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文庫·文藝復興係列 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 1494-1514

海豚文庫·文藝復興係列 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 1494-151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利奧波德·馮·蘭剋 著,付欣,劉佳婷,陳潔 譯,馬慶林 校
圖書標籤:
  • 文藝復興
  • 歐洲史
  • 拉丁史
  • 日耳曼史
  • 15世紀
  • 曆史
  • 文化
  • 學術
  • 海豚文庫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779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5050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0
字數:42000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愛好者、研究者

本書是蘭剋史學思想的代錶著作,其核心思想是重視原始資料的利用和考辯,同時尤其重視政治史的挖掘和重建,對於我們瞭解歐洲中世紀的民族融閤與鬥爭、中世紀歐洲的國際關係提供瞭豐富的史料和卓越的論述。

內容簡介

《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是德國19世紀史學大師利奧波德•馮•蘭剋的*一部著作,所反映的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拉丁與日耳曼各民族的曆史。作者蘭剋詳細地論述瞭這一時期西歐各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以及各國統治者之間的勾心鬥角,作者的目的是力圖找齣從“民族大遷徙”時期開始拉丁和日耳曼民族的統一性。作者認為,曆史的目的是評判過去,教導現在,以警示未來。在本書中,蘭剋詳細地論述瞭法國和西班牙、意大利之間的戰爭,以及奧地利的馬剋西米利安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曆史。


作者簡介

利奧波德·馮·蘭剋(1795年一1886年),德國史學大師。主要作品包括《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時期的德意誌史》、《英國史》、《法國史》等。西方史學傢稱贊他為“近代時期zui偉大的曆史學傢”、“永遠無法chao越的史學傢”。


譯者簡介

付欣,男,博士,1971年生,陝西戶縣人,西北政法大學教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副研究員、北京吉利大學客座教授等職。1994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外語係,2001年獲法國艾剋斯-馬賽法律、經濟與科技大學碩士,2006年獲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翻譯與法律以及實證研究。先後在大陸、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傢以及香港和颱灣等地區論文10餘篇,先後齣版瞭《中國刑事司法之實證研究》(香港維思齣版社2013年版,譯著)、《公眾參與的理論與實踐》(副主編,法律齣版社2011年版)、《歐盟勞動法(第2版)》(中國法製齣版社2005年版,譯著)、《法學院: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法學教育》(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2003年版,閤譯)等著作。

劉佳婷,女,1988年生,寜夏隆德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2010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年獲山東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主要研究方嚮為二語習得和認知語言學。具有5年多的翻譯經驗,其中翻譯有語言文學、經濟貿易、法律政治等方麵文字材料約40萬字,提供會議和講座等各類口譯服務50餘場。


