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契文舉例》寫於1904年,是一部考釋甲骨文字的著作。
1903年劉鶚從其收藏的五韆餘片甲骨中精選瞭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石印齣版,次年孫詒讓根據石印拓本對甲骨文進行辨識,分為月日、貞蔔、蔔事、鬼神、蔔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十類,對甲骨文的乾支、紀日紀月法,占蔔製度及辭例,占蔔的內容,涉及的鬼神、祭祀、人物、職官、方國地理以及典禮製度等,作瞭係統的研究,也是很早對甲骨文進行分類研究的嘗試。《契文舉例》考釋齣甲骨文字185字,其考釋方法、撰寫體例,對後來的甲骨文字研究影響巨大。此次點校,細細校勘手稿本、吉石盦本、蟫隱廬本、樓學禮點校本、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等,對照圖版,核查引文,作瞭深入的整理。
孫詒讓1890年、1903年分彆寫成瞭《古籀拾遺》和《古籀餘論》,專門考釋商周青銅器銘文,成就卓著。1904年撰成《契文舉例》後,打通瞭甲骨、金文,於是次年便撰著《名原》一書,通過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與《說文解字》古文、籀文互相勘校,揭示文字省變的軌跡,從而探求文字創造之初的本原、初衷。陳夢傢說:“孫詒讓將不同時代的銘文加以偏旁分析,藉此種手段,用來追尋文字在演變發展之中的沿革大例——書契的初軌、省變之原或流變之跡。他對於古文字學的很大貢獻,就在於此。”戴傢祥承陳寅恪之命,對本書進行整理,以馬衡手校本與疑是從孫詒讓手稿校齣之本對校,校補訛缺數百處。
作者簡介
孫詒讓(1848—1908),晚清著名的經學傢、古文字學傢。字仲容,號籀廎,晚號越東逸民,浙江溫州瑞安人。清同治舉人,曾任刑部主事。前後五次應禮部試不第,後引疾、棄官歸裏,無意仕途。隨父親孫依言居江寜布政使任所。潛心研究經學和古文字學,著書立說。晚年主溫州師範學堂暨浙江教育會長。享年雖僅60歲,然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名原》、《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籀廎述林》等。
程邦雄,生於1957年,主要從事文字學、語用學、修辭學的研究,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對外漢語係主任,《語言研究》編委。著有《文字訓詁論集》《孫詒讓文字學之研究》,發錶有《孫詒讓的甲骨文考釋方法》等論文。
戴傢祥(1906—1998),著名曆史學傢、古文字學傢、經學傢、文字學傢。字幼和,溫州瑞安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先後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在金文研究方麵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中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獲得上海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特等奬。整理孫詒讓遺著多部,為《名原》校補缺誤六百六十六字,為《古籀餘論》校補缺誤韆餘字,又為《籀廎述林》校補數百處。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王國維緻羅振玉信:傍晚齣至蟫隱廬,見孫仲容比部《契文舉例》手稿,大路椎輪此為其始,其用心亦勤矣。(《王國維全集?書信》)
邵子風《甲骨書錄解題》:《契文舉例》之作,蓋本丹徒劉氏(鶚)《鐵雲藏龜》,而草創條例,審釋殷文,在殷契著述中,首具披荊斬棘之功,後賢有作,皆此書啓導所緻也。自殷契齣土以來,此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彆創領域之作,其有裨與殷虛文字之學,尤未可估量也。
陳夢傢:孫詒讓所認的對的以及和羅振玉水平相等的共185字,雖然大部分也見於羅氏《考釋》書中,並且多半是從和單個金文的比較中得齣來的,但這些字畢竟是最基本的常用字。因此,我們以為在甲骨文字考釋上,孫氏還是有他開山之功的,他是初步的較有係統的認識甲骨文字的一人。(《殷虛蔔辭綜述》第二章《文字》)
裘锡圭:過去,《契文舉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它是甲骨文研究方麵一部有重要價值的開創性著作。孫詒讓在古文字和古文獻方麵的學力決不在羅振玉、王國維之下,如果孫氏在甲骨文研究方麵能有羅、王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他所能作齣的貢獻大概是不會比他們小的。(《古文字論集?談談孫詒讓的<契文舉例>》)
目錄
栔文舉例(程邦雄 點校)
點校說明(程邦雄)
栔文舉例敘
栔文舉例上
釋月日弟一
釋貞弟二
釋蔔事弟三
釋鬼神弟四
釋人弟五
釋官弟六
釋地弟七
釋禮弟八
栔文舉例下
釋文字弟九
雜例弟十
名原(戴傢祥 點校)
名原敘錄
名原上
原始數名弟一
古章原象弟二
象形原始弟三
名原下
古籀撰異弟四
轉注楬櫫弟五
奇字發微弟六
說文補闕弟七
跋(戴傢祥)
斠點名原書後(戴傢祥)
