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人生不過一碗溫暖紅塵

汪曾祺作品:人生不過一碗溫暖紅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人生感悟
  • 溫暖
  • 紅塵
  • 文化
  • 經典
  • 治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199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8174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汪曾祺文集文集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人生不過一碗溫暖紅塵》是一部經典的美食散文集,內容涵蓋五味人間、食肉和飲茶、吃食與文學、四方食事四大方麵。文章的主要敘述對象包括地方風味、傢常小菜、民間特色美食等內容,無論是談蘿蔔、豆腐、栗子,還是談韭菜花、手把肉、故鄉的元宵,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過的和沒有吃過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讀汪曾祺談美食的文字,你會快樂地笑齣聲來。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作傢的代錶人物。江蘇高郵人,曾就讀於西南聯大中國文學係,師從瀋從文等。在短篇小說和散文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人間草木》《大淖記事》《晚翠文談》等。

精彩書摘

蘿蔔

揚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因為是揚花飛舞時上市賣的,我的傢鄉名之曰:“揚花蘿蔔”。這個名稱很富於季節感。我傢不遠處的街口一傢茶食店的屋下有一歲數大的女人擺一個小攤子,賣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揚花蘿蔔下來的時候,賣蘿蔔。蘿蔔一把一把地碼著。她不時用炊帚灑一點水,蘿蔔總是鮮紅的。給她一個銅闆,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蘿蔔。蘿蔔極鮮嫩,有甜味,富水分。自離傢鄉後,我沒有吃過這樣好吃的蘿蔔。或者不如說自我長大後沒有吃過這樣好吃的蘿蔔。小時侯吃的東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瞭生嚼,揚花蘿蔔也能拌蘿蔔絲。蘿蔔斜切的薄片,再切為細絲,加醬油、醋、香油略拌,撒一點青蒜,極開胃。小孩子的順口溜唱道:

人之初,鼻涕拖。

油炒飯,拌蘿蔔。

油炒飯加一點蔥花,在農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蘿蔔絲一碟,吃起來是很香的。

蘿蔔絲與細切的海蟄皮同拌,在我的傢鄉是上酒席的,與香乾拌薺菜、鹽水蝦、鬆花蛋同為涼碟。

北京人用水蘿蔔切片,汆羊肉湯,味鮮而清淡。

燒小蘿蔔,來北京前我沒有吃過(我的傢鄉揚花蘿蔔沒有熟吃的),很好。有一位颱灣女作傢來北京,要我親自做一頓飯請她吃。我給她做瞭幾個菜,其中一個是燒小蘿蔔。她吃瞭贊不絕口。那當然是不難吃的:那兩天正是小蘿蔔最好吃的時候,都長足瞭,但還很嫩,不糠;而且是用乾貝燒的。她說颱灣沒有這種水蘿蔔。

我們傢鄉有一種穿心紅蘿蔔,粗如黃酒盞,長可三四寸,外皮深紫紅色,裏麵的肉有放射形的紫紅紋,紫白相間,若是橫切開來,正如中藥裏的檳榔片(賣時都是直切),當中一綫貫通,色極深,故名穿心紅。賣穿心紅蘿蔔的挑擔,與山芋(番薯)同賣,山芋切厚片。都是生吃。

紫蘿蔔不大,大的如一個大衣口子,扁圓形,皮色烏紫。據說這是五倍子染的。看來不是本色。因為它掉色,吃瞭,嘴唇牙肉也是烏紫烏紫的。裏麵的肉卻是嫩白的。這種蘿蔔非本地所産,産在泰州。每年鞦末,就有泰州人來賣紫蘿蔔,都是女的,挎一個柳條籃子,沿街吆喝:“紫蘿——蔔!”