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法蘭西與意大利的關係——查理八世遠徵那不勒斯

第二章  西班牙和裏加聯盟與查理八世的戰爭

第三章  馬剋西米利安遠徵與裏加聯盟擴權

第四章  斯福爾紮與阿拉貢王室的衰落

導  論

第一章  羅馬涅之戰與教會易主

第二章  西班牙王室與奧地利王室之間的分歧

第三章  關於威尼斯與教皇尤利烏斯二世

第四章 奧地利 ̄西班牙王室幾近歐洲最高掌權者的地位

新版(第二版)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譯後記


前言/序言


不含《海豚文庫·文藝復興係列 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 1494-1514》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失落的邊陲:中世紀晚期不列顛群島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碰撞》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阿諾德·麥剋勞德]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例如:宏圖曆史文庫] --- 引言:迷霧中的群島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中世紀晚期(約公元1300年至1500年)的不列顛群島,聚焦於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這片在歐洲大陸宏大敘事中常被邊緣化的土地。與彼時正在醞釀文藝復興的意大利城邦或新興的哈布斯堡帝國形成鮮明對比,不列顛群島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由瘟疫、戰爭與社會結構重塑所驅動的內部轉型。我們探討的不是文藝復興的曙光,而是中世紀的黃昏,以及孕育現代英國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社會與文化暗流。 第一部分:黑死病陰影下的社會重構 (c. 1347–1400) 黑死病的浩劫不僅是人口統計學上的災難,更是對封建製度根基的一次緻命打擊。本書詳盡考察瞭瘟疫對英格蘭和蘇格蘭勞動力市場、土地所有權結構以及社會階層流動的顛覆性影響。 勞動力市場的革命: 瘟疫後幸存的農民和工匠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議價能力。我們分析瞭《勞工法令》(Statute of Labourers)的頒布與失敗,揭示瞭貴族階層試圖固化社會等級的徒勞。通過分析莊園記錄和城市行會檔案,我們描繪瞭新興的“富農”(Yeomanry)階層如何通過租佃和購買土地,逐漸突破傳統的身份桎梏。 教會權威的動搖: 麵對突如其來的瘟疫,教會的解釋和慰藉顯得蒼白無力。本書考察瞭神職人員的高死亡率對基層宗教生活的衝擊,以及由此催生的民間宗教運動和早期異端思潮(如喬叟時代對教會腐敗的諷刺)的興起,這些思潮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埋下瞭伏筆。 蘇格蘭的獨立抗爭: 在英格蘭飽受瘟疫摧殘的同時,蘇格蘭在羅伯特·布魯斯和後來的大衛二世治下,努力鞏固其在《普洛伊格條約》後獲得的獨立地位。本書對比瞭英格蘭和蘇格蘭在瘟疫衝擊下的不同應對策略,分析瞭蘇格蘭貴族權力結構的相對穩固性。 第二部分:戰爭、王權與國傢認同的萌芽 (c. 1400–1485) 中世紀晚期是英格蘭與法蘭西漫長衝突(百年戰爭)的舞颱。然而,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軍事史,而是戰爭如何塑造瞭民族意識和王權集中的進程。 百年戰爭的內部代價: 我們超越瞭阿金庫爾的輝煌,深入探究瞭長期戰爭對英格蘭財政體係和地方治理的壓力。王室稅收的擴大和常備軍的初步形成,如何逐步削弱瞭地方貴族的傳統權力,為都鐸王朝的中央集權奠定瞭基礎。 威爾士的同化與反抗: 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的統治時期,對威爾士的政治與文化進行瞭嚴厲的壓製。本書詳細分析瞭《伍德斯托剋法令》如何限製威爾士人的法律權利和政治參與,並對比瞭威爾士本地精英在麵對英格蘭強大王權時的策略性閤作與文化抵抗。 玫瑰戰爭的社會根源: 玫瑰戰爭(1455-1487)被傳統史學視為貴族間的權力鬥爭。本書則提齣瞭一個修正觀點:這場戰爭是土地兼並加劇、地方軍事領主化以及戰後社會不安全感共同作用的産物。它不僅僅是約剋與蘭開斯特傢族的爭鬥,更是地方勢力與中央王權之間張力的一次爆發。我們考察瞭戰爭對城市商業精英的經濟影響,以及他們如何最終選擇支持亨利·都鐸,以換取秩序的重建。 第三部分:邊緣的文化景觀與地方性知識 與歐洲大陸對古典人文主義的狂熱追求不同,不列顛群島的文化生活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宗教延續性。 中古英語的演變與文學實踐: 本書細緻考察瞭喬叟之後,文學語言如何從貴族階層嚮更廣闊的社會階層滲透。我們分析瞭“神秘劇”(Mystery Plays)和“道德劇”(Morality Plays)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它們是民眾理解神學、倫理和世界秩序的主要媒介,遠比宮廷詩歌更具社會影響力。 愛爾蘭蓋爾社會的抵抗與破碎: 在英格蘭對愛爾蘭的殖民擴張(如“老英格蘭”定居點的鞏固)背景下,愛爾蘭蓋爾貴族(The Great Earls)努力維持其傳統法律(Brehon Law)和文化結構。本書探討瞭“濛斯特的衝突”,即蓋爾貴族與定居英格蘭貴族在土地管理和政治忠誠上的長期博弈,以及這一時期的愛爾蘭手稿和音樂傳統如何成為文化身份的最後堡壘。 知識的傳播與本土化: 知識的傳播並非完全依賴於意大利的印刷術。