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詒讓全集:契文舉例 名原

孫詒讓全集:契文舉例 名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孫詒讓 著,[清] 孫詒讓,撰,程邦雄,戴傢祥,點 校
圖書標籤:
  • 金石學
  • 契文
  • 孫詒讓
  • 名原
  • 古籍
  • 漢字
  • 文字學
  • 碑帖
  • 學術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640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752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孫詒讓全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8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契文舉例》寫於1904年,是一部考釋甲骨文字的著作。
  1903年劉鶚從其收藏的五韆餘片甲骨中精選瞭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石印齣版,次年孫詒讓根據石印拓本對甲骨文進行辨識,分為月日、貞蔔、蔔事、鬼神、蔔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十類,對甲骨文的乾支、紀日紀月法,占蔔製度及辭例,占蔔的內容,涉及的鬼神、祭祀、人物、職官、方國地理以及典禮製度等,作瞭係統的研究,也是很早對甲骨文進行分類研究的嘗試。《契文舉例》考釋齣甲骨文字185字,其考釋方法、撰寫體例,對後來的甲骨文字研究影響巨大。此次點校,細細校勘手稿本、吉石盦本、蟫隱廬本、樓學禮點校本、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等,對照圖版,核查引文,作瞭深入的整理。
  孫詒讓1890年、1903年分彆寫成瞭《古籀拾遺》和《古籀餘論》,專門考釋商周青銅器銘文,成就卓著。1904年撰成《契文舉例》後,打通瞭甲骨、金文,於是次年便撰著《名原》一書,通過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與《說文解字》古文、籀文互相勘校,揭示文字省變的軌跡,從而探求文字創造之初的本原、初衷。陳夢傢說:“孫詒讓將不同時代的銘文加以偏旁分析,藉此種手段,用來追尋文字在演變發展之中的沿革大例——書契的初軌、省變之原或流變之跡。他對於古文字學的很大貢獻,就在於此。”戴傢祥承陳寅恪之命,對本書進行整理,以馬衡手校本與疑是從孫詒讓手稿校齣之本對校,校補訛缺數百處。

作者簡介

孫詒讓(1848—1908),晚清著名的經學傢、古文字學傢。字仲容,號籀廎,晚號越東逸民,浙江溫州瑞安人。清同治舉人,曾任刑部主事。前後五次應禮部試不第,後引疾、棄官歸裏,無意仕途。隨父親孫依言居江寜布政使任所。潛心研究經學和古文字學,著書立說。晚年主溫州師範學堂暨浙江教育會長。享年雖僅60歲,然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名原》、《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籀廎述林》等。
程邦雄,生於1957年,主要從事文字學、語用學、修辭學的研究,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對外漢語係主任,《語言研究》編委。著有《文字訓詁論集》《孫詒讓文字學之研究》,發錶有《孫詒讓的甲骨文考釋方法》等論文。
戴傢祥(1906—1998),著名曆史學傢、古文字學傢、經學傢、文字學傢。字幼和,溫州瑞安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先後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在金文研究方麵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中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獲得上海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特等奬。整理孫詒讓遺著多部,為《名原》校補缺誤六百六十六字,為《古籀餘論》校補缺誤韆餘字,又為《籀廎述林》校補數百處。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王國維緻羅振玉信:傍晚齣至蟫隱廬,見孫仲容比部《契文舉例》手稿,大路椎輪此為其始,其用心亦勤矣。(《王國維全集?書信》)
邵子風《甲骨書錄解題》:《契文舉例》之作,蓋本丹徒劉氏(鶚)《鐵雲藏龜》,而草創條例,審釋殷文,在殷契著述中,首具披荊斬棘之功,後賢有作,皆此書啓導所緻也。自殷契齣土以來,此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彆創領域之作,其有裨與殷虛文字之學,尤未可估量也。
陳夢傢:孫詒讓所認的對的以及和羅振玉水平相等的共185字,雖然大部分也見於羅氏《考釋》書中,並且多半是從和單個金文的比較中得齣來的,但這些字畢竟是最基本的常用字。因此,我們以為在甲骨文字考釋上,孫氏還是有他開山之功的,他是初步的較有係統的認識甲骨文字的一人。(《殷虛蔔辭綜述》第二章《文字》)
裘锡圭:過去,《契文舉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它是甲骨文研究方麵一部有重要價值的開創性著作。孫詒讓在古文字和古文獻方麵的學力決不在羅振玉、王國維之下,如果孫氏在甲骨文研究方麵能有羅、王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他所能作齣的貢獻大概是不會比他們小的。(《古文字論集?談談孫詒讓的<契文舉例>》)

目錄

栔文舉例(程邦雄 點校)
點校說明(程邦雄)
栔文舉例敘
栔文舉例上
釋月日弟一
釋貞弟二
釋蔔事弟三
釋鬼神弟四
釋人弟五
釋官弟六
釋地弟七
釋禮弟八
栔文舉例下
釋文字弟九
雜例弟十

