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試圖傳遞給孩子們的,是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認識,對價值的判斷,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傳遞下去,這纔是核心、本質的教育。
本書為作者寫給妹妹“珮嘉”的書信集,共收入書信九十餘封。
作者的妹妹珮嘉因工作原因輾轉生活在澳洲、北美各地,女兒安妮在西方社會長大;而作者本人在國內,女兒琳達則在北京讀書上學。姐妹兩人,共同的傢庭背景,卻麵臨著截然不同的社會教育環境,針對珮嘉與安妮在國外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作者結閤自己女兒在國內的教育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在給珮嘉的信中娓娓道來。話題涉及讀書指導、母愛界限,危險的預警、中美教育的異同、刻苦學習與興趣養成、應試教育與人生規劃、冒險與安穩、齣國留學的利弊、生活的目標與幸福的過程、孩子的獨處與社交能力、直麵製度限製與自由的爭取,孩子獨立性格的培養,等等。作者的每一封信都事齣有因,言之有物,對東西方不同的教育環境給予中肯的評價與分析,對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關愛的界限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答。一封信中,雖然隻是針對一個很小的問題,卻能反映齣不同的教育環境帶給孩子的潛在影響。作者深入觀察,理性對比,講述瞭教育的真諦與關愛的尺度。
零露,原名喬劍女,1968年齣生,北京人。現任北京某大學齣版社編審,專欄作傢,編劇。主要為《北京晚報》《新民晚報》、新西蘭《先驅報》等報刊撰稿。2012年簽約《讀者》等媒體;在《北京晚報·五色土》開設專欄《父母之道》《傢書》;同期,在新西蘭《先驅報》開設專欄《母愛的界限》。
Ⅰ 推薦序 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
Ⅲ 作者的話
[壹]
003 比老虎厲害的是什麼?
006 也給孩子煮杯咖啡
009 讀書不是人生的全部
011 為莎士比亞買生日蛋糕
015 樂讀並非孩子的天性
018 帶著孩子徜徉書海
022 誘導孩子讀書的妙招
025 告訴孩子人人都會說謊
027 用燒焦的蘋果代替嗬斥
030 與孩子一起認識社會
032 讓傢長不安的素質教育
035 快樂教育的背後
[貳]
041 安靜的習俗是怎樣煉成的
045 說再見很難
048 享受閑暇與“吃苦”同等重要
052 “偏航”的引導
055 媽媽為什麼愛吃魚骨頭?
058 發火兒就給你不高的“分兒”
060 地球為什麼是圓的?
063 去冒險的理由
067 不一樣的媽媽
071 讓生活的曆程更加迷人
[叁]
077 受到禮遇不等於得到尊重
080 在新西蘭學琴
084 舞會帶來的煩惱
087 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
090 讓孩子麵對製度
093 關於“犟嘴”的事
096 沒有書店的城市
099 母愛有界
103 開辦傢庭讀書會
106 兒童的冠軍夢
109 失而復得的日記
[肆]
115 樹洞不可久居
118 一張紙巾的力量
121 把孩子們帶去鄉下
124 我們正在逆行嗎?
127 “戰爭”後遺癥
130 捨不掉的考試人生
133 假設叛逆是閤理的
136 孩子的工資怎麼計算?
139 櫥窗上的話梅核兒
142 考試前的心跳
145 爸爸的 U 盤
[伍]
151 母親也是一種職業
154 考第一不是硬道理
157 眷屬仍是有情人
159 刺蝟之間
162 等車如人生
165 解開“捨得”的疑惑
168 從“誰更講衛生”說起
171 春種一粒粟,鞦收萬顆子
173 憂慮的中年人
175 歐陽清教授的書桌
177 吝嗇的姨媽
181 默寫不是個好辦法
184 交談沒那麼簡單
186 我們在忙什麼?
189 安妮想要信用卡
[陸]
193 美食的前前後後
197 宅男宅女,Say you,say me
200 “批判性思維”來襲
203 聽作傢聊寫作
205 孩子們的“幺蛾子”
208 如何為親情保溫
211 帝國大廈裏的中國馬
214 什刹海岸邊的小葫蘆
216 不被失敗打垮
219 教育的秘方:復製成功?
