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中公版·2017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招聘
  • 江西教师招聘
  • 小学美术
  • 中公版
  • 教材
  • 2017
  • 学科知识
  • 专业知识
  • 美术教学
  • 考试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0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3095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61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我们在深入把握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的历年考情及考生备考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区分知识点类别,设置教材知识内容框架,分双栏对考点内容进行安排,力求讲解清晰透彻,做到既有深度的知识分析,又有精彩的真题与习题讲解;既有重要知识点的标注,又有相关知识的拓展。使考生能在复习时真正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知识,把握考点,提升学习效率,终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根据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的考试大纲及历年考情,构架起三部分内容:学科专业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科课程教学指导。本书力求将三大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并以合理的框架体系呈现出来,是一本专门针对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的专用复习教材。整本教材,内容上紧扣考试大纲,根据历年考试重点进行增删,有效覆盖真题考点;结构上,系统分配合理,条理清晰,严格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知识要点;版式上,设计双色分栏,主栏与侧栏相区分,侧栏“考题再现”江西真题部分,设置真题二维码,帮助学生通过名师视频讲解充分理解试题。真正使考生一书在手,知识尽有。

目录

第一章艺术基础(2)
本章内容框架(2)
重要考点分布(4)
本章考点梳理(5)
第一节艺术本质(5)
第二节主要艺术种类(9)
第三节艺术创造(11)
第四节艺术内容与形式(15)
第五节艺术语言(17)
第六节艺术作品(18)
第七节艺术接受(21)
实战提升训练(25)
第二章中国美术史(26)
本章内容框架(26)
重要考点分布(29)
本章考点梳理(30)
第一节原始社会美术及作品欣赏(30)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及作品鉴赏(34)
第三节秦汉美术(36)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41)
第五节隋唐美术(46)
第六节五代十国美术(54)
第七节宋代美术(59)
第八节元代美术(68)
第九节明代美术(73)
第十节清代美术(82)
实战提升训练(89)
第三章外国美术史(91)
本章内容框架(91)
重要考点分布(93)
本章考点梳理(94)
第一节史前美术及古代美术(94)
第二节中世纪欧洲美术(119)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美术(123)
第四节17、18世纪欧洲美术(135)
第五节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143)
第六节20世纪美术(157)
实战提升训练(166)
第四章素描(168)
本章内容框架(168)
重要考点分布(169)
本章考点梳理(169)
第一节结构素描(169)
第二节明暗素描(176)
第三节风景素描(180)
实战提升训练(183)
第五章水粉、水彩(184)
本章内容框架(184)
重要考点分布(184)
本章考点梳理(185)
第一节水粉、水彩画的工具、材料与技法(185)
第二节水粉、水彩画写生(187)
实战提升训练(189)
第六章透视学(190)
本章内容框架(190)
重要考点分布(191)
本章考点梳理(192)
第一节透视基本知识(192)
第二节视觉运动中的几种单视域空间(194)
第三节曲线透视(195)
第四节人物透视(196)
第五节阴影与反影透视(197)
第六节视觉运动中的集中复合视域(198)
第七节透视法则的相对性(198)
实战提升训练(199)
第七章解剖学基础(200)
本章内容框架(200)
重要考点分布(201)
本章考点梳理(201)
第一节头颈部(201)
第二节躯干(204)
第三节上肢(205)
第四节下肢(207)
第五节人体比例(208)
实战提升训练(209)
第八章书法(210)
本章内容框架(210)
重要考点分布(212)
本章考点梳理(212)
第一节书法基本知识(212)
第二节书体流变(213)
第三节笔法(215)
第四节结构法(216)
第五节章法(216)
第六节书法作品欣赏(218)
第七节书法创作(222)
第八节书法理论(224)
实战提升训练(226)
第九章中国画(228)
本章内容框架(228)
重要考点分布(229)
本章考点梳理(229)
第一节中国画基础(229)
第二节人物画(231)
第三节工笔人物画基础(233)
第四节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242)
第五节水墨人物画(243)
第六节中国画山水(249)
第七节中国画花鸟(253)
实战提升训练(256)
第十章工艺美术(258)
本章内容框架(258)
重要考点分布(260)
本章考点梳理(260)
第一节造物的文化与艺术(260)
第二节工艺美术的起源(263)
第三节工艺美术的形态范畴(265)
第四节材料、工艺技术与艺术(273)
第五节工艺与装饰(274)
第六节工艺设计(275)
第七节工艺美学(277)
第八节作为社会文化的工艺美术(279)
实战提升训练(281)
第十一章构成设计(282)
本章内容框架(282)
重要考点分布(283)
本章考点梳理(283)
第一节平面构成(283)
第二节色彩构成(286)
第三节立体构成(292)
实战提升训练(294)
第十二章数字艺术设计(295)
本章内容框架(295)
重要考点分布(296)
本章考点梳理(296)
第一节数字艺术设计基础(296)
第二节平面设计(296)
第三节动画设计(297)
实战提升训练(299)
第十三章江西民间艺术(300)
本章内容框架(300)
重要考点分布(300)
本章考点梳理(301)
第一节民间美术与赣鄱文化(301)
第二节江西民间美术的种类与特色(302)
实战提升训练(305)
内容框架(308)
重要考点分布(309)
考点梳理(309)
第一章前言(309)
第二章课程目标(312)
第三章课程内容(313)
第四章实施建议(321)
实战提升训练(326)
第一章美术课程新教材的特点(330)
本章内容框架(330)
重要考点分布(330)
本章考点梳理(331)
实战提升训练(333)
第二章课程实施(334)
本章内容框架(334)
重要考点分布(335)
本章考点梳理(335)
第一节青少年美术教育心理(335)
第二节美术课程教学具体内容(340)
实战提升训练(360)
第三章美术与第二课堂活动和教师专业成长(361)
本章内容框架(361)
重要考点分布(362)
本章考点梳理(362)
第一节美术与第二课堂活动(362)
第二节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364)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笔试课程(369)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体系——面试课程(370)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2)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
  重点导读与备考方略
