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家庭教育精华总结,数十万父母倾情推荐
台湾著名心理学博士、亲子教育专家,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读懂孩子的内心。
★经典读本,持续热销
亲子教育,从读懂孩子内心的情绪开始。本书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捕捉儿童成长的敏感期。
★图文结合,案例鲜活
针对当下家庭中孩子的特点,给家长提供真正有效的沟通方法,细致而耐心地对孩子加以教育引导,效果显著,可读性强。
少儿的情绪管理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个教养议题。本书作者以两个孩子母亲的身份,从教育心理学博士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们讲了36堂儿童情绪教育课程,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淡定的态度陪伴孩子经历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营造正向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诚实面对、表达、抒发自己的情绪,学习与父母、他人及自己相处。
许皓宜,著名咨询心理学博士、亲子教育专家,目前育有一双儿女,经常用心理学概念来理解这对子女,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
数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抓住了孩子的情绪,就抓住了孩子的未来。许皓宜的孩子都很优秀,这就是因为她特别擅长掌控孩子的情绪。
——儿童少年心理专家 杨俐容
我一直都很佩服许皓宜,工作做得好,孩子教得好,连人际关系都处理得那么好,她的亲子教育经验太值得大家学习了。
——国际演说家 吴娟瑜
我经常跟许皓宜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她的很多方法都非常棒,值得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作家 吴若权
第一篇 认识孩子内在的原始风暴
我打你哟!——面对孩子总爱动手打人 / 3
不要!不要!不要!——面对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 9
我不管,我要生气!——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情绪 / 16
起床也要因材施教——面对孩子的起床气 / 22
大灰狼会来吗?——面对孩子想象中的害怕 / 28
为什么玩具坏掉了?——面对孩子的失落 / 33
你们不可以笑!——面对孩子的敏感与爱面子 / 39
爱咬手指和抠指甲的孩子——面对孩子内在的焦虑感 / 44
为什么说再见,你不要我了吗?——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 50
后记 / 56
第二篇 教出情绪不暴走的孩子
我不要放手——协助孩子面对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能得到的现实 / 61
我要自己做——建立孩子可为与不可为的安全意识 / 67
我要穿这个——面对孩子的固执 / 73
我要你帮我做——面对孩子耍赖 / 77
不要啦!好啦!讨厌啦!——面对孩子缺乏礼貌 / 82
救命,我好痛——面对孩子的疼痛 / 87
我不要玩这个,我不喜欢吃这个——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 92
我不会,这好难——面对孩子容易放弃 / 97
可是……可是……——面对孩子找借口 / 103
后记 / 108
第三篇 暴走爸妈放轻松
为什么你对他比较好?——面对手足竞争意识 / 113
我打人,但我不一定是错的——调解手足冲突 / 119
你们为什么对我那么凶?——协助孩子理解大人的情绪 / 124
你们有什么事吗?——协助孩子面对家庭冲突 / 130
为什么大人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自己 / 137
我好棒,你才会爱我吗?——面对孩子的弃养情结 / 144
爸爸妈妈,我不是故意学你的——面对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 150
他们在做什么?——孩子好奇,父母难以启齿的话题 / 156
我要跟奶奶睡觉!——面对从隔代教养回到家庭的孩子 / 162
后记 / 168
第四篇 帮孩子心情稳定上学去
我不认识他,我不要打招呼——面对孩子的陌生人情结 / 173
我不想去上学——协助孩子融入群体 / 180
给我礼物!我才和你交朋友——面对孩子霸道的交友方式 / 186
我不想输——面对孩子的好胜心 / 192
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面对孩子的人际挫折 / 197
妈妈,他打我!——面对孩子被欺负 / 203
我们都不要理他——面对孩子排挤他人 / 209
我们来做这个好不好?——面对孩子的老大心态 / 215
为什么不是我?——协助孩子了解公平的意义 / 221
后记 / 227
我打你哟!——面对孩子总爱动手打人
佑佑和安安这对兄妹只差了大约一岁。
妈妈为了照顾他们俩,总是伤痕累累的!
怎么说呢?在安安满九个月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地,就突然张开才刚冒出几颗牙的嘴,往妈妈的肩膀上咬去。
“哎呀!安安,妈妈会痛耶!”妈妈已经很小心了,却还是常常被咬到。
那时还不到两岁的佑佑也好不到哪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别说了,拳打脚踢的,有次还踹到妈妈的眼睛;就连心情很好的时候,也会失控地狂打妈妈的头。
“佑佑,这样妈妈很痛!”
