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

曆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義光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鑒
  • 史學
  • 人物
  • 傳記
  • 文化
  • 解讀
  • 通俗曆史
  • 古代史
  • 布衣視角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385126
版次:1
商品編碼:10041159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鬍三省
  《資治通鑒》與其說是帝王的鏡子,毋寜說是人民的鏡子。透過《資治通鑒》,可以看齣我們所處的曆史位置和麵對的福禍命運,也可看齣統治階層的心態和行事軌跡,用來作為對他們的評鑒標準。
  ——柏楊
  《資治通鑒》被譽為帝王之書,其對老百姓之大用卻少有人解說,《曆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從一介布衣之視角,將《通鑒》中那些精彩的人與事,一一說與你聽,對照當世見聞,在曆史與現實相互交織中,似看-場大戲,如逆旅韆年。

內容簡介

  中國人之所以鍾情曆史,是因為過去曾如此,現在是如此,將來要如此,藉鑒往事以知照當下,方能做到齣言適要、行事得宜。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的目的也是如此,欲使讀者在曆史的興亡與榮辱中,”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
  《資治通鑒》紀興亂、論成敗、誌卓行、述得失,評注者甚眾,各傢皆能體貼齣不同道理。《曆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從平民百姓的視角,讀史論世,品評人物,自成風格。作者解說古人謀國謀身之道,非糾纏於一般為人津津樂道的權謀、詐術,而是特彆強調儒傢的“大德敦化”、文治教化在曆史中的作用,於閑情雅趣中透視曆史的性格。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鬍三省
  《資治通鑒》與其說是帝王的鏡子,毋寜說是人民的鏡子。透過《資治通鑒》,可以看齣我們所處的曆史位置和麵對的福禍命運,也可看齣統治階層的心態和行事軌跡,用來作為對他們的評鑒標準。
  ——柏楊

目錄

第一章 百年皆客
1.韓非的“叛逆”
2.韓信的市井之誌
3.李廣難封
4.劉邦與劉秀
5.文翁開蜀
6.老實人卓茂
7.王莽的因果
8.逸民(一)
9.逸民(二)
10.張儉及其他
11.說曹操
12.劉備托孤
13.纍死諸葛亮
14.意氣相期
15.王溶樓船
16.小生何晏
17.張賓張子房
18.青衣行酒
19.謝安的閑暇
20.王猛身後
21.文帝腹心殷景仁
22.梁帝講經同泰寺
23.劉義康在安成讀書
24.劉裕放棄中原
25.楊廣的教訓
26.柳宗元的政治冒險
27.三垂岡
28.文膽

第二章 治亂因緣
1.政治廣告
2.始皇刻石
3.嬖幸近臣
4.秦亡論
5.托孤事大
6.君臣之間
7.漢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8.此地舊長安
9.論養士
10.騎兵兵種
11.京都與王化
12.東漢風俗
13.成事的氣量
14.守望麥田
15.盜亦有道
16.選人的分寸
17.奉天子以令不臣
18.坐談客
19.所謂南北
20.諸葛亮為何六齣祁山
21.避禍
22.乾寶論西晉之亡
23.紳士政治(一)
24.紳士政治(二)
25.英雄淚
26.要塞鬼兵
27.咳唾為恩
28.寒人掌權
29.大臣之體
30.諫的分寸
31.賭徒種種
32.是非如麻
33.文可安邦
34.雲夢之竹
35.諫臣的擔當
36.一君之身
37.不戰而屈人之兵
38.兒子得道
39.毛澤東的手筆

第三章 文成經緯
1.關於“挾書律”
2.學者之擔當
3.立言之體
4.官員的讀書
5.蔔筮之道
6.來點精緻
7.魚片湯
8.讀史的態度
9.另解陶淵明
10.開館授徒
11.鳩摩羅什法師
12.魏晉小戰國
13.北魏重儒
14.書生之見
15.清雅之士
16.魏收撰“穢史”
17.當年講壇
18.文人病
19.以指指月
20.瀋約撰《宋書》
21.尋找雅樂
22.王通講學河汾之間
23.書房裏的機關
24.文士與儒士
25.舊唐密碼詩
26.經塵一騎
27.史上第一傢書院
28.國人對知識的尊重
29.朋友講習
30.私塾教育

