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导论 第一章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 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 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 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 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第二章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一节 发展阶段与国家安全观的多样性 第二节 以外部威胁界定安全的美式国家安全战略 第三节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四节 美式安全观与发展型安全能融合吗 第五节 发展型安全与亚洲新安全观 第三章 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周边 第一节 “周边”概念的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导论 第一章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 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 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 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 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第二章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一节 发展阶段与国家安全观的多样性 第二节 以外部威胁界定安全的美式国家安全战略 第三节 作为大战略的发展型安全 第四节 美式安全观与发展型安全能融合吗 第五节 发展型安全与亚洲新安全观 第三章 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周边 第一节 “周边”概念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大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民族复兴
  • 抗战时期
  • 国际关系
  • 国家安全
  • 外交战略
  • 海洋战略
  • 南海问题
  • 中美关系
  • 东盟
  • 地缘政治
  • 发展型安全
  • 亚洲安全观
  • 中国崛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9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39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导论 第一章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寻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崛起的双重特征 第二节 为什么人均GDP是重要的 第三节 中国贫穷与“百年屈辱” 第四节 东亚发展与中国的增长 第五节 对东亚(中国)崛起的国际问题研究 第六节 重新理解外部(周边)环境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以抗战时期的知识界为中心,首次对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做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包括“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经济建设与民族复兴”“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等部分。

作者简介

  郑大华,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政府参事,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国际学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般课题、特别委托课题、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课题和重大、重点课题,国家民委重大委托课题、重大课题以及湖南省重大委托课题15项,出版著作16种,译著5种(含合译),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获部省级成果特别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著作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

上册: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章节结构
三 几个关键词的说明

第一章 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
(一)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口号
(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想
(三)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主张
二 五四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
(一)李大钊的“青春中华之创造”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
(二)孙中山的“大中华民族”和“要恢复民族地位”必先“恢复民族精神”的思想
(三)“东方文化派”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
三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一)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二)费希特民族复兴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其影响
(三)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对民族复兴思潮形成的推动
(四)知识界关于民族复兴问题的讨论
四 “七七”后:民族复兴思潮的高涨
(一)“抗战建国”与民族复兴
(二)“民族复兴节”的设立和纪念
(三)中国共产党有限度地使用“民族复兴”的话语

第二章 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
一 为什么要实行民主政治
(一)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救亡图存
(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三)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认同
(四)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民族复兴
二 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民主还是独裁
(一)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二)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三)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四)国难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选择
三 宪政运动的兴起与宪法的制定
(一)“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
(二)“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三)“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四)战后围绕制定宪法的斗争

第三章 发展经济与民族复兴
一 民族复兴必须发展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二)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三)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发展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二 发展经济的道路选择
(一)“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二)批评“以农立国”论
(三)反驳“以工立国”论
(四)其他主张的提出及争论
三 发展经济的制度选择
(一)“九一八”后“苏俄热”的兴起
(二)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四)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下)

第四章 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
一 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学术创作是民族复兴之基础
(二)“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
二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
(一)“整理国故”以及学术界的反思
(二)“九一八”后的“国故整理”
(三)“七七”后的“国故整理”
三 “学术中国化”和“文艺的民族形式”
(一)“学术中国化”的提出
(二)“学术中国化”的成果
(三)“学术中国化”的评价
(四)“文艺的民族形式”及其讨论

第五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 复兴民族文化的必要与可能
(一)复兴民族文化以实现民族复兴
(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复兴的质素和能力
(四)西方文化的“没落”与中国文化复兴
二 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一)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认同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
(四)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选择
三 现代新儒家复兴民族文化的努力
(一)批判西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阐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三)探索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结语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的启迪
一 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的复兴,而是包括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 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中华民族的浴火新生或再生
三 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将民族复兴等同于文化复兴
四 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国的大联合、大团结

附录一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民族复兴文章目录(1931-1945)
人名索引
书成后记