我在淮安第一迴吃到青蘿蔔。曾在淮安中學藉讀過一個學期,一到星期日,就買瞭七八個青蘿蔔,一堆花生,幾個同學,盡情吃一頓。後來我到天津吃過青蘿蔔,覺得淮安青蘿蔔比天津的好。大抵一種東西第一迴吃,總是最好的。

天津吃蘿蔔是一種風氣。50年代初,我到天津,一個同學的父親請我們到天華景聽麯藝。座位之前有一溜長案,擺得滿滿的,除瞭茶壺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還有幾大盤切成薄片的青蘿蔔。聽“玩藝兒”吃蘿蔔,此風為彆處所無。天津諺雲:“吃瞭蘿蔔喝熱茶,氣得大夫滿街爬。”吃蘿蔔喝茶,此風彆處所無。

心裏美蘿蔔是北京特色。1948年鼕天,我到瞭北京,街頭巷尾,每聽到吆喝:“哎——蘿蔔,賽梨來——辣來換,……”聲音高亮遼遠。看來在北京做小買賣的,都得有條好嗓子。賣“蘿蔔賽梨”的,蘿蔔都是一個一個挑選過的,用手指頭一彈,當當的;一刀切下去,哢嚓嚓的響。

我在張傢口沙嶺子勞動,曾參加過收心裏美蘿蔔。張傢口土質於蘿蔔相宜,心裏美皆甚大。收蘿蔔時是可以隨便吃的。和我收蘿蔔的農業工人取齣一個蘿蔔,看一看,不怎麼樣的,隨手就扔進大堆。一看,這個不錯,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瞭幾瓣,“行!”於是各拿著一塊啃起來,甜,脆,多汁,難以名狀。他們說:“吃蘿蔔,講究吃‘棒打蘿蔔’。”

張傢口的白蘿蔔也很大。我參加過張傢口地區農業展覽會的布置工作,送展的白蘿蔔都特大。白蘿蔔有象牙白和露八分。露八分即八分露齣土麵,露齣土麵部分外皮淡綠色。

我的傢鄉無此大蘿蔔,隻是粗如小兒手筆而已。傢鄉吃蘿蔔隻是紅燒,或素燒,或與臀肩肉同燒。

江南人特重白蘿蔔燉湯,常與排骨或豬肉同燉。白蘿蔔耐久燉,久則齣味。或入淡菜,味尤厚。沙汀《淘金記》寫麼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燉白蘿蔔,吃得一傢臉上都是油光光的。天天吃是不行的,隔幾天吃一次,想亦不惡。

四川人用白蘿蔔燉牛肉,甚佳。

揚州人、廣東人製蘿蔔絲餅,極妙。北京東華門大街曾有外地人製蘿蔔絲餅,生意極好。此人後來不見瞭。

北京人炒蘿蔔條,是傢常下飯菜。或入醬炒,則為南方人所不喜。

白蘿蔔最能消食通氣。我們在湖南體驗生活,有位領導同誌,接連五天大便不通,吃瞭各種藥都不見效,憋得他難受得不行。後來生吃瞭幾個大白蘿蔔,一下子暢通瞭。奇效如此,若非親見,很難相信。

蘿蔔是醃製鹹菜的重要原料。我們那裏,幾乎傢傢都要醃蘿蔔乾。醃蘿蔔乾的是大紅蘿蔔。切蘿蔔時全傢大小一起動手。孩子切蘿蔔,覺得這個一定很甜,嘗一瓣,甜,就放在一邊,自己吃。切一天蘿蔔,每個孩子獨自裏都裝瞭不少。蘿蔔乾鹽漬後須在蘆席上攤曬,水氣乾後,入缸,壓緊,封實,一兩個月後取食。我們那裏說在商店學徒(學生意)要“吃三年蘿蔔乾飯”,意謂油水少也。學徒不到三年零一節,不滿師,吃飯須自覺,筷子不能往葷菜盤裏伸。

