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体系中,不仅中医基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临证诊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这就需要其自身临证知识的不断完善。而不断总结学习历代名老中医的的临床经验,是完善自身临证诊断有效的方法,故郭选贤教授遍参古今多部著作,尤其是详阅三十年来全国统编中医内科教材,荟精萃要,返博为约,并斟酌自己临床所得编辑成书。本书是以歌诀形式表达的临床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华,该书简明扼要,易记易诵,颇切临床实用,尤其适合于学医及应试者。
作者在总结多年临证经验的基础上,对常用中医临床歌诀进行了整理,分别介绍临床常见症状50多种。每个证状各就病因、病机,结合四诊和其他兼证,分析其不同性质,从而详列相适应的治法。歌诀记忆方便,分析透彻,内容详实,便于中医医学生及基层医生学习使用。
郭选贤,男,1956年11月生,河南洛阳人。现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热病研究所所长,温病学课程负责人,温病学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郑州市热病委员会顾问;郑州市中医热病会诊专家。
第一章 外感病证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外感发热
第三节 疹证
第四节 痢疾
第五节 疟疾
第六节 霍乱
第二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哮病
第三节 喘证
第四节 肺痈
第五节 肺痨
第六节 肺胀
第七节 肺痿
第三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第三节 不寐
【附一】 多寐
【附二】 健忘
第四节 癫狂
第五节 痫病
第六节 厥证
第七节 痴呆
第四章 脾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附】 嘈杂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附】 吐酸
第四节 噎膈
【附】 反胃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便秘
第五章 肝系病证
第一节 黄疸
【附】 萎黄
第二节 胁痛
第三节 胆胀
第四节 积聚
第五节 鼓胀
第六节 头痛
第七节 眩晕
第八节 中风
第六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附】 尿浊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关格
第五节 阳痿
第六节 遗精
【附】 早泄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消渴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第三节 郁证
第四节 汗证
第五节 血证
第六节 痰饮
第八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证
第二节 痉证
第三节 痿证
第四节 腰痛
第五节 颤证
第九章 其他病证
第一节 癌病
第二节 瘿病
第三节 耳鸣耳聋
第四节 虫证
第五节 肥胖
第六节 虚劳
附录
附录一 方剂组成索引
附录二 方歌索引
附录三 临床常用中药参考
参考文献
《中医临证要诀》是以歌诀形式表达临床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精华的一部佳著。该书简明扼要,易记易诵,颇切临床实用,尤其适合于学医者及应试者。
该书的亮点是“病证歌诀”,它是该书的主要部分。其核心内容是“要”,“要”高度概括了临床常见病证的概念、主症、病因病机、辨治大纲、分证选方之要点,是临床诊治疾病的精华所在,也是考试的重点。如该书首篇“感冒”云:“感冒四时因伤风,冒寒感热暑湿乘,嚏咳头痛身不适,普通时行有轻重,荆防银翘香薷饮,解表达邪随证更,气虚参苏阳再造,葳蕤葱白阴血拯。”短短56字,即囊括了上述主要内容。若有不解之处,参考其后注释,便可幽微悉明。“要”的遴取,乃作者遍参古今多部著作,尤其是详阅三十年来全国统编中医内科教材,荟精萃要,返博为约,并斟酌自己临床所得而定。
该书的主要形式是“诀”,包括病证歌诀和方剂歌诀。“诀”以反映“要”的内容,“要”以“诀”的形式表达。前者概括临床诊治病证之要,后者反映方剂组成功效之要。歌诀的主要特点是易记易诵,便于长久记忆应用。该书病证歌诀采用七言歌诀形式,共67首,首首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每首多为八句,句句语言简练、准确生动。这67首病证歌诀是该书的精华部分,既简且明,使人乐于习诵。“诀”之撰就,是著者深厚文字功底的体现,也反映了其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病证歌诀之后的“词解”“释义”,乃为读者进一步理解明晓歌诀深意而设,篇幅虽不鸿,内容实不少,更无繁杂重复之感。诀后“方歌”,计有280首,其有遴选自全国方剂教材或古书中之上佳者,目的是便于彼此交流,复习吟读;而作者自编者,实乃填补有方无歌之空白或需要新创者,其编创原则以体现君臣佐使、全方功效为要。查阅全国内、妇、儿科等临床教材,均无方歌,此书增入,乃方便读者之举。该书附录中“临床常用中药参考”录入了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量。至此该书病证、病机、方剂、药物俱全,正所谓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可收执一书而括数书之效。
临证诊治疾病之规律,必先明晰为何病何证,而后随证立法,依法遣方,最后以方定药。此思路之严谨,顺序之先后,临证应予遵循。本书作者正是以此为目的,殚精竭虑,荟精萃要,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医古今医籍,浩如烟海,其中歌诀医著亦不乏见。其佳作传世者,如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等,均为普及、弘扬中医做出了巨大贡献。然亦有不少此类著作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或简而不明,重点不彰;或过于细微,碎而冗长。本书博观约取,简明兼备,书似手册,精要悉陈。读者如能置之案头,随手翻阅,吟唱诵读,临证时自可心中了了,触类旁通,运用自如。
本书著者之宗亲中多从事两种职业,或为医,或为师,耳濡目染,其少年时即会背诵包括陈氏书在内的一些中医歌诀。后在数所院校学习及长期的教、医、研工作中,曾效仿陈氏,三次将中医内科教材编诀习诵,时在学生及业内人士中已有流传。1993年,作者将原诀付梓,名曰《中医内科诀要》,吾为之序。此书应需而生,出版后颇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不日售罄。曾有一英语教授退休后欲学医而三次登门求书,又有多例将其书复印后售出而获利者。由于该书的影响及应用,此书或以此书为主要内容的成果先后获奖,1996年获河南省教委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著作奖,2001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去岁初冬,出版社考虑到1993年版《中医内科诀要》一书之影响,社会之亟需,欲将原书再版,作者欣然应允。然近年来病种有变,热病增多,为更切合中医临床,反映近年研究进展情况,故增加“疹证”等十余病证,内容已不仅限于内科。作者将全书进行分类,共为九章,其他内容亦有增删,更名为《中医临证要诀》。其语言更加精练,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愿本书能为发展中医学术,振兴中医事业做出贡献,故乐为之再序。
