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评传

沈家本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贵连 著
图书标签:
  • 沈家本
  • 传记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人物评传
  • 学术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名人
  • 史学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11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21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记中国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3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沈家本评传》试图以沈家本为核心,通过追述沈家本的经历、心路和学术思想轨迹,对以上课题作出自己的探讨。清末修律的主持人沈家本,是从刑部司员一步步走上刑部“当家堂官”的位置。他固然是一位公认的律学专家,同时又领导了一场针对旧律的翻天覆地的改革。这场改革使得运行了约两千余年的旧律走到了尽头,从此,以亿数计的中国人得以生活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在这场改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都已成为仍然处在这场改革的延续期中的我们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者简介

  李贵连,广东省五华县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著作有:《沈家本年谱长编》(台湾成文出版社)、《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主编撰写有:《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目录

现代法治:沈家本的改革梦(代序)
上编 枕碧家主
第一章 家世和青少年时代
一 宦迹不显的诗书世家
(一)湖州城编吉巷
(二)家世
二 北京——童年和少年
(一)师承
(二)读书
三 遭时多故,辗转湘黔
(一)父亲外放
(二)滞留京师
(三)漫漫湘黔路
(四)往返铜仁、长沙间
(五)连天烽火逼贵阳
第二章 前尘似漆渺难知——三十年的刑曹和科举生涯
一 乡试中举
二 索米长安感岁华
(一)会试落榜
(二)破书生涯
(三)以律鸣于时
(四)磨驴陈迹踏年年
第三章 外官任上
一 外放天津
(一)强持手版趋跄拙
(二)治尚宽大
(三)由来师克在人和
二 保定任上
(一)穷则变,变则通
(二)北关教案
(三)《刑案汇览三编》
(四)留得余生供读律
第四章 执掌刑部,奉命修律
一 此人端为救时来——西行漫思
(一)痛定应思痛,须寻国手医
(二)哭奠赵舒翘
二 当家刑部
(一)身列朝班
(二)当家堂官
(三)整理部务
三 奉命修律
第五章 改重为轻,化死为生——翻译西法,改造旧法
一 改律例馆为修订法律馆
二 翻译各国法律
三 改造旧律
(一)删削《大清律例》中的部分条款
(二)废除重法
(三)禁止刑讯
(四)削减死罪条目
(五)改革行刑旧制
(六)删除奴婢律例
(七)统一满汉法律
(八)改革秋审制度
(九)增纂新章
第六章 大理院正卿、修订法律大臣
一 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
二 大理院正卿
(一)筹设大理院
(二)部院司法权限之争
三 修订法律馆的重新组建
(一)张仁黼:法律馆改为修订法律院
(二)沈家本:辞去修订法律差事
(三)戴鸿慈:特开修订法律馆
(四)奕勖:修订法律馆仍归独立
(五)修订法律馆的筹办
四 出国考察,聘用外籍专家和国内调查
(一)考察日本法制
(二)聘请日本专家
(三)调查民商事习惯
第七章 折冲樽俎,摹效列强——新法律草案的编制
一 商律
二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三 《法院编制法》
四 《违警律》
五 《大清新刑律》
六 国籍法
七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八 《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
九 《大清民律草案》
十 《大清现行刑律》之编定
第八章 尾声:退出政坛,斗室蠖居

下编 律法新知
第九章 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法律观
一 沈家本法律思想研究的出发点
二 沈家本的中西法律观
(一)究其真是,何旧何新
(二)中西法律,同异参半
(三)取长补短,齐一法制
三 “仁政”的内涵
四 “法理”的意义
第十章 礼法论争
一 张之洞: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二 学部:因伦制礼,准礼制刑
三 旧义与新理:劳沈之辩
(一)劳乃宣:本旧律之义,用新律之体
(二)沈家本:劳说不合旧义,亦悖新理
(三)编制局:法律保护人之权利,尊长不能倚法专横
四 规范各异,道德与法律应否分离——“无夫奸”与“子孙违犯教令”
(一)“无夫奸”应否入律定罪
(二)“子孙违犯教令”如何制裁
五 杀死奸夫:旧律不合法理,无益政治、风俗和民生
六 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新旧法律的原理原则
(一)杨度的国家主义理论
(二)劳乃宣的三种生计法律说
(三)董康的新律本旧典参新事
(四)吴廷燮的旧法律不合中国今日国情
(五)崔云松的新律法理源于近世科学说
(六)编制局的国家主义保护人权论
七 劳乃宣的《新刑律修正案》及与资政院议员的辩论
(一)劳乃宣的《新刑律修正案》
(二)子孙对尊长能否适用正当防卫的辩论
(三)“无夫奸”应否定罪科刑的辩论
(四)新刑律的颁布与刘廷琛的弹劾
……
增补版后记