揚州一帶醬園裏賣蘿蔔頭,乃甜麵醬所醃,口感甚佳。孩子們愛吃,一半也因為它的形狀很好玩,圓圓的,比一個鴿子蛋略大。此北地所無,天源,六必居都沒有。

北京有小醬蘿蔔,佐粥甚佳。大醃蘿蔔鹹得發苦,不好吃。

四川泡菜什麼蘿蔔都可以泡,紅蘿蔔、白蘿蔔。

湖南桑植賣泡蘿蔔。走幾步,就有個賣泡蘿蔔的攤子。蘿蔔切成大片,泡在廣口玻璃瓶裏,給毛把錢即可得一片,邊走邊吃。峨眉山道邊也有賣泡蘿蔔的,一麵塗瞭一層稀醬。

蘿蔔原産中國,所以中國的為最好。有春蘿蔔、夏蘿蔔、鞦蘿蔔、鼕蘿蔔、四季蘿蔔,一年到頭都有。可生食、煮食、醃製。蘿蔔所惠於中國人者亦大矣。美國有小紅蘿蔔,大如元宵,皮色鮮紅可愛,吃起來則淡而無味。異域得此,聊勝於無。愛倫堡小說寫幾個藝術傢吃奶油蘸蘿蔔,喝伏特加,不知是不是這種紅心蘿蔔。我在愛荷華南朝鮮人開的菜鋪的倉庫看到一堆心裏美,大喜。買迴來一吃,味道滿不對,形似而已。日本人愛吃蘿蔔,好象是煮熟蘸醬吃的。

豆腐

 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聽說張傢口地區有一個堡裏的豆腐能用秤鈎鈎起來,扛著秤杆走幾十裏路。這是豆腐麼?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壓緊成型,是豆腐乾。

  捲在白布層中壓成大張的薄片,是豆腐片。東北叫乾豆腐。壓得緊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頁或韆張。

  豆漿鍋的錶麵凝結的一層薄皮撩起晾乾,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傢鄉則簡單地叫做皮子。

  豆腐最簡便的吃法是拌。買迴來就能拌。或入開水鍋略燙,去豆腥氣。不可久燙,久燙則豆腐收縮發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顔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齣,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頭隻賣得數日,過此則葉綠梗硬,香氣大減。其次是小蔥拌豆腐。北京有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見這是北京人傢傢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蔥,小蔥嫩,香。蔥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減。我和林斤瀾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瀾愛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盤,但與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迴鍋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當。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領教。而南方人吃的鬆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覺得豈有此理。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卻是在香港的一傢上海飯館裏,是吃陽澄湖大閘蟹之前的一道涼菜。北豆腐、鬆花蛋切成小骰子塊,同拌,無薑汁蒜泥,隻少放一點鹽而已。好吃麼?用上海話說:蠻嶄格!用北方話說:旱香瓜——另一個味兒。鹹鴨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須用敝鄉所産“高郵鹹蛋”。高郵鹹蛋蛋黃色如硃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紅白相間,隻是顔色即可使人胃口大開。彆處的鹹鴨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黃色淺,又無油,卻不中吃。

  燒豆腐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用油煎過再加料燒的;不過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麵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結薄殼,錶麵發皺,即可鏟齣,是名“虎皮”。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薑、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十五分鍾,收湯,即可裝盤。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鼕菇、蝦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傢鄉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揚州有名的素菜,好幾本菜譜著錄,但我在揚州一帶的寺廟和素菜館的菜單上都沒有見到過。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過油煎瞭的,還是不過油煎的。我無端地覺得是油煎瞭的,而且無端地覺得是用黃豆芽吊湯,加瞭上好的口蘑或香、竹筍,用極好鞦油,文火熬成。什麼時候材料湊手,我將根據想象,試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將是素菜葷做,放豬油,放蝦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過油煎的燒豆腐則宜切塊,六七分見方。北方小飯鋪裏肉末燒豆腐,是常備菜。肉末燒豆腐亦稱傢常豆腐。燒豆腐裏的翹楚,是麻婆豆腐。相傳有陳婆婆,臉上有幾粒麻子,在鄉場上擺一個飯攤,挑油的腳夫路過,常到她的飯攤上吃飯,陳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颳下來,給他們燒豆腐。後來大人先生也特意來吃她燒的豆腐。於是麻婆豆腐名聞遐邇。陳麻婆是個值得紀念的人物,中國烹飪史上應為她大書一筆,因為麻婆豆腐確實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後來纔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縣豆瓣。豆瓣須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湯汁漸漸收入豆腐,纔起鍋。五是起鍋時要撒一層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為“大紅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齣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說話,應該把說話的嘴騰齣來。麻婆豆腐必須是:麻、辣、燙。

  昆明最便宜的小飯鋪裏有小炒豆腐。豬肉末,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醬油,起鍋時下蔥花。這道菜便宜,實惠,好吃。不加醬油而用鹽,與番茄同炒,即為番茄炒豆腐。番茄須燙過,撕去皮,炒至成醬,番茄汁滲入豆腐,乃佳。

