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用自身真实案例帮助父母调整教育心态,更艺术地引导孩子成长
不焦虑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平凡不等于平庸,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快乐自足的自己
《让孩子不偏不倚地长大》从业轨迹贯穿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研的作者,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向读者将自己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状况娓娓道来。
将纵向长远的回溯与横向开阔的参照交错,使辛辣诙谐的文笔与深邃灵动的思想两相映照,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不优秀、不成功,不妨碍孩子成为一个快乐清醒、自足济人的人”的观点,认为“在物质和荣耀都少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踏踏实实活得好,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书中没有枯燥的说教,有的是养育孩子的真实经历,有的是让家长感同身受的笑点和泪点。它好似一道出给家长解析的谜题,谜面是酣畅有趣的教育方法,谜底则是哲学思辨的教育原理。阅读时,能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时,又让人颔首顿悟。
姚莉
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独立书评人、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从事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十余年,现从事中小学及市属高校的青少年活动及德育工作,长期致力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及阅读的相关研究与工作。
新浪及豆瓣ID:水秀乡
插画:赵兮
18岁,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在读学生。认为世界可以想象,但不能凭空。
新浪微博:赵这样赵这样
上篇 老天给了一个不优秀不耀眼不乖巧的孩子——你总得接着
费这个劲干吗——回头时,你总在0
打招呼——这都不叫事儿
玩是干什么的——最正经的事
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不打不成器
有话好好说——让耳朵竖起来
猫呢?——怒刷存在感
两个人的秘密——培养一个铁哥们儿
中篇 生活即使没颜色没惊喜没意思——你总得过着
“老师特坏,非~ 常~ 坏!”——什么叫轴
礼物——只为欢喜
坏了门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选什么都是对的——没有十全十美
做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
大院儿——接地气
幼儿园的选择——好幼儿园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入园那些事儿——长痛不如短痛
上幼儿园为了啥——不是为了“学习”
下篇 哪怕世界不完美不顺溜不像你想的那样——你总得待着
你再敢动一下!——欺负和被欺负
广播找人——平安长大
兴趣班——究竟是谁的兴趣
宠物引发的一系列案宗——因为爱情
让孩子说孩子话——天真与神性
小钱钱——天生爱钱
挣钱不容易——一双旱冰鞋2
上小学为了什么——审视“学习”这个词
干吗总捞我!——磕磕碰碰
没有我!——又怎样
驴友养成记——用“好”坐底
选什么都是对的——没有十全十美
说穿了,人生就是一个个的选择。事实上,没有那么多“会不会”,更多的是“敢不敢”,可是,愿赌服输的气概在当下的孩子们身上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拿也拿不起,放也放不下,患得患失的背后就是害怕——大抵是害怕错、害怕吃亏。
对有对着,错有错着。何况,哪有那么截然的对错?
吃亏占便宜都是一时,没有人一世吃亏占便宜。
老祖宗的“塞翁失马”说尽了其中的道理。在孩子种种害怕的背后,往往是大人的害怕——害怕错、害怕吃亏。
结果却往往是,越害怕还越错,越害怕还越容易吃亏。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试误”的过程,不断尝试错误,才能走向正确。不摔跤就学会走路的孩子,没有吧?摔得多了,不光皮糙肉厚变得皮实,等闲伤害伤不到了,而且还学会怎么摔了,足球守门员摔得比谁都多,但是也比谁都会摔,会保护自己。
真别小瞧了街边混混,人家才不会有事没事痛不欲生,那点挫折在人家眼里根本不算盘菜。而且,人家看人的眼睛那叫一个毒。上次我坐公交车,上来俩女孩,一看穿着举止就是在街面上走惯了的。两人交谈的重点是找男朋友,其中一人说:“某某人?我才看不上。你看他的眼睛怎么看人呢,一看心里就没数。心里有数的人,
看人的眼睛就不一样!”十几岁的小姑娘啊,多明白啊!
心灵脆弱的往往都是所谓的优等生——免疫能力太差,再加上轻信什么的,看人糊里糊涂,整个就是一小白兔。一碰就受伤,一走就摔跤,越这样大人越不放心,越不放心还越不行。恶性循环总有个源头吧?原点在哪里,一目了然:大人不放手呗!