  学科专业基础部分在江西省美术教师招聘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占总分值的50%左右,是考查的重点部分。学科专业基础部分共分为十三章内容,分别讲述了艺术基础、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水粉、水彩、透视学、解剖学基础、书法、中国画、工艺美术、构成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江西民间艺术的内容。从总体上看,学科专业基础部分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考查题型比较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可进行适量补充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多思考。
  第一章艺术基础
  第一节艺术本质
  一、艺术的社会本质
  1.艺术的内涵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人,创作艺术品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也离不开人类社会,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2.艺术的社会地位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这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都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都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在不同的领域里也有着不同的地位。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与宗教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二、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与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而不可能以另外的精神现象如灵感、幻想、情态等为终根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
  2.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的方式(哲学科学)、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①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宗教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要求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而艺术则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②至于形象性,宗教和艺术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从本质上说,真正的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宗教的形象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只是一般的宗教教义,并不包含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而作为艺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①哲学是世界上高度抽象的、根本远离了事物的实际形式,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而艺术则是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艺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和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②另外,哲学和艺术的区别还在于:哲学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而艺术在作用于人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作用于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3.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它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上却截然不同,前者是通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科学概括,直接以抽象概念、理论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后者则是通过塑造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出19世纪法国社会的真实图卷。
  (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3)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4.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式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3)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前言/序言




江西省从2010年起统一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感、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根据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委编办相关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统一进行招聘考试。

招聘考试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由全省统一组织命题和考试。笔试内容包括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两科。其中学科专业知识又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笔试结果作为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录用面试的依据。面试是由各地教育部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进行,依据岗位特点,选取说课、试讲和答辩等形式进行。从2010—2016年真题来看,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呈现出以下特点:

1.题量较大,题型多样,题目难度较大,且知识点覆盖范围广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各科真题的题量将近70题。包括单选、简答、判断、填空、论述、案例分析等各种题型,题目综合难度较高,整体命题趋势比较稳定。其中学科专业知识各学科中教学设计题分值较高,难度较大,答题用时较长。总体来看,考试涵盖的知识点范围极广,大纲中的每一板块都有对应的真题出现。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考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真题中既有大量的教育基础知识的题目,也有大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题目,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认知能力,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考核考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真题兼顾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论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

