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害人的教育,與有毒的食品相比,罪孽深重不知多少倍。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個人的成長兩是一群人的成長。
教育的三重目的:(1)核心價值觀的灌輸;(2)社會與工作技能的培養;(3)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開發。
內容簡介
汪丁丁從教育是最最難的一件事講起,指齣轉型期中國教育諸多嚴重危險的弊端及其成因。作者進而闡明瞭教育的三重目的、早期教育的腦科學和心理學依據、跨學科教育的主旨,以及知識與靈魂、知識與人生的關係問題。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塑造成瞭半成品的年輕人,都能從《青年對話錄:教育是怎樣變得危險起來的》中得到思考和行動的力量以及方法。讓我們重復魯迅那句話“救救孩子”,也救救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汪丁丁,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當前研究領域為:經濟學思想史、製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演化社會理論。
內頁插圖
目錄
轉型期的中國教育
教育是最最難的—件事
教育的問題
我們的大學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教育組織
生命的未來
官僚製度下的教育睏境及齣路
再談轉型期的中國教育
兩代人的教育失敗意味著什麼
教育服務的政治經濟學
教育是怎樣變得危險起來的
梁漱溟鼓吹社會自由教育,批判官辦教育之弊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
精神疾病在中國
跨學科教育
關於CCER經濟學與社會哲學教育委員
會的設想2010年春季北京大學人文與社會跨學科講座係列
關於跨學科教育緻艾洪德校長
跨學科教育的一份綱要
跨學科教育實驗一年總結
與東財的學生們談學習和人生
與幾位同學的討論
發現屬於你的問題
跨學科教育的三條主綫
教育的三重目的
中國人力資本與教育問題
早期教育
社會交往與數學直覺
教養何以缺失
童年與政治傢的品格
直覺與早期教養
錶達與理解
常識與社會交往
知識與靈魂
消費主義時代的情感
生命·理性·激情
一個人的成長
知識與靈魂
問題意識
由認真對話可以産生思想
讀書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以齣傢的精神——嚮一本齣色的期刊緻敬
知識過程與人生體悟
學術與人生——葉航訪問汪丁丁
知識過程與人生體悟——汪丁丁、羅衛東、葉航三人談
讓心靈在所有方嚮上充分湧流——柯凱軍采訪汪丁丁
編輯後記
精彩書摘
我不敢教
汪丁丁:我和盛洪在1993年有個對話。盛洪突然問齣一個問題,他說丁丁啊,這要孔夫子碰上尼采,尼采就是一流氓,手裏拿一把刀,我不和你講理,什麼禮儀之邦,一刀捅死你瞭。這世上要都是孔夫子,有一個尼采就稱霸天下,因為打不過人傢。還歸結到李澤厚的概括:你想把他培養成為孔子式的思想傢或找到個人實現的教育路綫,他沒法生存。你要想教他生存技能,境界又上不去。美國有兩種極端的教育:演員阿諾德認為要讓他的孩子吃苦,進行斯巴達式的教育,不給一分錢,否則孩子很容易被寵壞。還有一種就是邁剋爾·傑剋遜,他的孩子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不能經任何鳳雨。這兩個極端都有道理。一個苦孩子,齣身極貧寒,一層層地爬上來,得“殺”(淘汰)多少人啊!從農村到大學,然後成為名教授,而性格不扭麯,這概率極小。而性格要想不扭麯,童年必須幸福——這是我個人的觀察,但童年幸福的人意誌薄弱。你說你怎麼教這個孩子?所以我就不敢教。
信力建:假如我們要培養紳士,他遇上瞭清朝人,就要舉手投降瞭。中國到瞭近代和現代,雖然自己是野蠻的,但它覺得發達國傢更野蠻,怎麼看這個問題?
汪丁丁:確實我想不清楚。如果我們說迎頭趕上,現在西方都嚮東方學習瞭,於是我們可以放棄工業化的那一段知識過程,放棄自由民主的西方社會過程。因為你把科學落實到技術上,就是工業化,把科學的知識觀和倫理觀落實到政治生活中間,就是民主,它是一對概念。另一種救治的方式,是我們希望西方不來打我們,但還很難說,所以我不敢作汶種幻想。
文化轉型
信力建:我們老師可以想想,現在我們的教育目的或者取嚮,是按東方“仁義禮智信”的目標培養齣有道德的人,還是培養齣符閤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打敗彆人而生存的人,,大傢認為采取哪一種價值比較閤適呢?
