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互聯網   總書記在聯閤國“教育*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講話指齣,中國將繼續響應聯閤國的倡議。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這一宏偉藍圖中,互聯網將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學習型社會的本質就在於時時處處學習,互聯網正好具有這種融入社會每個角落的特質和潛質!
  “互聯網+教育”的新趨勢
  “互聯網+教育”的新理念
  “互聯網+教育”的三大挑戰
      內容簡介
     互聯網的誕生,給傳統文化産業人纔教育帶來新的空間,同時也提齣瞭許多新的命題。本書以“互聯網+教育”為核心,通過互聯網影響下文化産業領域教師、學生、教材、學校的新變化全麵闡述互聯網對教育觀、教育手段、學習空間、教育理論的顛覆與重塑,描繪瞭未來互聯網語境下教育的新形式、新空間、新手段和新製度,為未來學習重構發展空間和製度設計。      
作者簡介
     楊劍飛,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綜閤辦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員,傳媒經濟學博士,立陶宛哥迪米納斯理工大學創意産業係學術委員會委員。本人專注於國際文化政策對比、文化産業園區建設、區域文化規劃等方嚮的研究。近年來主持或參與《歐盟文化政策研究——以2010綠皮書為例》、《新型城鎮化的國際對比》《國際文化企業案例剖析》《北京CBD文化發展規劃》《立法研究及草擬》《上海全球創意經濟城發展規劃》等多項課題,發錶瞭相關論文數十篇。      
目錄
   序言1 
導論5 
一、傳統人纔教育的缺失5 
二、“互聯網+”的新機遇10 
三、“互聯網+教育”:新的教育理念的勃興14 
四、互聯網教育的Online與Offline20 
三、互聯網對教育模式的顛覆23 
第一章人纔培養:課內還是課外47 
一、“一方講颱”的得與失48 
二、異彩紛呈:互聯網時代教育新形式48 
二、互聯互融:培養目標與能力要求的轉變59 
三、任重道遠:應該關注的問題70 
第二章網絡學習:虛擬卻很真實81 
一、閤縱聯橫的學習83 
二、五光十色的學習90 
三、“日新月異”的學習105 
四、私人定製的學習113 
第三章教材:互聯網下的多元變化121 
一、理念:傳統形式的消解與重構122 
二、內容更新:“+”的速度126 
三、教材內容:“+”的主動128 
四、傳統理論升級:“+”的新常態131 
五、互聯網教材:“+”的智慧135 
六、互聯網教材:“+”的反思137 
第四章學習空間:從單維到多維140 
一、校園文化空間的解構141 
二、沒有界限的教育150 
三、教育空間的離散傳播165 
第五章互聯網教育:希望還是泡沫176 
一、教育就是一個“場”178 
二、多元化的學習體驗188 
三、技術化教育與人文化發展201 
四、希望還是泡沫?210 
第六章漸進的革命:如何重塑教育225 
一、教育理念:“+”思維225 
二、課程體係:“適”與“微”230 
三、教學模式:理性VS感性234 
四、評價方式:大數據導嚮240 
五、教學空間:全息學習243 
六、學曆認證:“學分銀行”245 
七、學習目標:讓終身教育成為現實249 
八、大學的發展與慕課253 
總結261 
一、“互聯網+教育”的三大挑戰262 
二、“互聯網+教育”:需要冷靜應對265 
三、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267 
四、高校:“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路徑270       
精彩書摘
     “互聯網+教育”的理解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顯示齣其強大的力量,不斷促使其進行換代升級。當“互聯網+”遇到教育的時候,互聯網對教育變革作用也體現得很明顯。傳統的教育模式基本就是學生坐在教室裏,老師在講颱麵對一個班學生授課。而現在的在綫教育,隻要有一個可以聯網的終端,便可以在任何地點在網上選擇各自喜歡的課程學習。 
  其實,互聯網早在數年前就開始應用在瞭教育領域。BAT在2014年全麵完成瞭他們對於在綫教育平颱的布局。從節奏來看,似乎淘寶對於在綫教育的嗅覺更好一些。2013年8月,淘寶同學上綫;2014年4月,騰訊課堂上綫,同期QQ用戶的“查找”框,除瞭“找人”“找服務”“找群”外,可以直接查找“課程”;8月,百度全資收購傳課,原有的百度學堂與傳課閤並。但是,整體而言,最具有代錶性的互聯網教育的案例就是“慕課”。 
  慕課的齣現使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得到瞭共享,這些資源均由各地優秀的教師錄製而成,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學習。慕課不同於傳統的視頻課程,裏麵的課程是由許多時間在10分鍾左右的“微課程”構成,而且整個課程都是由一條主綫貫穿其中,每個模塊都有一個關卡,隻有通過這個關卡纔能接著下一個模塊學習,這種學習模式類似於玩遊戲,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遊戲通關”帶來的樂趣。目前,在綫教育在國內外都發展得很快。譬如:阿裏巴巴和北京大學閤作打造瞭大型網絡課程平颱——華文慕課,裏麵的課程資源都是由北京大學頂尖的教師錄製而成,學生在網絡上可以免費學習,隻要通過考試便可以得到學業證書。國外還有比較知名的可汗學院,這個學院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數百萬學生,在互聯網教育行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互聯網+”既然是一種思維、一種理念,那“互聯網+教育”便是在這種思維、理念土壤上成長起來的碩果。互聯網思維是由百度CEO李彥宏首次提齣的,其原始定義是指由眾多點相互連接起來的,非平麵、無中心、無邊緣的網狀結構。後來的互聯網基本理念,如“民眾主張、共同參與、消費主權、用戶至上”等,都是在此基礎上提齣的。其中小米掌門人雷軍提齣的“專注、極緻、口碑、快”互聯網七字訣流傳最為廣泛。教育界如何順應互聯網思維的發展趨勢,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教育模式改革和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成為“教育”成長的營養源,為“教育”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養料,成為一種“教育思維”。它的主體仍然是“教育”。隻是由於“教育”主體成長在“互聯網+”的土壤之上,我們便不能以傳統教育思維與方式去澆灌它。“互聯網+”也不能改變教育的本質,所能改變的,乃是我們思考教育、發展教育的方式。對於“互聯網+教育”的理解,有如下四點: 
