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现代中国: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

大学与现代中国: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宝麟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中央大学
  • 高等教育
  • 学术史
  • 政治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教育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76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35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与政治(1927-1949)》以1927年-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一段完整的校史为考论基础,呈现作为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大学师生群体,是如何有意或无意地卷入中国政治的纵横分合的,以及大学空间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国家建构、革命运动、左右党争乃至国民党内派系纷争的历史关联,力图抽丝剥茧地梳理民国时期中央大学与国家社会之间胶着而又复杂的关系网络。

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中央大学建立初期的教育体制与“后革命”氛围中的校园政治第一节 打倒“东南学阀”:国民党对东南大学的接收与改组第二节 撕教育体制的确立:大学区制与大学本部组织结构的调整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建校初期的校园政治生态第四节 止水微澜:免费运动、驱胡运动与校名风波第五节 大学院和大学区体制下的中央大学校长第六节 学生政治与学界派系之纠结:张乃燕的下台小结第二章 曲折的“中央化”进程:从朱家骅到罗家伦时期的中央大学第一节 朱家骅的上任及其革新措施第二节 选校长、等校长、打校长:中央大学校长人选悬案第三节 中央大学的解散与“整理”第四节 罗家伦的安校之道第五节 首都大学迁移与“集体记忆”:罗家伦的“大学城”计划小结第三章 中央地方财政格局与大学“再国立化”: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考察第一节 国省财政划分与江苏省教育经费来源的变化第二节 大学区体制下各级教育经费分配的矛盾第三节 大学区制废止与各方关于中央大学经费问题的博弈第四节 中央大学经费的“半国立”困境及其终结第五节 国家教育文化预算的建立与中大“再国立”小结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内迁与大后方校园生态第一节 抗战爆发与罗家伦的因应第二节 中央大学在后方的重建与课程体系第三节 “战时”与“平时”: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教育体制第四节 战时中央大学的校园生活与“战时民族主义”小结第五章 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易长”问题第一节 “经费”、“纪纲”与罗家伦的离职第二节 国民党派系政治与“学术自由”的诡论性互动:顾孟余的继任与离任第三节 从“最高领袖”到“知名学者”:蒋介石、顾毓琇和吴有训小结第六章 战后政局变动中的中央大学第一节 从重庆到南京:中央大学复员经过第二节 中央大学经济状况及其政治影响第三节 校长、学校与政局:吴有训辞职风波第四节 “学术权力”的异音:中央大学“解聘教授”事件第五节 战后学潮:内战背景与校园政治小结第七章 走向南京大学:1949年中央大学的“应变”与抉择第一节 中央大学的“应变”准备:迁或留?第二节 “从没有校长到不要校长”:校务维持委员会与“应变”第三节 “应变”期间的校园生活与政治氛围小结第八章 中央大学的国共组织及其政治活动第一节 抗战前中央大学的国民党组织的演变第二节 战时国民党中央大学直属区党部及其活动第三节 战时中央大学的三青团组织及其活动第四节 战时中共组织活动的限制第五节 战后学校国民党党团组织形态演变与中大党团组织第六节 战后中央大学的国共斗争小结第九章 南北新旧之分合:中央大学学术文化的侧面第一节 “后学衡”与“后国学”:中央大学的“旧学”形象第二节 “史学南派”:中央大学史学的变与不变第三节 理念、权势与学术隔阂小结第十章 国家与中央大学“实科”之发展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与中央大学的实科设置第二节 国防、经济建设与工程学系的兴办第三节 “建教合作”的不同模式及其实效小结结论参考文献索 引后记
《现代中国的知识摇篮: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风华与时代变迁(1927-1949)》 一部关于一所大学,一个时代的史诗 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特别是那些肩负着国家民族未来使命的学府,更是时代的瞭望塔和思想的孵化器。本书《现代中国的知识摇篮: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风华与时代变迁(1927-1949)》正是聚焦于这样一所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及其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所经历的辉煌、挑战与蜕变。本书力图透过中央大学的校史,深入解读民国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政治格局的动荡,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轨迹,以及高等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1927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而又充满活力的时期。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理想与现实碰撞、国家命运跌宕起伏的年代。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迈向统一和现代化的新篇章;但随之而来的,是复杂的政治斗争、持续的内战以及日寇的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国立最高学府之一的中央大学,其发展历程,无疑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中央大学:学术的灯塔与思想的熔炉 国立中央大学,其前身可追溯至诸多历史悠久的学堂,历经多次合并与调整,最终在1927年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校址横跨南京、重庆等地,见证了中国在战乱中坚持办学的毅力和决心。本书将详细梳理中央大学从建立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建制沿革、院系设置、学科发展,重点关注其在文、理、工、农、医、法、师范等领域的卓越成就。 在学术方面,中央大学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者和教授。本书将深入挖掘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成果,例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中央大学的教授们不仅奠定了中国相关学科的基础,更积极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将前沿的科学知识引入中国。在人文学科方面,国学大师们在古籍整理、文学批评、历史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探索,为中国现代社会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书将通过对具体学术人物、学术著作、学术思潮的分析,生动展现中央大学作为学术灯塔,引领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时代风采。 同时,中央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碰撞的熔炉。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各种政治思潮、哲学观念在此交汇融合。本书将考察中央大学在不同时期,面对党派纷争、意识形态斗争时所采取的态度和立场,以及它如何孕育和传播进步思想,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到各种改良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兴衰,中央大学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中央大学如何努力维护学术独立,如何在动荡中坚持对真理的追求。 政治风云与教育的交织 民国时期,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疏离的。中央大学作为国立大学,其命运与国家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本书将重点关注,国民政府如何对中央大学进行管理和影响,以及大学在面对国家政治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我们将考察,在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大学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师生如何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如何经历西迁的艰辛,在重庆坚持办学,为民族存亡贡献力量。 书中将详细分析,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央大学的师生如何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在政治上的选择与挣扎。我们不会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真实而多维度的图景:既有教授们的忧国忧民,积极参与社会改良;也有学生们热血青年,投身革命洪流。