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雅言

书法雅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项穆,李永忠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艺术
  • 中国书法
  • 书法技法
  • 字帖
  • 书法理论
  • 雅言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719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生活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和生活压力使人们身心疲倦而无从释放重负,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即使同样有时代困境与生活压力的挑战,往往也能从容淡泊,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杯茶、一盅酒、一顿饭,也能品出高雅,弹琴弈棋、写字作画、种花艺草,也能悟到生命的本质。

“中华生活经典”丛书遴选反映中国古代生活的经典,约请各方专家注释、翻译,并结合历史和现代生活加以点评,让现代人在品尚古代中国人优雅生活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内容简介

  《书法雅言》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长子,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极具整体观和系统性的书法理论著作。全书共17篇,包括: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作者从儒家的观点出发,把书法推到“同流天地,翼卫教经”的地位。项穆强调内心修养,并强调书法的“正统”观念,将王羲之与孔子并列。书中既有独到的见解,又饱含着作者的责任意识以及丰富的情感,这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是少见的。《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为“书家之圭臬”。

目录

书统

古今

辨体

形质

品格

资学

规矩

常变

正奇

中和

老少

神化

心相

取舍

功序

器用

知识

精彩书摘

与王羲之同时的人或距离他较近的人,主要看到的是王羲之妍美的一面,这是因为王羲之的参照物只有古人而没有后人,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历史的展开,参照物变得丰富而全面,王羲之的形象也就越发清晰。人们发现他既有妍美的一面,又有质朴的一面,而且二者配合得很适宜。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王羲之。
项穆引用孔子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最能说明王羲之的风范。借用儒家的概念来说,王羲之的风范是“中和”的。顺便说明一点,“中和”就是“书法雅言”的“雅”。关于中和问题,项穆将在下文详尽地论述。
除了孔子的话,项穆还引用了孙过庭的话。后者是关于书法学习中如何处理古今问题的绝妙说法,不过,它好像跟这里的讨论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里讨论的是王羲之的评价问题,而不是一般人的实践问题。项穆之所以引用这样的话,或许是因为他过于迷恋其中的“古”、“今”字眼。