  (1)“互聯網+教育”會打破傳統教育形式的時間和空間限製,是一種隨時隨地的教育。 
  (2)“互聯網+教育”會加速教育的理念化,是一種“理念化”的教育。 
  (3)“互聯網+教育”為所有人提供公平接觸教育的機會,強化人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但它使得教育的“過程”更加強調人的“自主性”。 
  (4)“互聯網+教育”會簡化教育過程,突齣知識、信息和數據,知識和信息將演變成一種新的教育消費品,替代傳統的教師體力勞動。 
  ……       
前言/序言
     剋萊·捨基說,互聯網讓我們進入一個“人人時代”。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變得更為平等,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藉助Online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呢?矽榖投資人、創業導師PaulGraham曾預言:大學現有的功能,會逐一剝離齣來,由各式各樣的公司、機構來承擔。PaulGraham舉例他自己所辦的孵化器YCombinator就是這類小公司中的一員。 
  互聯網的強大整閤作用使得各行各業都齣現瞭前所未有的變化。 
  互聯網對教育行業的影響雖然不如新聞齣版、新媒體産業方麵那麼宏大,但是就教育自身而言,尤其是對傳統教育而言,卻是産生瞭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傳統教育中許多無法或者較難解決的痛點問題,正在被互聯網一點點消除掉,呈現齣新的動嚮。       
				
 
				
				
					《重塑課堂:科技賦能的未來教育藍圖》  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創新與技術融閤的深度探討,旨在勾畫未來教育的全新圖景。本書並非關於“互聯網+教育”這一特定概念的介紹,而是聚焦於科技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教學理念、學習方式、教育生態乃至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認知。它深入剖析瞭當前教育麵臨的挑戰,並以前瞻性的視角,闡述瞭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如何被轉化為驅動教育變革的強大引擎。  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變革的基石——理解教育的新範式  這一部分將從教育的本質齣發,審視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並引齣現代教育所追求的更個性化、更具參與性、更強調能力培養的全新目標。我們將深入探討學習科學的最新發現,例如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對人類學習過程的解讀,以及這些發現如何指導我們設計更有效的學習體驗。     傳統教育的藩籬: 分析僵化的課程體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及評價體係單一等問題,這些因素如何阻礙瞭學生的潛能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學習科學的啓示: 引入建構主義、聯結主義等學習理論,探討知識的構建過程、意義的生成機製。強調“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的重要性,以及發展元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的關鍵作用。    未來教育的核心訴求: 明確未來教育需要培養的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包括但不限於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創造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意願和能力。  第二部分:科技驅動的創新實踐——從理念到落地  此部分將是本書的核心,詳細闡述各項關鍵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改變課堂內外的學習環境。我們將避免空泛的概念,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詳實的分析,展示科技如何真正賦能教育。     人工智能(AI)的角色:        個性化學習路徑: AI如何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如答題準確率、學習時長、互動行為),精準診斷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和學習風格,並據此生成定製化的學習計劃和資源推薦。這並非簡單的“推薦係統”,而是基於深度學習模型,能夠動態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即時反饋和指導。        智能輔導與答疑: 探討AI助教在解答學生疑問、提供個性化練習、進行學習進度跟蹤方麵的潛力。重點分析AI在情感識彆、學生動機激發方麵的最新進展,使其輔導更具人性化。        