汪丁丁:中國社會現在麵臨轉型。對應瞭剛纔我們討論的學西方還是不學,等等。這是從鴉片戰爭被西方打瞭後我們自然的反應過程,最漫長的就是文化轉型,大概需要幾百年時間。所以我真的沒辦法看得清未來是什麼樣,也就無法判斷傢庭的這種自然主義教育觀,是讓孩子模仿他們的父母更好一點,還是按照我們現在設想的價值觀。但是在穩態社會裏,比如說西方,中産階級的孩子已經很熟悉他們未來的生活方式,這時傢長教的就是這孩子將來需要的。所以自然主義教育是可以的。按照美國教育部發錶的資料,0歲~7歲的小孩子受父母影響最大,它是所謂的模仿階段。但到瞭能交朋友的年齡,孩子之間的相互影響遠遠超過孩子傢長的影響,也遠遠超過老師對孩子的影響。這是西方社會的情況。朋友之間價值觀的影響起很大作用,這是美國社會的特點。
你提到的是一個本質的問題,繞不過去。我迴到你剛纔最後的問題,我們怎樣來彌補我們國學傳統的缺陷?中國的文化傳統的理想境界梁漱溟早年總結過。叫做“耕讀之傢”,一邊是農夫的生活,陶淵明式的,迴到屋子裏就是琅琅書聲。這是中國人理想的田園生活,也是後來亞當·斯密晚年最欣賞的生活,這叫自然的發展道路,而不是歐洲那樣非自然的發展。所以盛洪老師要在這兒,就會說要商榷一下,你的前提是不是成立。如果前提不成立,我們就不需要學西方,所以梁漱溟說中國再發展五韆年,如果不碰到西方人,它永遠也造不齣火車大炮來。為什麼?它誌不在此,它的精神取嚮是內生的,不是外擴的,不是去徵服世界的,所以根本不希望去影響彆人,我們就老老實實地過我們的耕讀生活就完瞭。
信力建:迴到剛纔的問題,我們到底教孩子什麼,是教他做道德君子,還是做強盜,還是兩者都不做,告訴他更多的生存方法和價值觀,讓他自己去選擇?
汪丁丁:你的問題特彆重要。2000年加德納在日本東京有一次演講,關於多智能的。他在東京的演說題目就是“麵嚮21世紀的教育,我們應該教什麼?”加德納在那次演說當中提齣:21世紀的教育是什麼?是思考力的教育,要培養批判性的思想的能力。孩子從老師那裏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這樣,他將來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裏生存都沒有太大的問題瞭。這是個原則,我相信放之四海而皆準,中國人也會贊同這個原則。關鍵是從經濟學角度,什麼價格纔能落實這個。
生活在他方
信力建:在我個人接觸的人當中,你的知識最豐富,博大精深,你是怎麼掌握這些的?你怎麼學習的?
汪丁丁.很多學生都說,我們和汪老師怎麼越讀書差距越大?那是。你想我每天早晨起來看幾個小時書,到8點他們起來的時候,我已經在網上結束瞭幾十本刊物最新文獻的綜述與閱覽。所以差距確實越來越大,所以張維迎說過一句話,你不能都去學他那個方式,因為很昂貴,衣食不愁纔行。
信力建:你能不能講一些最基礎的學習方法?
……
前言/序言
《思潮激蕩:重塑教育的時代之問》 在一個急速變遷的時代,教育的航船正駛嚮何方?我們曾堅信知識是開啓未來的鑰匙,而今,這扇門卻似乎變得越來越沉重,甚至透露齣令人不安的寒意。當傳統教育的燈塔在信息洪流中顯得模糊,當“成功”的標準愈發多元也愈發令人焦慮,我們不得不停下來,審視教育的本質,探尋它在現代社會中不斷被重新定義、甚至被麯解的軌跡。 《思潮激蕩:重塑教育的時代之問》並非直接針對某一特定的教育問題或現象,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去理解當代教育所麵臨的普遍睏境與深層挑戰。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問題,而是深入剖析那些塑造我們教育觀念、實踐方式,乃至未來走嚮的宏觀力量。它是一次關於“為什麼”的探索,一次關於“怎樣”的反思,一次關於“往何處去”的追問。 第一部分:時代洪流中的教育迷航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審視教育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及其變遷。從古代的師徒傳承,到近代的學校製度興起,再到信息時代的知識爆炸,教育的功能和形態始終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然而,今天的變化速度和復雜程度,前所未有。 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烙印: 曾經,為適應工業化社會的需求,教育被設計成高效的“流水綫”,旨在培養批量化的閤格勞動力。這種模式強調規訓、統一、考試和分數,它塑造瞭我們對“好學生”和“成功教育”的最初認知。但當機器取代大量重復性勞動,當創新和個性化成為核心競爭力時,這種“標準化”的基因,是否已成為阻礙我們前行的包袱?本書將探討這種曆史遺留的教育模式,如何滲透到當下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中,並可能帶來哪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信息爆炸與“知識焦慮”: 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將海量信息呈現在我們眼前。知識的獲取方式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習的門檻似乎降低瞭,但隨之而來的是“知識焦慮”。我們擔憂孩子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擔憂他們所學的知識很快過時,擔憂他們無法在信息海洋中辨彆真僞。這種焦慮,是否正在悄然改變我們對教育內容和方式的選擇?本書將分析信息爆炸對學習動機、學習內容、以及教師角色的影響,並揭示焦慮驅動下的教育選擇,可能齣現的誤區。 全球化與“跨文化”挑戰: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不同價值體係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教育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保持本土特色,又具備國際視野?如何培養學生跨越文化鴻溝、理解多元世界的素養?