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战

台儿庄大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治波,赵国章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台儿庄战役
  • 军事历史
  • 战争纪实
  • 国共合作
  • 中华民国
  • 历史事件
  • 战略战术
  • 淞沪会战
  • 淮海战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90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1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6年,《大捷——台儿庄战役实录》,作为“抗日战争史丛书”的一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全国一部全面论述台儿庄战役的专著。
  2015年,作者根据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对该书1996年版进行了修订,并*名为《台儿庄大战》,商请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版时间有所延宕,致使此书未能赶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前面世,留下一点遗憾。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机虽已过去,但抗战的研究依然要继续下去,相信还会有*多的抗战研究成果将陆续和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林治波,山东省文登市人,1963年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从事战史研究,2000年调至人民日报从事新闻评论工作。2004年任评论部副主任,2009年底调任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2014年兼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赵国章,河南南召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风云前奏
1.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李宗仁临危受命
3.韩复榘不战而逃

第二章 序幕战
1.淮河阻击战
2.日军统帅层的争吵
3.王铭章 血洒滕县城
4.张自忠临沂奏大捷

第三章 厉兵秣马
1.汤恩伯受命参战
2.孙连仲前线布防

第四章 浴血决战
1.攻不破的防线
2.临沂战火再起
3.决胜台儿庄

第五章 欢声与思考
1.大捷,大捷!
2.从速胜论到持久论
3.七十七年后的思考

附录
附录一 台儿庄战役中日两军战斗序列表
附录二 台儿庄战役大事记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四 汤恩伯与台儿庄战役
附录五 真正的失败——驳森松俊夫《“日本军台儿庄大败”的真相》
初版后记
后记

精彩书摘

  《台儿庄大战》:
  1、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七七事变爆发至台儿庄战役打响,这一时期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对日作战,如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平津是中日全面战争的首发之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开战之初即痛失佟麟阁、赵登禹两员大将。平津之失,直接原因是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等人留恋地盘、误信和平、疏于备战,致为日军所乘;追本溯源,则是南京国民政府长期对日妥协政策的必然结果。从《塘沽协定》到华北事变,日军不仅将天津以北地区诸险要占而控之,且在平津地区登堂人室,甚至垄断了华北的战略资源开发、铁路运输业务和电力供应,并取得了航空特权,以致第二十九军无险可凭,手脚被缚,因此有人说,“平津之失,非战之罪”,也有一定道理。第二十九军虽痛失平津,但并未丧失抗战意志,在后来的对日作战中,该部在张自忠将军统率下奋起御敌,功勋卓著。
  平津失陷,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即着手筹划抗战大计。从1937年8月7日起,蒋介石在南京连续主持召开国防会议,国民党军政要员及中共代表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也应邀与会。会议酝酿制定了“以空间换时间”和“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对华北军事,决定在平汉、津浦两铁路线设置三道防线:以保定、沧州为主要防线;以德州、石家庄为第二道防线;以洛阳、郑州、徐州、淮阴为第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
  8月9日,日军在上海挑起“虹桥机场事件”,淞沪大战迫在眉睫。国防会议确定,对日作战分为守势和攻势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守势作战时期,其指导原则为:“国军以一部集中华北,重叠配置,多线设防,特注意固守平绥路东段要地,最后确保山西、山东,力求争取时间,牵制消耗敌人。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浙沪敌海军根据地,阻止后续敌军之登陆,或乘机歼灭之。并以最小限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根据上述战略方针,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和全国陆军划分为五个战区:第一战区:河北及鲁北,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第二战区:晋察绥,阎锡山任司令长官;第三战区:苏南及浙江,冯玉祥任司令长官;第四战区:福建及广东,何应钦任司令长官;第五战区:苏北及山东,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
  在国民政府筹划抗战大计的同时,国共合作也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取得进展。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中共代表即于7月15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国民党中央。
  宣言郑重声明:愿为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随时奔赴抗日前线;在特区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和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7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举行谈判。中共代表提议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同一天,蒋介石发表著名的“庐山谈话”,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同时又表示,仍“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把中共的提议搁置起来。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党政府于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将进行全国抗战。经过中共与国民党的反复谈判,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将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延搁两月余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实行合作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尽管这个统一战线缺乏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然而它毕竟确立了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新格局,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为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日军占领平津后,继续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战争。
  8月,日军兵分三路,沿平绥、平汉、津浦三大铁路线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企图摧毁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一举结束战争。
  为抵抗日军进攻,中国军队以傅作义、汤恩伯、刘汝明等部合编为第七集团军,担任平绥线守备;以宋哲元之第一集团军(由第二十九军扩编)和刘峙之第二集团军分别担任津浦线、平汉线防御。
  平绥线方面,日军于11日向南口发起进攻。中国守军汤恩伯部虽在后来的台儿庄战役中违抗军令,按兵不动,但在此战中却力战强敌,打得颇为卖力,使日军屯兵南口半个多月而不得进。日军正面硬攻南口不逞,被迫改用包抄战术,于21日进攻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守备张家口的刘汝明部战术不当,消极防御,27日张家口落入敌手。此后,日军继续沿平绥线西犯。至9月下旬,察南、绥东和大同周围地区均沦人敌手。就在国民党军纷纷溃退之际,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利用平型关天险,伏击日军板垣师团之一部,歼敌千余人。
  津浦线方面,日军第十师团于9月11日攻占马厂。21日向姚官屯发动攻击,守军宋哲元部经抵抗后于24日撤退。日军于同日占领姚官屯、沧县(今沧州)。10月5日,德县(今德州)失守。
  平汉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中国军队以涿州为中心组织防御。9月14日.日军开始向涿州、保定地区发动进攻。至18日,守军阵地多处被突破。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惊慌失措,下令退却。日军乘胜追击,迅速突破守军第二道防线,于24日占领保定,尔后继续向南推进,于10月10日攻陷石家庄。11月上旬,宋哲元部曾拟以河北大名为基地,反攻邢台、石家庄,正当部队挺进之时,后方大名忽告失守,反攻计划功亏一篑。
  ……