自動化評估與反饋: AI在自動批改作業、提供詳盡的反饋方麵的優勢,如何將教師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齣來,使其更專注於引導和啓發。        教師的AI夥伴: AI如何輔助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備課、學生管理,甚至提供教學行為分析,幫助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法。    大數據分析的價值:        洞察學習規律: 通過對海量學習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發現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學習難點,以及不同教學策略的效果差異。        預測與乾預: 利用大數據模型預測可能麵臨學業睏難的學生,並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與乾預,降低輟學率,提高學習成功率。        教育決策支持: 為教育管理者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依據,優化資源配置、評估政策成效。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的沉浸式學習:        情景模擬與體驗: VR/AR如何打破時空限製,讓學生“親臨”曆史現場、探索人體內部、進行復雜的科學實驗,獲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技能訓練與實訓: 在需要動手操作的領域,如醫學、工程、藝術等,VR/AR如何提供安全、高效的模擬訓練環境。        空間認知與可視化: 利用AR技術,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的科學原理或數學模型。    混閤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與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融閤綫上與綫下: 詳細闡述如何有效整閤綫上自主學習與綫下互動探究,使兩者的優勢互補。        重新定義課堂時間: 討論翻轉課堂模式下,課堂時間如何從知識灌輸轉變為深度交流、協作探究和個性化指導。    在綫協作與社區化學習:        打破地域限製的協作: 探討如何利用在綫平颱促進學生之間的跨地域、跨文化協作,培養全球視野。        學習社區的構建: 分析如何通過在綫社區,建立學生、教師、傢長以及行業專傢之間的互助學習網絡,形成開放、共享的學習生態。    遊戲化學習(Gamification)與激勵機製:        提升學習動機: 如何運用遊戲的設計元素(如積分、徽章、排行榜、挑戰)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過程性評價與反饋: 遊戲化設計如何將學習過程本身轉化為一種反饋機製,讓學生在樂趣中不斷進步。  第三部分:構建未來的教育生態——挑戰與展望  在展望未來教育的同時,本書也將審慎地探討科技應用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挑戰,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     數字鴻溝與教育公平: 深入分析技術應用可能加劇的教育不平等問題,並探討如何通過政策、技術和社會協同,彌閤數字鴻溝,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從中受益。    數據隱私與倫理考量: 探討在收集和使用學生數據時,如何保障個人隱私,以及AI在教育決策中的倫理邊界。    教師角色的轉型與賦能: 強調教師在技術時代的價值並未減弱,反而需要具備新的技能和素養,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和激勵者。本書將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    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創新: 討論如何設計更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更具前瞻性的課程內容,培養麵嚮未來的能力。    終身學習社會的構建: 展望技術將如何支持個體從學校教育過渡到更廣泛的社會化學習,形成一種貫穿人一生的學習模式。    教育的社會責任與發展願景: 最終,本書將迴歸教育的初心,探討科技如何助力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更具創造力、更能激發個體潛能的未來社會。  本書的寫作風格將力求清晰、嚴謹,並充滿啓發性。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除非必要,並加以解釋。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科技對教育帶來的顛覆性改變。我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教育工作者、政策製定者、技術開發者以及所有關心教育未來的人士的寶貴參考。  核心論點:  科技不是教育的替代品,而是強大的賦能工具。真正的教育變革,在於如何智慧地將科技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以人為本,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動力,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核心能力,最終實現教育的公平與卓越。本書不預設“互聯網+教育”這一特定框架,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探討一切有助於教育創新和進步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