本書將探討全球化帶來的教育機遇與挑戰,以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中,教育如何纔能真正賦能個體,使其成為有競爭力、有責任感的全球公民。 第二部分:價值重塑與教育的“內在尺度” 當外部世界的要求變得復雜多變,教育的“內在尺度”——即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核心價值——變得尤為重要。本書將深入探討那些影響教育價值判斷的深層因素。 “成功”定義的變遷與異化: 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往往與學業成就、高薪職業掛鈎。然而,在當代社會,成功的定義變得愈發多元,也愈發模糊。物質至上、名利驅動,這些社會價值的滲透,是否正在扭麯教育的初衷?當教育被視為實現某種“成功”的工具,當教育的目標被簡化為“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我們是否忽略瞭教育更深遠的意義——培養健全人格、激發內在潛能、追求生活幸福?本書將批判性地審視當下社會流行的“成功學”對教育的影響,並呼籲迴歸教育的育人本質。 “實用主義”的陷阱: 在強調“學以緻用”的時代,許多教育內容和方式被要求具有直接的、可見的“實用性”。這似乎是務實的選擇,但過度的實用主義,是否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抽象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探索?本書將探討實用主義在教育中的雙刃劍效應,分析過度追求短期效益可能帶來的長遠損失,並倡導一種平衡的教育觀,既關注當下,也著眼未來。 “焦慮”的生産與“內捲”的邏輯: 當競爭加劇,當不確定性增加,焦慮成為普遍的情緒。這種焦慮,如何通過教育被放大、被利用?“內捲”現象,作為一種低效的過度競爭,又如何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顯性特徵?本書將深入分析社會焦慮如何轉化為教育焦慮,以及這種焦慮如何驅動傢長、學校和學生進入一個“內捲”的惡性循環。它將揭示這種循環背後隱藏的機製,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例如扼殺學習興趣、破壞身心健康、以及削弱教育的公平性。 第三部分:教育的“新質”探索與未來圖景 麵對重重挑戰,《思潮激蕩:重塑教育的時代之問》並非止步於批判,而是積極探索教育的齣路與未來。本書將聚焦那些正在萌芽的、能夠引領教育走嚮更健康、更可持續發展方嚮的“新質”力量。 “全人教育”的迴歸與重構: 拋開狹隘的“應試教育”模式,本書將重新審視“全人教育”的理念。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養、體魄的鍛煉、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喚醒。如何在中國當代社會語境下,重構“全人教育”的內涵和實踐路徑?本書將探討如何將人文關懷、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元素,真正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成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富有創造力的完整個體。 “個性化學習”的可能與挑戰: 科技的發展為“個性化學習”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AI技術、大數據分析,能否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滿足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然而,個性化學習的推進,也麵臨著數據安全、算法偏見、以及師資培訓等諸多挑戰。本書將深入探討個性化學習的實現路徑,分析其潛在的優勢與風險,並呼籲在技術賦能的同時,不忘教育的溫度和人文關懷。 “終身學習”的時代圖景: 在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學習不再局限於學校的圍牆內。終身學習,已成為個體應對變化、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然選擇。教育體係如何為構建終身學習社會奠定基礎?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精神和適應能力?本書將勾勒齣終身學習的時代圖景,並探討教育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為個體的持續成長提供支持和動力。 “教育公平”的再思考: 在追求教育質量的同時,教育公平始終是一個核心議題。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階層差距,如何影響著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個體的發展機會?本書將從更廣闊的視角,重新審視教育公平的內涵,探討如何利用教育政策、技術創新和社會力量,構建一個更加包容、更加公正的教育生態係統,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高質量的教育機會,實現其人生價值。 《思潮激蕩:重塑教育的時代之問》將通過對這些宏觀議題的深入剖析,引導讀者跳齣眼前的具體教育現象,去理解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力量如何塑造著我們的教育。它是一次關於教育未來的理性探討,一次關於喚醒教育本真、重塑教育價值的呼籲。本書旨在為每一個關心下一代成長的人,提供一個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洞察,以及更堅定的信念,去共同麵對和塑造教育的未來。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套思考的框架,去幫助我們辨析方嚮,尋找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