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成长,新父母》暨第八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实录,收录了来自海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等的演讲、专访和圆桌讨论的全部内容。
第八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主题为“心成长,新父母”。论坛围绕家长的自我觉察与自我教育等议题,整合家庭教育前言理论与思考,借鉴海内外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深入解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自身角色的准确认知与合理定位、身教模范与引导等关键问题,探讨家长如何通过自我提升,助力孩子的成长,成就家庭的幸福。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于2008年10月在北京成立。中心隶属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为面向社会和公众独立运作的公益部门。中心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高品质的家庭教育公益活动,有效推动中国的家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论坛精粹
003 以自我成长和表率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强劲的动力
王义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007 家庭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施柯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
010 父母自身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资源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25 从“心”开始: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的经营
利翠珊 台湾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教授
037 圆桌讨论: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做什么
对话嘉宾: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主持嘉宾:
昕原 知名媒体人、《助跑80 后》策划人
053 家庭教育与家长的自我教育
冉乃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062 家长的视野与孩子的未来
周成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
066 让父母都有爱孩子的能力
李婧娟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071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陈钱林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浙江省第八届督学
078家校合作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赵刚 中国家长与教师合作委员会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084圆桌讨论:新时代我们怎么做父母
对话嘉宾:
利翠珊 台湾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教授
李兆良 吉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
海文颖 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
主持嘉宾:
杨芮 蜻蜓FM主持人
嘉宾专访
103 做“高分父母”的三条标准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14家庭教育的三对平衡关系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19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
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127父母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李亚娟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30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吴新平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134 从“心”开始,向善而教
祁丽珠 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140 父母的教育观念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杨咏梅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版主编
144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用心做新父母
田国秀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科研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53家庭教育的双向发展趋势:培养新父母和家庭教育指导者
丁革建 浙江师范大学信息数理学院副院长
157从“心”开始做夫妻、做父母
利翠珊 台湾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教授
162 当好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刘丽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165“花样爸爸”:父亲如何参与孩子的教育
李胜焕 韩国知名儿童教育专家
韩国政府“花样爸爸”活动委员会主席
170提升父母的接纳力,成就孩子的幸福
海文颖 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
177父母的“心成长”需要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
陈兴初 江苏省江阴市教育局局长
183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从“心”提升自我
朱启龙 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187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通过反思调整好自己
韩鹏 原西安新东方学校校长
193创新家校合作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华小明 江西省临川二中校长
197家长应以自我成长为孩子创造好的示范效应
李静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校长
205加强家校合作,推进家庭教育新发展
娄延果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长
212家庭教育要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
李永培 浙江省宁波中学校长
218家庭教育的关键是促进父母的心成长
付英 重庆八中副校长
222家庭教育有“三动”:运动、劳动、心动
李强 武汉小学校长
226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唐大勤 重庆市沙坪坝小学校长
这是一本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父母的自我关怀”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却忽略了自己。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父母的“心成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只有父母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去面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作者分享了许多自己作为父母的真实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困惑也有成长,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真实。我曾一度陷入“完美父母”的焦虑中,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对不起孩子。这本书让我看到,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我们会有缺点,会有情绪,会有犯错的时候,这才是常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学习,不断调整,并且,学会爱自己,也学会让孩子看到我们爱自己的样子。这种“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成为一个好父母”的理念,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对于“界限”这个概念的探讨。在传统的育儿观念里,“界限”似乎总是和“管教”、“限制”挂钩,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压抑。然而,这本书却将“界限”解读为一种爱的表达,一种对孩子负责任的体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能做的”,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需要设定界限,以及如何有爱有智慧地去设立和维护这些界限。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独立性培养”和“自主选择权”的章节。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当父母过度包办,或者在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上仍然强加干涉时,会如何扼杀孩子的自信和能力。我之前总担心孩子会吃亏,总是忍不住替他打点好一切,结果反而让他变得依赖和退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是放手,是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是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扶他们一把,而不是直接把他们抱到终点。它教会我如何区分“帮助”与“控制”,如何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去探索和成长,这种平衡的艺术,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摸索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父母成长舱”。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涵盖了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到青春期,从家庭沟通到学校教育,从情绪管理到品格塑造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次性灌输给你很多知识点,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新的认知盲区。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回应性育儿”的讨论,它强调的是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在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表面的行为。很多时候,孩子哭闹、发脾气,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是焦虑、委屈、被忽视,或者是对某种不确定性的恐惧。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透过孩子行为的表象,去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并给予恰当的回应。这让我意识到,以前我常常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却忽略了“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看见时,很多行为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温柔、更具力量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真是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刚开始翻开时,我还在想,育儿书无非就是那些道理,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冷冰冰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真诚的分享,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诉说着她的育儿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连接”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说“要理解孩子的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父母在孩子表达情绪时的“应对模式”,比如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打断、否定,甚至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而加剧孩子的痛苦。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也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教育”,只是在重复着自己童年不曾被满足的期待,或者是在用成年人的逻辑去压抑孩子真实的感受。读到这里,我不仅反思了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也回溯了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难以言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心成长”,不只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们父母自身的觉醒和蜕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育儿观念重塑”。它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育儿模板,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和一套探索的工具。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尊重差异”的观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自己的过往经历投射到孩子身上,试图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样子。然而,这本书却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天赋。父母的职责,不是去“塑造”孩子,而是去“发现”和“支持”他们原本的样子。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倾听,去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并为他们提供施展的空间。我以前总觉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就应该按照既定的路线努力学习,考取好成绩。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这种“线性思维”是否适合每一个孩子。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闪闪发光的道路,并给予他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这种“赋能式”的育儿理念,让我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