李振华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中医临证要诀(第2版)》的,当时正在苦恼于临床实践中总是觉得不够得心应手,一些看似简单的病症,却常常因为辨证不清而用药不对症。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没有用那些天书般的语言来吓唬我,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辨证论治过程,化繁为简,条理分明。我特别喜欢它对“要诀”两个字的诠释,真的做到了点石成金。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这本书提供的思路往往能给我启发。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样一来,我就能更好地理解背后的理论,从而在面对新的病例时,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直击核心,读起来非常舒服,也更容易吸收。
评分实话讲,我一开始是对《中医临证要诀(第2版)》抱着一些怀疑的态度,毕竟“要诀”两个字听起来有点像“速成班”的宣传。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才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作品,它沉淀了作者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医经典深刻的理解。书中的内容,虽然看似简洁,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欣赏它在“变通”上的论述,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灵活性,这本书正是把这种灵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给你一套死的公式,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体会,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它让我明白,中医的临证,需要的是“道”的运用,而不是“术”的僵化。这本书,对于想要真正理解中医,并将其运用到临床的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作为一个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化我临床思维的书籍。《中医临证要诀(第2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临证”二字的深刻理解。它并非是单纯的知识罗列,而是贯穿了作者深厚的临床功底和对中医“道”的体悟。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看到了中医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运用。比如,在讨论某些常见病的发病机制时,作者会结合季节、地域、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而不是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此外,这本书在方药的讲解上也颇为独到,不仅仅是介绍药物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探讨药物之间的配伍奥秘,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临床视野更加开阔了,对中医的认识也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这本《中医临证要诀(第2版)》真是我最近的“宝藏”!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指导实践,又不至于太晦涩的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首先,它的编排逻辑清晰得让人眼前一亮。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把一个个常见病症,比如感冒、咳嗽、腹泻、失眠等等,一个个拆解开来,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到具体的方药选择,再到针灸、推拿等辅助疗法,都讲得非常细致。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列出一些经典的方剂,还融入了许多现代中医名家的临证经验和思路,这让我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古板知识。而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生动形象,让我仿佛置身于诊室,跟着老师一起思考、诊断。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听说过”上升到了“能上手”的阶段,真的很实用!
评分我必须说,《中医临证要诀(第2版)》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基层中医工作者量身定做的!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灵活的临证能力。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一些复杂病证的剖析,作者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给出多条可能的辨证思路,并且指导我们如何去鉴别。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临床上常常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心,重点内容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标注出来,方便我们快速抓住关键。我把它带到诊室,经常翻阅,遇到一些不确定的情况,总能从中找到灵感和方向。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评分还不错
评分好
评分还不错
评分好
评分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一看,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一看,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