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6年卷)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6年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喜军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
  • 代谢组学
  • 中医药
  • 研究进展
  • 2016
  • 医学
  • 健康
  • 学术著作
  • 临床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3729
版次:01
商品编码:120284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页数:352
字数:5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6年卷)》系统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情况。深入阐述作者科研团队的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理论与实践,同时详细介绍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生物学本质、针灸穴位生物学、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品种及质量评价的*新进展,并辅以实例说明。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理论与实践1
第一节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理论体系1
第二节基于方证代谢组学的茵陈蒿汤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9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中医证候生物学本质的代谢组学研究27
第一节概述27
第二节中医黄疸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28
第三节冠心病心气虚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30
第四节心血瘀阻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32
第五节肾虚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37
第六节消渴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41
第七节虚实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45
第八节寒热证的代谢组学及生物标记物研究48
参考文献49
第三章中医穴位生物学功能及针刺治疗疾病机理的代谢组学研究52
第一节“足三里”穴生物学功能的代谢组学研究52
第二节针灸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代谢组学研究69
第三节电针疗法治疗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74
第四节针灸干预运动疲劳的代谢组学研究81
第五节针灸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调理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84
参考文献87
第四章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89
第一节研究概述89
第二节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93
第三节糖尿病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96
第四节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97
第五节腺嘌呤诱导的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99
第六节皮质酮诱导的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00
第七节脾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04
第八节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05
第九节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07
第十节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09
第十一节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12
第十二节心气虚证心力衰竭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16
第十三节肺气虚证心力衰竭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17
第十四节脾肾气虚证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21
第十五节综合放血法制备血虚证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23
第十六节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诱导的血虚证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25
第十七节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27
第十八节慢性束缚法诱导肝郁证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28
第十九节情志刺激法诱导肝郁证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30
第二十节气阴两虚证心肌缺血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31
第二十一节气虚血瘀证心肌缺血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32
第二十二节应激刺激法诱导肝郁脾虚证心肌缺血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34
第二十三节慢性束缚法诱导肝郁脾虚证心肌缺血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135
参考文献136
第五章中药方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140
第一节研究概述140
第二节基于代谢组学的补益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148
第三节基于代谢组学的和解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167
第四节基于代谢组学的解表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177
第五节基于代谢组学的清热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182
第六节基于代谢组学的温里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190
第七节基于代谢组学的理血剂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194
参考文献200
第六章有毒中药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204
第一节研究概述204
第二节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川乌毒性研究206
第三节基于代谢组学的白附片毒性生物标记物的研究221
第四节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毒性研究229
第五节基于代谢组学的苍耳子毒性研究237
第六节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甘遂急性毒性研究242
第七节基于代谢组学的马兜铃酸肾毒性研究249
第八节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苦参碱毒性研究258
第九节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毒中药毒性的解毒方法研究266
参考文献291
第七章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293
第一节研究概述293
第二节关黄柏预防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297
第三节复方丹参片抗心肌缺血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04
第四节四逆汤抗心肌梗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10
第五节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肌梗死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18
第六节柴胡舒肝散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27
第七节肾气丸补肾阳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33
参考文献338