第四章 漁樵評彈
1.不君不臣
2.富貴之誌
3.陳嬰母與王陵母
4.“刑不上大夫”論
5.關於無為
6.所謂陶染
7.婚姻自由
8.東漢的反季節蔬菜
9.我的自留地
10.看菜吃飯
11.限年取士論
12.文明豈可恃乎
13.小人不可得罪
14.天造草創
15.發現母親
16.誰動瞭我的鳳凰池
17.此山此水
18.黃金與土同價
19.如此執法
20.言與行
21.幸福指數
22.關於精英教育
23.人鄉問俗
24.婦德
25.文辭欺人
26.寥落古戲颱
27.東風西風

精彩書摘

  毛潤之先生寫得一手好字,填得一手好詞,槍杆子也玩得滴溜轉,從遊擊戰爭到三大戰役,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如眉山蘇東坡的小劄,高妙而揮灑自如,一點不比羽扇綸巾的英雄遜色。毛潤之先生一生依然小學老師的樣子,喜讀書,尤精通《通鑒》。吾於是書中探得些其軍事思想藝術繼承之舊痕。
  呂濛人江陵,釋於禁之囚,得關羽及將士傢屬,皆撫慰之,約令軍中不得無故騷擾百傢人傢,更不能隨便拿人財物。呂濛有個老鄉,擅自拿走百姓一個鬥笠來蓋官鎧(戰衣)。本來老鄉拿鬥笠也不是為自己,但呂濛還是不顧情麵,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栗。
  李淵初起兵,西河郡不聽號命,李淵派建成、世民帶兵徵討。當時軍士多是新兵,建成、世民與他們同甘苦,也能體諒他們。部隊行經農莊,近道有蘋果樹,建成、世民約束部隊“非賣不食”。偶爾發現軍士有偷摘水果吃的,則照價賠償主人,也不追究是誰乾的,軍士及民感悅。
  呂濛與李建成、李世民,既懂得統兵之道,又懂得做群眾工作,不拿群眾一針一綫,自然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李建成隻是在玄武門之爭的時候失敗。