为帮助更多有崇高理想、励志耕耘三尺讲坛的朋友顺利加入教师队伍,中公教育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组织数百名一线师资及图书研发人员对笔试大纲深入研究,对历年真题进行解读,在多年教学研发的基础上,推出了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系列辅导图书。本套教材有以下特色:



在本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研发人员研究了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研讨确定每一道试题的答案及考点,倾力打造出本套与考试情况相契合的辅导教材系列。本系列图书从考生角度出发,对考生的复习进行合理点拨,助力考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本书在讲述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内容之前,根据考情制作了本章内容框架和重要考点分布,使考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整体的认知,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次,对每一个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力求用精简的语言完成对知识点详尽的描述,既保证知识完整,又便于理解记忆。后,在每一个知识板块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强化练习,便于考生自我检测和考前查看。



本书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双色双栏设计,在主栏区域对重要内容进行红色标记,侧栏区域设置了知识拓展、考题再现等内容。在知识拓展板块,我们对主体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在考题再现板块,我们为考生精选了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快速定位考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相信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帮助考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快速抓住图书的结构和核心内容,而且能够辅助考生实现准确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小学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 课程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儿童早期艺术启蒙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例如:部分教师对美术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方法形式化,评价体系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等。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广大一线美术教师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我们坚信,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科学实践,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美的世界里快乐成长。 二、 内容构成与核心观点 本书围绕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述。全书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 美育的本质与价值: 深入剖析美育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美育并非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陶冶、品格的塑造和创造力的启迪。我们将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如康德、席勒、杜威等)关于美育的论述,并结合当代儿童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阐释美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全面促进作用。 儿童美术发展的心理学依据: 详细介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特点、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情感需求。我们将从感知、想象、记忆、创造等多个维度,分析儿童美术活动的心理机制,帮助教师理解儿童“画什么”、“怎么画”背后的心理动因,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儿童天性的教学活动。 中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回顾中国小学美术教育从萌芽、发展到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梳理关键政策、理论思潮和实践模式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与亮点,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 国际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选取一些在美术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芬兰、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分析其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探讨其成功经验与特色,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和借鉴吸收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目标的确立: 详细解读国家最新颁布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分析其核心理念、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我们将指导教师如何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立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构建: 倡导打破传统“素描、色彩、速写”的固定模式,将美术课程内容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本书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绘画技法与表现形式: 涵盖儿童常用绘画材料(水彩、水粉、油画棒、彩铅、马克笔等)的运用技巧,以及不同表现手法(写实、夸张、变形、象征等)的介绍与实践。 造型艺术的拓展: 引导教师关注雕塑、版画、拼贴、剪纸、布艺、陶艺等多元化的造型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工艺,拓宽艺术表现的维度。 设计与创意: 强调设计思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手工制作与综合材料运用: 鼓励教师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然材料等融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材料的特性,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美术欣赏与文化传承: 强调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美术(如国画、书法、剪纸、泥塑等)以及世界经典美术作品。 跨学科融合的尝试: 探讨如何将美术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拓展美术教育的边界,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整体性。例如,通过绘画创作表达文学故事,通过设计制作解决科学问题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设计: 详细阐述不同年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美术发展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范例。 第三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强调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将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主动思考、大胆尝试。 情境创设与体验式教学: 介绍如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将课堂搬到户外写生,组织角色扮演,开展主题绘画活动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艺术创作。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引导教师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方式,主动探究美术的奥秘。 小组合作与交流互动: 强调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们将介绍有效的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的方法。 技法指导与表现力培养的平衡: 探讨在教授绘画技法的同时,如何更加注重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强调技法是为表现服务的,不应成为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枷锁。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PPT、视频、互动白板、3D打印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拓展学习资源。 差异化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在能力、兴趣、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指导和评价建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第四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评价与反思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倡导摒弃单一的“结果评价”,建立以过程评价、表现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工具与方法的选择: 介绍学生作品集、观察记录、评价量规、学生自评表、教师评价反馈等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帮助教师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水平。 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非仅仅是分数的高低。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的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 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课例分析、教学日志、同行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三、 学习价值与实践指导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理论严谨、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小学美术教师: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深刻理解小学美术教育的本质、价值与意义,摆脱“副科”观念,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习并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具吸引力、更富实效的美术课堂。 拓展丰富的教学内容: 了解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掌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提升专业素养与反思能力: 通过对理论的深入学习和对实践的系统梳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仅掌握绘画技能,更能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 本书既可以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案头必备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对于关心儿童美术教育的家长、教育管理者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期待,本书能成为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力助手,共同推动中国小学美术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教辅书相比,我发现这本教材在“知识点串联”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仿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很多时候,我们在备考中会遇到一个问题:A知识点和B知识点似乎是孤立的,但考试中却常常把它们揉在一起出题。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设置“跨章节链接”的提示,引导读者建立起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规律”时,它会不时地提醒你回溯到前面章节讲的“不同年龄段的材料运用适宜性”,然后又预告了后续章节中关于“如何根据发展阶段设计单元课题”的内容。这种前瞻性和回顾性的设计,极大地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碎的记忆碎片。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这种思维训练,对于应对那些灵活多变的综合性考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了不少。里头的排版设计看得出来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至少在阅读体验上是加分的。我记得我当时翻开第一页,就被那清晰的目录吸引了。它把小学美术的知识点划分得井井有条,从基础的美术史常识到具体的绘画技巧,再到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逻辑性非常强。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关键概念上的深入剖析,绝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介绍。比如讲到“造型基础”时,它不仅罗列了线条、块面、色彩的理论,还配上了不少古代和现代艺术作品的实例对比,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美术原理非常有帮助。当然,作为一本教辅材料,它必然要紧扣考纲,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每一章节的末尾都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自我检测,让人能随时检验学习效果。只是偶尔觉得某些理论部分略显学术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去消化,但这或许也正是它区别于普通美术欣赏读物的地方吧,它追求的是系统性和深度。总体来说,这是一套结构严谨,内容详实的备考利器,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沿着一条清晰的路径迈向考场。

