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即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森林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生命世界,是一座无尽的知识宝库。为了使人们很好地认知森林、感恩森林、回报森林和奉献森林,普及森林科普知识是基础和前提,也尤为必要。《走进森林》立足森林科学常识,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从实际需要出发,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以深入浅出的形式,阐述了森林的相关概念、森林植被分布与生态系统的特点、森林资源与森林变迁的概况、森林的功能及与人类的关系、植树造林、城市森林和花卉等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一本内容比较全面的森林科普书籍。《走进森林》的出版发行,对于普及全社会对森林的认识,促进人们关注森林、热爱森林、培育森林和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崇尚绿色生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感悟和意识,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着手,为加快生态建设,同筑宜居家园,共建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王冬米,男,1965年7月出生,浙江省台州市人。高级工程师,浙江农业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专业,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浙江省台州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任中国林学会华东林业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生态学会理事、林学会理事、花卉协会理事,政协台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农技推广基金会常务理事、林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森林培训、经营和营造林管理等工作,主要承担了台州市宜林荒山绿化、平原绿化、烟花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森林抚育经营、森林系列创建、兴林富民和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山地小水果高效栽培技术、沿海防护林树种选育与优化配置技术、针叶林阔叶化改造集成技术、退耕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经济林生态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模式、落羽杉属和棕榈科植物引种与配套造林技术、优质阔叶林培育集成技术、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等30多项林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和推广,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兴林奖17项,其中,一等奖3项;台州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1部,其中,主编5部。荣获全国林业先进工作者(省级劳模)、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营造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入选台州市第五、第六、第七届拔尖人才。
一、森林知多少
(一)森林的概念及其分类
1.森林的概念
2.森林的分类
(二)森林植物
1.植物的概念
2.植物的分类
3.国内外植物资源概况
(三)森林动物
1.什么是森林动物
2.森林动物资源及其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四)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
1.什么是植被
2.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3.国内外森林植被分布概况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5.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6.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意义
(五)森林资源
1.森林资源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2.国内外森林资源概况
(六)森林的变迁
1.全球森林的变迁
2.中国森林的变迁
二、森林的功能
(一)森林的生态功能
1.森林是氧气的制造厂、二氧化碳的储存库
2.森林是大自然的空调器
3.森林是水土保持的卫士和特殊的蓄水库
4.森林是改良土壤的排头兵
5.森林是自然界的防疫员
6.森林是抗污染的宪兵
7.森林是优良的吸尘器
8.森林是天然的隔音板
9.森林是防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
10.森林是农作物的“保姆”
11.森林是大自然的氧吧
三、植树造林和城市森林建设
四、植物和森林之最
五、神奇的植物荟萃
六、现象探秘
七、常见植物辨识
八、花卉知识拾零
九、森林保护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谦卑感。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在自然界中是多么渺小和短暂。作者通过对地质时间尺度的偶尔提及,将森林的生命周期与人类的短暂一生进行对比,这种视角上的拉伸,极具震撼力。它不是那种贩卖“诗意田园”的肤浅读物,它的基调是严肃的、甚至是略带悲悯的,因为它深知自然之美是脆弱的,且随时可能被打破。我特别喜欢那种描写光线在不同天气下对森林色彩饱和度的影响的段落,那种对色彩细微差别的捕捉,显示出作者长年累月对同一地点的深入观察。这种日复一日的陪伴和记录,赋予了文字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感和真诚度。读完之后,我似乎对“存在”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那种根植于大地、与时间共舞的生命形态,才是最值得我们去敬畏和学习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微有点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自然现象的基础认知,否则可能会觉得内容有些晦涩难懂。作者似乎不太在意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他更倾向于使用精准而略带学术色彩的词汇来描摹他所见到的事物。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不同季节林地底层植被更替的细节,那段文字的专业性让我查阅了好几次资料来辅助理解,但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它打破了我对“森林”的刻板印象——不再只是高大笔直的树干,而是包含了无数看不见的、默默运作的生命机制。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度挖掘,它将你从一个旁观者拉入到参与者的角色中,让你去体会那些在人类活动范围之外,所发生的宏大而又寂静的生命戏剧。这是一种非常智性且充满探索欲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却又暗含精妙的逻辑,它不像传统散文那样有明确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感官体验的碎片集合,但读完后却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精神版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生态系统时,那种毫不说教的叙事方式。它不是在宣扬环保理念,而是在展示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例如,对真菌如何分解落叶,以及这些分解物如何滋养下一代植物的描述,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微观尺度的史诗。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打磨,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它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克制的,但在这种克制之下,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有时候,作者会突然抛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观察,比如关于“腐朽与新生”的辩证关系,让人不得不深思。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读、进行二次构建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回味空间。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对声音景观的捕捉。他对于森林中声音的描述,简直就是一场听觉的盛宴。不仅仅是鸟鸣虫叫,还有风掠过松针时的“嘶嘶”声,树皮开裂的微弱“咔嗒”声,甚至是泥土吸收水分时发出的“咕嘟”声,都被他精准地记录了下来。这些声音的排列组合,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有节奏感的自然声场。我甚至感觉自己不需要眼睛去看,光靠文字描述就能在大脑中重构出那个环境的声波图。这种对非视觉感官的强调,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沉浸感。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它时而舒缓如潺潺流水,时而又因突发的自然事件(比如一场短暂的雷阵雨)而变得急促有力,这种动态的节奏变化,完美模拟了自然界本身的不确定性与规律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细腻入微的自然观察世界。作者对于光影在树叶间的流转,那种微妙的变化,描摹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闻到清晨湿润泥土的气息,感受到阳光穿过密集的枝桠洒落下来的斑驳光点。书中对不同树木的习性、它们的生长姿态,甚至是对某种苔藓的生长纹理,都倾注了极大的耐心和热忱。这种对微小事物的专注,让原本平淡无奇的自然景象,焕发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博物学家写下的私人札记,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敬畏与热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去回忆那些文字描绘的画面,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亲身站在那片林地里,与周遭的一切和谐共存。它教会了我如何“慢”下来,如何用更具同理心和好奇心的目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那种宁静而深邃的文字力量,远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