下册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三)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对民族复兴思潮形成的推动
  孙中山逝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演讲中提出的“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民族复兴思想,尤其是以孙中山思想正统的继承者和阐发者自居的戴季陶,在这方面起的作用尤大。1925年夏,亦即孙中山去世不久,戴季陶出版《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书,极力强调文化自信力的恢复发扬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三民主义之原始的目的,在于恢复民族的自信力。因为民族的自信力不能恢复,则此弱而且大之古文化民族,其老衰病不可救,一切新活动,俱无从生,即发生亦不脱病理的状态,不能救民族的危亡。”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定18条国庆纪念口号,其中第二条即为“庆祝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把扫除北洋军阀统治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1929年,国民党上海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制定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两周年纪念大会标语,其中一条为“南京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纪念地”,同时,为了增强南京建都的合法性,以杜绝“北平建都说”,国民党中宣部还别出心裁地拟定了“北平是千余年来中华民族衰落的中心场”的宣传标语。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同时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对宣传民族复兴思想更为主动积极,尤其是蒋介石,可以说是不遗余力。1932年4月11日,他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公开发表了题为“复兴中国之道”的演讲,初步阐述了他的民族复兴思想,随后他又发表了《复兴民族之要道》(1934年2月5日)、《复兴民族之根本要务——教养卫之要义》(1934年2月12日)、《东亚大势与中国复兴之道》(1934年3月5日)、《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上)》(1934年7月13日)、《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中)》(1934年7月20日)、《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下)》(1934年7月24日)、《四川应作复兴民族之根据地》(1935年3月4日)、《全滇民众应负起复兴民族之责》(1935年5月12日)、《建设新云南与复兴民族》(1935年5月13日)、《为学做人与复兴民族之要道》(1935年5月19日)《御侮与复兴之基本要道》(1936年1月24日)、《民族复兴之路》(1936年5月25日)、《复兴中华》(1936年9月9月)等一系列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演讲,就他的民族复兴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1934年,蒋介石又出版了《复兴民族之要道》一书,收录了他1932年至1934年发表的有关民族复兴的10篇言论。同年,还出版了他对庐山军官训练团的讲话稿《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概而言之,蒋介石的民族复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并非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外交战略或国际安全格局的著作。该书的焦点集中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深入剖析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中涌现出的关于民族复兴的各种思潮。 本书核心聚焦:抗战时期的知识界与民族复兴思潮 本书旨在通过对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知识精英思想脉络的梳理与探究,揭示在国家危亡之际,知识界如何思考中国的出路与未来,并形成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后世的民族复兴理念。它不是一部当代政策分析报告,而是对历史思想史的细致考察。 研究的切入点与方法论 该研究将“抗战时期知识界”视为核心考察对象,这包括了活跃在文化界、教育界、思想界、政论界的各派知识分子。研究方法侧重于文献分析、思想史梳理以及对特定历史背景下思潮演变的考察。 对“民族复兴”的时代性理解 在抗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民族复兴”的议题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和现实关怀。本书将探讨当时知识界如何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界定和构建“复兴”的内涵: 1. 政治层面的反思与构建: 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旧有政治体制的弊端?在抵抗外侮的同时,他们对未来中国的政治形态(如民主、集权、共和等)有何构想? 2. 文化与思想的重塑: 在“救亡图存”的号召下,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潮的关系?如何建构一种能够凝聚民族精神、支撑国家重建的思想基础? 3. 社会经济的愿景: 知识界对战后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制度的设想,特别是关于土地问题、工业化、民众教育等方面,构成了复兴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时期知识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抗战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时期,知识界内部思想光谱极为复杂。本书将力求展现这种多元性: 不同派系间的对话与张力: 研究不同政治立场(如国民党主导、共产党领导、无党派独立知识分子)的知识群体,在民族大义下的联合与思想上的分歧。 思潮的流变: 考察在战争进程的推进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如何随着前线战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调整和深化的。 对历史遗产的评估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言论,更在于评估这些思潮对后续中国历史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要决策所产生的潜在线索和影响。探究这些在民族危亡时刻孕育出的思想火花,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走向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所不包含的内容范围界定 基于书名和章节结构(尽管该书的实际章节结构被您提供的文字覆盖,但基于书名核心主题),可以明确排除以下当代热点议题的深入分析: 当代地缘政治与外交战略: 本书不涉及南海争端、中美关系、印太战略、美国亚太安全模式的评估,以及中国如何布局“周边”外交或进行海外利益拓展的当代战略分析。 当代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 本书不包含对人均GDP、东亚发展模式、发展型安全概念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应用,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当代国际秩序转型讨论: 书中不会出现关于当前全球经济秩序转型、中国如何重塑国际体系的论述。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是一部专注于特定历史阶段(抗战)的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的学术专著,旨在挖掘和分析当时知识界对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与复兴的思想探索,具有深厚的历史学和思想史研究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安全模式的梳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它没有简单地将美国的战略视为一个僵化的、不可改变的实体,而是将其解构成一个可分析的“雁形安全模式”,并探讨了这一模式在当前地区权力转移过程中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种批判性的解构,为理解中美关系以及地区秩序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我尤其欣赏作者试图“超越地缘政治迷思”的努力。在地缘政治讨论常常陷入宿命论和零和博弈思维的今天,这本书提醒我们,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远比单纯的地理位置复杂得多,它与国内的战略选择、经济韧性以及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塑造能力息息相关。这种视野的拓展,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从区域冲突的泥潭中拔高,上升到了对国际体系转型层面的宏大叙事。