223 討論身邊的事情
226 工人齣身的讀書人
228 不要搶答
231 把被子抱走
234 讓人不安的早自習時間
[柒]
239 黛西姐姐的小黑闆
243 優秀的風險
246 自己去趟博物館
248 送乞丐牛角麵包
251 馬可傢的聖誕樹
254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257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260 老媽要看演唱會
263 博物館裏的瞌睡蟲
266 遇到壞孩子
[捌]
271 說說“費力不討好”
273 一件旗袍
276 教孩子說“不”
279 “加塞兒”有理
281 “小布頭”的去留
284 討厭的室友
286 衣衫襤褸之美
289 神話不是謊言
292 吉米的弦外之音
296 不一樣的嚮日葵
這本書之所以最終選擇以寫信的方式來錶達我們對傢庭教育的理解,是期望這種古老的形式能不斷地提示我們:教育原本就是一件質樸、平凡的工作。而同樣古老的還有這本書的內容——母愛。事實上,這本書的手稿並非為著書立說而作,隻不過是一封封傢書的集閤。近十年裏,妹妹一傢輾轉於西方國傢和中國之間,12歲大的安妮也因此在不同的環境下接受著差異懸殊的教育。我們身為孩子的父母和長輩,在安妮的成長過程中雖然為此付齣瞭額外的努力,卻也意外地看到東西方國傢在教育理念上不同的風格,同時也被激發齣很多以往被忽略的思考,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關於“母愛”。五年前,在倫敦的泰晤士河邊,一對天鵝父母護佑一隻灰色天鵝寶寶的情景使我們全傢一直念念不忘;而更能撥動人心弦的母愛則齣現在三十多年前的一部日本紀錄片中:小狐狸被深愛它們的父母堅決地趕齣巢穴,被迫開始獨立生活。由此看來,母愛,不僅是人類文明賦予它豐富的內涵,連自然界的其他物種也以各自的方式注釋著母愛永恒的光彩。正是因為這個話題的久遠和不衰的特性,纔會使我們不會輕易丟掉這個世代相傳的主題。打開互聯網,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漢字“母愛”,與其相連最多的一個詞非“無限”莫屬。母愛無限,這植根於人類心靈深處的東西,韆古不變,是我們身為孩子們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盡顯憐愛的寫照,更是我們作為兒女感恩雙親的動力。特彆是對於現在隻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年輕父母而言,總是恨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肩上,而將所有的愛都心甘情願地傾注給自己的孩子,這便是我們現代傢庭對於“母愛無限”最滿意的詮釋。然而,促使我對此反思的卻是女兒與我共進午餐時一句好奇的發問:“媽媽,你為什麼愛吃魚骨頭呢?”母愛,在我們心目中多被呈現得如詩歌那般抽象,錶現在現實中卻又是那樣瑣碎——對孩子們衣食冷暖的關注已占據瞭我們心思的大半,因此,母愛的錶達便自然會顯得過於具體而缺少理性的智慧——健康的體魄隻是人生的基礎而不能成為一個人的全部。從上麵的兩個來自自然界的例子中,想必讀者會很快理解那個“界限”的所指。正像我們所見到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為孩子們承擔許多本應是他們的責任——我們的肩上時常會不自覺地背起孩子的書包,我們還會親自演算本是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我們生怕孩子們幼小的身體承受不瞭書包的重壓,脆弱的心靈抵擋不住老師的批評。我們指望著一切等他們長大以後再去麵對和承擔。
從上麵的兩個來自自然界的例子中,想必讀者會很快理解那個“界限”的所指。正像我們所見到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為孩子們
承擔許多本應是他們的責任——我們的肩上時常會不自覺地背起孩子的書包,我們還會親自演算本是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我們生怕孩子們幼小的身體承受不瞭書包的重壓,脆弱的心靈抵擋不住老師的批評。我們指望著一切等他們長大以後再去麵對和承擔。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傢庭教育的實踐指南《成長軌跡:父母的智慧引航》,雖然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提供具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但其中對親子關係的探討也讓我頗有啓發。作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闡述瞭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支持類型,以及父母如何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來適應這些變化。書中提到瞭“鷹的育兒法”,強調瞭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同時又在關鍵時刻提供指導和保護,讓孩子在摔倒中學會站立,在挑戰中獲得成長。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時候,父母的愛就像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盞燈,既要照亮前方的路,又不能完全取代孩子自己的行走。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教你如何在“放手”和“扶持”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它沒有煽情的敘述,也沒有道德綁架,而是以一種冷靜、理性的視角,告訴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為獨立、自信的個體。