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级微观经济学》取材于田国强教授在美国得州A&M;大学经济学系20多年讲授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英文讲义,用了近10年时间反复修改,增加近一倍内容而成,囊括了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基本直至前沿的几乎所有典型主题,是作者过去30多年学习、思考、研究和讲授微观经济理论的集成之作。
本书的特色在于加入中国元素,它既严谨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基准理论和前沿的微观理论,只要有可能,都给出了准确的定义和严格的证明,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化改革及国家治理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各种经济理论的内涵思想,体现了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有机结合。
本书除了供经济学博士微观经济学系统教学和前沿专题教学外,也可作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和重要参考书,也是任何想了解微观经济学发展和动态的经济学家及其政策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田国强,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美国得州A&M;大学经济系AlfredF.Chalk讲席教授。首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理论、机制设计、拍卖理论、匹配理论、数理经济学、中国经济等。在包括《经济研究评论》、《博弈与经济行为》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包括在《经济研究》上发文十多篇。著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获第16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精彩书评
目前愈来愈多的人感到需要补上理论经济学这一课,以免被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误导和对社会经济态势作出误判。在我看来,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田国强教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是一本zui值得推荐的高级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的zui大优势在于:一方面,它避免了许多国内经济学教材忽视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学重大发展的缺点,从现代经济学的基准理论到zui前沿的观点都给出了准确的界定和严格的证明;另一方面,它又避免了绝大多数引进教材缺乏中国元素的缺点,能够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实际,阐明各种经济理论的内涵思想。即使对于理解书中高深的数理模型和复杂的数学推导有困难的读者,仅仅从作者对经济学理念和经济学方法的系统深刻阐述得到启示,也会感到受益匪浅。
——吴敬琏
田国强教授在美国执教经济学近30年,在中国推动经济学教育改革10余年。本书是他在中美两国学习、研究、讲授微观经济理论的集成之作。它既严谨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基础和前沿理论,又结合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发展的国情。这是一本专为中国学生写的高级经济学教科书,是对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新贡献。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田国强教授将他近三十年来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内研究与教学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心得倾注于这部力作,填补了国内高水平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空白。其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像Mas-Colell-Whinston-Green的教科书一样,成为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标准教科书或参考书。尤其应该提到的是,田国强教授对于现代经济学的科学和客观的阐述,充分展示了一个经济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所有人一读。
——周林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仍然全面落后于国际前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的实践结合远远不够。田国强倾力写作的这本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全面而系统,既覆盖了微观经济学前沿的重要主题,又结合中国经济的实践,努力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本书出得及时,值得大力推荐!
——蔡洪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这是一本讲授微观经济学的高级教程。它涵盖的内容非常系统和前沿,而且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真实经济世界的精彩解析,chaoyue了之前同类的教科书。它是华人经济学家田国强教授几十年课堂生涯的倾心之作。
——张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与核心组成部分。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田国强教授根据自己在中美高校30多年教学、研究及学术管理的经验与心得写成的《高级微观经济学》一书,涵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以及重要前沿研究。本书框架恢宏、体系完备、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作者在介绍经济学基本思想、概念与理论时,总是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实例加以解释说明,使教材在确保严谨科学的同时,又显得深入浅出,颇具可读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经常结合中国经济的历史现实,从中国视角探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适用性以及如何用于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我相信,这些鲜明特色与优点,将使本书成为zui适合中国学生和青年学者使用的经典教材与必备参考书。
——洪永淼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美国康奈尔大学Ernest S. Liu经济学与国际研究讲席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田国强教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乃集其多年教学与科研之大成。本书内容安排合理、既深且广。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也能增进对其适用范围之认识。本书就如何修正这些理论以切合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之研究具有独到见解,令人信服。研读本书,你将直达经济学研究之前沿。
——谢丹阳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田国强教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教科书与参考书。本书内容广泛,既覆盖了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又引入了zui前沿的主题。重要的定理(结果)既有直观的解释,又有严谨的证明。例子与习题有益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本书的特点是既与国际前沿的微观理论接轨,又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是一部中国学生与学者学习和应用微观经济理论不可缺少的读物。我强烈推荐此书。
——白聚山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田国强教授是国内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田教授的《高级微观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融入了中国的经济思想,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微观经济学教材。掌握好微观经济学理论,是作出优秀实证经验研究(empirical work)的必要条件。这本书也是中国经济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张俊森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系主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过去三十余年,田国强教授一直致力于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教育和推广,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本教材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全书渗透了他数十年来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心血,既有从基本概念到研究前沿的理论全面介绍,又做到了与中国现实、学术及思想相结合,是一本极具特色的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也是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尤其是微观实证研究学者的重要参考书。极力推荐!
