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互联网 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指出,中国将继续响应联合国的倡议。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这一宏伟蓝图中,互联网将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就在于时时处处学习,互联网正好具有这种融入社会每个角落的特质和潜质!
“互联网+教育”的新趋势
“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
“互联网+教育”的三大挑战
内容简介
互联网的诞生,给传统文化产业人才教育带来新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本书以“互联网+教育”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影响下文化产业领域教师、学生、教材、学校的新变化全面阐述互联网对教育观、教育手段、学习空间、教育理论的颠覆与重塑,描绘了未来互联网语境下教育的新形式、新空间、新手段和新制度,为未来学习重构发展空间和制度设计。
作者简介
杨剑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传媒经济学博士,立陶宛哥迪米纳斯理工大学创意产业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本人专注于国际文化政策对比、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区域文化规划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欧盟文化政策研究——以2010绿皮书为例》、《新型城镇化的国际对比》《国际文化企业案例剖析》《北京CBD文化发展规划》《立法研究及草拟》《上海全球创意经济城发展规划》等多项课题,发表了相关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言1
导论5
一、传统人才教育的缺失5
二、“互联网+”的新机遇10
三、“互联网+教育”:新的教育理念的勃兴14
四、互联网教育的Online与Offline20
三、互联网对教育模式的颠覆23
第一章人才培养:课内还是课外47
一、“一方讲台”的得与失48
二、异彩纷呈:互联网时代教育新形式48
二、互联互融: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的转变59
三、任重道远:应该关注的问题70
第二章网络学习:虚拟却很真实81
一、合纵联横的学习83
二、五光十色的学习90
三、“日新月异”的学习105
四、私人定制的学习113
第三章教材:互联网下的多元变化121
一、理念:传统形式的消解与重构122
二、内容更新:“+”的速度126
三、教材内容:“+”的主动128
四、传统理论升级:“+”的新常态131
五、互联网教材:“+”的智慧135
六、互联网教材:“+”的反思137
第四章学习空间:从单维到多维140
一、校园文化空间的解构141
二、没有界限的教育150
三、教育空间的离散传播165
第五章互联网教育:希望还是泡沫176
一、教育就是一个“场”178
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188
三、技术化教育与人文化发展201
四、希望还是泡沫?210
第六章渐进的革命:如何重塑教育225
一、教育理念:“+”思维225
二、课程体系:“适”与“微”230
三、教学模式:理性VS感性234
四、评价方式:大数据导向240
五、教学空间:全息学习243
六、学历认证:“学分银行”245
七、学习目标:让终身教育成为现实249
八、大学的发展与慕课253
总结261
一、“互联网+教育”的三大挑战262
二、“互联网+教育”:需要冷静应对265
三、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267
四、高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路径270
精彩书摘
“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不断促使其进行换代升级。当“互联网+”遇到教育的时候,互联网对教育变革作用也体现得很明显。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老师在讲台面对一个班学生授课。而现在的在线教育,只要有一个可以联网的终端,便可以在任何地点在网上选择各自喜欢的课程学习。
其实,互联网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应用在了教育领域。BAT在2014年全面完成了他们对于在线教育平台的布局。从节奏来看,似乎淘宝对于在线教育的嗅觉更好一些。2013年8月,淘宝同学上线;2014年4月,腾讯课堂上线,同期QQ用户的“查找”框,除了“找人”“找服务”“找群”外,可以直接查找“课程”;8月,百度全资收购传课,原有的百度学堂与传课合并。但是,整体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教育的案例就是“慕课”。
慕课的出现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共享,这些资源均由各地优秀的教师录制而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慕课不同于传统的视频课程,里面的课程是由许多时间在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构成,而且整个课程都是由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关卡,只有通过这个关卡才能接着下一个模块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类似于玩游戏,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游戏通关”带来的乐趣。目前,在线教育在国内外都发展得很快。譬如:阿里巴巴和北京大学合作打造了大型网络课程平台——华文慕课,里面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北京大学顶尖的教师录制而成,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免费学习,只要通过考试便可以得到学业证书。国外还有比较知名的可汗学院,这个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百万学生,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互联网+”既然是一种思维、一种理念,那“互联网+教育”便是在这种思维、理念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硕果。互联网思维是由百度CEO李彦宏首次提出的,其原始定义是指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后来的互联网基本理念,如“民众主张、共同参与、消费主权、用户至上”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其中小米掌门人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七字诀流传最为广泛。教育界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趋势,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教育模式改革和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成为“教育”成长的营养源,为“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养料,成为一种“教育思维”。它的主体仍然是“教育”。只是由于“教育”主体成长在“互联网+”的土壤之上,我们便不能以传统教育思维与方式去浇灌它。“互联网+”也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所能改变的,乃是我们思考教育、发展教育的方式。对于“互联网+教育”的理解,有如下四点:
(1)“互联网+教育”会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教育。
(2)“互联网+教育”会加速教育的理念化,是一种“理念化”的教育。
(3)“互联网+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接触教育的机会,强化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它使得教育的“过程”更加强调人的“自主性”。
(4)“互联网+教育”会简化教育过程,突出知识、信息和数据,知识和信息将演变成一种新的教育消费品,替代传统的教师体力劳动。
……
前言/序言
克莱·舍基说,互联网让我们进入一个“人人时代”。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变得更为平等,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借助Online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呢?硅谷投资人、创业导师PaulGraham曾预言:大学现有的功能,会逐一剥离出来,由各式各样的公司、机构来承担。PaulGraham举例他自己所办的孵化器YCombinator就是这类小公司中的一员。
互联网的强大整合作用使得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虽然不如新闻出版、新媒体产业方面那么宏大,但是就教育自身而言,尤其是对传统教育而言,却是产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教育中许多无法或者较难解决的痛点问题,正在被互联网一点点消除掉,呈现出新的动向。