《方证代谢组学: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汇》 在中医药的宏伟图景中,方证是核心的理论基石。它不仅是对疾病状态的精准辨识,更是指导临床用药的精要纲领。然而,长期以来,方证的内在机制与物质基础,如同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令无数探求者欲窥其究竟。直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代谢组学的崛起,才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体在特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其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集合及其动态变化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生命活动。它能够捕捉到细胞、组织乃至整个机体的“分子指纹”,从而揭示其生理状态和病理改变。当这一强大的现代工具应用于博大精深的中医方证研究时,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革命便悄然展开。 本书正是聚焦于“方证代谢组学”这一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数据,而是致力于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如何利用先进的代谢组学技术,破解中医方证背后复杂的生物学机制。我们将探索,中医理论中那些看似抽象的“证候”,在分子层面究竟对应着怎样的代谢通路紊乱;而那些历经千年临床验证的经典方剂,又是如何通过调控这些代谢网络,实现其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 书中,我们将看到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研究案例。例如,在对“肝郁脾虚”证候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如何运用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精准鉴定出与该证候密切相关的胆汁酸、氨基酸、脂质等代谢产物的异常变化,勾勒出肝脾功能失调在分子水平的生化图谱。进而,我们将深入探讨,当使用逍遥散等经典方剂治疗此类证候时,这些方剂中的活性成分是如何与体内靶点相互作用,显著改善代谢紊乱,从而达到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的临床效果。 又如,针对“湿热证”的研究,如何通过代谢组学手段,揭示其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糖脂代谢异常、炎症因子释放等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还会解析,针对这一证候的清热利湿方剂,如甘露消毒丹,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如何影响关键酶的活性,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最终缓解由湿热引起的全身不适。 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一病证和方剂的研究。它更关注方证代谢组学研究的共性和规律。我们将探讨,是否存在一些通用的代谢标志物,能够跨越不同疾病,揭示相似的病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整合分析不同层面的组学数据(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构建更全面、更精准的方证模型。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讨论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学的进展与挑战。从样本采集、前处理、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通路富集、模型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与努力。我们不仅会介绍高通量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研究中的应用,例如GC-MS、LC-MS/MS、NMR等,还会讨论如何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解读海量的代谢组学数据,挖掘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同时,书中也会坦诚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战,例如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数据的可重复性、中西医理论的融合障碍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科研工作者的宝贵参考资料,更是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的重要文献。通过方证代谢组学这一桥梁,我们得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清晰地阐释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数据,支撑中医的疗效与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消除西方医学界对中医药的疑虑,更能为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还是对现代药物研发的创新探索,抑或是对疾病精准防治的追求,方证代谢组学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旨在为所有对这一前沿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共同见证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辉煌融合,以及它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对“方证”这个概念尤其敏感。它不仅仅是指疾病的辨证分型,更是包含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选择和配伍。将先进的代谢组学技术引入到方证研究中,在我看来,是一种颠覆性的尝试,也是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科学验证和深入挖掘的重要手段。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可能包含的内容,比如通过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寻找与特定证型高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又或者,研究不同方剂在相似证型患者体内引起的代谢组学变化,从而解析方剂的组方原理和药物间的协同增效机制。这种研究方法,不仅能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提供更坚实的证据,也可能为开发新的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线索。我非常有兴趣了解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与具体的分子代谢联系起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长期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如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医的“方证”概念,一直以来都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代谢组学”则是一种能够揭示生命体在特定状态下分子活动全貌的强大技术。将两者结合,无疑为理解中医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科学性的视角。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中医证候,揭示它们在分子代谢层面上的差异;又或者,这本书会阐述如何利用代谢组学来探究特定方剂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挥其治疗作用的,例如,它如何影响能量代谢、信号传导通路,或是体内环境的稳态。我设想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前沿领域是如何一步步拓展我们对中医的认知边界。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关于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学术前沿。 metabolismo学以其高通量的分析能力,在疾病标志物发现、药物疗效评估以及机制研究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将这一工具应用于“中医方证”这一中医核心理论,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我推测,这本书可能涵盖了从实验设计、样本采集、数据分析到结果解读的全过程,并且会重点阐述如何利用代谢组学数据来解释中医的“证”与“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是否可以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找到能够区分不同“证”的代谢谱,或者揭示某个“方”在体内是如何影响代谢通路,从而达到治疗“证”的目的。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对于提升中医药的科学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也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研究动态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交叉领域寻求突破的研究者。我个人一直对代谢组学在解释复杂生物学现象方面的强大能力感到着迷,而将其应用于中医方证的理解,更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这本书,但从书名本身,我就可以预见到它所承载的重量和潜力的学术价值。想象一下,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气”、“血”、“阴”、“阳”等中医核心概念在分子层面的具体表现,找出不同证型背后独特的代谢特征,甚至揭示传统方剂发挥疗效的精准分子机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量化”中医,更是将中医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严谨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研究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研究思路、详实的数据支持以及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看到“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6年卷)”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必定是一份深入探索中医复杂概念在分子层面表现的学术文献。我尤其关注“方证”这个词,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医疾病分类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到疾病发生的机制和治疗的依据。而“代谢组学”,则代表了现代科学的强大分析工具。将这两者结合,我便能想象出书中可能包含的对不同中医证候的代谢谱进行比对分析,寻找其独特的分子特征;抑或是研究不同方剂在体内引起的代谢通路变化,从而验证或阐释方剂的疗效机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研究案例和数据,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代谢组学来量化和验证中医理论,从而推动中医的科学化进程,并可能为新的药物开发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灵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