评分

这套教材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说实话,绝对称得上是上乘。要知道,我们备考时,书本是“战友”,要经历无数次的翻阅、圈点、甚至咖啡渍的洗礼。这本教材的纸张厚实适中,即使用很细的马克笔涂写重点,也不会有油墨洇透到下一页的烦恼,这对于注重卷面整洁的考生来说是个巨大的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图文混排处理。美术类的教材,没有高质量的图片支持,很多知识点根本无法理解到位。这本书中引用的艺术作品图片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度也相当不错,即便是学习复杂的色彩搭配理论时,也能通过书中的范例获得直观的感受。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视觉传达基础”那一章时,对图片大小、留白、信息层级等元素的讲解,配上的都是清晰的示意图和对比图,让原本枯燥的排版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可以说,从物理层面上,它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舒适的学习载体,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反复研读。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教材的初衷非常功利——顺利通过考试。但在深入研读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收获远超考试本身。它唤醒了我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本应具备的专业情怀和教育责任感。书中关于“美育的价值与当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论述,篇幅虽然不长,但立意高远,让我重新审视了“教美术”的意义。它强调了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具有完整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未来公民。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融入在对具体考点(如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评价体系)的讲解中,显得既深刻又自然。它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专业知识的阐述,潜移默化地塑造读者的教育观。所以,这本书不仅是应试工具,更像是一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启蒙读物,让我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了更清晰的愿景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考试用书的“实用性”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为了凑页数和抬高身价。但翻开这本江西教师招聘的专用教材后,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对“江西本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穿插了好几例与江西省内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案例高度吻合的情境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熟悉本地教育环境的考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紧密结合本地的课程标准和近几年的命题趋势,进行前瞻性的解读。比如,它对如何将本地的陶瓷工艺或赣南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探讨,就非常具有操作性,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和评价标准。这种“接地气”的专业指导,远胜过那些空谈理论的教材。感觉作者团队对江西地区的教育生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本地前辈在耳提面命,指导我们如何真正胜任未来在本地的教师岗位。

评分

好,跟书店的一样

评分

京东一直这么快,很方便

评分

试卷印刷很好,适合江西招聘考试

评分

我不是考江西的,只是把附近几个省市的拿来做参考练习

评分

赞一个,买来真方便!!

评分

逢考必过,逢考必过,噢耶

评分

老婆考试正在看着考完才知道怎么样

评分

内容很全面 纸张看着也舒服

评分

年关时,也只有京东这么快,这么晚还在忙碌,同时还这么省钱。大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