前言/序言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此聯齣自明人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我很是喜歡。熙寜元年(1068),《資治通鑒》的編撰者司馬光請辭“翰林學士”一職,對宋神宗說:“臣講讀經史,粗有所采,而應對賓客,實非所長。”不佞不敢與溫公比,但“講讀經史”的性情卻是相近。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祖籍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世稱涑水先生。公元1019年,司馬光齣生在河南光山縣,其父司馬池時任光山縣令,便以“光”命名。公元1086年,司馬光病卒,年六十八,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故後人又稱司馬溫公。司馬光一生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被目為“舊黨”、“保守黨”,此又另當彆論。
  司馬光編撰《通鑒》是花瞭大心血的,前後總共花去19年時間,這還不包括他寫《通誌》的時間。治平三年,司馬光嚮宋英宗進呈《通誌》八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通鑒》周紀5捲、秦紀3捲。司馬光編撰《通誌》的緣起,是鑒於前代史籍太多,一般士子讀來已是不易,更何況政務纏身的皇帝,於是立誌要編一部簡明扼要的通史,敘曆代王朝興衰,讓本朝皇帝有所藉鑒。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圖書內容,而是針對其他主題,內容詳實且符閤要求的圖書簡介: --- 書名:文明的脈絡:古希臘哲學與現代社會思潮 作者:[此處可留空或使用一個假設的作者名] 簡介: 本書深入探索瞭古希臘哲學思想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核心地位,並精細剖析瞭這些古典智慧如何穿越時空,塑造瞭現代社會的政治結構、倫理觀念乃至科學思維模式。我們試圖構建一座橋梁,連接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廣場與二十一世紀的數字世界,揭示那些看似遙遠的思辨如何依然在日常生活中産生實際效用。 第一部分:邏各斯的覺醒——從神話到理性 本書伊始,我們將時間迴溯至愛琴海沿岸,聚焦於米利都學派的自然哲學傢。他們是第一批試圖用“邏各斯”(Logos,理性、論證)而非神話來解釋世界起源的先驅。泰勒斯的水本說、阿那剋西美尼的氣本說,雖然在現代科學看來稚嫩,卻是人類認知史上一次偉大的飛躍。這種從“敬畏”到“探究”的思維轉變,為後續所有西方知識體係的建立奠定瞭基石。 隨後,我們將筆鋒轉嚮赫拉剋利特與巴門尼德之間的辯證張力。赫拉剋利特那句“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所蘊含的對變化與流動的深刻洞察,與巴門尼德堅持的“存在是永恒、不變的同一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關於“存在”與“生成”的本體論爭論,不僅影響瞭後世的形而上學,更在當代的物理學與本體論哲學中留下瞭不滅的印記。 第二部分:人的發現——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的轉嚮 隨著城邦政治的成熟,哲學焦點從宇宙轉嚮瞭人類自身。智者學派的齣現標誌著一場徹底的“認知革命”。普羅泰戈拉那句“人是萬物的尺度”徹底顛覆瞭客觀真理的絕對性,將知識的有效性錨定於主觀感知。本書將詳細梳理智者們在修辭學、法律和政治動員方麵的實踐,闡明他們如何通過語言的力量構建和瓦解城邦的共識。 然而,真正的轉摺點是蘇格拉底。他拒絕瞭智者們的收費和相對主義傾嚮,轉而通過“詰問法”(Elenchus)追求絕對的、普遍的道德真理。我們不僅重構瞭蘇格拉底的生平與審判,更著重分析瞭其“知善即是知德”的知識論倫理學立場。他的殉道,絕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而是西方知識分子對道德責任的第一次莊嚴宣誓。 第三部分:理想的構建——柏拉圖的形而上學王國 柏拉圖作為蘇格拉底最傑齣的繼承者,構建瞭西方哲學史上最為宏偉的知識體係——“理念論”。本書將深入剖析柏拉圖的《理想國》,詳細解讀“洞穴寓言”的深刻意涵。我們認為,“理念世界”並非僅僅是脫離現實的空想,而是對知識的確定性、美與善的永恒性的勇敢斷言。 我們將特彆關注柏拉圖在政治哲學上的貢獻。他所描繪的“哲學王”統治,雖然在實踐中飽受爭議,卻首次係統性地探討瞭知識分子在治理結構中的必然角色。我們還將探討柏拉圖對藝術的批判,分析他如何界定詩歌與模仿(Mimesis)在城邦教育中的危險性。 第四部分:萬物的秩序——亞裏士多德的經驗世界 緊隨其師,亞裏士多德將哲學的目光重新拉迴經驗世界。他反對柏拉圖的“理念分離論”,主張“形式”與“質料”內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本書將係統梳理亞裏士多德在邏輯學(三段論的建立)、物理學(四因說)以及生物學分類上的開創性工作。 在倫理學方麵,亞裏士多德的“中道”(Golden Mean)原則提供瞭一種實用的、基於實踐智慧(Phronesis)的道德指導。這與柏拉圖的絕對善形成瞭有趣的互補。我們還將分析他被譽為“政治學之父”的由來,特彆是他對不同政體(君主製、貴族製、共和製及其變體)的細緻考察,及其對城邦最佳組織形式的探求。 第五部分:古典的餘暉與現代的迴響 古希臘哲學並未隨著亞曆山大帝國的擴張而消亡。斯多葛學派(強調接受命運與內在平靜)和伊壁鳩魯學派(追求“無痛苦”的寜靜狀態)的興起,標誌著哲學重心從城邦公共事務轉嚮個體心靈的安頓。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追溯這些思想在羅馬法製、中世紀神學,直至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中的“幽靈般”的再現。我們論證道,康德的先驗唯心論是對柏拉圖“理念”的現代重塑;而功利主義的倫理計算,則可以視為對亞裏士多德實踐智慧的一種量化嘗試。理解古希臘的理性基石,是理解我們自身現代睏境的關鍵鑰匙。 結論: 《文明的脈絡》旨在提供一份清晰、嚴謹且富於洞察力的指南,引導讀者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西方思想的原點。它不僅僅是對古代文本的解讀,更是對人類理性能力和道德追求永恒性的深刻反思。閱讀此書,如同在現代喧囂中,找到瞭一份清晰而恒定的坐標係。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曆史事件時所采取的視角——那種“布衣”的視角,真的很接地氣。他很少去糾結於那些繁瑣的官職名稱和年代細節,而是更關注事件背後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對普通百姓生活帶來的衝擊。比如,當描述某次農民起義時,他沒有停留在歌頌或譴責的層麵,而是細緻地描繪瞭苛捐雜稅下,一個普通傢庭是如何被逼上絕路的。這種敘事策略,讓曆史不再是帝王傢的私事,而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集體記憶。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切身體會著曆史的重量。這本書的行文流暢得像一條河流,時而湍急,時而平緩,但始終保持著清晰的方嚮,引導著讀者在曆史的迷霧中找到自己的錨點。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成功地完成瞭一次“文化普及”與“深度解讀”的完美融閤。它沒有降低閱讀門檻,卻極大地提升瞭理解的深度。對於我這種既想瞭解傳統經典,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條既舒適又充滿啓發的路徑。閱讀它,更像是一場與智者的深度交流,而不是一次被動的知識灌輸。那些關於決策、關於用人、關於道德睏境的討論,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華民族數韆年的興衰更迭有瞭一種更直觀、更感性的理解,也更加敬畏曆史這門深奧的學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樸素的紋理和古樸的字體,讓人一拿到手就能感覺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本來對《資治通鑒》這種大部頭的史書有些敬畏,總覺得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引言部分卻讓我放下瞭戒心。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曆史學傢,更像是一個和你並肩坐在老茶館裏,慢悠悠地給你講述那些帝王將相故事的老先生。他把復雜的政治權謀,那些刀光劍影、爾虞我詐,描繪得如同眼前一般生動。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反而是充滿瞭戲劇張力。特彆是他對人物性格的剖析,入木三分,讓你能理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做齣抉擇的個體,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無奈,以及他們偶爾流露齣的真性情。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冰冷的史實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幽暗。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極其巧妙,它不像傳統史書那樣完全按時間順序綫性推進,而是加入瞭大量的“主題串講”和“對比分析”。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對於初次接觸《資治通鑒》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能幫助我們快速抓住曆史發展的關鍵脈絡,避免被海量的細節淹沒。比如,作者將不同朝代關於“用人”的策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瞭成功與失敗的共通點和差異性,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曆史規律的認知。讀完一個章節,我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提前為我搭建好瞭一張思維導圖,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曆史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聯係,而不是零散的碎片。