《重塑课堂:科技赋能的未来教育蓝图》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创新与技术融合的深度探讨,旨在勾画未来教育的全新图景。本书并非关于“互联网+教育”这一特定概念的介绍,而是聚焦于科技如何从根本上重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教育生态乃至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它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并以前瞻性的视角,阐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如何被转化为驱动教育变革的强大引擎。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变革的基石——理解教育的新范式 这一部分将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审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并引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更个性化、更具参与性、更强调能力培养的全新目标。我们将深入探讨学习科学的最新发现,例如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解读,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指导我们设计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传统教育的藩篱: 分析僵化的课程体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这些因素如何阻碍了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习科学的启示: 引入建构主义、联结主义等学习理论,探讨知识的构建过程、意义的生成机制。强调“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的关键作用。 未来教育的核心诉求: 明确未来教育需要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第二部分:科技驱动的创新实践——从理念到落地 此部分将是本书的核心,详细阐述各项关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变课堂内外的学习环境。我们将避免空泛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详实的分析,展示科技如何真正赋能教育。 人工智能(AI)的角色: 个性化学习路径: AI如何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答题准确率、学习时长、互动行为),精准诊断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学习风格,并据此生成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推荐。这并非简单的“推荐系统”,而是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即时反馈和指导。 智能辅导与答疑: 探讨AI助教在解答学生疑问、提供个性化练习、进行学习进度跟踪方面的潜力。重点分析AI在情感识别、学生动机激发方面的最新进展,使其辅导更具人性化。 自动化评估与反馈: AI在自动批改作业、提供详尽的反馈方面的优势,如何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引导和启发。 教师的AI伙伴: AI如何辅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备课、学生管理,甚至提供教学行为分析,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大数据分析的价值: 洞察学习规律: 通过对海量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以及不同教学策略的效果差异。 预测与干预: 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可能面临学业困难的学生,并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干预,降低辍学率,提高学习成功率。 教育决策支持: 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优化资源配置、评估政策成效。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沉浸式学习: 情景模拟与体验: VR/AR如何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亲临”历史现场、探索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科学实验,获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技能训练与实训: 在需要动手操作的领域,如医学、工程、艺术等,VR/AR如何提供安全、高效的模拟训练环境。 空间认知与可视化: 利用AR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或数学模型。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融合线上与线下: 详细阐述如何有效整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互动探究,使两者的优势互补。 重新定义课堂时间: 讨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时间如何从知识灌输转变为深度交流、协作探究和个性化指导。 在线协作与社区化学习: 打破地域限制的协作: 探讨如何利用在线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跨地域、跨文化协作,培养全球视野。 学习社区的构建: 分析如何通过在线社区,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以及行业专家之间的互助学习网络,形成开放、共享的学习生态。 游戏化学习(Gamification)与激励机制: 提升学习动机: 如何运用游戏的设计元素(如积分、徽章、排行榜、挑战)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过程性评价与反馈: 游戏化设计如何将学习过程本身转化为一种反馈机制,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进步。 第三部分:构建未来的教育生态——挑战与展望 在展望未来教育的同时,本书也将审慎地探讨科技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 深入分析技术应用可能加剧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技术和社会协同,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数据隐私与伦理考量: 探讨在收集和使用学生数据时,如何保障个人隐私,以及AI在教育决策中的伦理边界。 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赋能: 强调教师在技术时代的价值并未减弱,反而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素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激励者。本书将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创新: 讨论如何设计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更具前瞻性的课程内容,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力。 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 展望技术将如何支持个体从学校教育过渡到更广泛的社会化学习,形成一种贯穿人一生的学习模式。 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发展愿景: 最终,本书将回归教育的初心,探讨科技如何助力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具创造力、更能激发个体潜能的未来社会。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清晰、严谨,并充满启发性。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除非必要,并加以解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对教育带来的颠覆性改变。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以及所有关心教育未来的人士的宝贵参考。 核心论点: 科技不是教育的替代品,而是强大的赋能工具。真正的教育变革,在于如何智慧地将科技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以人为本,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卓越。本书不预设“互联网+教育”这一特定框架,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探讨一切有助于教育创新和进步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