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著名的陶瓷古國,特彆是瓷器的生産和使用,曾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存在瞭2000多年。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人類物質文化中影響力産品之一。本書是關於中國瓷器發展曆史的簡明讀本,重點講述瞭各個時代瓷器發展的突齣特點。例如戰國時期的原始瓷器、漢末成熟青瓷的齣現、六朝青瓷的快速發展、隋代白瓷的齣現、唐代南青北白局麵的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窯及特色民窯、元青花、明青花及彩瓷的發展、清代瓷業從巔峰到衰落、明清外銷瓷的發展及意義等。書中結閤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窯址考古資料、墓葬發掘資料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話題方式,帶給讀者更專業的中國古代瓷器知識,為瓷器愛好者們提供參考和藉鑒。
楊桂梅,齣生於1969年10月,女,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中國國傢博物館展覽一部研究館員。現任展覽一部內容設計一室主任及策展人,負責策劃和設計展覽,包括內容設計、圖錄編撰等工作。曾負責策劃與設計的主要展覽有:2004年12月《大夏尋蹤――西夏文物精華展》;2005年8月《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2006年12月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悠久之美——中國國傢博物館藏精品文物展》;2007年3月—2010年7月《國傢寶藏》國內11傢博物館巡展;2012年6月《瓷之韻——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瓷器精品展》。主要著作論文有:《文物裏的古代中國》、《漢代虎符考略》、《明清外銷瓷裝飾圖像的題材》、《以瓷為媒的中西文化交流》、《守望文明:展覽體係》、《明清外銷瓷的裝飾》等。
張潤平,齣生於1964年4月,女,中國國傢博物館保管一部研究館員。從事文物保管與研究工作二十餘年,對古代陶瓷、玉器均有較深造詣,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齣版著作有《中國國傢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明代瓷器捲》、《中國國傢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清代瓷器捲》、《中國陶瓷器定級圖典》(閤著)等。發錶的主要論文有:《明代洪武釉裏紅瓷器》、《清代順治瓷器的藝術風格》、《明清時期德化白瓷》、《清雍正時期瓷器的藝術特色》、《從道光“耕織圖”瓶看古代“耕織圖”的演變》、《中國古代彩繪瓷藝術》;《中國國傢博物館藏玉概述》、《殷墟遺珍》、《從曹植墓齣土的組玉佩看古代組玉佩製度的演變》、《館藏春水鞦山玉器初探》、《本館收藏的鼻煙壺》等。
引 言
第一章原始瓷器——商周物質文明的新寵
1. 由陶到瓷的曆程
2. 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發現
3. 越國貴族瓷器的夢幻組閤
4. 戰國窯址和瓷器特點
第二章走嚮成熟——漢至魏晉時期瓷器的發展
1. 成熟瓷器的齣現
2. 南方瓷窯
3. 北方瓷窯
4. 瓷器的裝飾特點
5. 宗教特色瓷器
第三章 南青北白――隋唐五代瓷業初具規模
1. 承上啓下——隋代瓷器
2. 白瓷始興——邢窯
3. 秘色入心——青瓷純熟的越窯
4. 詩意隨性——民窯經典長沙窯
5. 創新工藝——唐代花釉和絞胎瓷器
等。。。。。。。。。。。。。。
引 言
中國是著名的陶瓷古國,特彆是瓷器的生産和使用,曾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地存在瞭2000多年。瓷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人類物質文化中影響力最大的産品之一。
本書著重於中國瓷器的發展曆史。瓷器的前身是陶器,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均有陶器的製作和使用,但隻有中國,古代工匠在陶器的製作中發明瞭瓷器。瓷器輕便美觀、易清潔收納,是中國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器皿,瓷器的使用讓中國百姓的生活品質有瞭質的飛躍。
在古代中國,從陶器到原始瓷器經曆瞭3000—5000年的曆程。瓷器燒製成功需要三個條件:1.使用瓷土製坯;2.器錶施高溫釉;3.燒成溫度達到1200度以上。從原始瓷器到成熟青瓷又經曆瞭500—600年,成熟青瓷比原始青瓷的胎質更加細密、釉質更加厚潤、胎釉結閤更加緊密,為後世瓷器工藝技術的高速發展奠定瞭基礎。
中國古代製作瓷器的窯場很多,發展到宋代可謂“遍地開花”,目前全國發現的宋代瓷器窯址遍及130多個縣市。浙江作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古代瓷器燒製的“聖地”,從戰國時期的原始青瓷到唐、五代越窯的秘色瓷;從南宋官窯到元、明龍泉窯,生生不息。元、明、清時期,由於官府的參與和掌控,景德鎮窯一枝獨秀的局麵形成,中國的製瓷業也因此達到頂峰。16—18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中歐海上貿易,把中國瓷器大量帶入歐洲,不僅改變瞭歐洲人的某些生活習慣,同時影響瞭歐洲的藝術和審美,更重要的是刺激瞭歐洲製瓷産業的開端和發展,並在工業革命後,引領瓷器製造業走上瞭工業化生産的道路。
本書撰寫的方嚮是關於中國瓷器發展曆史的簡明讀本,因此在撰寫過程中重點放在各個時代瓷器發展的突齣特點上,例如戰國時期的原始瓷器、漢末成熟青瓷的齣現、六朝青瓷的快速發展、隋代白瓷的齣現、唐代南青北白局麵的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窯及特色民窯、元青花、明代青花及彩瓷的發展、清代瓷業走嚮巔峰、明清外銷瓷的專業發展等等,同時結閤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窯址考古資料、墓葬發掘資料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盡可能地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話題方式,讓讀者瞭解到更專業的中國古代瓷器知識,為瓷器愛好者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和藉鑒。
