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崔嘉彦<撰> 著,胡方林,刘仙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古籍
  • 脉学
  • 崔巨海
  • 养生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经络
  • 诊疗
  •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4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5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1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
字数: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崔真人脉诀》,又名《崔嘉言脉诀》《崔氏脉诀》《紫虚脉诀》,为崔嘉彦撰。《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12)》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宗,风、气、冷、热四气主病,简述了脉象的生理、产生脉搏的原理、正常脉象切脉方法、脏腑定位以及常见病脉等有关内容,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简明扼要,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为若干自然段。《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王肯堂《订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载的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步月楼梓行映旭斋藏本《东垣十书·脉诀》为底本。

目录

崔真人脉诀
校注后记
《脉学精微》 导言 脉学,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是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辨别疾病、指导治疗的关键之学。自古以来,无数医家皓首穷经,毕生致力于脉象的研究与实践,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脉学经典。《脉学精微》一书,正是在此深厚学术底蕴之上,撷取历代医家之精华,融合临床实践之经验,力求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式,系统地阐述脉象的奥秘,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以及临床医生提供一本实用而可靠的脉学参考。 卷一:脉学总论 本卷首先从整体出发,阐述脉学的基本概念、生理基础及其在诊断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深入剖析“脉”的构成,包括脉管的生理功能、血液的运行规律,以及脉象与脏腑、气血、津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脉象的生理基础: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动力学原理,心跳、搏动与脉搏形成的密切联系,以及脉象变化与机体生理状态(如年龄、性别、情绪、体质等)的相互影响。 脉象的病理变化:阐述各种病理因素(如寒、热、虚、实、痰、湿、瘀等)如何影响脉管和血液,进而产生不同的病理脉象。我们将重点探讨“邪气”、“正气”在脉象上的体现,以及脉象作为疾病“阴晴表”的重要意义。 切脉的原则与方法:系统介绍切脉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指甲、舌苔等辅助)、闻诊(声音、呼吸)、问诊(病史、症状)与切脉(三部九候、寸口部位、指法等)的有机结合。强调切脉时“指法”的细微差别,如循、按、押、浮、沉、迟、数等,以及“心法”的重要性,即医者自身的沉静、专注与体悟。 切脉的部位与指法:详细区分寸、关、尺三个部位的生理与病理对应关系,以及左、右手的不同诊察意义。深入讲解捻、转、撮、截、切等多种指法在辨别脉象真伪、深浅、缓急时的应用技巧。 脉象的分类与命名:对脉象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首先按照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弦紧、洪缓、细弱、芤革、沉伏、微等等常规脉象进行逐一阐释,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解读。 卷二:常见脉象详解 本卷是全书的核心,将逐一详细讲解临床上最常遇到的各类脉象,并结合具体病证进行分析,力求做到“名实相符,辨析入微”。 浮脉:阐述浮脉的形成原因(如表证、阳虚等),及其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 沉脉:分析沉脉的病理基础(如里证、阳虚、痰饮等),并区分沉脉与伏脉、弱脉的异同。 迟脉:讲解迟脉的寒象(如寒邪内侵、阳气不足),以及与缓脉的细微区别。 数脉:阐述数脉的实热证(如邪热炽盛、心火亢盛),并区分数脉与促脉、结脉的联系。 虚脉:解读虚脉所代表的气血不足、脏腑亏虚,并区分虚脉、弱脉、微脉的程度差异。 实脉:分析实脉的邪气壅盛、气血阻滞,以及与洪脉、紧脉的辨别。 滑脉:阐述滑脉的痰湿内阻、食滞、妊娠等情况,并强调其“往来流利”的特点。 涩脉:讲解涩脉的气滞血瘀、津液亏乏,及其“涩滞不前”的形态。 弦脉:分析弦脉的肝胆病变、情志不畅、风湿痹痛等,强调其“张弓受矢”的形状。 紧脉:阐述紧脉的寒邪凝滞、气血搏结,及其“拘急有力”的特点。 洪脉:讲解洪脉的实热、邪热亢盛,以及其“来去势盛”的脉形。 缓脉:分析缓脉的湿阻、脾虚,强调其“一息五至”的节奏。 细脉:讲解细脉的气血两虚、阴血耗伤,强调其“细如丝线”的形态。 弱脉:阐述弱脉的气血俱虚、阳气衰微,强调其“无力”的特点。 芤脉:讲解芤脉的失血、阴虚,强调其“空软如葱管”的脉形。 革脉:分析革脉的阳气衰微、血虚,强调其“中空外坚”的特点。 沉伏脉:重点讲解沉伏脉的危重程度,以及其“隐而不显”的特点。 微脉:阐述微脉的阴阳衰微,强调其“若有若无”的特点。 卷三:脉证合参与疑难脉象 本卷将脉象的研究提升到更高层面,强调脉象与症状、体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并对一些临床上少见但极为重要的疑难脉象进行探讨。 脉象与证候的对应关系:深入分析不同脉象在多种病证中的出现及其临床意义,例如:何种脉象常伴随发热?何种脉象提示腹痛?何种脉象预示病情危重? 脉象在疾病传变中的变化:阐述疾病发展过程中,脉象如何随之发生变化,以及脉象变化对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指导作用。 脉证辨析疑难:选取临床上脉象复杂、辨证困难的典型病例,进行详细的脉证分析,指导读者如何拨开迷雾,准确辨识病机。 杂脉与变脉:对一些由多种脉象兼杂形成的复合脉象进行介绍,如浮滑、沉迟、弦数等,并分析其复杂的病理内涵。 特殊脉象的解读:例如结脉(脉来三五复,错而不绝)、促脉(数而时一止)、代脉(脉来缓,时一止,甚者可数止)、歇脉(脉来动,时一止),以及早搏、迟搏等,对其病因、病机及临床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脉象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例如妊娠脉、小儿脉、老年人脉等,以及不同地域、不同体质人群的脉象特点。 切脉中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强调切脉前的准备工作(如避免剧烈运动、进食、情绪激动等),以及切脉时的细节要求(如力度、频率、时间等)。 结语 《脉学精微》编撰本书,旨在抛砖引玉,激发读者对脉学的浓厚兴趣,并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学习和实践脉学的一盏明灯。脉学之学,贵在实践,贵在体悟。愿读者在掌握本书理论知识的同时,勤于临床实践,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医者境界,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医学情有独钟的爱好者,《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的《崔真人脉诀》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中收获最大的一本书籍。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经典,更在于其整理的严谨和注释的翔实。我特别欣赏的是,在保留原文风貌的同时,编纂者们对那些艰深晦涩的古文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且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医古籍的魅力。书中对“脉象”的论述,我感觉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不仅仅是罗列出各种脉象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它阐释了脉象背后所蕴含的生理病理信息,以及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我反复研读了书中关于“寸口诊脉法”的部分,对于其中关于“浮沉迟数”的辨析,以及与其他脉象的结合变化,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诊脉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诊断方面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