从开心玩闹、到失控被捶打,对佑佑和安安的失控行为,妈妈实在很无奈。
不知道各位家长们有没有被孩子“打到”鼻青脸肿的经历?可能是不小心被他们撞到、踢到、咬到,还有些时候可能是孩子没什么理由就动手乱打人。
这些举动不同于“发脾气”的行为,而是一种“本能”的攻击举动——孩子甚至需要从这种“奇怪的行为”中,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化功能。
孩子可能这样想
攻击是一种怕失去“好的事物”的本能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生来具有一些本能:求生存是一种,毁灭和攻击也是一种——而这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孩子六个月大之前,都属于和妈妈“共生”的阶段。这时,他们会以为,只要移动眼睛找妈妈,妈妈就会出现,而自己的饥饿、需要、愿望,都会随着妈妈的出现被满足。很快,这种自以为是的全能感,就会随着成长过程逐渐幻灭——因为孩子事实上是没有能力控制母亲的。
心理学研究就发现,孩子求取生活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毁坏”母亲,让自己不需要那么依赖她。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对于自己越喜欢的东西,总忍不住要咬一口(牙齿在心理学上的象征意义就是攻击)──这就是一种又爱,又怕自己不能控制,又怕失去的矛盾反应了。
攻击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
另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孩子学习咬嚼的口腔期阶段(0~1岁),到孩子训练排泄的肛门期阶段(1~3岁),通过咬嚼和排泄的刺激会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这个阶段,孩子在这些刺激上是需要获得满足的,但他们心里又感受到这种“吞、咬”的本能可能会为自己招来惩罚,这种“想满足自己快乐的感觉”就可能被压抑。倘若这种口腔与肛门期的冲动受到压抑而无从释放(例如:孩子在各种状况下都被禁止乱咬东西),孩子未来反而可能变得调皮、冲动、缺乏自制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带有攻击性的、失控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透过这种刺激让自己获得满足的体现。只是在社会化教育还不完善的状况下,孩子们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可能影响或伤害到别人。
攻击,是孩子自我疗愈的方式
当然,也有些孩子的攻击举动已经超越了本能、超越了快乐的满足,而带着那种“搞不清楚自己和别人之间的界限在哪儿”的混淆——这可能出于对家庭里某些攻击和暴力行为的学习。对于这种孩子来说,攻击、冲动、打人便成为了一种他们进行自我疗愈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攻击行为,不只是和你玩闹而已,还带有很深的生气、愤怒或悲伤的情绪,就要特别关注这个孩子是否需要更多额外的帮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不能通过这些攻击的释放完成自我疗愈任务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比较大的可能出现真正的暴力行为。
家长可以这样做
在安全的状况下,尽量满足孩子口腔和肛门的需要接触过幼儿的人都会发现,孩子最早的时候是用嘴巴来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会把遇到的所有东西都拿起来啃一啃、舔一舔。而当孩子开始学习大小便时,他们甚至还都会要求看自己尿布上和马桶里的大便。
这些“异于成人”的习惯,很少会有成年人在第一时间马上接纳,而不露出奇怪甚至嫌弃的表情。很多成人觉得排泄物很脏,怕有病毒或细菌,但孩子的这些举动,其实就像我们用眼睛在看、用耳朵在聆听世界一样,年幼的孩子是用嘴巴在“品尝”这个世界,用“看自己的大便”来发现自己身上的新奇,大人怎么忍心剥夺呢?
所以,若发现孩子的攻击和冲动行为越来越强烈,不妨先思考:他们的口腔和肛门刺激满足了没有?家里的人是否有帮孩子满足他们的口腔和肛门的冲动呢?孩子的口腔需求是否常常被阻止(例如:大人不允许孩子乱舔东西,但这其实对孩子而言是必要的)?孩子对控制排泄的学习是否常常受到斥责(例如:尿床就被骂,但在排泄控制上孩子其实需要被包容,否则会感到很挫折)?
