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麵:
一是從經濟史研究的視角,在係統梳理、簡要介紹中國古代對外開放口岸情況基礎上,把近代以來近200年間不同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詳細梳理瞭鴉片戰爭“五口通商”開始至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政府在外國勢力逼迫下逐步對外開放通商口岸,以及為瞭救亡圖存、振興商務、保護主權而自開通商商埠的狀況。
二是從總體上考察瞭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彆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口岸的總體情況、主要成效以及目前口岸開放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三是結閤不同類型的開放口岸進行比較研究和案例分析,通過實證進一步驗證瞭口岸開放對區域經濟貿易和各産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是選取水運港口口岸為分析對象,深入地研究瞭區域港口之間以及港口群內部各港口之間的競爭閤作問題。
五是通過對全國各省域口岸進齣境運量的空間相關性分析,得齣口岸進齣境運量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集聚關係。
六是對中國對外開放口岸的審批機製和口岸管理體製進行瞭國際比較,並得齣一些重要啓示。
七是針對我國口岸開放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齣瞭完善我國口岸開放管理、提升開放口岸水平的政策建議。
硃振,男,1975年8月生,安徽省宿州市蕭縣人,管理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中央機關工作。研究興趣包括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經濟和金融、行政管理等,先後在核心期刊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近20篇,參編圖書多部,撰寫研究報告多篇。
第1章緒論
1.1選題原因
1.2選題意義
1.3口岸的概念、分類及主要特徵
1.4本研究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1.5本研究創新之處
1.6本研究局限之處
1.7本章小結
第2章理論基礎和研究綜述
2.1馬剋思、恩格斯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及啓示
2.2毛澤東、鄧小平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及啓示
2.3口岸開放及其發展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
2.4西方學者關於中國近代以來通商口岸的研究概述
2.5國內學者關於中國近代以來通商口岸的研究概述
2.6學界關於中國近代以來自開商埠的研究概述
2.7專傢學者關於新中國成立後口岸開放及其發展的研究概述
2.8本章小結
第3章中國古代開放口岸的曆史考察:約公元前770—1839年
3.1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的發展比較
3.2現代意義的口岸的緣起
3.3秦漢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
3.4唐宋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
3.5元明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
3.6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對外開放的口岸
3.7本章小結
目錄
第4章中國近代開放口岸的曆史考察:1840—1948年
4.1康乾盛世的落日餘暉與近代西方重大變革及其深遠影響
4.2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英間貿易
4.3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及其主要影響
4.4近代中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和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
4.5近代中國自開商埠
4.6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口岸對外貿易
4.7近代(1840—1949年)中國口岸開放的主要特徵
4.8近代中國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之比較
4.9近代西力東漸與清季急劇衰敗的主要原因及曆史教訓
4.10本章小結
第5章中國當代開放口岸的考察:1949—2014年
5.1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
5.2改革開放後沿海、內陸、沿邊各區域口岸開放情況
5.3全國二類口岸的審批及清理整頓
5.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口岸開放的主要成就
5.5目前口岸開放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5.6本章小結
第6章口岸開放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6.1基於水運口岸的實證驗證
6.2基於航空口岸的實證分析
6.3基於公路口岸的實證分析
6.4基於貿易引力模型的中俄口岸貿易實證分析
6.5內濛古自治區GDP增長與中濛、中俄口岸貿易增長的實證分析
6.6基於鐵路口岸的實證分析
6.7本章小結
第7章口岸開放與區域産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7.1水運口岸與區域産業經濟關係的實證驗證
7.2公路口岸與區域産業經濟的實證分析
7.3基於灰色關聯度分析的港口與區域産業發展互動實證分析
7.4本章小結
第8章我國開放口岸之間的競爭與閤作
8.1目前我國水運港口口岸間競爭與閤作的基本態勢
8.2我國主要港口群的分類及其競爭比較優勢
8.3區域港口之間競爭閤作的主要模式
8.4區域港口競爭與閤作的策略模型
8.5區域港口群閤理規模的確定
8.6提升區域港口群綜閤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8.7利用因子分析法評價港口綜閤競爭力
8.8基於BP神經網絡模型的口岸競爭力分析
8.9國外港口群競爭閤作對我國的啓示
8.10本章小結
第9章我國各省域口岸進齣境運量的空間和平麵統計分析
9.1進齣境口岸運量空間統計分析的理論方法與模型介紹
9.2口岸運量的空間統計實證分析
9.3不同區域口岸進齣境運量平麵統計分析
9.4基於平麵和空間統計分析的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9.5本章小結
第10章我國口岸開放機製與口岸管理體製的國際比較
10.1我國對外開放口岸的審批機製
10.2其他國傢對外開放口岸的審批機製
10.3我國與其他國傢對外開放口岸的審批機製比較
10.4我國口岸管理體製的變遷發展
10.5深圳口岸管理體製改革試點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其啓示
10.6部分國傢口岸管理體製情況及啓示
10.7本章小結
第11章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11.1主要內容及研究結論
11.2主要政策建議
附錄
附錄1國務院關於口岸開放的若乾規定
附錄2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口岸領導小組關於地方口岸管理機構
職責範圍暫行規定的通知
附錄3國際航行船舶進齣中華人民共和國口岸檢查辦法
附錄4國務院關於印發落實“三互”推進大通關建設改革方案的
通知
附錄5國務院關於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的若乾意見
附錄6國務院關於同意建立國務院口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製度的批復
附錄7國傢口岸發展規劃(2011—2015年)
附錄8國傢“十一五”口岸發展規劃
附錄9國傢“十五”口岸發展規劃要點
附錄10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電子口岸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附錄11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
附錄12國傢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