——甘犁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得州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目录
第零部分 预备知识与方法
第1章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 /3
第2章 数学预备知识及其方法 /57
第一部分 个体决策制定
第3章 消费者理论 /147
第4章 生产者理论 /217
第5章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 /252
第二部分 博弈论与市场理论
第6章 博弈论 /299
第7章 重复博弈和声誉机制 /352
第8章 合作博弈 /399
第9章 市场理论 /426
第三部分 一般均衡理论与社会福利
第10章 竞争均衡的实证理论 /479
第11章 竞争均衡的规范理论 /542
第12章 经济核、公正配置及社会选择理论 /580
第13章 不确定性下的一般均衡理论 /614
第四部分 外部性和公共品
第14章 外部性 /655
第15章 公共品 /687
第五部分 机制设计理论
第16章 委托—代理理论:隐藏信息 /721
第17章 委托—代理理论:道德风险 /778
第18章 完全信息下的一般机制设计 /831
第19章 不完全信息下的一般机制设计 /907
第20章 动态机制设计 /941
第六部分 市场设计
第21章 拍卖理论 /975
第22章 匹配理论 /1056
经济学前沿探索与实践: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精选 本套精选图书集合,旨在为对经济学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工具,以及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挑战与拓展。本套书系聚焦于构建严谨的理论模型、掌握前沿的实证方法,并理解人类决策的复杂性,适合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希望拓宽研究边界的专业人士阅读。 --- 第一册:现代宏观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本书简介: 本卷深入剖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它不再满足于仅介绍凯恩斯主义或古典主义的静态描述,而是着眼于跨期优化、理性预期和随机冲击下的经济体动态演化。全书结构严谨,从微观基础(Microfoundations)出发,逐步构建出包含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异质性代理人模型。 核心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跨期优化与动态规划: 详细讲解了拉格朗日函数、动态规划原理(如贝尔曼方程)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特别是生命周期消费与储蓄决策的动态优化路径。 理性预期与信息结构: 深入探讨了理性预期如何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以及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信息在宏观环境中的作用。 基本新古典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 RBC): 以RBC模型为起点,展示技术冲击如何驱动经济波动,并详细推导了包含劳动供给与技术进步的基准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要素: 引入名义粘性(如价格调整成本、工资刚性)和实际粘性(如要素替代弹性),构建了包含粘性价格和粘性工资的DSGE模型,用以解释短期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模型校准、求解与政策分析 模型求解技术: 介绍了求解高阶非线性DSGE模型的主要方法,包括一阶线性化、二阶线性化(利用泰勒展开)以及通过“值函数迭代”等方法进行非线性求解的数值技术。 参数校准与估计: 阐述了如何利用历史数据,通过矩估计(Method of Moments)或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来校准模型的结构参数和冲击的波动性。 货币与财政政策分析: 展示了如何利用构建好的模型,模拟中央银行实施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对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以及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特别关注了零利率下限(ZLB)情景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效果。 异质性代理人(HANK/Aiyagari模型): 介绍了超越代表性代理人假设的必要性,探讨了异质性储蓄偏好、收入不平等对宏观调控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本书强调数学工具的严谨性,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动态优化基础,目标是使读者能够独立构建、求解并利用现代宏观模型进行前沿研究。 --- 第二册:计量经济学前沿:因果推断与大数据方法 本书简介: 本卷聚焦于经济学研究中最核心的挑战之一:如何从观测数据中可靠地识别和量化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计量经济学的经典工具,并大幅引入了近二十年来在因果推断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方法,特别是那些能够有效处理遗漏变量偏差、内生性问题和大数据结构的新技术。 