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制造”能力的人,而不是仅仅有“接受”能力的人。所谓幸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仅凭接受就可以达到的。想让孩子幸福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替”得太多,幸福就不一定会让孩子感觉到幸福。总在蜜罐子里的孩子哪还知道什么是甜?味觉早就麻木了。反而,失去了这些的时候,他们的创伤与失落比别人来得更痛。
有对比才有幸福,有渴望才有幸福,有努力才有幸福。而这些,都源于幸福不是能够唾手可得。
在寻找和制造幸福的过程中,孩子们才会知道,没有十全十美。即使是幸福,也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没有。所以,无论选择什么,都是利弊参半。只要无害,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安全,不超越社会的规范与道德底线,选择什么都是可以的。害怕选择往往是害怕吃亏。不怕吃亏,选择也就没有那么难。
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让大猫“挑”。
两个玩具,挑一个。
两件衣服,挑一个。
两种好吃的,挑一个。
两种能挑了,就增加到三种,然后越来越多。
不管她选了哪一个,我都要问问:“为什么挑这个呢?”她只要说出理由,我就肯定:“嗯,有道理!”
后来就发展到她替我拿主意:“这件衣服好看!那件不好看!”“你买这个,不要买那个!”“这个人挺好的,那个人不能做朋友。”反正我的方方面面她都愿意插一竿子。因为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挺“能”的了。
包括出门,走这条道还是走那条道,我都要问问大猫的意见。选择了走这条吧,挺远的,但是我就对人家说:“虽然挺远的,但是咱们看到了不少风景啊!”选择了走那条路呢,挺近的,可风景就没那么多了,我就对人家说:“虽然没有那么多风景了,可是咱们节省了时间啊!时间也是很宝贵的!”总而言之,大猫“挑”得对,大猫会比较。大猫很会“挑”,妈妈很喜欢。就是这样啦!
选了这个就有这个的好,选择那个就有那个的好。爱拼才会赢,敢选才有路。
人生哪里有什么“如果”,总是要走也只能走一条路的。脚踩两只船的事不是没有,结果也不过是在河里待着。
现在的大猫笃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就像上次她给我讲的一件事:“妈妈,我等公交,等了好久一直等不上,好不容易来了一辆,人多得挤也挤不上去。
人们好容易挤上去走了。我就只好继续等。结果,来了一辆空车,我轻轻松松上去了,还有座位。空车开得还很快,我也没迟到。”
淡化、打消选择的顾虑,肯定孩子选择的能力,对于选择,孩子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分的犹豫和恐惧了。
尤其是带孩子出门买东西,最怵的就是孩子逮什么要什么,当街撒泼了吧?关于这件事,我还是本着约定加选择的精神,出门前和大猫嘀嘀咕咕:“这次我们去超市,你可以选N 样东西,多了妈妈就不能给你买了。”好吧,人家大猫精挑细选,好好规划自己的那几件东西。一看人家说到做到,我说不准就“克扣”一下家庭的预算,给大猫多添那么一两样,这样的“慷慨”总是让大猫喜出望外,心花怒放。
当然,这是在大猫不会花钱的时候,到了会花钱的时候就是另一种做法了。
你知道,面对乌泱泱的一大堆诱惑,小孩子说“要”很容易,说“不要”很不容易。
那次,我带大猫逛市场,大猫盯着一堆玩具目不转睛,摊主满心欢喜,觉得买卖来了,忙不迭拿各种吱哇乱叫五颜六色的玩具递到大猫眼前,大猫一脸严肃:“不要!”
到下一个摊位前,摊主又来一次,大猫还是一脸严肃:“不要!”到下一个摊位前,原样重现。好容易看上了个电话,我嘀咕了一句:“咱们不是刚买了一个吗?”结果,大猫二话不说表示同意。人家是会挑选的有眼光的人儿嘛,哪能看上等闲事物!