  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或肉湯,小火燉,至豆腐起蜂窩,方好。砂鍋魚頭豆腐,用花鰱(即胖頭魚)頭,劈為兩半,下鼕菇、扁尖(醃青筍)、海米,湯清而味厚,非海參魚翅可及。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傢鄉菜。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子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為上麵泛著一層油。用勺舀瞭吃。吃時要小心,不能性急,因為很燙。滾開的豆腐,上麵又是滾開的油,吃急瞭會燙壞舌頭。我的傢鄉人喜歡吃燙的東西,語雲:“一燙抵三鮮。”鄉下人傢來瞭客,大都做一個汪豆腐應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沒有到過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無非是蝦子多,油多。近年高郵新齣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鹽,不用醬油。我想給傢鄉的廚師齣個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即蟹的精子),這樣雪花豆腐就更名貴瞭。

  不知道為什麼,北京的老豆腐現在見不著瞭,過去賣老豆腐的攤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實並不老,老,也許是和豆腐腦相對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簡單:芝麻醬、醃韭菜末。愛吃辣的澆一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鏇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東西,我和幾個作傢到四川旅遊,在樂山吃飯。幾位作傢都去瞭大館子,我和林斤瀾鑽進一傢隻有穿草鞋的鄉下人光顧的小店,一人要瞭一碗豆花。豆花隻是一碗白湯,啥都沒有。豆花用筷子夾齣來,蘸“味碟”裏的作料吃。味碟裏主要是豆瓣。我和斤瀾各吃瞭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很美。豆花湯裏或加切碎的青菜,則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莊的豆花乃以雞湯煨成,過於講究,不如鄉壩頭的豆花存其本味。

  北京的豆腐腦過去澆羊肉口蘑渣熬成的鹵。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還要加一勺蒜泥水。現在的鹵,羊肉極少,不放口蘑,隻是一鍋稠糊糊的醬油黏汁而已。即便是過去澆鹵的豆腐腦,我覺得也不如我們傢鄉的豆腐腦。我們那裏的豆腐腦溫在紫銅扁鉢的鍋裏,用紫銅平勺盛在碗裏,加鞦油、滴醋、一點點麻油,小蝦米、榨菜末、芹菜(藥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中國豆腐的做法多矣,不勝記載。四川作傢高纓請我們在樂山的山上吃過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幾樣,風味各彆,不相雷同。特彆是豆腐的質量極好。掌勺的老師傅從磨豆腐到烹製,都是親自為之,絕不假手旁人。這一頓豆腐宴可稱寰中一絕!

  豆腐乾南北皆有。北京的豆腐乾比較有特點的是熏乾。熏乾切長片拌芹菜,很好。熏乾的煙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花乾、蘇州乾是從南邊傳過來的,北京原先沒有。北京的蘇州乾隻是用味精取鮮,蘇州的小豆腐乾是用醬油、糖、鼕菇湯煮齣後晾得半乾的,味長而耐嚼。從蘇州上車,買兩包小豆腐乾,可以一直嚼到鄭州。香乾亦稱茶乾。我在小說《茶乾》中有較細的描述:

  ……豆腐齣淨渣,裝在一個小蒲包裏,包口紮緊,入鍋,碼好,投料,加上好香油,上麵用石頭壓實,文火煨煮,要煮很長時間。煮得瞭,再一塊一塊從蒲包裏倒齣來,這種茶乾是圓形的,周圍較厚、中間較薄,周身有蒲包壓齣來的細紋,……這種茶乾外皮是深紫色的,掰瞭,裏麵是淺褐色的。很結實,嚼起來很有咬勁,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乾”。

  茶乾原齣界首鎮,故稱“界首茶乾”。據說乾隆南巡,過界首,曾經品嘗過。

  乾絲是淮揚名菜。大方豆腐乾,快刀橫披為片,刀工好的師傅一塊豆腐乾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為細絲。這種豆腐乾是特製的,極堅緻,切絲不斷,又綿軟,易吸湯汁。舊本隻有拌乾絲。乾絲入開水略煮,撈齣後裝高足淺碗,澆麻油醬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乾絲的興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乾絲母雞湯煮,加開陽(大蝦米),火腿絲。我很留戀拌乾絲,因為味道清爽,現在隻能吃到煮乾絲瞭。乾絲本不是“菜”,隻是吃包子燒麥的茶館裏,在上點心之前喝茶時的閑食。現在則是全國各地淮揚菜係的飯館裏都預備瞭。我在北京常做煮乾絲,成瞭我們傢的保留節目。北京很少遇到大白豆腐乾,隻能用豆腐片或百頁切絲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卻不遜色,因為我的煮乾絲裏下瞭乾貝。煮乾絲沒有什麼訣竅,什麼鮮東西都可往裏擱。乾絲上桌前要放細切的薑絲,要嫩薑。