前言/序言

 
《山河故人:民国风云中的儿女情长与家国抉择》 一、 烽火乱世中的古镇往事 本书以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夕的江南水乡为背景,聚焦于一个名为“临安”的千年古镇。临安,依傍着富饶的运河支流,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与细腻的市井生活。然而,表面上的平静之下,涌动着暗流。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世代经营绸缎庄的富商家族——沈家——展开。沈家老爷沈敬尧是当地有名的乡绅,精明强干,却也深谙乱世求存之道。他的长子沈清源,受新式思想熏陶,留学归来,一心想将家族产业现代化,却与恪守传统的父亲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清源的妹妹沈清婉,则是一位性情刚烈、酷爱诗词的大家闺秀,她的命运被家族的联姻安排,与当地军阀麾下的一位年轻参谋,陈志远,定下了婚约。 陈志远并非纯粹的军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却因局势动荡被迫投笔从戎。他正直、有抱负,但夹在对朝廷的效忠与对百姓疾苦的关怀之间,时常挣扎。他的到来,打破了临安原有的平衡,为沈家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数。 小说细腻地描绘了临安的日常生活:春日里船行水上的喧嚣,夏夜里竹席上的纳凉闲谈,秋季丰收的喜悦,以及冬日里炉火旁讲述的民间传说。这些场景不仅是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的载体。通过对古镇生活细致入微的刻画,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在剧变来临前,人们对“安稳”二字的珍视与留恋。 二、 知识分子的挣扎与觉醒 沈清源与清婉的另一位重要的友人,是当地私塾先生的儿子,周伯谦。伯谦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缩影,他痴迷于西方哲学和民族主义思想,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他看不惯沈老爷的“明哲保身”,也时常对陈志远的“体制内”路径提出质疑。 清源在经营中,试图引入新的管理模式,与保守的旧管事们产生了权力斗争,这些斗争巧妙地映射了当时中国社会在新旧思想交替时的阵痛。他与伯谦的辩论,从经济体制聊到国家命运,是全书思想交锋最为集中的部分。清源的理想是“富国强兵”,而伯谦则坚信“思想启蒙是根本”。 清婉则在与陈志远的交往中,逐渐发现这位未婚夫并非想象中的粗鲁武夫。她开始阅读陈志远私下藏匿的禁书,了解前线战士的生活,并利用自己的才情,为家乡的慈善事业和民间疾苦发声。她从一个闺阁中的诗人,蜕变为一个有担当的女性。 三、 情感的交织与命运的错位 小说引入了一段复杂的情感纠葛。清源因留学时结识的进步女青年林婉儿的出现,打破了与家族的既有安排。婉儿的出现,代表了更激进、更明确的革命倾向,她与清源在理想上同频共振,却也使清源的处境愈发危险。 陈志远与清婉的婚约,则是在家族利益与个人情感的拉锯战中艰难维持。陈志远深知清婉的心不完全在他身上,但他对沈家的承诺,以及对大局的考量,让他不得不维持表面的和谐。他必须在军阀的命令与内心的良知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多角关系,不是简单的三角恋,而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信仰的个体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必然碰撞。他们的每一次相聚、每一次误解,都与当时的政治风向息息相关。 四、 危机四伏的和平假象 随着故事推进,外部世界的阴影开始笼罩临安。军阀混战的余波、日商在通商口岸的渗透、以及地下组织在城中的活动,让这座古镇的“和平”变得岌岌可危。 沈家老爷沈敬尧,为了保全家族基业,不得不与当地的亲日派官员进行一些“不光彩”的交易,这使得清源、伯谦等人对他更加不满。清源试图利用家族的资源帮助进步力量,而陈志远则在暗中收集证据,试图扳倒那些腐败的军政人员。 小说的高潮部分,围绕着一笔涉及军火和粮食的秘密交易展开。沈家卷入其中,不仅面临财产被吞没的危险,更可能引来更严厉的政治清洗。陈志远必须在保护未婚妻家族和履行军职的责任之间做出最终抉择。而清源和婉儿,也必须决定是否要为理想付出全部代价,甚至牺牲眼前的幸福。 五、 走向未知的远方 故事没有选择在某一场重大的战役中结束,而是定格在抗战爆发前夜,那段“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之中。 在危机解除(或告一段落)之后,人物的命运开始分流: 沈清源与林婉儿:选择离开安逸的江南,投身于更广阔的抗争洪流中,去往内陆的战时学府或根据地,他们的未来充满未知,但方向坚定。 陈志远: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对腐败体制的失望后,他最终做出了辞官或“弃暗投明”的选择,带着对清婉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忠诚,走上了另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沈清婉:她最终没有按照旧式的婚约完成婚礼,而是选择了伴随陈志远的抉择,以新的姿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她用自己的方式,比如组织妇女团体、救助伤员,实践了她的责任。 沈敬尧:这位旧时代的代表,在经历家族动荡后,对“变局”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比如私下转移资产支持后方的建设,完成了他作为一个乡绅的“赎罪”。 《山河故人:民国风云中的儿女情长与家国抉择》,讲述的不是宏大的军事部署,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群鲜活的个体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私情与大义、苟活与抗争之间,艰难地寻找自我定位,并最终做出决定自己命运的抉择。它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在动荡中坚守人性的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第一次一口气读完一本如此厚重的历史著作,全程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所震撼。书中的时间线索处理得极为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通过不同时间点、不同侧面的人物回忆和官方记录进行交叉比对和印证,使得任何想从中寻找漏洞的尝试都变得徒劳。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显得尤为突出,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史学研究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地形地貌的描绘,几乎可以作为一份军事地理学的案例来研究。他如何将那片土地的沟壑、河流、制高点与军事行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的战术会在那个特定的地点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写作,上升到了对“环境决定论”在军事领域的一种深刻论述。对于任何对战争细节、军事历史有深度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无法绕开的案头工具书,其细节之丰富、考证之扎实,让人敬佩。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历史记录,不如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侧写集”。作者似乎深谙文学叙事的魅力,他没有堆砌枯燥的军事术语,而是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捕捉,巧妙地折射出时代的大背景。比如那位在炮火中坚持写信给远方妻子的通讯员,或是那位在迷茫中意外成为关键决策者的年轻军官,他们的内心独白和行为逻辑,比任何命令都更具说服力。阅读的体验是极其私密的,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瞬间的对白或某个眼神的描写而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的深意——那份对生死的释然,对荣誉的渴望,以及对和平的朦胧憧憬,交织成一曲复杂的人类情感交响乐。这本书的语调并不总是激昂的,它有大量的留白,留给读者去填补那些未曾言明的痛苦和牺牲。它成功地避开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神化”倾向,而是将战争中的人物还原成了有弱点、会犯错、但又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潜能的鲜活个体。