最近我正在学习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而《崔真人脉诀》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文学的美感。书中对“脉象”的描述,常常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如水行”、“如蚕吐”、“如转丸”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让原本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各种动态的脉象画面,仿佛真的在亲身体验。而且,书中不仅讲授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还深入分析了它们所代表的病理机制,以及与脏腑功能的相互关系。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脉诊并非简单地“把脉”,而是一套高度精密的诊断体系,它能够通过微小的变化,洞察人体的内在乾坤。这本书的逻辑性也非常强,从基础的脉象辨识,到复杂病症的脉象分析,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其中的知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古籍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爱好者,我最近偶然翻阅了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其中《崔真人脉诀》这本书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从封面装帧到纸张质感,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能闻到纸张本身散发出的古老墨香。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脉象”的阐述,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极富画面感和比喻性的语言,将不同脉象的形态、动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病理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些文字所描绘的脉动图景,时而如“浮而无根”,时而如“沉而有力”,时而又如“数而有歇”。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便是我这样初涉古医籍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并有所领悟。书中引用的许多古代医家的论述,虽然言辞古朴,但在翻译和注释的辅助下,依然能感受到其精妙之处,让我对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像是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医的神奇奥秘。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古籍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而《崔真人脉诀》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这本书的书写体例,包括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以及一些重要的考证和讲解,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往阅读古籍最大的障碍就是晦涩的文言文,常常需要翻阅厚重的字典,但在这本书中,我很少会遇到这种困境。注释准确且精炼,白话翻译流畅自然,并且保持了原文的核心意思,让我能够相对轻松地理解其中的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比如“寸口”、“关上”、“尺中”的部位划分,以及不同脉象的细微差别,这些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了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一些知识进行辅助说明,使我更容易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触诊来判断病情的。它就像一个精密的导航图,指引着我穿越古老的中医智慧迷宫,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并且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对自身身体状况的理解上来,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体验。

评分

对于《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整体编纂质量,我一直赞赏有加,而《崔真人脉诀》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注意到,在整理过程中,编纂者们对原著进行了严谨的校对,并参考了多个版本,力求还原最准确的原文。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在阅读时感到十分安心,不用担心误读或被误导。书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词汇和概念,都配有详尽的解释,甚至是一些古代的方剂和药物,也进行了清晰的说明,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和临床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脉学”理论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实践,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不同病症的脉象变化进行剖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的诊断魅力。这套书的出现,让古老的中医理论变得更加 accessible,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评分

期待已久,趁活动优惠价拿下,满意!

评分

晦涩难懂

评分

正版书籍,质量不错

评分

很好确实不错

评分

要得

评分

正版书籍,质量不错

评分

快递小哥很不错!物美价廉!

评分

快递小哥很不错!物美价廉!

评分

快递小哥很不错!物美价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