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

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江渊,郭爱廷,王国华 著
图书标签:
  • MRI
  • 医学影像
  • 医师资格
  • 考试
  • 考研
  • 临床
  • 核磁共振
  • 医学教育
  • 复习资料
  • 核心考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93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7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参加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的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按照考点提示、考点精析、强化训练格式编写,集学习、复习与考试演练于一体,是考生能够够真正掌握考试大纲的精髓。考试名称本书适合参加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的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以中华医学会规范教材《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上岗考试指南》等为蓝本,紧扣《全国医用设备上岗资格考试磁共振医师考试大纲》,收集了全国历年MRI上岗考试之精华(真题占全书试题量的50%以上),将MRI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各知识点、考点融会贯通于本书的各个章节中。按照考点提示、考点精析、强化训练格式编写,后附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模拟试卷。集学习、复习与考试演练于一体。

目录

第一章 MRI基本原理1
第一节 MRI设备的构成1
第二节 MRI的物质基础7
第三节 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内质子核磁状态的改变9
第四节 磁共振现象11
第五节 核磁弛豫13
第六节 磁共振加权成像16
第七节 MR信号的空间定位18
第八节 K空间的基本知识21
第九节 MR信号的产生23
第十节 影响MR信号强度的因素25
第十一节 血流的MR信号特点26
第二章 MRI脉冲序列及其临床应用31
第一节 脉冲序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
第二节 脉冲序列相关的概念33
第三节 自旋回波序列36
第四节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9
第五节 反转恢复及快速反转恢复序列45
第六节 梯度回波序列的特点48
第七节 扰相梯度回波序列50
第八节 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及其他梯度回波序列54
第九节 回波平面成像序列56
第三章 MRI常规成像技术和新技术59
第一节 MRI脂肪抑制技术59
第二节 化学位移成像技术62
第三节 MR水成像技术64
第四节 MR血管成像技术67
第五节 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71
第六节 MR灌注加权成像技术74
第七节 MR波谱技术76
第八节 磁化转移技术79
第九节 MRI呼吸补偿和心电门控技术81
第四章 临床MRI的质量控制83
第一节 MRI常规质控指标83
第二节 MRI常见伪影及其对策86
第五章 MRI对比剂92
第一节 MRI对比剂概述92
第二节 离子型非特异性细胞外液对比剂93
