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让孩子听话的秘密:一套神奇的暗示教养法》是多年来笔者对人生意义以及儿童教养的目标研究的结晶,经过十多年对于数百位儿童的实践,不断修正和改进,不仅提供了科学的教养理念和教养方法,更是以实例说明具体的操作方法,简单易学;书中还提供了大量行为改造的案例和方法,供家长以及需要的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蔡仲淮博士,担任世界自然医学大学(WONM)心理学院院长、国际整体暨自然医学学会(IHNMA)亚洲区首席营运长等国内外各大学术机构与研究组织的重要职务,在学术研究与实践技术层面,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致力于将其心理学能结合各领域的全面性发展与提升。
近年来,蔡仲淮博士凭借着渊博的学术知识与丰富的技术经验,成为全球著名的催眠治疗大师和完形治疗大师。在催眠技术应用领域,蔡仲淮博士传承世界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理念与精神,将催眠应用于个人、家庭、社会、企业等范畴,协助大众拥有更高品质的心理健康和健全的精神生活;此外,蔡仲淮博士更是中国完形治疗的*一把交椅,发扬并广传其治疗技术,真切实现“here and now”的概念,以圆满实现人们身心灵的全面发展,增进精神生活的完整性与和谐性。
蔡仲淮博士长期以来在观察世界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之变革中发现,我国教育现况正经历重大的转型阶段,正处于承先启后的关键时期。尤其在亲子教育为基础核心价值导向的层面,为将其效益很大化,透过催眠及完形疗法之理论和技术,无形中影响并促进亲子关系之和谐与圆满。针对不同人群对亲子教育知识的需求,开办上千场“催眠式沟通”、“暗示教养法”、“潜意识影响力”等课程与讲座,以个人与家庭教育为基础,滋养其心理发展之完整,进而促进我国人文、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
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观念
第一章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
神童的迷思
神童有多神
“神童”是天生的吗?我能创造出神童吗
神童的未来有多光明
优秀的孩子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优秀孩子的标准
幸福是什么
好孩子VS坏孩子
第二章 潜意识的法则
超乎想象的潜意识
认识潜意识
潜意识的力量
家长正向信念的力量
潜意识的法则
孩子的心智特点
第三章 积极心态的培养
乐观的入不会悲伤吗
怎样成为积极乐观的人
第二部分 教养方法
第四章 暗示教养法
什么是暗示教养法
暗示教养法的目标和宗旨
开始教养
把问题转换成正向暗示
如何转换
转换的原則
正向暗示教养的实施
建立信心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目标的设定
寻找目标实现的各种可能性
暗示的设定与实施
目标实现的评定
巩固成果并迁移到其他方面
第五章 教养的技巧
榜样的暗示
观察学习
怎样让孩子学习正面的榜样,避免负面的榜样
言语的暗示
句话的后果
赞美的艺术
孩子自我正面期望的暗示
第三部分 实务与应用
第六章 与孩子发生冲突VS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发生改变
怎样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旱睡早起
锻炼身体
成为有礼貌的孩子
乐于助人
自理能力的培养
怎样改掉孩子的坏习惯
爱打人的孩子
上课不认真的孩子
我的孩子喜欢咬指甲
过分沉溺于电脑游戏或者游戏机
我的孩子爱说谎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喜欢学习
为什么我的孩子越管越不听话
怎样让我的孩子更聪明
怎样激发孩子的斗志
第七章 怎样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平等的交流
倾听
真诚的称赞
允许孩子犯错误
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
共同探索,一起成长
第八章 特殊儿童的暗示教养
多动症儿童
心理或生理创伤后的儿童
学习障碍儿童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九章 孩子的心灵工程师
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
合格父母的特点
父母是一种角色扮演
成为好父亲的方法
成为好母亲的方法
合格的家长与优秀的孩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让孩子听话的秘密 一套神奇的暗示教养法》:
可是,进入初中之后,有一次数学比赛他获得了第二名,之后孩子就渐渐不喜欢学习了;一年之后,甚至只要一考试就肚子痛,马上就要上厕所,他的成绩越来越差,现在几乎每项科目都是勉强及格。眼看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他却一想到考试就肚子痛,不想参加。
在我这里,类似的案例不计其数。为什么这些“神童”会发展成这样?他们的智商不都很高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智商是会不断改变的。
从出生开始,孩子的智商就会随着生理的发展、环境的刺激、动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良好而适当的刺激会促进智商的提高,而不适当的刺激不仅不会提高智商,甚至还会阻碍智商的发展。例如,在口语发展的关键期1—3岁,如果家长没有适当地多与孩子说话,也没有合理地鼓励孩子说话,他们的语言发展有可能就会显得迟缓;反过来,语言的发展也会促进大脑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这时候,孩子就可能比同龄入智商低。如果家长在后期意识到,并加以补救,还是可以弥补的,可是花费的时间要比关键期多许多。
再如,2—6岁是孩子的动作敏感期,这个时候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自由地行动,不仅会促进他们生理的发育,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脑神经科学研究证明,环境刺激较多的孩子比环境刺激少的孩子大脑神经突触的数量多很多,孩子的大脑会更加发达,会更加聪明。
当然,这里所说的环境刺激包括给予更多的颜色、音乐、谈话、更多的行为,例如,运动、做家务、玩游戏等,因此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不同的物体,引导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
前言/序言