评分

这本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某场关键战役的史诗,厚重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它没有过多聚焦于宏大的战略布局,而是将笔墨深入到最基层、最真实的战场肌理之中。作者对细节的把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硝烟弥漫中泥土飞扬的质感,还是士兵们在寒冷中啃食着冰冷干粮时眼神里的那种绝望与坚韧,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火药燃烧后的刺鼻气味,听到机枪扫射时撕裂空气的尖啸。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即便是那些被定义为“英雄”的角色,也展现出了常人所有的恐惧、犹豫和挣扎。他们不是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思念家人的普通人,正是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这场历史事件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和日期,而是化作了一幕幕令人心痛却又无比崇敬的画面。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暴风骤雨般激烈,时而又沉淀下来,让读者有时间去消化那些沉重的牺牲和无声的呐喊。它成功地将读者拉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重量。

评分

从书籍的装帧和排版来看,出版方显然也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成为一种享受。纸张的质感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附带的地图和老照片,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战术部署至关重要。内容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多中心的叙事结构,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一方的胜利或失败,而是试图还原一个动态平衡下的冲突全景。作者对战役前夕的情报战、外交博弈,以及各种派系之间的内部张力,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梳理,这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一场战役的爆发,绝非是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社会、政治、情报等诸多要素耦合作用的结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提醒,历史的走向往往悬于一线之间,一个微小的决策失误或一次偶然的运气,都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本书的格局是宏大的,但落点却是极度精准的,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老派的、沉静的力量感,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沉浸感,但一旦你被它带入,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深邃的历史反思。它似乎跳出了单纯的战役叙事框架,更像是在探讨“信念”与“生存”在极端环境下的相互角力。书中穿插的那些民间视角和非主流文献的引用,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让我们看到宏大叙事背后的无数条细小支流是如何汇聚成这条历史洪流的。尤其是对于战役后期各方心理状态的细致描摹,那种从高昂到疲惫,再到绝地反击的心理曲线,分析得极为透彻。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战争的复杂性,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的“邪恶”或“正义”,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环境如何塑造和扭曲人性上。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后勤保障和民众支援那几个章节,它们揭示了战争的真正底色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聚光灯照耀的地方,是无数普通人的隐忍和付出,支撑起了前线的血肉横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观察历史的棱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