第三节 其他MRI对比剂97
第六章 MRI检查的特点、信号特点及MRI的生物效应99
第一节 MRI检查的特点99
第二节 MRI信号特点102
第三节 MRI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106
第七章 颅脑疾病的MRI诊断109
第一节 颅脑的解剖结构及MRI表现109
第二节 颅脑肿瘤的MRI诊断118
第三节 脑部炎症的MRI诊断144
第四节 脑血管病的MRI诊断153
第五节 先天性脑发育不全的MRI诊断167
第六节 脑变性病和脑白质病的MRI诊断173
第七节 颅脑外伤的MRI诊断179
第八节 癫痫的MRI诊断185
第八章 五官疾病的MRI诊断187
第一节 眼眶疾病的MRI诊断187
第二节 鼻和鼻窦疾病的MRI诊断198
第三节 颞骨疾病的MRI诊断205
第四节 咽喉部疾病的MRI诊断212
第五节 颈部软组织疾病的MRI诊断220
第九章 脊柱脊髓疾病的MRI诊断227
第一节 脊柱脊髓病变的MRI检查方法227
第二节 脊柱脊髓的正常解剖及MRI表现227
第三节 脊柱退行性病变的MRI诊断228
第四节 脊椎脊髓感染的MRI诊断231
第五节 脊柱脊髓损伤的MRI表现233
第六节 椎管和椎体肿瘤的MRI表现234
第七节 脊柱脊髓先天畸形的MRI表现240
第八节 脊柱手术后的MRI表现243
第九节 颈延髓与颅颈联合病变的MRI诊断243
第十章 胸部疾病的MRI诊断258
第一节 正常胸部MRI表现258
第二节 纵隔病变的MRI诊断259
第三节 肺和胸壁疾病的MRI诊断262
第十一章 心脏疾病的MRI诊断282
第一节 心脏大血管MRI检查方法282
第二节 正常心脏大血管MRI影像285
第三节 后天性心脏病的MRI诊断287
第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MRI诊断298
第五节 心脏MRI新技术及其应用303
第十二章 大血管疾病的MRI诊断307
第十三章 乳腺疾病的MRI诊断315
第一节 乳腺MRI检查技术和正常表现315
第二节 乳腺疾病的MRI诊断316
第十四章 肝胆胰脾疾病的MRI诊断324
第一节 肝脏疾病的MRI诊断324
第二节 胆道疾病的MRI诊断340
第三节 胰腺疾病的MRI诊断346
第四节 脾疾病的MRI诊断353
第十五章 胃肠道疾病的MRI诊断357
第十六章 肾脏和肾上腺疾病的MRI诊断364
第一节 肾脏疾病的MRI诊断364
第二节 肾上腺疾病的MRI诊断373
第十七章 腹膜后肿块的MRI诊断380
第一节 腹膜后间隙的正常MRI表现380
第二节 腹膜后良性病变和肿瘤的MRI诊断380
第十八章 女性盆腔疾病的MRI诊断386
第一节 女性盆腔正常MRI表现386
第二节 子宫及卵巢良性病变的MRI诊断388
第三节 子宫及卵巢恶性病变的MRI诊断396
第十九章 男性盆腔及膀胱、输尿管疾病的MRI诊断404
第一节 膀胱及输尿管疾病的MRI诊断404
第二节 前列腺疾病的MRI诊断410
第二十章 产科疾病的MRI检查417
第二十一章 骨关节 肌肉系统疾病的MRI诊断420
第一节 正常骨与软组织及骨髓的MRI表现420
第二节 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MRI诊断423
第三节 骨坏死的MRI诊断431
第四节 骨骼肌肉创伤的MRI诊断434
第五节 骨感染和关节 炎的MRI诊断439
第六节 骨髓病变的MRI诊断445
第七节 关节 及其病变的MRI诊断448
第二十二章 小儿的MRI检查457
第一节 总论457
第二节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457
第三节 小儿腹部疾病的MRI诊断462
第四节 小儿骨骼肌肉系统的MRI表现465
附录一计算机体层成像基础470
附录二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模拟试卷476