  臭豆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我在上海、武漢都吃過。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毛澤東年輕時常去吃。後來迴長沙,又特意去吃瞭一次,說瞭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這就成瞭“最高指示”,寫在照壁上。火宮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國第一。油炸臭豆腐乾,宜放辣椒醬、青蒜。南京夫子廟的臭豆腐乾是小方塊,用竹簽像冰糖葫蘆似的串起來賣,一串八塊。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擱一個鐵篦子,臭豆腐乾放在上麵烤焦,彆有風味。

  在安徽屯溪吃過黴豆腐,長條豆腐,長瞭二寸長的白色的絨毛,在平底鍋中煎熟,蘸醬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嘗嘗。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西進賢參加土改,那裏的農民傢傢都做腐乳。進賢原來很窮,沒有什麼菜吃,頓頓都用豆腐乳下飯。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麵,還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強烈,廣西桂林、四川忠縣、雲南路南所齣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點。腐乳肉是蘇州鬆鶴樓的名菜,肉味濃醇,入口即化。廣東點心很多都放豆腐乳,叫做“南乳××餅”。

  南方人愛吃百頁。百頁結燒肉是寜波、上海人傢常吃的菜。上海老城隍廟的小吃店裏賣百頁結:百頁包一點肉餡,打成結,煮在湯裏,要吃,隨時盛一碗。一碗也就是四五隻百頁結。北方的百頁缺韌性,打不成結,一打結就斷。百頁可入臭鹵中醃臭,謂之“臭韆張”。

杭州知味觀有一道名菜:炸響鈴。豆腐皮(如過乾,要少潤一點水),瘦肉剁成細餡,加蔥花細薑末,入鹽,把肉餡包在豆腐皮內,成一捲,用刀剁成寸許長的小段,下油鍋炸得餡熟皮酥,即可撈齣。油溫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糊。這菜嚼起來發脆響,形略似鈴,故名響鈴。做法其實並不復雜。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摺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醬油鼕菇湯煮,豆皮層中有汁,甚美。北京東安市場拐角處解放前有一傢肉店寶華春,兼賣南味熟肉,賣一種酒菜:豆腐皮切細條,在醬肉湯中煮透,撈齣,晾至微乾,很好吃,不貴。現在寶華春已經沒有瞭。豆腐皮可做湯。燉酥腰(豬腰燉湯)裏放一點豆腐皮,則湯色雪白。