這本書在文化溯源和對比研究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並沒有將中國的陶瓷發展史視為一個孤立的現象進行闡述。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章對中國瓷器外銷以及與周邊國傢陶瓷藝術相互影響的討論。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齣口創匯”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外工匠在審美理念、材料技術上的碰撞與融閤。比如,關於明代早期青花大量齣口至伊斯蘭地區後,紋飾圖案發生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國內審美趣味産生的影響,分析得鞭闢入裏。這種宏大的全球視野,幫助讀者跳齣瞭狹隘的“國粹”視角,更立體地理解瞭瓷器作為一種國際貿易媒介和文化使者的重要性。它揭示瞭技術交流和文化對話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這些精美器物的完整曆史鏈條,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解讀,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安排得相當巧妙,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按時間綫索硬性劃分的編年史寫法,而是更側重於主題的串聯和概念的深入闡釋。開篇部分對於“瓷器”這個概念的界定和它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的探討,非常富有啓發性,一下子就把讀者從單純的“器物欣賞”提升到瞭“文化符號認知”的高度。接著,作者似乎有意地將不同曆史時期最具代錶性的技術革新——比如早期的印紋硬陶到後來的成熟釉彩——進行瞭對比分析,這種橫嚮的、聚焦於技術飛躍點的敘述方式,比起按朝代堆砌史實要生動得多。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文飾”與“形製”之間辯證關係的論述,它不隻是簡單描述一個花紋長什麼樣,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花紋背後可能蘊含的社會心理和審美變遷。這種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的論述體係,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也能逐步建立起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避免瞭被海量信息淹沒的恐慌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內斂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紙張的質感非常齣色,細膩而富有韌性,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踏實感,絕非那種廉價的印刷品可比。尤其是封麵那幅經典的青花紋飾,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濃淡相宜,仿佛能透過那薄薄的紙麵感受到韆年窯火的溫度與匠人的心血。內頁的排版也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專業素養,留白處理得當,既保證瞭文字閱讀的舒適度,又為那些精美的圖片預留瞭足夠的空間展示其細節。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章節標題的字體選擇,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清晰度,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雖然我個人對古代藝術品的研究尚屬淺薄,但僅憑這精良的製作水準,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本傾注瞭大量心血的精品之作,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入門級讀物。它在視覺體驗上為讀者建立瞭一個非常積極的第一印象,讓人願意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文字和圖像所共同構建的那個瑰麗的陶瓷世界。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提供的圖像資料的權威性和高清晰度。要知道,要獲取足夠好的、能夠看清瓷器錶麵微小細節的圖片,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博物館級的珍品。這本書在這方麵顯然下瞭大功夫,幾乎每一頁都有高質量的彩圖支撐文字論述。我花瞭好長時間對著一個關於宋代汝窯的局部特寫圖,反復觀察那種標誌性的“蟹爪紋”和溫潤如玉的釉麵質感。如果沒有這樣精確的視覺參考,僅僅依賴文字描述,那些微妙的審美差異是無法體會的。圖片不僅是配角,更是核心的教學工具,它們被巧妙地放置在最能佐證觀點的段落旁邊,形成瞭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印證效果。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增強瞭學習的直觀性和有效性,讓人能夠真正通過“看”來理解瓷器的美學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展現齣一種罕見的、介於學術嚴謹與大眾普及之間的平衡感。它在描述那些復雜的燒製工藝和化學變化時,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偶有涉及,作者也會用清晰的比喻或通俗的解釋進行輔助說明,這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福音。比如,對於某種特定釉料色彩的形成原因,作者的描述就非常形象生動,仿佛能“看見”礦物在高溫下發生反應的過程。然而,這種“易讀性”絕不以犧牲內容的深度為代價。在解讀那些傳世名作的背景時,作者的筆觸又變得極為細膩和考究,引用的史料和考古發現都顯得有根有據,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學識底蘊。這種既能深入淺齣講解“如何做”,又能鞭闢入裏分析“為何如此”的語言駕馭能力,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知識,完全沒有傳統教科書的枯燥感。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評分以為會有彩圖,結果很失望。此書的勘校很粗心,段落重疊很多,內容有堆砌之嫌,作為入門讀物隻能是勉強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