评分

这部研究的学术严谨性体现在其对多个维度交叉分析的努力上。它巧妙地将宏观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如对人均GDP重要性的探讨)与具体的安全政策分析(如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指标评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解释力。尤其是对“百年屈辱”这类历史叙事的现代解读,试图将其与经济发展的逻辑联系起来,显示了作者试图在历史、经济与安全之间架设桥梁的雄心。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全书的论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实的紧迫性。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既有观点,而是尝试用一套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去重新审视中国崛起这一复杂现象,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战略思维的读者而言,都是一份宝贵的智力资源。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周边”概念演变的剖析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邻近,更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外交实践和战略认知的集合体。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理解和塑造其“周边环境”的。这种对核心概念的细致考辨,使得后面对具体议题如南海问题的讨论,有了更坚实的概念基础。读到关于“周边外交”如何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确立而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国家在体量扩大后,其战略思维如何随之发生微妙的质变。这种从理念到实践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分析链条。特别是在探讨如何“以海制陆”或“以陆制海”的海洋战略时,作者所展现出的对国际法和地缘政治的精湛掌握,使得原本喧嚣的议题,被置于一个更为冷静和学术的框架下审视,这对于希望理解中国海洋战略复杂性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

作为一套上下册的巨著,其体系的完整性是值得称道的。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中国“海外利益拓展”的论述。这不再仅仅是经济部门的对外贸易数据,而是被提升到了国家大战略的高度,与政治目标、国际地位的维护紧密相连。这种将经济工具上升为战略工具的分析视角,揭示了当代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维度——即如何通过管理和维护日益增长的海外经济联系,来反塑乃至主导国际秩序的演化。作者对“维护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秩序”的强调,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全球化红利的维护意愿,这与当前一些逆全球化的思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完这部分,我对中国未来对外经济战略的内涵,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一个涉及风险管理、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参与的复杂过程。

评分

这部著作的篇幅之宏大,内容之详实,让人读来颇感震撼。它似乎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简单梳理,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观的、贯穿历史脉络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崛起之路。特别是对“发展型安全”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我认为是全书的一大亮点。在传统的国家安全叙事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将安全与军事力量挂钩,但本书似乎在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即将经济发展本身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这种将发展与安全深度融合的分析路径,尤其是在东亚这个高度依赖经济增长的地区,显得尤为及时和深刻。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这种发展导向的安全观,与西方国家侧重于威慑和联盟的安全模式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张力与潜在的协作空间?作者在探讨周边外交时,那种务实而又富有战略眼光的论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纯粹民族主义的理性思考,这在当前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无疑是一股清流。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这是本很棒的书,研究很有深入。

评分

京东活动给力,书都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内容,都是很不错的!

评分

???

评分

价格优惠,送货快,满意。

评分

好书,不错,有点贵哦

评分

郑大华的新著,活动买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