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對照自己的養育方式,思考著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智慧,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名為《海浪與礁石》的小說,它以一種極為詩意和隱喻的方式,講述瞭一個關於獨立與依賴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孤島上,島上的居民世代依附於海浪帶來的饋贈而生存,卻也時刻承受著海浪的無常與破壞。其中有一對母女,母親是島上最年長的智者,她深諳大海的規律,也盡力保護著女兒免受風暴的侵襲。然而,女兒的心卻嚮往著海平麵之外的廣闊世界,她渴望乘風破浪,去探索未知。小說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巧妙地象徵瞭親子之間復雜的情感羈絆。母親的愛,如同礁石般堅固,抵擋著一切可能的危險;而女兒的渴望,則如海浪般澎湃,想要衝破束縛,奔嚮遠方。書中關於“傢的意義”和“自由的代價”的探討,讓我深思。它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人物的命運和情感的起伏,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敘事方式,每一個畫麵,每一處細節,都充滿瞭哲理的韻味,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讀完一本名為《無聲的呼喚》的書,我深深地被書中所描繪的母子關係所打動。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母親,她傾盡所有去愛她的兒子,為他鋪平瞭所有道路,試圖將他與世間的風雨隔絕。她的愛,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兒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然而,隨著兒子的成長,他開始渴望掙脫這張網,去體驗屬於自己的世界,去犯屬於自己的錯誤,去品嘗屬於自己的苦澀與甘甜。書中對這種掙紮的刻畫尤為細膩,母親的憂慮、不捨,兒子的迷茫、反叛,都寫得入木三分。我仿佛看到瞭我自己的影子,看到瞭許多傢庭的縮影。這種“用力過猛”的愛,既是母親強大的守護,也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桎梏。作者沒有簡單地評判誰對誰錯,而是呈現瞭這種復雜情感的糾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究竟怎樣的愛纔是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付齣,還是適時的放手?這本書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心中最柔軟也最糾結的部分,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我偶然間翻開瞭一本名為《星空下的約定》的書,這是一本關於傢庭成員之間情感維係的書籍。它沒有聚焦於某一種特定的關係,而是更廣泛地探討瞭傢庭成員之間如何建立信任、理解和支持。書中描繪瞭不同傢庭背景下的人物,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煩惱和睏境,但無論經曆多少風雨,傢庭這個港灣始終是他們最溫暖的依靠。其中有一段關於“放飛與牽引”的討論,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認為,真正的愛,既要給予對方自由飛翔的翅膀,也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伸齣援手,提供最堅實的後盾。這種“放飛”並非絕情,而是一種信任的錶達;“牽引”也並非控製,而是一種深沉的關懷。這本書的語言平實而充滿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句句都觸及人心。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傢庭的意義,理解到,傢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連接,是一種動態的、需要不斷經營和維護的過程。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溫暖和力量,也更加珍視身邊的傢人。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個人成長的心理學著作《破繭成蝶:自我實現的旅程》。這本書深入剖析瞭人的內在需求,以及如何通過自我認知和自我接納來實現個人價值。書中提到瞭“獨立自主”對於個體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認為,孩子最終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生活,而父母的責任在於引導而非包辦。書中詳細闡述瞭,當父母過度保護或過度控製時,可能會阻礙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能力發展。這種“過度”的行為,往往源於父母的愛和擔憂,但其結果卻可能適得其反。這本書提供瞭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認識到自己的成長模式,並學習如何打破束縛,實現真正的自我。它鼓勵讀者勇敢地麵對內心的恐懼,擁抱不確定性,並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成長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可能性的過程,而自我實現,則是這條旅程中最閃耀的終點。
評分寫的很不錯,值得為人父母者細讀
評分京東購書質量好,速度快!傢裏的書都在京東買的,非常好
評分真的很好,受益匪淺
評分評價大於20元的商品超過10個字就有機會獲得京豆豆喲!還來??!?!?!?!?!?
評分東西很不錯,感覺很滿意。
評分好書
評分寫的很不錯,值得為人父母者細讀
評分看著,挺受啓發的!
評分評價大於20元的商品超過10個字就有機會獲得京豆豆喲!還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