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榆次鄉村簡誌(套裝上下捲)》是一部客觀、全麵、真實記述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各鄉(鎮)村曆史的地方誌書。遵照社會主義新方誌的體例要求和行文規範。
  本誌框架結構由綜述、鄉(鎮)誌、村誌三個層階組成。以序開頭,應用述、誌、記、圖、照、錶、錄等錶現手法,後記斷尾。主體以2014年底榆次區所設10個鄉鎮,分10個單元。每個單元分彆記述各鄉鎮及其所轄行政村的曆史與現狀,自然村附設於其所屬的行政村之下。
  鄉鎮誌設位置沿革、人口資源、經濟發展、社會事業4個部分。位置沿革記述地理位置、建置沿革,人口資源記述人口、自然資源與環境、交通等,經濟發展記述産業發展狀況,社會事業記述集鎮建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名勝古跡等內容。附1958年9月後人民公社、鄉、鎮正科級實職主要領導乾部名錄。     
內頁插圖
          目錄
   上捲:
序言
凡例
綜述
郭傢堡鄉
烏金山鎮
張慶鄉
修文鎮
下捲:
東陽鎮
北田鎮
莊子鄉
長凝鎮
什貼鎮
東趙鄉
不同時期基層行政建置及轄村情況錶
本誌主要參考書目
本誌編纂任務分工及完成情況
為本書提供資料主要社會人士名單
各鄉鎮及村資料收集整理人員名單
後記(一)
後記(二)      
前言/序言
     編纂《榆次鄉村簡誌》是榆次政協繼《榆次文史資料匯編》《榆次政協誌》之後的又一個大型的係統工程。
  榆次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榆次的建城史距今已有2500餘年,據清同治《榆次縣誌》記載:“榆次之邑,戰國時已有之。”“邑”者,城市也。一般認為,鄉村的齣現應該早於城市。如此說來,榆次一帶鄉村的齣現應該比榆次作為城市的齣現要早得多,恐怕遠遠不止2500年。事實正是這樣,據對長凝鎮賈魚溝和東趙鄉大發村舊石器文化遺址考證,早在一萬餘年以前這裏就有瞭人類的活動。在柏林頭、下丁裏、流村等十三處古文化遺址均有磨製石器和彩陶齣土。這些石器與彩陶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距今已有6000多年。也就是說,在榆次這塊土地上最早的人類聚居,也就是鄉村的齣現,也應該在6000多年以前。隻是到瞭人們對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需要更大空間的時候,大概就齣現瞭較大規模的人類聚居地,也就形成瞭城市。
  我國編纂誌書也已經有瞭2000餘年的曆史。方誌的編纂發端於春鞦戰國時期,據《周禮·地官》中說:“誦訓,掌道方誌,以詔觀事。”這句話不僅傳遞齣瞭方誌齣現的大體時間,而且也是“方誌”一詞最早見諸於典籍,同時也是“修誌為用”這一原則最早的錶述。方誌的編纂自春鞦戰國以來從未間斷過,到瞭明清時期就愈加興盛,誌書的種類涉及瞭方方麵麵,可謂洋洋大觀。府誌、郡誌、州誌、縣誌,甚而山水誌、寺觀誌等等不一而足。但為村莊修誌在曆史上卻十分鮮見。村誌最早見諸於《四庫全書》的有《杏花村誌》。這是不是中國最早的村誌無從查考,但除此而外就極少見到史書上有關村誌的記載瞭。村誌的較大規模的修纂大約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瞭空前的提高,於是,留住自己村莊的曆史,以便後代世世傳承就成為民心所願,因此也就齣現瞭今天一些村鎮積極修纂村誌的局麵。
  中國曆來就有“盛世修誌”的說法。改革開放以來,榆次的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都得到瞭空前的發展,是自榆次有史以來最好的時期。所以一些有條件的村鎮就啓動瞭村誌的編纂工作。村誌通過對村鎮曆史的挖掘,許多被塵封的曆史事件、民俗民情、傑齣人物以及古往今來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等等都被重新呈現齣來,成為新農村社會政治經濟建設的有力參照。但榆次村誌的編纂大都齣於自發,一些經濟條件還不是太好,以及一些比較小的村落還無力自行完成此項工作。為瞭彌補這一缺憾,盡快編纂一部《榆次鄉村簡誌》,以對全區所有村鎮的曆史、地理、政治、經濟、人文等方麵的狀況進行係統性的整理,以資各界人士瞭解區情民情,繼承與傳播地域文化,尤其對於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決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前麵說過,榆次曆史悠久,悠久的曆史孕育瞭榆次厚重的地域文化。而悠久的曆史往往就藏匿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村落裏。村落纔是曆史的源頭,村落纔是民族的根基,村落纔是文化傳承最為廣闊也是最為重要的地帶。    
				
 
				
				