总而言之,舔东西、咬东西、尿床等等,在无伤大雅的范围内,就让孩子们自由地去吧!孩子三岁以后,这些行为往往就自行消失了。
学习在不干扰别人的状况下满足自己的需要
对于2~4岁的孩子来说,学习在“我想做这件事”和“我要服从大人说的话”之间找到一个判断的准则是重要的;当孩子真的不能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例如,这件事具有危险性),大人还得帮助他找到其他满足或安抚自己的方法。
在这过程中,严厉的惩罚对孩子是有杀伤力的。因为学龄前对孩子来说属于探索的阶段,严厉的惩罚(如:用力打孩子却没有和孩子说明原因,或者把孩子关在黑暗的地方让他感到恐惧)会抑制孩子的求知冲动(攻击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求知与探索)。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特别需要让他们知道“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不能让你做这件事”,并协助他们把攻击冲动转化到安全的地方、找到替代方案。
例如:
把攻击冲动转化到安全处:可以打墙壁、打地板,但不能打人。
找到攻击的替代方案:打球、弹琴、画画或其他孩子有兴趣的活动,这是一种行为上的升华。
对孩子来说,这正是学习: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不能说或做
*严格惩罚孩子却不说明理由。(孩子会为自己本能的抒发遭受禁止而感到困惑)
*乖乖地让孩子打,或只是闪避孩子的攻击。(孩子不会知道到这样的行为会干扰别人)
……
语言的运用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高级感。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审慎的掂量,遣词造句极少有华丽堆砌的痕迹,却能以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最复杂的意境。特别是作者描述孤独和失落时的文字,那种空旷感和留白,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像某些作家那样试图用大量的形容词来“告知”读者角色有多么难过,而是通过对环境的白描,比如描写月光下桌上空荡荡的茶杯,或是清晨窗外寂静的街道,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到那份情绪。这种“不着痕迹,自有风骨”的文风,非常考验读者的理解力,但一旦进入状态,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甚至会反复阅读某些段落,不是为了理解情节,而是为了学习那种提炼和凝练的表达方式,这种文字上的纯粹和力量,是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才具备的特质。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充实而略带惆怅的复杂情绪,这正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标志。它的结局处理得极为高明,既没有落入俗套地给予一个皆大欢喜的完美收尾,也没有故作姿态地走向悲剧,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回味的开放性空间。那种感觉就像是,故事的核心矛盾解决了,但主角们的人生仍在继续,他们的未来,我们作为读者,可以带着书中的印记去想象。书中那些关于“选择的代价”和“成长的必然性”的主题,随着故事的推进,在我心中不断发酵。它迫使我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抉择,去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最终会导向何方。这本书的影响力在于它超越了故事本身,成为了一个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对话和反思的媒介。这绝非一部可以快速消费的作品,它值得被反复品味,每一次重读,想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哲思和情感共鸣点,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都远超一般通俗小说。
评分从叙事结构上看,这部作品的布局如同一个精密的时钟,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但又留有足够的空间给角色的内心独白和环境渲染。作者在处理时间线时非常老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过去的回忆片段,这些回忆并非简单的背景介绍,而是像散落的碎片一样,在关键时刻被重新拼凑起来,揭示出角色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比如,当男主角做出一个看似冲动的决定时,作者会瞬间切入一个多年前的场景,通过一个物件、一句话,瞬间解释了他选择的必然性。这种非线性叙事带来的惊喜感和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场景转换的处理,每一次场景的切换,都伴随着情绪基调的微妙变化,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流畅而不失张力,逻辑严密却不显刻板。它不像有些小说那样为了情节而情节,而是让情节自然地从人物性格和环境冲突中生长出来,这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是许多匠气十足的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这本小说简直是情感描摹的大师之作,作者笔下的男女主角之间的拉扯和试探,细腻到让人几乎能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的电流。他们的对话不是那种直白的表白或者争吵,而是充满了各种暗流涌动的暗示和试探。比如,在描写一次雨夜相遇时,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来描绘男主角如何笨拙地为女主角撑伞,伞沿上的水珠如何折射出路灯昏黄的光芒,而女主角的每一次不经意的触碰,都像是投进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种慢热型的感情发展,尤其考验作者的功力,稍有不慎就会显得拖沓,但这本小说处理得极其到位,每一个等待、每一次眼神交汇,都堆叠着厚重的情感张力,让人心痒难耐,恨不得立刻跳到下一章去看看他们到底会如何回应这份深藏的爱意。更绝妙的是,作者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读者沉浸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氛围中,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对璧人情感世界里的一个旁观者,替他们捏着一把汗,又为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展感到由衷的喜悦。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深度,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感觉自己的心也被那份小心翼翼的爱意温柔地包裹住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社会背景和时代变迁的捕捉与融入。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一幅描绘特定年代生活画卷的油墨重彩。故事发生的那个特定时期,社会思潮的涌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乃至日常饮食起居的细节,都被作者描摹得入木三分,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希望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角们的选择和价值观。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行业发展停滞期的描写,那些老旧的办公室、被时间磨损的物件,都成了烘托人物内心挣扎的绝佳道具。这种将宏大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交织的写法,使得这段爱情故事拥有了超越小情小爱的深度和广度。它让你在为主角的命运担忧的同时,也对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共鸣,思考着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如何坚守自我,又如何被环境塑造。这种扎根于现实的浪漫,比虚无缥缈的幻想更加动人心魄。
评分很不错,强烈推荐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的图书,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很不错,强烈推荐
评分这本书写得还是很不错的,很受用
评分排版好,看着舒服。学学孩子心理学。
评分不错的正版,给妈妈看的
评分这本书写得还是很不错的,很受用
评分有用~看完之后帮助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