前言/序言

  《书法雅言》是明代项穆撰写的一部书学理论著述。全书共十七篇,包括:书统、古今、辨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和知识。
  项穆,字德纯,号贞玄(清代因避康熙讳而被改为贞元),又号无称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关于项穆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根据黄悖的说法,项穆“而约卒于1600年,只活了五十岁左右”《中国书法史·元明卷》,436页)。项穆是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长子,后者是名满天下的大收藏家,《四库全书总目》:“元汴鉴藏书画,甲于一时,至今论真迹者,尚以墨林印记别真伪。”(卷一一三《子部·艺术类》二)这样的家庭背景对项穆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沈思孝(1542-1611)((书法雅言·序》:“余故善项子京,以其家多法书名墨,居恒一过展鉴。时长君德纯每从旁下只语赏刺,居然能书家也。余笑谓子京日:‘此郎异日故当胜尊。又,王樨登(1535~1612)《无称子传》:“(项穆)父日项子京先生,家饶于赀,性乃喜博古,所藏古器物图书甲于江南。客至相与品骘鉴定,穷日忘倦。无称子从傍睨视,徐出片言甲乙之,父与客莫能难。”在认识《书法雅言》之前应当了解的是,项穆首先是一位鉴赏家。
《水墨丹青:中国画的意境与技法》 一、 绪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水墨丹青:中国画的意境与技法》一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的核心精神与实践路径。本书并非对传统技法进行机械的复制与模仿,而是致力于阐释中国画“不着色而妙,不形似而神”的独特美学追求。我们相信,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气韵生动”这一超越形体的精神力量,以及“笔墨当戏”的材质本体性探索。全书将结构清晰地分为理论基础、笔墨本体、题材演绎和境界升华四个主要部分,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中国画认知框架。 二、 理论基石:从“六法”到“意在笔先”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回溯中国画的理论源头——谢赫提出的“六法”。然而,我们不会止步于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侧重。例如,魏晋时期对“骨法用笔”的强调,与宋代院体画对“形似”的精微要求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探讨“意在笔先”这一核心观念。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是主体精神与客体世界的交融,而非单纯的客观再现。我们将通过分析历代大家如荆浩、董源、倪瓒等人的论述,揭示“胸有成竹”的真正内涵——它要求画家在落笔之前,已完成对自然万象的深刻体悟与精神提纯。这种“写意”的倾向,使得中国画的画面成为一种内心情感的投射与哲理的载体。 三、 笔墨本体:黑白世界的交响乐 水墨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材质的纯粹性与表现力的无限性。“墨分五色”,并非仅仅指由焦、浓、重、淡、清所构成的视觉层次,而是指墨在宣纸上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妙肌理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温度。 1. 笔法探源:线条的生命力 本书将详细剖析中国画中线条的“金石气”与“柔韧性”。从篆隶入手的“骨法用笔”,如何转化为描绘山石的斧劈皴、披麻皴,以及勾勒花卉的兰叶描、柳叶描。我们强调,线条不是简单的轮廓,它是气流的轨迹,是生命力的体现。通过对古代笔法图谱的对照研究,使读者理解不同线条在表现不同对象时所蕴含的独特“力度”与“速度”。 2. 墨法嬗变:洇化与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的灵魂之一。它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空缺,更是精神上的无限延伸。我们探讨了计白当黑的构图原则,以及如何利用宣纸的吸水性,创造出淋漓酣畅的“湿笔”效果,或枯涩苍劲的“干笔”效果。墨的晕染,使得山川云雾仿佛呼吸,具有了动态的生命感。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墨法(如破墨法、泼墨法)在创造空间层次和烘托主体气氛中的具体作用。 四、 题材演绎:山水、花鸟与人物的写意之路 中国画的题材选择,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着特定的文化指向。 1. 山水篇:卧游天地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最高成就之一。本书将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标准,解析“南北宗论”的历史背景与实际操作差异。我们将细致分析董源、巨然的“浑厚华滋”如何通过松软的笔触来表现江南丘陵的温润,以及范宽、郭熙如何运用刚硬的皴法来构建北方山脉的雄浑。重点将放在“理境”的营造上——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组织出能够引导观者精神漫游的复杂结构。 2. 花鸟篇:寓物言志 花鸟画,特别是文人水墨花鸟,是对自然物象的高度提炼和人格寄托。本书将聚焦于“梅兰竹菊”四君子及其所象征的品格,以及“写意花鸟”对形似的突破。例如,八大山人通过奇特的造型和冷峻的笔调,表达对世事的批判与超脱。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对花卉姿态、鸟类眼神的捕捉,实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3. 人物篇:传神写照 人物画的核心在于“传神”。本书会梳理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李公麟的白描,再到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我们强调,中国人物画更注重捕捉人物的内在气质和瞬间的心理活动,而非解剖学上的精确度。 五、 境界升华:从技入道,回归自然 本书的最后部分,致力于引导读者超越纯粹的技法层面,进入中国画的哲学与美学高地。 1. 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 中国画的完整性,体现在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题跋的文字,不仅是内容的补充,更是对画面的二次阐释和情感的延伸。我们将分析书法在画面中的结构作用和韵律感,阐释印章如何作为画面的“点睛之笔”来完成整体的平衡。 2. 师古与创新:在传承中突围 传统的意义并非是束缚,而是基础。本书强调对传统的深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破格”。我们将以近现代大家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探索为例,说明如何将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精神融入笔墨之中,实现既有深厚传统底蕴又不失时代面貌的艺术创造。 通过对《水墨丹青:中国画的意境与技法》的学习,读者将不仅掌握一套实用的水墨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领悟中国艺术精神中那份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以及对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追求。这是一场关于笔墨、关于心灵、关于东方哲学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开了《翰海拾珠》。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古典、太雅致了,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岁月的厚重感。内容上,它似乎并不专注于某一种具体的书体,而是更像一本关于“书道精神”的哲学思辨录。作者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深邃而富有哲理,探讨了书法与个人修养、与宇宙万物的联系。比如,书中有一章节深入剖析了“虚实相生”在书法中的体现,将枯笔的飞白与浓墨的饱满进行对比,阐述了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思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个人化的,它更像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引导你进行内心的反思,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写”。我尤其喜欢其中引用的一些古代文人的轶事,这些故事为抽象的理论增添了人情味,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温度和趣味。对于那些追求书法境界超越技巧的资深学习者,这本书绝对能提供新的启发角度。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对《墨韵探源》这本书有点望而却步,因为它看起来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线条分析图。但一旦沉下心去阅读,就会发现它的严谨性正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它似乎是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来解构书法的结构,从微观的笔画形态到宏观的章法布局,都给出了详尽的分类和归纳。我特别对其中关于“结构平衡与视觉重量”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近乎几何学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字形看起来稳定,而另一些则显得倾斜,这对于纠正我长期以来因为“感觉”写字而导致的结构偏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本书不太适合当作临摹范本,但它绝对是理解书法原理的“底层逻辑”手册。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是仅仅知道“如何”写,那么它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字里行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清新、灵动,充满了现代的视角和活力。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端着架子谈论“古风”,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如何将传统书法的美感融入到现代设计、手账、甚至日常的书写习惯中。作者的语言非常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在和一位时尚的朋友交流心得。书中收录了许多当代书法家的创新作品作为案例,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展现出大胆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我尤其欣赏它对“个人风格的建立”这一主题的探讨,它鼓励读者不要盲目模仿,而是要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勇敢地挖掘和释放自己独特的“笔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书法并非只能供奉在庙堂之上,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表达方式。对于年轻的书法学习者或者设计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这本新出的《笔墨春秋》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这本书完美地平衡了这两点。它没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历史典故,而是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历代名家的风格演变娓娓道来,仿佛置身于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笔法时,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细腻分析,无论是起笔的蓄势待发,还是行笔中的提按顿挫,都阐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立刻拿起毛笔,感觉对“力透纸背”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书中配的图例和范帖的选取也极其考究,高清晰度的拓片让人在观摩时能够捕捉到那些难以言传的微妙之处。对于那些想深入研究篆隶楷行草五体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是技法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史诗。