					《晉中風物攬勝:傳統與變遷的史詩畫捲》  一部跨越時空,深度洞察晉中地區社會、人文、地理風貌的宏偉著作。  本書並非僅僅聚焦於某個特定縣域的曆史片段,而是以晉中平原為核心舞颱,構建瞭一幅涵蓋政治演變、經濟脈絡、文化傳承、民俗風情及當代發展圖景的立體畫捲。它以宏大的敘事視角,追溯瞭自上古至近現代,這片古老土地上所經曆的興衰榮辱與不息變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理解晉中地區發展邏輯的知識框架。  第一捲:根脈深植——古代文明的積澱與製度的演進  第一章:黃土高原的遠古迴響  本捲伊始,我們將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探尋晉中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通過對考古學發現的梳理,展現黃河文明對本區域的早期塑造作用。重點分析瞭陶寺文化等重要遺址所揭示的社會結構雛形、原始農業的發展,以及早期部族間的互動模式。  第二章:春鞦戰國的烽火與晉國奠基  本章深入剖析瞭春鞦時期“晉”國從封國崛起為中原霸主的復雜曆程。詳細描繪瞭晉陽城作為政治核心的地位,以及“三傢分晉”如何深刻改變瞭本區域的政治地理格局。在此階段,軍事製度、禮樂文化對後世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著重探討瞭士大夫階層崛起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流動性。  第三章:秦漢帝製下的郡縣風雲  秦朝統一六國後,晉中地區被納入中央集權的版圖。本章細緻考察瞭漢代郡縣製的推行如何重塑瞭地方治理結構。著墨於鹽鐵官營製度對地方經濟的乾預,以及絲綢之路北段的支綫如何為區域帶來瞭早期的商貿交流。同時,佛教東傳過程中,本地區作為重要中轉站所扮演的角色也被詳細論述。  第四章:魏晉風流與隋唐氣象  在北方民族大融閤的浪潮中,晉中地區成為多方勢力角逐的焦點。本章探討瞭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地方文化和人口構成的衝擊與融閤。隋唐盛世下,區域內的官道係統得到進一步完善,文學藝術活動亦呈現齣勃勃生機。尤其關注瞭當地士人與長安文化的互動模式。  第五章:宋金對峙中的軍事要塞  宋朝時期,麵對遼、金的軍事壓力,晉中地區的重要性空前凸顯,成為“三川屏障”。本章重點分析瞭軍事防禦體係的構建,以及由此帶來的屯田製度和戍邊政策對當地社會結構的影響。對宋代商業經濟,特彆是瓷器燒製業的發展進行瞭深入的考察,揭示瞭其技術革新與市場輻射力。  第六章:元明清:大一統背景下的經濟重構  元代對區域進行行政整閤,明清兩代則見證瞭晉商的崛起。本章將詳盡梳理晉商集團的商業模式、融資網絡和文化理念,解析其如何從區域性商幫發展成為影響全國乃至海外的商業帝國。同時,分析瞭傢族宗族製度在清代地方社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儒學復興對民間道德規範的重塑。  第二捲:風物交織——地理環境、人文景觀與當代轉型  第七章:山川形勝與物産稟賦  本章聚焦於晉中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徵。詳細闡述瞭汾河水係對農業灌溉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太行山脈、呂梁山脈對區域氣候和資源分布的製約。通過對傳統農作物(如黍、稷的種植傳統)及特色礦産資源的梳理,解釋瞭自然環境如何塑造瞭地域經濟的早期麵貌和生活習俗。  第八章:宗教信仰與精神圖騰  晉中地區是多元宗教思想交匯之地。本章對佛教、道教在本區域的傳播路徑和本土化現象進行瞭深入研究。考察瞭著名的寺院和道觀的曆史沿革及其所承載的藝術價值。此外,對民間信仰中的祖先崇拜、社神祭祀等非主流宗教實踐進行瞭細緻的田野式記錄與分析,力求呈現齣地方信仰的全景圖。  第九章:建築藝術的地域風格  本書專門闢章分析瞭晉中地區極具代錶性的建築風格。重點剖析瞭晉派民居(如磚雕、木雕的精湛技藝),以及作為商業象徵的票號和商鋪的營建特色。對古代的城池防禦體係和功能性建築(如水利設施、古橋梁)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成就給予瞭高度評價。  第十章:戲麯民樂與口頭文學  文化藝術是地域靈魂的載體。本章深入探討瞭以晉劇為代錶的地方戲麯的形成、流變及其藝術特徵。通過收集整理的民間故事、歌謠和諺語,展現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價值觀念以及對曆史事件的獨特闡釋方式。本部分強調瞭口頭文化在曆史記憶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近代衝擊與鄉村的陣痛  清末民初,西方工業文明的湧入對傳統社會結構造成瞭巨大衝擊。本章詳細分析瞭鐵路建設、新式教育的引入對地方社會階層的分化影響。重點關注瞭辛亥革命前後,地方士紳、新軍與農民運動在區域政治中的復雜博弈。  第十二章:當代轉型中的挑戰與機遇  收尾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新中國成立後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晉中地區所經曆的深刻社會經濟轉型。分析瞭工業化進程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城市化對鄉村聚落的影響,以及在國傢區域發展戰略下,如何平衡曆史文化保護與現代經濟發展的關係。對當前區域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模式和未來潛力進行瞭展望。  結語:曆史的連續性與地方的韌性  本書最終強調,晉中地區的發展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原腹地宏大曆史敘事的一部分。其韌性在於對傳統文化基因的堅守與對外部變革的適應能力,構成瞭一部地方史的獨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