精彩书摘

  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
  第一章 MRI基本原理
  第一节 MRI设备的构成
  【考点提示】
  1.主磁场强度(高斯和特斯拉)、主磁场均匀度及其意义
  2.梯度线圈的作用、梯度磁场的产生、梯度线圈的主要性能指标
  3.射频系统的分类及其作用、表面线圈、表面相控阵线圈
  4.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系统
  【考点精析】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利用人体内原子核在磁场内与外加射频磁场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成像技术,是当今医学影像学领域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一种成像技术。MRI设备主要由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等系统构成。
  一、磁体系统
  磁体(magnet)是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核心设备,是产生静磁场的重要装置。它的性能指标包括
  磁场的强度、磁强的均匀度、磁体的稳定性、扫描孔径等。按照所用磁体的不同,MRI机可分为常导型、永磁型、超导型和混合型。前两者磁场稳定性差;超导型磁场稳定而均匀,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场强高,可调节。目前中高场强的MRI均采用超导型磁体。静磁场由磁体产生,又称主磁场。静磁场的强度决定了磁共振系统的性能,主磁场的场强采用高斯(Gauss,G)或特斯拉(Tesla,T)表示,特斯拉是目前磁场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与高斯的换算关系为:1T=10000G。目前将0.5T以下的MRI设备称为低场机,0.5~1.0T者称为中场机,1.0~2.0T者称为高场机,大于2.0T者称为超高场机。
  超导型磁体(super conducting magnet)是由电流通过超导体导线产生磁场,与常导型磁体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导线由超导材料制成并将其置于液氮之中。超导体线圈的工作温度在绝对温标4.2K的液氮中获得的超低温环境,达到绝对零度(-273℃),此时线圈处于超导状态,没有电阻。当超导线圈在8K温度下其电阻即等于零,液氮的沸点为77K。
  磁场的强度是评价磁体性能最重要的指标。高场强MRI机的优势为:①具有高质子磁化率和图像信噪比;②在保证足够信噪比的前提下,可缩短MRI信号的采集时间;③磁共振频谱(MRS)对代谢产物的分辨能力提高;④更容易实现脂肪饱和技术;⑤增强磁敏感效应,使基于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BOLD)效应增加,脑功能成像的信号变化更加明显。劣势为:①设备成本增加,价格提高;②噪声水平增加;③因为射频的特殊吸收率(SAR)与主磁场场强的平方成正比,高场强下射频脉冲的能量在人体内累积明显增大;④运动、化学位移和磁化率伪影更为明显。
  磁场均匀度(magnetic field homogeneity)是指特定容积内磁场的同一性,指在成像范围内两点之间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偏差(ΔB)与静磁场(B0)的比值,用ppm表示。ppm值越小,磁场均匀度越好。
  MRI对主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在成像范围内的磁场均匀度决定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和信噪比。主要原因为:①高均匀度的场强有助于提高图像信噪比;②场强均匀是保证MRI信号空间定位准确性的前提;③场强均匀可减少伪影(尤其是磁化率伪影);④高均匀度磁场有利于进行大视野扫描;⑤只有在高均匀度磁场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利用脂肪饱和技术进行脂肪抑制扫描;⑥只有高均匀度磁场才能有效区分MRS的不同代谢产物。
  磁体稳定性(magnet stability)是衡量磁场漂移的指标。磁体稳定性下降,使单位时间内磁场变化率升高。磁共振成像时,序列周期内磁场的强度变化影响重复测量回波信号,导致图像失真,信噪比(SNR)降低。
  扫描孔径是指实际扫描的有效孔径,是磁体孔径安装均匀场线圈、梯度线圈、射频线圈和护板后的实际孔径。全身多功能MRI一般在1625px左右。
  二、梯度系统
  梯度系统由梯度线圈、梯度放大器、数模转换器、梯度控制器、梯度冷却装置等构成。梯度线圈安装于主磁体内。梯度系统的主要作用:①进行MRI信号的空间定位编码;②产生MR回波;③施加扩散加权梯度场;④进行流动补偿;⑤进行流动液体的流速相位编码等。
  梯度线圈由X、Y、Z轴三个线圈构成,梯度场的方向按三个基本轴线X、Y、Z轴方向设计,这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的联合使用可获得任意斜面的MR图像。Z向梯度线圈(Gz)为环形线圈,X向和Y向梯度线圈(Gx和Gy)为鞍形线圈。