中英文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的名字很有意思,感覺會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學術著作。我一直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和政治體製之間復雜而動態的關係很感興趣。尤其是“口岸開放”這個角度,它似乎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宏大的議題。口岸,作為國傢對外交流的前沿陣地,其開放政策的製定、執行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社會變遷,必然與國傢整體的政治決策緊密相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政治學和經濟學的理論工具結閤起來,去解讀口岸開放背後的邏輯,比如,是否存在某種政治考量驅動瞭口岸的選擇和開放的程度?這些開放又反過來如何影響瞭地方政府的權力結構、利益集團的形成,甚至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我尤其想瞭解,在不同曆史時期,口岸開放的政治經濟學邏輯是否發生瞭變化,又是什麼因素促成瞭這些變化。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具體案例,比如深圳、廈門等早期經濟特區,以及後來內陸口岸的開放,它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實驗”過程和結果?這本《中國口岸開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聽起來就像是在為理解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提供一把關鍵的鑰匙,它有望揭示齣那些隱藏在經濟增長數字背後的深層政治運作機製,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崛起的復雜性。
評分《中國口岸開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國傢發展與全球互動的問題。口岸,作為國傢經濟命脈的咽喉,其開放的背後必定交織著政治的博弈和經濟的算計。我非常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將這兩者有機地結閤起來進行分析的。比如,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漫長曆程中,哪些政治因素決定瞭口岸的選擇和開放的順序?是齣於地緣政治的考量,還是為瞭平衡國內各區域的發展?又或者是為瞭測試不同的改革模式?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政治決策的邏輯,並且分析這些決策對經濟層麵産生的具體影響。口岸開放是否會成為地方政府爭取更大自主權和經濟利益的突破口?它又如何在宏觀經濟層麵,推動瞭中國的産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引進?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些關於“政治資本”、“經濟俘獲”等理論在中國的實踐案例,並且會詳細分析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例如,早期沿海口岸的設立,以及後來內陸地區口岸的逐步開放,這些決策是如何被政治和經濟因素所塑造的。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次對中國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通過戰略性地開放口岸來推動國傢發展的深度解讀。
評分我對《中國口岸開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這個書名感到非常好奇,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覺得非常關鍵但又似乎被忽視的領域。口岸,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門戶,其設立和發展絕非僅僅是簡單的經濟行為,必然蘊含著復雜的政治考量和經濟策略。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解析這種“政治經濟學”的。是不是會探討,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中央政府是如何通過選擇特定的口岸進行開放,來試探性地引入市場機製,並以此來推動整個國傢的經濟改革?這種“試點”模式背後,是否存在著規避政治風險的考量?同時,口岸的開放又如何改變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格局?例如,它們是否催生瞭新的社會階層,影響瞭原有的利益分配,甚至對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尋租”、“製度變遷”等經濟學概念,以及“國傢能力”、“利益集團”等政治學概念在口岸開放進程中的具體體現。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揭示中國經濟奇跡背後,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智慧,以及政治力量如何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評分讀到《中國口岸開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係列關於國傢發展戰略和全球化進程的疑問。口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連接點,更是思想、資本、技術和商品流動的樞紐。這本書似乎在探討,當一個國傢決定開放其口岸時,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政治意圖在驅動?是齣於國傢安全的考量,還是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又或者是為瞭在國際舞颱上爭取更大的話語權?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政治決策的動因,並且分析這些決策是如何在經濟層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例如,口岸開放是否意味著權力資源的重新分配?地方官員在開放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否存在利益集團在背後操縱,以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並通過政治手段來鞏固這些利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權力的經濟學”和“經濟學的政治學”的洞見,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轉型國傢。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口岸開放過程中,中央集權與地方自主性之間的博弈,以及這種博弈如何影響瞭開放的模式和成效。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次對中國對外開放政策背後深層結構和運作機製的精彩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中國口岸開放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預示著一場關於國傢戰略、經濟發展和政治權力之間復雜互動的深度解析。口岸,作為中國與世界聯係的橋梁,其開放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行為,更是政治博弈和社會變革的縮影。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運用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來審視這些口岸從封閉到開放,再到成為經濟增長引擎的過程。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央政府是如何齣於政治考量,來決定哪些口岸需要開放,以及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這些決策又如何影響瞭地方的經濟發展模式、産業結構,甚至權力格局?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揭示,口岸開放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隱性的政治規則,或者說,經濟利益是如何與政治權力相互交織,形成某種獨特的“中國式”政治經濟學實踐。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們揭開中國對外開放政策背後那層更深層次的邏輯,讓我們理解,經濟的騰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與國傢意誌、政治策略以及社會力量的博弈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