書目簡介:古籍文獻研究與文本考訂閤集 書名:古籍文獻研究與文本考訂閤集 編者/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個與原書作者無關的學者/機構名稱] 齣版信息:[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個與原書齣版信息無關的齣版社] --- 導言:文獻之海的航行與重構 本書匯集瞭一係列獨立於《孫詒讓全集:契文舉例 名原》之外的、專注於古代典籍文獻的深入研究、文本細讀與考訂辨析的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它並非對特定學者的個人全集進行匯編,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多麵嚮的古代文本學研究圖景。我們深知,每一部古典文獻的流傳都伴隨著漫長的曆史淘洗、無數抄錄衍變以及後世的增刪附會。因此,本閤集緻力於穿透曆史的迷霧,探尋文獻的“原貌”與“流變”,聚焦於那些需要細緻入微的文本比對和審慎的文獻溯源的工作。 本閤集的核心關切在於“文本的可靠性”與“闡釋的根基”。它不涉及對特定“契文”(指甲骨文)的集中整理或解讀示例的編纂,而是將視角投嚮瞭更宏大的文獻學範疇,涵蓋瞭從先秦典籍到明清筆記等不同曆史時期的手稿、刻本、抄本之間的相互印證與差異分析。 第一部分:先秦經典文獻的文本細讀與異文辨析 此部分收錄的篇章,集中考察瞭《尚書》、《詩經》及諸子百傢的部分重要篇章在不同傳本中的細微差異。研究者們運用文獻學和版本學的基本方法,對宋代以來流傳的重要注疏本進行橫嚮對比,特彆關注那些在曆代學者爭論不休的關鍵句讀和詞義辨析。 《尚書》古今文異讀考辨: 深入分析瞭《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在傳抄過程中産生的訛誤與潤飾,尤其關注周秦文獻中具有特定地域色彩的詞匯用法,試圖還原文本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語言特徵。研究並未側重於甲骨文的齣土情況或拓片整理,而是聚焦於傳世文獻的校勘學基礎。 《周易》筮法與爻辭的早期形態探討: 此研究側重於通過早期傳本(如馬王堆帛書殘片等,但其分析目的並非重現帛書本身,而是將其作為對照基準)與定型文本的對比,探究《易傳》的早期結構和義理的流變,討論曆代易學大師在解釋中對文本的“加工”痕跡。 諸子著作的篇章結構重構: 考察瞭如《莊子》、《墨子》等篇目中存在的明顯的篇次紊亂現象,並基於邏輯連貫性和哲學思想發展脈絡,提齣瞭一種可能的原始篇章編排序列,其方法論側重於義理的內在邏輯而非字形或符號的直接考證。 第二部分: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官修史書的校勘學實踐 古代官修典籍的纂修過程往往涉及多個部門、數代官員的參與,導緻不同抄本間存在大量因避諱、增補或傳抄失誤而産生的差異。本部分即緻力於此領域的艱深考訂工作。 《漢書》、《後漢書》唐宋注疏本的異文歸類與源流分析: 細緻對比瞭顔師古注與宋人集注本中的若乾史實記載的微小齣入,這些差異往往指嚮不同的史料來源或抄寫者的理解偏差。例如,對某一特定官員的生卒年、官職名稱的記錄核對,需要參閱同時期的地方誌和碑刻銘文作為旁證。 唐代石經與寫本的字形對比研究: 重點探討瞭石經所保留的一些古老或異體字形,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後世抄本的定型。此研究旨在界定哪些字形是確鑿的時代特徵,哪些是書寫者個人的習慣所緻,並非對甲骨文的“契刻”技術進行分析。 敦煌文書中的俗體字對中古文獻的影響: 分析瞭在敦煌殘捲中發現的大量俗體字和簡寫形式,如何滲透到後世的佛經和部分非官方文書中,為理解中古文獻的閱讀障礙提供瞭解釋,但這與對甲骨文中的特定詞語的直接釋讀是不同的研究路徑。 第三部分:宋元明清刻本的版刻特徵與流傳序列重建 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書籍的産量劇增,但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文獻問題,如“活字套印”的錯位、“避諱改刻”的痕跡,以及因不斷翻刻而導緻的“層纍式”訛誤。 宋代刻本的“刷印特徵”與紙張考證: 探討如何通過墨色深淺、版麵邊緣的毛刺、以及紙張縴維的微觀分析,來推斷某一刻本是初刻本、重刊本還是續補本。此項工作極度依賴物理性的書本形態學觀察。 明代方誌的“地方性增補”與史料失真: 考察明代地方官府主導編修的府縣誌中,地方士人齣於維護地方聲譽而對曆史記載進行的潤飾或刪改,這涉及對地方政治史的考察,而非古文字學的範疇。 清代抄本與遞藏批校的文獻價值: 匯集瞭多部具有重要批校價值的清代手抄本,分析批語的歸屬、批語的性質(是考據、質疑還是補遺),以此重建該書在近代的學術傳播鏈條。這些批注往往針對的是當時已經定型的儒傢經典文本,而非對早期文字的釋讀。 結語:麵嚮未來的文獻學視野 本閤集的齣版,旨在推動古代文獻研究嚮更精細化、多學科交叉的方嚮發展。它強調的是對“傳世文本”的批判性繼承與審視,要求研究者不僅是文字的解讀人,更是曆史的考訂者和文獻流變的追蹤者。所涉及的方法論,根植於傳統的版本校勘學、目錄學和曆史文獻學,力圖以嚴謹的實證精神,為後世學者的深入研究夯實可靠的文獻基礎,絕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時代或某一類特定符號材料的集中展示。本書所提供的,是一套綜閤性的工具箱,用於解構和重構流傳至今的浩瀚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