精彩书摘

  《沈家本评传》:
  按照这一谕旨,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仍然是政务中枢,法部、大理院虽然专任司法和审判,但是仍隶属其下;新设资政院仅为“博采群言”,而非立法机构。因此,这次官制改革,并没有完成向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变。但是,法部、大理院的分工,资政院的设置,却是专制政体中所没有的异体,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的重要环节,触动了传统体制中最保守的东西。相对旧体制来说,还是一种进步。
  二 大理院正卿
  就在裁定官制的九月二十日,慈禧任命各部尚书侍郎,“法部尚书著戴鸿慈补授,左侍郎仍著绍昌补授,右侍郎著张仁黼补授”。沈家本刑部左侍郎之职自然撤销。
  同日,谕旨“以沈家本为大理院正卿,定正卿秩正二品”。次日,又谕“以刘若曾为大理院少卿,定少卿秩正三品”。和大理寺卿的品级相较,改制后的大理院卿的地位,显然提高了。但是,仍然低于各部尚书,仅与各部侍郎相当。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大理院这一近代国家机构,从开始之日起,就被最高决策者定位在行政机构之下。这种定位,多少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追求司法独立的艰难。
  (一)筹设大理院
  受命担任大理院正卿后,沈家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筹设大理院。大理院不同于大理寺,它是专任审判的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为此,他于同月二十七日会同法部尚书戴鸿慈联衔具奏,“以大理院一时未能成立,刑部原办理审案件,碍难久为延搁”,商定仍由法部暂时办理,以三个月为限,届时查酌情形,再行交代,转由大理院审办。同时请求拨给衙置及公所,以资办公。
  ……
历史的褶皱与个体的抉择:《辛亥元勋》书介 引言: 世人皆知辛亥风云,总聚焦于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名垂青史的人物。然而,正如一部宏大史诗需要无数幕后基石的支撑,近代中国的变革同样离不开那些默默耕耘、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前行的“次要角色”。《辛亥元勋》并非一本聚焦于孙中山、黄兴或袁世凯的传记合集,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因出身、地域或立场差异,往往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群体——那些在同盟会中扮演重要筹款角色的地方士绅、在军政府中担任关键技术职务的技术官僚、以及在民国初年地方自治运动中屡遭挫折的改良派知识分子。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中间层”人物的细致考察,重构一幅更加立体、更富有人间烟火气的辛亥革命侧影。 第一部分:潜流下的积蓄——从传统精英到革命同盟者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触及“辛亥”爆发前的漫长酝酿期。此处的“元勋”并非指手握兵权的将领,而是指那些最早接触西方思想、并开始积累革命资源的社会中坚。我们深入考察了晚清“新政”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所经历的身份危机与选择。例如,在江南地区,一些传统的儒林人物如何利用新式教育机构和海外商业联系,悄然将家族财富和影响力转向支持反清活动。 书中详述了同盟会早期的财政结构,揭示了革命经费并非完全依赖海外华侨的慷慨解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内开明士绅对“变法”与“革命”之间摇摆不定心态的利用。我们剖析了数位在同盟会中负责联络和筹款的“沉默的组织者”,他们往往是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的商人或地方乡绅的继承人。他们的故事,展示了革命思想如何通过非传统的、基于人情网络的方式,渗透入保守的中国社会肌理之中。他们的抉择,是传统精英与现代国家理想之间的一次痛苦的断裂与重塑。 第二部分:军事与行政的“非典型”英雄——技术官僚的崛起与困境 辛亥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军的倒戈和对传统官僚体系的迅速替代。然而,接管一个庞大帝国的日常运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热血的口号。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那些在革命中扮演关键“技术支持”角色的群体:新式陆军的低级军官、受过德国或日本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在地方行政机构中被迅速提拔的“速成”官员。 我们细致描绘了这些“元勋”在民国初年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们通常缺乏深厚的政治根基,专业技能(如铁路建设、财政管理)在军阀混战中往往是稀缺资源,却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书中通过数个案例研究,揭示了这些技术官僚如何在新生的共和体制下,努力平衡理想主义与残酷的现实政治。他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现代知识”无法对抗根深蒂固的派系斗争和地方权力结构。他们是现代性在中国政治土壤中生根发芽时所遭遇的第一批“水土不服”。 第三部分:地方自治的勃兴与幻灭——“草根”政治家的理想国 辛亥革命的另一重要维度,是自下而上的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本书关注那些在省级或县级层面,试图建立真正意义上“民选”政府的“草根政治家”。他们多く是受过西方民主思想熏陶的地方教育界人士、律师或地方贤达。 这一部分详尽记录了各省议会的建立过程、初期运作的混乱与活力。这些“元勋”们试图将代议制、地方预算权等现代政治概念植入一个刚刚告别帝制的社会。然而,他们的努力很快遭到了来自中央(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北洋政府)的压制,以及地方旧有势力的反扑。本书分析了这些地方自治实践的局限性,它们往往因为财政来源不稳定、缺乏武装力量支持,以及民众政治参与度的参差不齐,而最终成为军阀蚕食的目标。这些地方精英的理想主义破灭,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在权力结构重塑上的未竟全功。 结语:未被歌颂的代价 《辛亥元勋》试图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是无数次妥协、资源调动、技术实施和地方尝试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未被写进教科书的“元勋”们,他们的贡献和挫折,共同构成了辛亥时期历史复杂性的重要部分。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任何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都不是少数几个伟人单枪匹马完成的,而是由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推动历史进程的结果。本书挖掘的是那些被历史的巨浪冲刷到边缘的浪花,它们虽然微小,却折射出整个海洋的深邃与动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仿佛在低语着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我尤其欣赏封面那富有年代感的字体选择,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户。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相当考究,阅读时手感舒适,油墨的扩散度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线装处理,透露出一种对手工技艺的尊重,这在当下的批量生产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用心,他们似乎理解到,内容固然重要,但承载内容的“容器”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品味和格调。这使得翻开这本书本身,就成了一种仪式感的享受,让人不禁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这种从视觉、触觉到整体氛围的营造,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而愉悦的基础。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作者在史料梳理上的那份近乎偏执的严谨性。叙事脉络的铺陈,绝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如同高明的织工,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节点、人物关系,乃至社会思潮,用清晰而富有逻辑性的线索串联起来。尤其是在论述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时,作者能够熟练地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再细腻地聚焦到微观的个体抉择上,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穿透力。书中引用的各类文献和原始资料的穿插运用,也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们并非生硬地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论述之中,作为论点的有力支撑,让那些抽象的观点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信。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立体而丰满,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亲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表面认知上。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它兼具了学术的深度与散文的流畅性,仿佛在品尝一道层次丰富的佳肴。语言表达上,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绝少出现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即使是处理那些相对专业的历史议题,也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其阐释清楚。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该快则疾风骤雨,气氛紧张,让人屏息凝神;该缓则悠长舒缓,留出空间供人回味和沉淀,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张弛有度,绝无拖沓之感。这种节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让人一拿起书就难以放下,直到被某个关键的转折或深刻的洞察所吸引,不得不暂时停下来,细细品味一番。