前言/序言



《人間煙火:尋常歲月裏的滋味與況味》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尋常歲月裏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之處的書。它不標榜宏大的敘事,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節,隻是靜靜地,用一顆敏感的心去捕捉那些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以及隱藏在日常生活錶象下的深邃意蘊。 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它並非要講述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也沒有試圖解答那些哲學層麵深不可測的命題。相反,它更像是一場溫和的邀請,邀請你放慢腳步,重新審視那些你以為早已熟悉,實則蘊藏無限風景的尋常時刻。這裏的文字,沒有冗餘的辭藻,沒有刻意的雕琢,它們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自然流淌,卻能洗滌心靈的塵埃,帶來一份久違的寜靜與舒暢。 書中的每一章節,都如同在精心布置的茶席,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小品。它們可能是一段關於童年記憶的片段,可能是一次偶然的遇見,可能是一種食材的獨特風味,也可能是一種久違的鄉愁。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這些零散的元素串聯起來,構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你會在閱讀中,仿佛看到那個在陽光下玩耍的孩童,聽到鄰裏間熟悉的叫賣聲,聞到炊煙裊裊升起的飯菜香,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 比如,書中可能描繪瞭一位老人,在日落時分,靜靜地坐在傢門口,手中把玩著一把老舊的蒲扇。他的眼神裏沒有太多波瀾,卻有著歲月的沉澱,那是經曆過風雨洗禮後的平靜與從容。作者不會去刻意渲染老人的孤獨,也不會去煽情地描繪他的滄桑,而是將焦點放在那些微小的動作上:蒲扇輕搖的節奏,光影在他臉頰投下的斑駁,遠處孩童的嬉鬧聲與他此刻的寜靜形成一種奇妙的對比。這些細節,構成瞭對“活在當下”最生動的詮釋,讓我們體會到,即使在最平凡的時刻,生命也自有其動人的光彩。 再比如,書中可能還會記錄一次關於食物的尋常體驗。或許是街角一傢不起眼的小店,販賣著某種已經不多見的傳統小吃。作者不會去堆砌華麗的贊美,而是細緻地描述製作的過程,從食材的選擇,到火候的把握,再到齣爐時的那一抹誘人的色澤和香氣。品嘗時的那一瞬間,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對一種傳承瞭多年的技藝的緻敬,是對那些用心生活的人們的尊重。作者會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這樣的味道能夠穿越時光,觸動人心?答案或許就在於那份實在,那份堅持,以及那份對生活最本真的熱愛。 這本書,也在不經意間觸及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可能描繪瞭父母與子女之間,那種不善言辭卻深沉如海的愛。或許是母親在深夜為加班晚歸的兒子準備的宵夜,那宵夜裏不僅僅有食物的溫暖,更有無言的關懷與牽掛。或許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看似嚴厲的背後,隱藏著多少默默的付齣與期盼。這些描寫,不會落入俗套的煽情,而是通過具體的場景和對話,展現齣親情的質樸與厚重,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親密關係,並從中汲取力量。 書中同樣可能包含對友誼的細膩描摹。一群老友,在某個尋常的午後,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無拘無束。他們可能談論著工作上的煩惱,生活中的趣事,也可能隻是靜靜地分享彼此的近況。沒有虛僞的客套,沒有刻意的迎閤,隻有真誠的傾聽與迴應。作者會捕捉到他們眼神中的默契,話語間的隨意,以及那種在彼此麵前可以卸下所有僞裝的自在。這種純粹的友誼,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著我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陪伴,是何等值得珍惜。 甚至,這本書也會關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風物。一片落葉,一朵小花,一場雨,一陣風,在作者的筆下,都可能成為觸發靈感的源泉。它不會去歌頌自然有多麼宏偉壯麗,而是關注自然在最尋常的狀態下,所展現齣的生命力與美感。或許是雨後泥土散發齣的清新氣息,或許是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落的斑駁光影,又或許是早晨露珠在草葉上晶瑩剔透的閃耀。這些細微的觀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原來自然的美,無處不在,隻在於你是否有一顆願意去感受的心。 《人間煙火:尋常歲月裏的滋味與況味》,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人生的旅途中,輕輕地拍拍你的肩膀,告訴你:不必追逐那些遙不可及的星辰,真正的幸福與意義,就蘊藏在你觸手可及的每一個平凡日子裏。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勵誌書,也不是一本指導你如何解決所有人生難題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你感到疲憊、迷茫,或者隻是想要片刻休憩時,遞上一杯熱茶,陪你靜靜地坐著,分享那些最真實、最溫暖的情感。 閱讀這本書,你不會找到那些驚世駭俗的見解,也不會看到那些為瞭吸引眼球而刻意設計的橋段。它所呈現的,是真實的生活,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體會到的喜怒哀樂,是隱藏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背後的,人生的百味。它告訴你,無論生活如何變遷,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那些關於愛,關於情,關於生活本身的滋味,永遠都不會過時。 當你讀完這本書,或許你會發現,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發生瞭一些微妙的改變。你會開始留意身邊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美好,你會更加珍惜與傢人朋友共度的時光,你也會在最平凡的日子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滿足。這本書,不求讓你頓悟人生,隻希望能在你心底埋下一顆種子,讓你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夠用更溫和、更包容的目光,去品味人生的種種滋味,去感受人間煙火的溫暖與況味。它是一場關於“看見”的旅程,看見生活本身的美,看見普通人身上閃耀的光輝,看見那些平凡日子裏,最動人的風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光陰的故事集》,給我的感覺非常獨特,它像是一麵高清的鏡子,清晰地映照齣我們自身被時間磨損的棱角,但又用一種極其溫和的方式打磨它們。我欣賞作者對“缺憾美”的理解和錶達。他從不迴避生活中的不如意,那些小小的遺憾、錯失的機會、未能實現的夢想,都被坦誠地擺在那裏。但奇妙的是,正是這些“不完美”,構築瞭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實感。書中有些篇章讀起來,會讓你猛然驚覺,原來自己也曾那樣笨拙地愛過,那樣熱烈地痛過。它不像一本說教的書,它更像是一個過來人拍著你的肩膀說:“沒事,我們都這樣走過來的。”讀完後,你會覺得與自己的過去達成瞭某種和解,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多瞭一份從容不迫的接受。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尋常日子裏的詩》,那就是“熨帖”。我通常看書會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分析結構和修辭,但麵對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完全失去瞭那種“審視”的欲望,隻想純粹地沉浸和感受。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如同涓涓細流,時而平靜地流淌過記憶的河床,時而因為觸碰到一塊鵝卵石而泛起溫柔的漣漪。他對“慢”的推崇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實到瞭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對話之中。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閑聊、一次不緊不慢的散步、一場等待日落的靜默,纔是構築幸福的基石。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效率”這個詞的含義,它提醒我,有些東西,隻有慢下來,纔能真正被捕獲、被珍藏。讀罷,我甚至想把手機靜音,去廚房煮一壺水,靜靜地看它沸騰起來。

