伤员的治疗;二战中刚刚研制成功的原子弹,也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被使用。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令人恐惧,有人预言,如果再发生核战争,现有的城市将会被夷为平地,人类社会会倒退几百年。
1945年,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宣布第三帝国美梦的破灭,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德国被划分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冷战开始。1990年随着柏林墙的拆除,冷战结束,世界进入多极时代。
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但日军在日本周边岛屿和本土负隅顽抗。苏联对日本宣战后消灭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后,日本才于1945年8月15日无奈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宣告结束。
这部著作的视角之独特,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传统战争史的窠臼,而是巧妙地将叙事拉伸,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并置出现的、看似无关却又彼此呼应的细微之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平行叙事”的运用,比如,他会用同一时间段内,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某次孤立的岛屿攻坚战,与在东线战场苏军某次关键性的反击行动进行并置分析。这种并置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在对比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后勤保障的极限,乃至前线士兵的心理状态上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例如,对比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围城战中对“光荣与绝对服从”的极端强调,与盟军在北非战场上那种基于实战经验和灵活指挥的务实主义,那种张力简直令人窒息。作者并非简单地评判孰优孰劣,而是通过这种“对敲”的手法,揭示了战争艺术中那些不变的规律和因文化、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巨大分野。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是透过一个棱镜去看待历史,光线被折射成了无数种色彩斑斓却又逻辑自洽的画面,远比线性的时间轴叙述来得震撼和深刻。它迫使读者跳出单一战役的胜负论,去审视战争机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这本书的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浪漫化或简单化的解释。作者对战争中的“道德模糊地带”展现出极大的关注,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去质问决策者的动机和后果。他尤其擅长揭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掩盖的“必要之恶”或“无谓的牺牲”。在分析几场著名战役的收尾阶段时,作者并未急于宣告胜利或失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随之而来的混乱、报复和不公。他对于战后国际秩序构建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指出那些在战时被强行压制下去的民族、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如何在胜利的光环下悄然埋下了未来动荡的种子。这种对“未竟之战”的深刻洞察,让全书的基调充满了历史的悲悯和对未来警惕的呼声。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合上的书,更像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迫使读者持续反思人类在冲突中的权衡与代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掌控得极为精妙,几乎可以媲美最优秀的悬疑小说。作者在处理跨越大陆的事件时,所采取的笔法是时而紧凑如鼓点,时而舒缓如长叹,这种节奏的变化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紧密服务于他想要强调的对比主题。在描绘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时,比如关键的突破点或者不可逆转的决策时刻,作者的语言变得极其凝练和精准,每一个动词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张力,让人屏住呼吸。然而,紧接着,他会迅速将视角拉远,转向后方的决策层,那里,语言又变得冷峻、理性,充满了官僚体系的拖沓与算计。这种在“微观的残酷”与“宏观的冰冷”之间的快速切换,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跟随作者的指挥棒,体验着战争的脉搏——时而快得令人窒息,时而又慢得让人焦虑,充分展现了战争的非线性本质。
评分读罢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役细节,重新置入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技术和政治背景中去重新审视其“意义”。他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重述战役的经过,那些战报式的描述读者在其他地方很容易找到,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后设的思考。比如,他深入探讨了战时宣传机器对战役认知的影响,对比了各国如何构建和利用“英雄叙事”来动员民众和巩固政权。有趣的是,作者对比了轴心国和同盟国在“失败叙事”处理上的巨大差异——一方倾向于将其掩盖或归咎于背叛,而另一方则更愿意将其转化为教训和进步的动力。这种对“信息战”与“记忆塑造”的剖析,为我们理解现代冲突的复杂性提供了极佳的参照。它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教科书式的定论,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更是“被记录和被讲述的事”。这种对信息流动的敏感度,让全书充满了智性上的挑战和回味。
评分我不得不称赞作者在引入非军事因素方面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远超出了纯粹的军事分析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系统性压力测试”的社会学著作。他没有回避战争对后方工业、科研和文化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且将其与前线战况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例如,作者深入探究了不同国家在资源调配上的策略差异——一方是近乎竭泽而渔的总体战动员,另一方则是对特定高科技项目的孤注一掷。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短缺经济下的创新模式和民众承受力的极限,我们得以窥见战争对社会肌理的重塑力量。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穿插了关于战时艺术、医学伦理乃至早期心理学在战场应用的讨论。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加坚实有力,因为它不再仅仅基于军队的调动,而是基于整个人类社会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机制,使得原本沉重的军事史题变得鲜活而立体。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二战可视化
评分物美价廉的好东西,比实体店合适
评分挺好
评分值得推荐!!!!!!!!!!!!!!!!!!!!!!!!
评分值得推荐!!!!!!!!!!!!!!!!!!!!!!!!
评分挺好
评分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