本书将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现中央大学与国民政府、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着大学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命运。 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体 中央大学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知识分子梦想、奋斗与牺牲的舞台。本书将聚焦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学术追求、人生选择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我们将深入了解,那些在中央大学任教和学习过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他们的学术成就固然是重要的,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们所面临的抉择,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学术泰斗到青年才俊,从满腹经纶的教授到心怀理想的学生,本书将通过对他们个体的追溯,折射出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面貌。我们将看到,他们在动荡年代的坚守与彷徨,他们在学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在救亡图存中的贡献与牺牲。例如,面对外敌入侵,许多教授选择留下,与学校共存亡;许多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用自己的知识和热血报效国家。而随着政局的变化,许多知识分子也面临着离开、转型甚至被边缘化的命运。本书将呈现他们多元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刻思考和贡献。 方法论与价值 本书的研究将采取严谨的学术方法,广泛搜集和梳理包括中央大学校史档案、师生日记、书信、回忆录、当时的报刊杂志、政府文献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对一手史料的细致解读,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将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中央大学的发展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 《现代中国的知识摇篮: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学术风华与时代变迁(1927-1949)》不仅是对一所大学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段重要历史时期的深度解读。它将帮助我们理解: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中央大学作为当时的标杆,其经验和教训对理解整个民国高等教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思想与政治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学术如何生存、发展,以及如何反哺社会,中央大学的案例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知识分子在国家转型中的角色与贡献: 他们的思想、行动,以及他们的命运,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作为核心驱动力的重要性: 中央大学所代表的学术力量和思想启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文化、教育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窗口。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中央大学这一历史地标的审视,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中国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为塑造今日中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与精神之旅,带领读者一同感悟那个时代知识的温度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尤其是封面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装帧材质摸上去很有质感,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翻阅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读的历史著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既能很好地展现印刷的清晰度,又不会在长时间阅读后造成视觉疲劳。整体的排版布局疏密得当,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非常舒服,阅读体验极佳。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和文献的插页,排布得既有美感又兼顾了信息量,让人在阅读文字之余,还能通过视觉材料获得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历史的致敬。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在制作上的精良与考究,这对于一个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干涩和晦涩,读起来反而有一种流畅的韵律感。作者善于运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场景,即便是描述复杂的政治博弈或学术派系斗争,也能写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式的描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复杂人物的性格侧面,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模糊不清的面孔,重新变得清晰可辨。这种文字功力,极大地拓宽了历史读者的范围,使得即便是对专业历史研究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沉浸其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地方史研究,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微观切入点,来观察和理解中国现代转型期那段极其关键的历史进程。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聚焦于一个核心机构,通过这个“小世界”的兴衰荣辱,折射出整个国家的命运轨迹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阅读完毕后,心中留下的不是对某个特定事件的简单认知,而是一种对时代精神、学术传承以及国家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体悟。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品读的力作,其思想的穿透力和历史的现场感,足以在同类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值得所有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拥有。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叙事笔触所吸引了。他并没有采取那种高屋建瓴、俯视历史的姿态,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在场者”的视角,娓娓道来,仿佛在与一位亲历者进行私密而深入的对话。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小小的事件、每一次会议的争论,都被还原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内心挣扎的描写,那种在理想与现实、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徘徊与抉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思考,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沉重的分量。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度和温度,让冰冷的历史文献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矛盾。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所依赖的史料之扎实,足以让任何一个研究者感到惊叹。从大量的档案、日记、私人信函中抽丝剥茧,构建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研究框架,这种工作量是何其巨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繁复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思辨能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史料之间的互证与对勘,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逻辑无懈可击,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链之上,让人读来心悦诚服,对于理解那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复杂生态,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评分

百年经典人文阅读精品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