饱了一番眼福,在众摊主诧异的眼光里,我们娘俩昂首阔步离开了。
经此一役,我真心觉得大猫不是凡人。给我,早顶不住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读完后感觉像是被施展了某种温和而持久的魔法。它没有给我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坐在壁炉旁,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如何塑造一个独立、完整人格的真知灼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边界感”那一章节的细腻处理。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设定界限”,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为什么会缺乏界限,以及父母在设定界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和自我怀疑。那种对父母心理状态的共情,让我读起来深有感触,仿佛作者能看穿我的内心挣扎。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关于“情绪的接纳与引导”,它强调我们首先要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而不是急于成为情绪的裁判。这个理念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要及时纠正负面情绪”的僵硬做法。我开始尝试在孩子崩溃时,先蹲下来,用非评判的语气描述他的感受,而不是马上给出解决方案。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反而能更快地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因为他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看见和认可的。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逻辑自洽,仿佛是一系列精心挑选的生活片段和深刻反思的集合,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但回味无穷,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内敛,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笔法,却能轻易触动到内心深处那些关于为人父母的细腻情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正确’与‘善良’的关系”时的深刻洞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做一个“好人”,而是引导他们去理解,真正的善良需要智慧来支撑,否则容易变成软弱或被利用。书中对于“如何教导孩子面对世界的灰度”的探讨,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它坦承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光影之中。作者建议家长们,与其给孩子贴上“你应该相信谁”的标签,不如教会他们构建自己的“判断坐标系”。这个坐标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而迭代升级的。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不自觉地减少了“武断的结论”,更多地采用了“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可能性”的句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远比任何强硬的规定都有效。整本书的文字组织,如同散文诗般优美,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却如同精密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现代育儿中的许多痛点,让人读完后感到豁然开朗,内心充实而宁静。
评分我一直以为,培养一个“中立”的孩子,意味着要刻意屏蔽掉外界的各种极端思潮和价值判断,让他们保持一片“白纸”状态。这本书彻底纠正了我的这个偏颇理解。它并非鼓励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观点、随波逐流的“中间人”,而是强调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底色和内在的稳定核心。作者在论述如何应对“单一信息源轰炸”时,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家庭对话工具。比如,当孩子接触到某个带有强烈倾向性的观点时,提问的重点不是“你觉得对不对”,而是“你观察到这句话里用了哪些词语来让你产生某种感觉?”以及“这个观点背后的支撑证据是什么?”这种引导方式,就像是在孩子的心田里埋下了逻辑和审视的种子,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权衡和分辨,而不是被动接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意见分歧”也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它告诉我们,父母首先要向孩子展示,即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观点不同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尊重地讨论。这让我意识到,比起强行要求孩子“不偏不倚”,不如教他们如何在高低起伏的现实世界中,稳健地行走。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冷静克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确的打磨,直击问题核心,让人无法反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育儿哲学重塑。我是在一个非常焦虑的时期开始读的,那时我总担心自己因为爱得太深或管得太严,会让孩子性格中出现某些“失衡”。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平衡”一词的重新定义。作者认为,人生本就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完美的静止平衡是不存在的,我们追求的“不偏不倚”,其实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校准能力。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环境适应力与自我保护机制”的章节,特别具有前瞻性。它不鼓吹温室保护,而是教会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预先演练那些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场景。比如,面对同伴的排挤或不公待遇时,如何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走向极端反击。这种实战化的指导,远比空泛的说教来得有效。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模型,但解释得非常生活化,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焦虑感降低了许多,因为我不再试图去控制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变量,而是专注于为他构建一个能容忍误差、允许试错的内在操作系统。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觉像是听一位老友在分享多年的人生感悟,非常舒服。
评分我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非常诚实地触及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隐形悖论:我们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却又害怕他们离我们太远;我们教导他们要客观,但我们自己却常常在情绪驱动下做出判断。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矛盾,反而把它们摊开来,邀请读者共同面对。关于“自主性与归属感”的平衡,作者的论述非常精妙。他提出了“有根的飞翔”这一概念,强调只有当孩子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接纳和安全感时,他们才敢于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书中有一个关于“如何看待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学业的冲突”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展示了一对父母,如何从最初的焦虑(担心兴趣班会拖累主科),转变为如何将兴趣的深度挖掘,融入到对学科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去。这种“和而不同,融会贯通”的思路,确实让人茅塞顿开。这本书的论证方式极其严谨,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读起来有一种智力被充分尊重的愉悦感,丝毫不会感到拖沓或重复。
评分慢慢看 被标题吸引了买的 迫切想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评分为了宝宝现在要开始学习。
评分非常好,获益匪浅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很不错!!!!是正版
评分希望能够得到收获
评分还没看,出于对作者的好奇买的,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非常好,获益匪浅
评分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很好,不错哈!买了很多很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