核心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计量基础与内生性解决 回顾与深化: 简要回顾了OLS估计的局限性(如违反高斯-马尔可夫假设),并深入分析了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对估计效率和推断可靠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稳健标准误和广义最小二乘(GLS)方法。 工具变量(IV)方法精讲: 详细阐述了工具变量法的原理,重点分析了“弱工具变量”的危害,并介绍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及其在高维情境下的扩展。 面板数据模型的因果识别: 深入探讨了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模型的选择标准,以及如何利用“差中差”(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框架来识别特定政策干预的平均处理效应(ATE),特别关注平行趋势假设的检验。 第二部分:现代因果推断与非参方法 断点回归(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 详细介绍了清晰断点(Sharp RDD)和模糊断点(Fuzzy RDD)的设计,强调了局部平均处理效应(LATE)的估计及其在政策评估中的重要性。 匹配方法与倾向得分: 阐述了如何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来模拟随机对照试验的环境,并对比了内核匹配、最近邻匹配等不同方法的优劣。 双重差分(DDD)与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重点介绍了合成控制法在评估单个重大干预事件(如州级法规变动)对特定单元影响时的应用,这超越了传统DiD对“对照组”的依赖。 处理效应的异质性分析(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s): 引入了分位数回归和条件平均处理效应(CATE)估计方法,以探究政策效果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化表现。 第三部分:大数据与高维计量 时间序列与高频数据: 探讨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及其结构化扩展(SVAR),用于分析多个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高频数据在市场微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高维模型与正则化: 介绍了在存在大量潜在解释变量时,如何使用Lasso、Ridge等正则化技术进行变量选择和风险控制,以构建更具解释力的预测模型。 本书致力于提升读者的实证技能,使读者能够批判性地评估现有文献中的因果索赔,并设计出具有高内部效度的实证研究。 --- 第三册:行为经济学:超越理性人假设的决策科学 本书简介: 本卷是对传统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假设的系统性挑战与拓展。它综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的最新发现,旨在构建更符合人类实际观察到的决策模式的理论框架。本书探讨了有限理性、偏好形成、情绪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效用最大化路径。 核心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与认知偏差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详细解析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特别是关于“参考点依赖”、“损失厌恶”和“概率加权”的非线性处理,解释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下的非理性选择。 有限理性与启发式(Heuristics): 介绍“认知捷径”在信息过载环境中的作用,分析了可得性启发、锚定效应等常见认知偏差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决策和日常消费。 时间偏好与动态不一致性: 探讨了双曲线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模型,解释了人们为何会出现“计划-行动”不一致的现象(如拖延症、无法坚持储蓄计划)。 禀赋效应与损失厌恶的量化: 通过实验经济学证据,量化了损失对效用的负面影响强度,并讨论了其在资产定价中的潜在含义。 第二部分:社会偏好与决策环境 利他主义与公平偏好: 引入了基于平等主义、互惠性(Reciprocity)和慷慨度的社会偏好模型,分析了在公共物品博弈、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中,经济主体如何考虑他人的福利。 社会规范与模仿: 探讨了社会影响、从众行为(Bandwagon Effect)以及网络外部性如何塑造个体的偏好和市场均衡。 框架效应与选择架构: 分析了决策选项的呈现方式(即“选择架构”)如何系统性地影响选择结果,并介绍了助推(Nudge)理论在公共政策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第三部分:实验经济学与实证检验 实验设计原理: 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执行和分析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以严格区分理论预测与实际行为。 神经经济学基础: 简要介绍了利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对决策过程中的奖励系统、损失规避和冲动控制进行神经生物学解释的研究进展。 应用领域: 展示行为经济学原理在金融市场异象(如过度交易)、健康决策、储蓄行为和市场失灵干预中的应用案例。 本套丛书共同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经济学学习体验,从构建精确的宏观预测工具,到掌握识别因果的实证利剑,再到理解影响经济主体的深层心理动机,构建一个全面而现代的经济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