  梯度线圈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梯度场强和切换率。梯度场强是指单位长度内磁场强度的差别,通常用每米长度内磁场强度差别的毫特斯拉量(mT/m)来表示。梯度场强(mT/m)=梯度场两端的磁场强度差值/梯度场的长度。切换率是指单位时间及单位长度内的梯度磁场强度变化量,常用每毫秒、每米长度内磁场强度变化的毫特斯拉量[mT/(m·ms)]来表示。切换率越高,表明梯度磁场变化越快,即梯度线圈通电后梯度磁场达到预设值所需时间(爬升时间)越短。梯度场的变化可用梯形来表示。梯度线圈性能的提高对于MRI超快速成像至关重要,但梯度磁场的剧烈变化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可引起周围神经刺激,故梯度磁场场强和切换率不是越高越好。现代新型1.5T MRI仪的常规梯度线圈场强已达到25mT/m以上,切换率达120mT/(m·ms)以上;高配置者场强超过60mT/m,切换率达200mT/(m·ms)。
  三、射频系统
  射频系统由射频发生器、射频放大器和射频线圈等构成。射频系统的作用是发射射频脉冲,使磁化的质子吸收能量产生共振,并接收质子在弛豫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从而产生MR信号。射频线圈(RF coil或RF resonator)既是1H、31P、3He、23Na、13C等发生磁共振的激励源,又是磁共振信号的探测器。按功能分类,射频线圈可分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发射线圈发射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的质子发生共振;接收线圈接收人体发出的MR信号。MR成像对射频线圈要求很高,现代新型射频系统功能提高,所发射的射频脉冲强度增大,使发射的持续时间缩短,加快了MR信号的采集速度。接收线圈与MRI图像信噪比(SNR)密切相关,其距离检查部位越近,接收到的信号越强;线圈内体积越小,所接收的噪声就越低。按适用范围分类,又可分为容积线圈、表面线圈、体(腔)内线圈、相控阵线圈。
  表面相控阵线圈是线圈技术的一大飞跃。相控阵线圈由多个子线圈单元构成,同时与多个数据采集通道相匹配,目前多在8个以上。相控阵线圈可明显提高MRI的信噪比(SNR),有助于提高薄层、高分辨扫描及低场机的图像质量。
  容积线圈(volume coil)是指能包容或包裹某一成像部位的线圈,激励与接收较大容积内的组织信号。容积线圈有三种形状,即螺旋线形、鞍形和鸟笼形。常用的RF体部线圈和头部线圈都是容积线圈。
  表面线圈(surface coil)是一种贴近检查部位的线圈,其敏感度高于容积线圈。 高信噪比是这类线圈的最大特点。表面线圈的射频场不均匀,主要用于检测小范围的、靠近线圈的磁共振信号,主要用于脊柱、关节等部位的MRI检查。
  腔内线圈(intracavitary coil),又称体内线圈,是置入人体内,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近距离、高分辨率成像的表面线圈。常用者为直肠内线圈,可对直肠、前列腺和子宫进行MRI检查。
  四、计算机及图像处理系统
  计算机系统属于MRI设备的大脑,控制着MRI仪的脉冲激发、信号采集、数据运算和图像显示等功能。辅助设施还包括检查床、液氮及水冷却系统、空调、图像存储和打印机等设备。计算机要求大容量、大内存、有快速的运算能力及良好的软件支持。MRI系统中多采用小型化、高性能的计算机。
  【强化训练】
  单项选择题
  1.梯度磁场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主磁场强度
  B.增加主磁场的均匀度
  C.空间定位
  D.提高图像信噪比
  E.提高图像对比度
  2.主磁场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应包括:
  A.磁体的结构形态、磁体的重量、磁体的长度
  B.磁场的强度、磁场的均匀度、磁体的长度
  C.磁体的长度、磁场的均匀度、场强及切换率
  D.磁场的均匀度、梯度场强度、磁体的强度
  E.磁场的长度、射频场的均匀状、梯度场的强度
  3.梯度线圈性能的主要指标是:
  A.接收信号的灵敏度
  B.空间定位的准确性
  C.梯度线圈的线性
  D.梯度场的均匀性和正交性
  E.梯度场强的高低与切换率的快慢
  4.梯度线圈在主磁场中可导致主磁场内:
  A.X、Y、Z三个正交方向磁场强度的不均匀性
  B.X、Y、Z三个正交方向磁场强度的不一致性
  C.X、Y、Z三个正交方向磁场强度的更均匀性
  D.X、Y、Z三个正交方向磁场强度的线性变化
  E.X、Y、Z三个正交方向磁场强度的一致性
  5.能产生磁场的装置是:
  A.射频系统
  B.梯度系统
  C.磁体系统
  D.计算机系统
  E.辅助设备
  6.梯度场的变化可用下述哪项来表示:
  A.梯形
  B.矩形
  C.三角形
  D.不规则形
  E.椭圆形
  7.一般在MRI设备中,数字信号的量化级数为:
  A.64位
  B.16位
  C.32位