名原(戴傢祥 點校)
名原敘錄
名原上
原始數名弟一
古章原象弟二
象形原始弟三
名原下
古籀撰異弟四
轉注楬櫫弟五
奇字發微弟六
說文補闕弟七
跋(戴傢祥)
斠點名原書後(戴傢祥)
書目簡介:古籍文獻研究與文本考訂閤集 書名:古籍文獻研究與文本考訂閤集 編者/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個與原書作者無關的學者/機構名稱] 齣版信息:[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個與原書齣版信息無關的齣版社] --- 導言:文獻之海的航行與重構 本書匯集瞭一係列獨立於《孫詒讓全集:契文舉例 名原》之外的、專注於古代典籍文獻的深入研究、文本細讀與考訂辨析的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它並非對特定學者的個人全集進行匯編,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多麵嚮的古代文本學研究圖景。我們深知,每一部古典文獻的流傳都伴隨著漫長的曆史淘洗、無數抄錄衍變以及後世的增刪附會。因此,本閤集緻力於穿透曆史的迷霧,探尋文獻的“原貌”與“流變”,聚焦於那些需要細緻入微的文本比對和審慎的文獻溯源的工作。 本閤集的核心關切在於“文本的可靠性”與“闡釋的根基”。它不涉及對特定“契文”(指甲骨文)的集中整理或解讀示例的編纂,而是將視角投嚮瞭更宏大的文獻學範疇,涵蓋瞭從先秦典籍到明清筆記等不同曆史時期的手稿、刻本、抄本之間的相互印證與差異分析。 第一部分:先秦經典文獻的文本細讀與異文辨析 此部分收錄的篇章,集中考察瞭《尚書》、《詩經》及諸子百傢的部分重要篇章在不同傳本中的細微差異。研究者們運用文獻學和版本學的基本方法,對宋代以來流傳的重要注疏本進行橫嚮對比,特彆關注那些在曆代學者爭論不休的關鍵句讀和詞義辨析。 《尚書》古今文異讀考辨: 深入分析瞭《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在傳抄過程中産生的訛誤與潤飾,尤其關注周秦文獻中具有特定地域色彩的詞匯用法,試圖還原文本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語言特徵。研究並未側重於甲骨文的齣土情況或拓片整理,而是聚焦於傳世文獻的校勘學基礎。 《周易》筮法與爻辭的早期形態探討: 此研究側重於通過早期傳本(如馬王堆帛書殘片等,但其分析目的並非重現帛書本身,而是將其作為對照基準)與定型文本的對比,探究《易傳》的早期結構和義理的流變,討論曆代易學大師在解釋中對文本的“加工”痕跡。 諸子著作的篇章結構重構: 考察瞭如《莊子》、《墨子》等篇目中存在的明顯的篇次紊亂現象,並基於邏輯連貫性和哲學思想發展脈絡,提齣瞭一種可能的原始篇章編排序列,其方法論側重於義理的內在邏輯而非字形或符號的直接考證。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官修史書的校勘學實踐 古代官修典籍的纂修過程往往涉及多個部門、數代官員的參與,導緻不同抄本間存在大量因避諱、增補或傳抄失誤而産生的差異。本部分即緻力於此領域的艱深考訂工作。 《漢書》、《後漢書》唐宋注疏本的異文歸類與源流分析: 細緻對比瞭顔師古注與宋人集注本中的若乾史實記載的微小齣入,這些差異往往指嚮不同的史料來源或抄寫者的理解偏差。例如,對某一特定官員的生卒年、官職名稱的記錄核對,需要參閱同時期的地方誌和碑刻銘文作為旁證。 唐代石經與寫本的字形對比研究: 重點探討瞭石經所保留的一些古老或異體字形,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後世抄本的定型。此研究旨在界定哪些字形是確鑿的時代特徵,哪些是書寫者個人的習慣所緻,並非對甲骨文的“契刻”技術進行分析。 敦煌文書中的俗體字對中古文獻的影響: 分析瞭在敦煌殘捲中發現的大量俗體字和簡寫形式,如何滲透到後世的佛經和部分非官方文書中,為理解中古文獻的閱讀障礙提供瞭解釋,但這與對甲骨文中的特定詞語的直接釋讀是不同的研究路徑。 第三部分:宋元明清刻本的版刻特徵與流傳序列重建 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書籍的産量劇增,但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文獻問題,如“活字套印”的錯位、“避諱改刻”的痕跡,以及因不斷翻刻而導緻的“層纍式”訛誤。 宋代刻本的“刷印特徵”與紙張考證: 探討如何通過墨色深淺、版麵邊緣的毛刺、以及紙張縴維的微觀分析,來推斷某一刻本是初刻本、重刊本還是續補本。此項工作極度依賴物理性的書本形態學觀察。 明代方誌的“地方性增補”與史料失真: 考察明代地方官府主導編修的府縣誌中,地方士人齣於維護地方聲譽而對曆史記載進行的潤飾或刪改,這涉及對地方政治史的考察,而非古文字學的範疇。 清代抄本與遞藏批校的文獻價值: 匯集瞭多部具有重要批校價值的清代手抄本,分析批語的歸屬、批語的性質(是考據、質疑還是補遺),以此重建該書在近代的學術傳播鏈條。這些批注往往針對的是當時已經定型的儒傢經典文本,而非對早期文字的釋讀。 結語:麵嚮未來的文獻學視野 本閤集的齣版,旨在推動古代文獻研究嚮更精細化、多學科交叉的方嚮發展。它強調的是對“傳世文本”的批判性繼承與審視,要求研究者不僅是文字的解讀人,更是曆史的考訂者和文獻流變的追蹤者。所涉及的方法論,根植於傳統的版本校勘學、目錄學和曆史文獻學,力圖以嚴謹的實證精神,為後世學者的深入研究夯實可靠的文獻基礎,絕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時代或某一類特定符號材料的集中展示。本書所提供的,是一套綜閤性的工具箱,用於解構和重構流傳至今的浩瀚古籍。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任何對古代文字學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案頭必備的“聖經”級參考書。它的信息密度之高,令人咋舌,幾乎每一頁都承載著海量的考證數據和細緻的比較分析。我曾嘗試在其他地方尋找類似的資料匯編,但都無法望其項背。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投入瞭畢生的心血,將不同時期、不同齣土的甲骨材料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歸類,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文字世界。對於深入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作為“源頭活水”的地位,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結論,更是通往結論的方法論和原始脈絡。即便是作為背景閱讀,它也能極大地拓寬我們對商周文明的認知邊界。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精裝本的質感厚重而典雅,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和對讀者的尊重。尤其是字體,選擇瞭一種既傳統又不失現代感的宋體,閱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盯著看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當然,作為一部學術著作,內容自然是重中之重,但好的外部包裝無疑為深入閱讀奠定瞭良好的基礎。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讓人更容易沉浸到那些遙遠的曆史文字之中去。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匠心獨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即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循著作者的思路,逐步領略其深奧之處。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專業水準。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體量是相當可觀的,但奇怪的是,我幾乎沒有産生“讀不下去”的焦慮感。這可能歸功於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其復雜的文字辨識和釋讀問題時,所采用的對比圖版和注釋係統的齣色設計。每當遇到一個關鍵的字形變化時,書中的排版總能巧妙地將相關的對照物並置,讓抽象的理論立刻變得具象化、可視化。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那些原本隻存在於少數專傢腦海中的知識體係,得以嚮更廣泛的人群敞開大門。可以說,它在普及與專業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簡直是古典學術著作中的一股清流。它沒有采用那種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晦澀語言,而是以一種近乎娓娓道來的口吻,將那些艱深的甲骨文研究娓娓道來。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仿佛是老先生在你耳邊,帶著溫和而堅定的語氣,為你剖析每一個字形背後的曆史變遷與文化內涵。作者在論證觀點時,引用瞭大量的旁證和互證,邏輯鏈條嚴密得如同精密的儀器,讓人不由得對其考據的深度和廣度感到嘆服。更難得的是,其中不乏一些充滿洞察力的個人見解,這些見解往往能一語中的地揭示齣長期以來睏擾學界的癥結所在,讓人讀後有豁然開朗之感。這種將嚴謹的學術性與流暢的敘事性完美結閤的筆法,實屬難得。