評分

老實說,我起初拿到這本《歲月靜好錄》時,並沒有抱太大期待,總覺得這類題材容易流於錶麵,矯揉造作。可我錯瞭,大錯特錯。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的“不刻意”。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它隻是安靜地記錄,像一位老友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他觀察到的世間百態。特彆是書中對於“等待”的描繪,那種帶著耐心和希望的停頓,被寫得如此真實可感。我仿佛看到瞭窗外細雨綿綿,聽到瞭屋內老式掛鍾滴答作響的聲音。作者的語言是剋製的,但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卻極其飽滿,像陳年的老酒,初嘗平淡,迴味悠長。它不是讓你大哭大笑的書,而是讓你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眼眶濕潤,然後釋然一笑的書。它教會我,真正的充實,往往藏在那些看似空無一物的縫隙裏。

評分

這本《人間煙火氣》的書真是讓我放下瞭手中的一切,沉浸其中。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用最柔軟的絲綢描摹日常,每一個細節都帶著光,帶著溫度。我尤其喜歡他對生活中小人物的刻畫,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間,經過他的點化,竟擁有瞭直抵人心的力量。比如對一碗麵條的描寫,那種熱氣騰騰的香氣仿佛能穿透紙頁,直達鼻尖,讓人瞬間聯想到自己記憶中最溫暖的那些時刻。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溫柔的拜訪,拜訪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美好。讀完後,我感覺整個人都被熨帖過,對周遭的瑣碎也多瞭一份理解和慈悲。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最尋常的日子過齣詩意,讓“活著”本身成為一件值得慶祝的事。閱讀的過程是緩慢而享受的,我常常忍不住停下來,迴味那幾句話,想象那個場景,久久不能釋懷。

評分

我最近讀的這本《煙火人間誌》簡直是治愈係的頂配。我嚮來是個焦慮感很強的人,看書都傾嚮於找點刺激和反思,但這本書卻提供瞭一個截然不同的齣口。它的文字就像是夏日午後的一陣涼風,不疾不徐,帶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對“物”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他寫一把舊椅子,寫一盞昏黃的燈,寫一套缺瞭一角的茶具,都能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和曆史的重量。這種對物件的珍視,投射到對人事物的態度上,便是深刻的包容和珍惜。每次翻開它,都像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斷捨離”,把那些無謂的紛擾都留在門外,隻帶著一顆清明的心去感受此刻的簡單與美好。強烈推薦給所有被現代生活節奏壓得喘不過氣的朋友們。

評分

汪曾祺的散文選集,書做的挺漂亮,京東圖書購書好

評分

還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京東自營,值得信賴

評分

???????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小文章都和吃食有關,帶有動人鄉土氣息。挺好玩的。休閑看。價錢不低。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