  D.8位
  E.2位
  8.属于超高磁场MR的是:
  A.1.0T
  B.0.2T
  C.0.5T
  D.1.5T
  E.3.0T
  9.高斯(G)与特斯拉(T)的换算关系为:
  A.1T=1G
  B.1T=10G
  C.1T=102T
  D.1T=103T
  E.1T=104G
  10.磁共振物理现象首次发现的时间为:
  A.1945年
  B.1946年
  C.1978年
  D.1952年
  E.1980年
  11.第一幅人体MRI图像诞生于:
  A.1978年
  B.1952年
  C.1987年
  D.1975年
  E.1977年
  12.超导型磁体中的绝对零度是指:
  A.0℃
  B.-273℃
  C.-173℃
  D.-146℃
  E.-20℃
  13.下述哪项不是射频系统的部件:
  A.射频发生器
  B.梯度线圈
  C.发射线圈
  D.接收线圈
  E.射频放大器
  14.1.5T MRI仪高配置梯度线圈的切换率多超过:
  A.100mT/(m·ms)
  B.150mT/(m·ms)
  C.200mT/(m·ms)
  D.250mT/(m·ms)
  E.300mT/(m·ms)
  15.1.5T MRI仪的常规梯度线圈场强已达到:
  A.10mT/m以上
  B.15mT/m以上
  C.20mT/m以上
  D.25mT/m以上
  E.30mT/m以上
  16.相控阵线圈的优势为:
  A.大范围扫描、高信噪比
  B.小范围扫描、低信噪比
  C.小范围扫描、高信噪比
  D.大范围扫描、低信噪比
  E.大范围扫描、小区域检测
  17.常导型和永磁型磁体的相同点为:
  A.磁场均匀性较高
  B.磁场的方向
  C.不需要液氮作为制冷剂
  D.可制成高场强MRI设备
  E.电能消耗较大
  18.超导磁体的优点为:
  A.磁场稳定性好
  B.磁场均匀度高
  C.磁场强度高
  D.噪声比较小
  E.信噪比高
  19.在MRI仪的主要硬件中,对成像速度影响最大的是:
  A.主磁体
  B.接收线圈
  C.激发线圈
  D.梯度线圈
  E.计算机
  20.梯度线圈的主要性能指标是:
  A.接收功能
  B.发射功能
  C.磁场的强度
  D.梯度场强和切换率
  E.磁场的均匀度
  21.从原理上讲,体(腔)内线圈属于:
  A.相控阵线圈
  B.表面线圈
  C.部分容积线圈
  D.全部容积线圈
  E.以上都不是
  22.如果MR检查时需要得到一个横轴位图像时,需要选择哪一个梯度磁场:
  A.Gz
  B.Gx
  C.Gy
  D.Gxz
  E.Gxy
  23.如果MR检查时需要得到一个矢状位图像,需要选择的梯度磁场是:
  A.Gz
  B.Gx
  C.Gy
  D.Gxz
  E.Gyz
  24.如果MR检查时需要得到一个冠状位图像,需要选择的梯度磁场是:
  A.Gz
  B.Gx
  C.Gy
  D.Gxy
  E.Gxz
  25.MR图像的后处理不包括下列哪项:
  A.放大
  B.图像校正
  C.图示标记
  D.患者信息修正
  E.各种数据测量
  多项选择题
  26.医用MRI仪的构成包括:
  A.主磁体
  B.计算机系统
  C.射频系统
  D.梯度系统
  E.辅助设施
  27.主磁体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包括:
  A.磁场强度
  B.磁场均匀度
  C.磁场温度
  D.主磁体的长度
  E.磁场稳定性
  28.高场强MRI仪的优势为:
  A.更容易实现脂肪饱和技术
  B.具有高质子磁化率
  C.具有良好的图像信噪比
  D.可缩短MR信号采集时间
  E.化学位移和磁体率伪影不明显
  29.梯度系统的构成是:
  A.数模转换器
  B.梯度控制器
  C.梯度线圈
  D.梯度放大器
  E.梯度冷却装置
  30.梯度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施加扩散加权梯度场
  B.进行流动补偿
  C.产生梯度回波
  D.进行MR信号空间定位编码
  E.进行流动液体的流速相位编码
  31.射频系统由下述哪几项构成:
  A.梯度线圈
  B.发射线圈
  C.接收线圈
  D.射频发生器
  E.射频放大器
  32.永磁型磁体的优点为:
  A.磁力线分布范围较小
  B.扫描孔开放程度高
  C.可以满足大多数常规检查
  D.不用制冷剂
  E.信噪比较高
  33.超导型磁体的缺点和不足是:
  A.安装场地要求高
  B.有失超危险
  C.扫描孔狭小
  D.需保护患者听力
  E.需定期补充制冷剂
  34.射频线圈按功能分类包括:
  A.容积线圈
  B.表面线圈
  C.相控阵线圈
  D.体(腔)内线圈
  E.接收线圈
  35.腔内线圈可进行下述哪些部位的MRI检查:
  A.直肠
  B.前列腺
  C.子宫
  D.血管
  E.头颅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C;2.B;3.E;4.D;5.C;
  6.A;7.D;8.E;9.E;10.B;
  11.A;12.B;13.B;14.C;15.D;
  16.A;17.C;18.E;19.A;20.D;
  21.B;22.C;23.A;24.B;25.D。
  ……