评分

我发现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简直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面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二元对立的标签化处理,而是致力于挖掘其性格深处的矛盾性与复杂性。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历史伟人,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普通人的情感挣扎、内心的权衡与环境的制约。我尤其欣赏那种不动声色的笔法,没有过多的煽情或批判,只是客观地展示了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无奈与抉择,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的重量。这种克制而精准的描摹,使得人物形象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鲜活、立体得多。它促使我们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意志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阅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对那个历史场景中的参与者产生一种既理解又唏嘘的复杂情感,这正是优秀传记文学所应具备的魅力所在。

评分

作为一个对相关历史领域有所涉猎的读者,我必须承认,本书在某些议题的探讨上,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拓宽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作者并非仅仅重复既有的历史结论,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一些长期被视为定论的观点进行了审慎的再审视和再解读。这种勇于挑战和深入探究的精神,是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某些关键的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分析中,作者提供的 वैकल्पिक的解释路径,充满了洞察力和启发性,促使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新的历史模型,并尝试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陈旧的史料。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与激发,远比单纯获取信息更有价值,它让阅读活动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思辨过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更在于它引导我们以何种更深刻的方式去思考“历史是什么”。

评分

好好的东西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好的东西

评分

近代法权威的代表作品,初版已经无货,再次增版,果断收藏

评分

近代法权威的代表作品,初版已经无货,再次增版,果断收藏

评分

好好的东西

评分

好好的东西

评分

好好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