評分

這本書所蘊含的學術精神,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字考據本身。它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結構乃至宗教信仰的側影。通過對這些殘缺不全的契文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商王祭祀的隆重、戰爭的頻繁,以及對鬼神的敬畏。每一次對一個符號的成功辨析,都不僅僅是文字學的勝利,更像是考古學、曆史學、宗教學等多學科交叉融閤的成果。閱讀此書,讓人深切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生命的頑強。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一部能夠激發思考、引人入勝的曆史畫捲,它讓我們與三韆多年前的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充滿智慧的對話。

評分

孫詒讓的這套全集好多缺貨。618把有貨的都要收瞭

評分

1903年劉鶚從其收藏的五韆餘片甲骨中精選瞭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石印齣版,次年孫詒讓根據石印拓本對甲骨文進行辨識,分為月日、貞蔔、蔔事、鬼神、蔔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十類,對甲骨文的乾支、紀日紀月法,占蔔製度及辭例,占蔔的內容,涉及的鬼神、祭祀、人物、職官、方國地理以及典禮製度等,作瞭係統的研究,也是很早對甲骨文進行分類研究的嘗試。《契文舉例》考釋齣甲骨文字185字,其考釋方法、撰寫體例,對後來的甲骨文字研究影響巨大。此次點校,細細校勘手稿本、吉石盦本、蟫隱廬本、樓學禮點校本、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等,對照圖版,核查引文,作瞭深入的整理。

評分

非常好的書,裝幀精緻,內容好。

評分

400-300好書好價好京東好物流

評分

應該齣一本&lsquo;字&rsquo;的演變曆史之書!

評分

孫詒讓的水平不用說瞭

評分

不錯的,好東西,齣版去也不錯

評分

還不錯,喜歡此書,強力推薦

評分

書還可以吧,隻是包裝差瞭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