《医学影像学原理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本书内容涵盖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成像技术、疾病诊断以及相关前沿进展,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掌握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医学影像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医学影像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从医学影像学的源头出发,深入剖析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学基础和生物学原理。 X射线成像原理: 详细阐述X射线的产生、性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吸收、散射),以及如何通过探测器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图像信号。重点介绍X射线成像的关键技术,如不同类型的X射线管、滤线光栅、准直器以及图像重建算法(如滤波反投影)。此外,还将探讨X射线成像的剂量学原理和防护措施,确保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 CT成像原理: 深入讲解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工作机制,包括X射线源和探测器的旋转、数据采集、投影形成以及图像重建算法(如傅立叶变换、卷积算法)。重点介绍不同代CT扫描仪的演进,多层螺旋CT(MSCT)的优势,以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如层厚、球管电流、电压、螺距)。读者将了解CT在各种解剖结构成像上的特性和局限性。 MRI成像原理: 详细阐述磁共振成像(MRI)的核心概念,包括原子核自旋、施加静磁场、射频脉冲激发、自由感应衰减(FID)和梯度回波(GRE)信号的产生。重点讲解T1、T2弛豫时间及其在组织对比度中的作用,以及质子密度。深入介绍各种成像序列(如自旋回波、快速自旋回波、梯度回波、反转恢复、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的原理、参数设置以及它们在不同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还将涉及MRI的磁体类型、射频线圈、梯度系统以及图像伪影的成因和消除方法。 超声成像原理: 阐述超声波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和多普勒效应。重点介绍不同频率的超声探头及其适用范围,以及各种成像模式(如B型、M型、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的原理和临床应用。读者将学习如何优化超声图像质量,识别伪影,并理解超声在浅表器官、腹部、妇产科、血管以及心脏成像中的关键作用。 核医学成像原理: 介绍放射性核素的性质、示踪剂的选择与标记、放射性核素的体内分布动力学以及伽马相机、PET/CT、SPECT/CT等探测器的成像原理。重点讲解各种放射性药物(如Tc-99m、F-18)在不同器官和系统中的显像机制,以及其在功能和代谢评估中的价值。读者将了解核医学在肿瘤显像、心脏功能评估、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二部分:各系统影像学诊断 本部分将聚焦于临床实践,系统梳理各主要器官和系统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神经系统影像学: 涵盖颅脑、脊髓的常用影像检查方法(CT、MRI),重点分析常见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胶质瘤、转移瘤)、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退行性病变等。详细讲解不同影像序列在诊断中的作用,以及辅助诊断技术(如CTA、MRA、DWI、MRS)的应用。 胸部影像学: 重点介绍肺部、纵隔、胸壁疾病的影像诊断。详细阐述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原发性、转移性)、肺栓塞、胸腔积液、气胸、间质性肺病、纵隔肿瘤等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介绍胸部CT(包括高分辨率CT)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腹部影像学: 覆盖肝脏、胆道、胰腺、脾脏、肾脏、输尿管、膀胱、胃肠道、盆腔器官的影像学诊断。重点分析肝脏肿瘤(肝细胞癌、转移瘤)、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胰腺肿瘤、肾脏肿瘤、肾结石、肠梗阻、消化道出血、附件囊肿、子宫肌瘤等。详细介绍腹部CT、MRI、超声在诊断中的互补性和优势。 骨骼肌肉影像学: 探讨骨骼、关节、软组织疾病的影像学评估。详细讲解骨折、骨关节炎、骨肿瘤(良恶性)、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肌肉损伤、肌腱断裂等。介绍X射线、CT、MRI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评估中的作用。 乳腺影像学: 专注于乳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重点介绍乳腺X线摄影(钼靶)、乳腺超声、乳腺MRI在乳腺癌筛查、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详细讲解各种良恶性乳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以及 BI-RADS 分类系统。 心血管影像学: 介绍心脏、大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详细阐述冠状动脉疾病(CAD)、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重点介绍心脏CT(CCTA)、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心脏结构、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影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 本部分将展望医学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最新应用。 人工智能(AI)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探讨AI在图像识别、病灶检测、自动分割、量化分析、预测模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AI如何辅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介入放射学: 介绍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包括血管介入(支架置入、栓塞)、非血管介入(穿刺活检、引流、消融)等技术,以及其在肿瘤治疗、血管疾病、创伤等领域的应用。 多模态影像融合: 探讨将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信息。例如,PET/CT、SPECT/CT在肿瘤显像中的融合应用。 定量影像学: 介绍如何通过量化分析影像数据,为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提供客观依据。 分子影像学: 探讨分子影像学在疾病早期检测、靶向治疗选择、疗效监测等方面的潜力。 第四部分:影像质量控制与安全 本部分强调影像学检查的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 影像设备质量控制: 介绍各种影像设备的性能评估、日常维护和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图像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患者检查流程与配合: 强调标准化检查流程的重要性,指导医护人员如何与患者沟通、准备,以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辐射防护与安全: 深入讲解X射线、CT等检查的辐射剂量学原理,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辐射暴露。 造影剂安全使用: 详细阐述各类造影剂(如碘造影剂、钆造影剂)的药理作用、禁忌症、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确保造影剂使用的安全性。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以丰富的插图和典型病例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实用、深入的学习资源,助力其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不仅仅是考试准备,更是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老实说,一开始我抱着“准备考试”的心态翻开了《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并非那种为了应付考试而生、内容空洞的书籍,而是真正致力于提升MRI医师的整体专业能力。书中对MRI的原理、技术、应用以及常见病变的解读,都非常深入和透彻。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例如,在讨论不同脉冲序列的选择时,它会详细解释每种序列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况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们优化成像参数、提高诊断效率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融入了许多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这对于我们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迭代非常有帮助。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学习框架,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丰富的试题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这不仅仅是对业务能力的考评,更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深度的打磨和提升。