评分

我最近买了一本《金石之声》,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独特,完全聚焦于碑刻文字的独特魅力。市面上很多书籍都以帖学(二王一脉)为中心,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将视角投向了汉魏碑刻的雄强古朴之美。作者对北碑的线条处理、结体的方正险峻,以及篆隶的古拙趣味,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功力。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经过风霜洗礼的石刻上传来的沉稳回响。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碑刻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比如如何区分魏碑中的“中原风”和“魏晋风骨”的差异,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偏爱碑派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去“看”碑,更教会我如何去“感受”那种开阔、磅礴的气势,并尝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草创作中,以期达到更具力量感的表达。这是一本充满阳刚之气,且极具鉴赏深度的佳作。

评分

居然给我一本老书。。。买12本书,有7本没有塑封的,有三、四本已经明显很老了,像二手书。。。心情真不好。。

评分

居然给我一本老书。。。买12本书,有7本没有塑封的,有三、四本已经明显很老了,像二手书。。。心情真不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读一读,也值得拥有

评分

书不错.不过京东图书什么包装都没有

评分

书不错适合我慢慢的看。。。。。。

评分

好东东,正版,优惠力度大。。。

评分

很好的书,一直在京东买书。开卷有益

评分

这个系列纯粹买来翻翻娱乐,内容都是大量缩水过的。

评分

刚刚收到,打开发现书被弄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