一提到优秀孩子,父母们通常都会觉得眼前一亮,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如果有方法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变得更聪明,大多数父母都会趋之若鹜。于是,当“三岁看终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喊出来之后,各种智力开发、婴幼儿学外语、才艺班等课程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激起了父母的狂热追逐,仿佛不尽早为孩子安排这些课程,孩子的未来就堪忧了。
真是这样吗?其实,许多看似冠冕堂皇的理论,都是经不起科学验证和缜密思考的。如今,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有出息”,众多父母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整天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才艺班,根本就无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泛滥的今天,什么才是真正有益孩子发展的建议和理论?而这种现象,正是令人感到忧心的地方。
为了扶正这些观念和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笔者将十几年来关于大脑发展的研究与亲子沟通的经验也写入此书。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和教育工作者,十几年来,笔者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成功的人?是什么让一部分人产生了心理问题?是我们的大脑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教养出了问题?为什么人的心理问题频频出现?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是优秀的孩子还是普通的孩子?到底什么是优秀的孩子?
《静待花开:倾听与共鸣的亲子沟通之道》 一、 导言:从“听话”到“懂得”的蜕变 我们常常在育儿的道路上,不自觉地将“孩子听话”视为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尺。然而,当孩子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乖孩子”,而是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出现叛逆的声音时,许多家长便陷入了焦虑与困惑。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否意味着孩子正在“变坏”? 《静待花开》并非要教导家长一套立竿见影的“控制”孩子的秘诀,也不是提供一套冰冷的指令与命令体系。本书的出发点,是深刻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情感、需求和成长轨迹。那些看似“不听话”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内心深处需求的一种表达,是他们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真正的“听话”,并非源于恐惧或顺从,而是建立在理解、尊重与连接之上。它关乎的是家长如何放下执念,学会倾听孩子未说出口的语言;关乎的是如何与孩子建立起深刻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爱。通过一系列基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本书将引导家长踏上一段重塑亲子关系的旅程,从“让孩子听话”的单一目标,升华到“懂得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更广阔维度。 二、 第一部分:看见孩子的“听话”之外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剖析“听话”这个概念背后可能隐藏的家长与孩子的复杂心理。 第一章:失焦的“听话”——家长期待与孩子现实的鸿沟 “听话”的迷思: 探讨家长为何如此看重“听话”,以及这种期待背后可能源于社会文化、育儿焦虑,甚至是过去的童年经历。分析“听话”背后可能隐藏的对孩子自主性的压抑,以及对孩子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潜在损害。 孩子为何“不听话”: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不听话”行为的内在原因。例如,幼儿期的“固执”是对探索的渴望;学龄期的“反驳”是对自主权的争取;青春期的“叛逆”是对身份认同的探索。 “伪听话”的警示: 揭示那些表面顺从,实则内心不满或压抑的孩子行为。分析“讨好型人格”在儿童时期的萌芽,以及这种模式对孩子未来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长远影响。 重新定义“好孩子”: 鼓励家长跳出“听话”的狭隘定义,去欣赏孩子身上那些更宝贵的品质:好奇心、同理心、创造力、韧性、以及健康的独立意识。 第二章:孩子内心的语言——洞察行为背后的信号 情绪是孩子的信号灯: 学习识别孩子不同情绪信号所代表的含义。例如,哭闹可能不仅仅是委屈,也可能是疲惫、饥饿、或对环境的不适。愤怒可能是一种无助的表达。 行为的“冰山模型”: 运用“冰山模型”来理解孩子的行为。浮在水面上的行为(如顶嘴、不收拾玩具)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的动机、需求、恐惧、欲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核心。 倾听的艺术: 教授家长如何真正“倾听”,而不仅仅是“听到”。这包括放下评判、不打断、眼神交流、身体语言的配合,以及通过复述和提问来确认理解。 解读非语言信号: 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很多时候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调变化等非语言方式表达。学习解读这些微妙的信号,能够帮助家长更早、更准确地理解孩子。 三、 第二部分:构筑连接的基石——倾听、共鸣与情感连接 在理解了孩子行为的本质后,本部分将重点讲解如何建立起稳固而深厚的亲子情感连接,这是培养孩子内在动力的根本。 第三章:静默的倾听——放下评判,全然地接收 “听”而非“说”的原则: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或情绪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说教、指责或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给予孩子一个安全、专注的倾听空间。 暂停你的“我”: 学习在倾听时,暂时放下自己的经验、判断、期待和焦虑。尝试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积极倾听的技巧: 同理心表达: 用“我看到你很生气”、“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等方式,表达你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接纳。 