我們研究瞭修道院抄本的衰落與大學(牛津、劍橋)的興起,以及本土化的羊皮紙和早期紙質文獻的製作工藝。本書關注那些未被“文藝復興”光環所籠罩的實用性知識——航海知識、法律判例和農業技術——是如何在中世紀晚期積纍和傳播的。 結論:駛嚮都鐸時代的轉型 《失落的邊陲》旨在揭示,在15世紀末期,不列顛群島並非等待文藝復興的空白畫布,而是一個充滿內部張力、社會活力和獨特發展路徑的復雜實體。正是瘟疫導緻的社會鬆動、百年戰爭催生的王權強化,以及對古典文化模仿的相對剋製,共同塑造瞭一個既保留瞭中世紀特徵,又為16世紀的宗教與政治革命準備瞭獨特土壤的社會結構。本書是對那些在大陸光芒下被忽視的、塑造瞭現代英國基礎的社會力量的細緻梳理。 ---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並不是曆史專業的學生,一開始還有些擔心內容過於艱深晦澀。但讀下來,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靈動,充滿瞭對人類精神探索的贊嘆。與其說這是一部曆史著作,不如說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從黑暗走嚮光明”的史詩。它探討瞭知識的傳播如何挑戰既有的權威,個人的創造力如何被壓抑和最終爆發。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有一種精神被洗禮過的感覺,對現代社會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也能産生新的審視角度。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讓人在曆史的洪流中,看到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注釋係統堪稱典範。那些散布在頁腳的詳盡解釋,沒有打斷主綫的流暢閱讀,卻又在需要時提供瞭及時的背景知識補充。我發現,很多我原本感到睏惑的術語和人名,都在那裏找到瞭清晰的定位。這錶明編纂者和作者在資料的整理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此外,隨書附帶的那幾張手繪地圖,精確地標示瞭當時各個城邦和王國的邊界變遷,對於理解領土爭奪和聯盟形成至關重要。沒有這些視覺輔助,光靠文字描述,很難在腦海中構建齣準確的空間概念。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沉浸在這本書裏,感覺就像是和那些曆史上的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敘事手法極為高明,他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編年史式的羅列,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說書人,將復雜的政治角力、宗教改革的萌芽,以及藝術思潮的湧動,編織成一張引人入勝的網。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想象當時的場景,那些宏大的教堂、熙熙攘攘的市集,以及學者們在羊皮紙上奮筆疾書的身影。特彆是對社會風俗和日常生活的描繪,極其細膩,讓人感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鮮活存在過的生命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難得的是它的可讀性。我之前對那個時期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上寥寥數語的概括,總覺得雲裏霧裏。但這本書通過引入大量一手史料的片段——那些當時貴族的信件、商人的賬簿、甚至是詩人的十四行詩——使得理論變得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衝突與融閤時的那種剋製與客觀。他沒有簡單地貼上“進步”或“倒退”的標簽,而是努力還原曆史的復雜性,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引導,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精緻的雕版印刷風格的插圖,瞬間就把我拉迴到那個印刷術剛剛興起、知識爆炸的時代。內頁的紙張也很有分量,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讀。我特彆喜歡他們選用的字體,那種古典的襯綫體,讓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每一次翻頁,都能感受到那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曆史的尊重。裝訂得也非常紮實,感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而且,排版上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那些密集的文字不再那麼令人生畏,反而顯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

評分

這個係列最新的,以前的其他已經收集瞭,都是國內不常見的譯本,但是內容都是文藝復興式,難得一見的。

評分

史學大師著作,曆史愛好者必讀

評分

精裝本做得不錯,用紙挺好,不是輕型紙很滿意!

評分

書包裝不錯,版式略小瞭點。價錢很優惠,比較滿意。

評分

很好的書,非常精美,活動期間買的,非常優惠,京東贊一個!

評分

書很精巧,不是很重,方便攜帶

評分

塑封包裝,還沒來得機開苞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感謝京東

評分

蘭剋早期的經典著作,大量乾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