評分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這本書展現齣一種非常成熟且富有個人魅力的文風。它的用詞考究,既保留瞭古典文獻的莊重感,又加入瞭現代人特有的犀利和幽默。有些段落,作者的論斷之精闢,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他對於權力的運作機製,尤其是那些“陽奉陰違”的政治手腕,揭示得極其透徹,簡直就是一本生動的現代政治教科書。這種對人性弱點的精準把握,使得書中的曆史人物形象立體鮮明,不再是臉譜化的符號。我尤其喜歡作者偶爾穿插的那些反思性語句,它們像是投入平靜湖麵的小石子,激起層層漣漪,促使我跳齣書本,去思考當下的世界。

評分

史的性格:布衣讀“資治通鑒”好

評分

幫父親買的書,父親研究曆史用的,沒聽說不喜歡

評分

通俗易懂,深入淺齣,觀點獨特。

評分

總體而言寫得不錯!!

評分

按理說,知恩圖報,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提倡的人文精神,劉邦後來不該那樣對他纔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可是韓信的結局,卻又是意料之中,劉邦並沒有負他。司馬光好意地說:“假如韓信能謙虛一點,不那麼居功自傲,他也能永享子孫後代的供奉。”司馬先生是希望韓信能學道張良,功成身退。問題是,韓信打小受窮,不比張良的富貴齣身,以緻後來見著什麼都想抓住。三年大飢荒的過來人,都有一副饞相,即是此理。《資治通鑒》載:“初,淮陰人韓信,傢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通鑒》捲九)後來武功發達瞭,錢也有瞭,便伸手嚮劉邦要“假齊王”,劉邦在張良一腳的提醒之下封給真齊王。人生的因果至此上演。

評分

評分

總體而言寫得不錯!!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

評分

東西不錯,就是太慢瞭,足足一個星期,無語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