开放式提问: 鼓励孩子表达更多,例如“你当时是什么感觉?”、“然后呢?”、“你希望发生什么?”。 耐心与等待: 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组织语言,不要催促或急于填补沉默。 第四章:共鸣的桥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情绪的“镜像神经元”: 解释情绪共鸣的科学原理,即通过观察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我们的大脑也会产生相似的反应。家长如何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情绪教练”的角色: 教导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帮助他们认识、理解、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包括为情绪命名、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以及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 共情而非同情: 区分共情(感同身受)与同情(怜悯)。强调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处境,而不是仅仅同情他们的遭遇。 “我”信息的运用: 教授家长如何用“我”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用“你”信息来指责孩子。例如,用“我感到有些担心,因为你还没写作业”代替“你怎么总是不写作业?”。 第五章:高质量的陪伴——连接中的力量 “在场”的艺术: 强调陪伴的质量远胜于数量。即使时间有限,也要做到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放下手机、电视等干扰。 共同的兴趣与活动: 鼓励家长发现并参与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中,通过共同的活动增进了解和情感连接。 倾听中的反馈: 在倾听孩子分享时,适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如点头、微笑、简短的回应(“嗯”、“是的”、“我明白了”),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 建立仪式感: 固定的亲子时间,如睡前故事、周末的特殊活动,能够为亲子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温暖感。 四、 第三部分:智慧的引导——在连接中促进成长 在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之后,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此基础上,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引导孩子,促进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健康成长。 第六章:规则的智慧——而非强硬的命令 规则背后的逻辑: 探讨建立家庭规则的意义,以及如何让孩子理解规则的必要性和好处,而不是仅仅将规则视为束缚。 协商与参与: 鼓励家长在制定规则时,让孩子参与进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提高规则的可执行性和孩子的依从性。 灵活性与一致性: 平衡规则的灵活性(根据孩子年龄和情况调整)与一致性(坚持原则)。 后果的教育意义: 探讨如何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后果,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惩罚。例如,让孩子承担因不收拾玩具而找不到东西的后果。 第七章:自主的边界——赋予孩子选择与责任 “微选择”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有限的选择权,例如“你想穿这件蓝色T恤还是红色T恤?”、“你想先读这本书还是那本书?”。 鼓励独立解决问题: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立刻代劳。家长可以提问:“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主意?”。 学习承担后果: 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并理解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成熟度。 尊重孩子的“不”: 学习理解和接纳孩子偶尔的拒绝和“不”,并尝试探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强迫其就范。 第八章:合作的艺术——而非对抗的博弈 “我们”的视角: 鼓励家长将亲子关系视为一个“我们”的团队,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我”与“你”的对抗。 找到共同点: 在分歧出现时,尝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协商。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授家长一些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头脑风暴、妥协、轮流让步等。 积极的鼓励与肯定: 在孩子尝试合作或表现出合作意愿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这种行为。 五、 结语:静待花开,自然芬芳 《静待花开》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驯服”孩子的工具书,而是一扇通往理解与共鸣的门。它邀请家长们放下对“听话”的执着,回归育儿的初心:陪伴一个生命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爱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挑战,会有挫折,但当我们学会真正倾听,用心共鸣,并以智慧和爱去引导时,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并非需要被“控制”的牵线木偶,而是等待我们温柔呵护、静待花开的生命。当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爱,那种发自内心的“懂”,将比任何外在的“听话”都来得更加坚实和持久。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在这段旅程中,找回与孩子连接的初心,体验到最纯粹的亲子之爱,静待属于你们共同的美丽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