评分

一本能让放射科医生在MRI领域“硬核”起来的实用指南! 最近有幸拜读了这本《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影像科医生,我深切感受到,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MRI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我们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痛点,它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直击核心,将MRI医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和必备技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从基础的MRI原理、脉冲序列的设计到不同解剖部位的成像特点、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再到最新的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进展,几乎涵盖了MRI医师需要应对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精选的试题,难度适中,紧密结合临床实际,能够帮助我们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解答这些题目,能有效地梳理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我个人认为,对于希望在MRI领域有所建树的医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资料,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良师益友,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指点迷津,助你稳步迈向更高的专业水平。

评分

循序渐进,拨云见日——MRI专业知识的深度探索之旅 长期以来,MRI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直是困扰许多临床医生的难题,想要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这项技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MRI深度理解的“任意门”。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入手,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即便是我这样非物理背景出身的医生,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的“核心考点”部分,就像一张张精准绘制的导航图,指引我们掌握每个知识点的精髓,避免在浩瀚的MRI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更令人惊喜的是,随后的“精选试题”部分,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巩固,更是对我们实际临床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些题目并非简单的记忆题,而是涵盖了多种临床场景,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对于提升我们的诊断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着莫大的帮助。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一次对MRI世界由浅入深、拨云见日的探索之旅。

评分

告别“模棱两可”,迎接“精准诊断”——MRI实践者的福音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MRI诊断的临床医生,我深知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影像的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很容易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这给精准诊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这本书,恰恰是解决这一痛点的“福音”。它系统地梳理了MRI成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异情况,并结合大量真实的影像学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多序列、多角度的分析,排除干扰因素,最终达到精准诊断的目的。书中对一些鉴别困难的疾病,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诊断思路和关键鉴别点,这对于我们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信心具有非凡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核心考点”设计,它们就像是一张张“雷达图”,能够迅速帮我们定位知识盲区,而“精选试题”则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机会,让我们在模拟场景中不断磨练自己的诊断技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MRI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告别了过去那种“差不多”的模糊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清晰、更加精准的诊断思路。对于每一位渴望在MRI领域精益求精的医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实现“精准诊断”的必备利器。

评分

临床决策的“秘密武器”,让疑难杂症不再棘手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MRI诊断难题,面对那些模棱两可的影像表现,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延误病情。而《MRI医师业务能力考评核心考点与精选试题》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我们临床决策的“秘密武器”。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工作手册。书中对各种常见疾病在MRI上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图文解析,并着重强调了鉴别诊断的要点和难点。通过学习书中的案例分析和考点解析,我发现很多我之前在临床中遇到的困惑,都能在这里找到清晰的答案和合理的解释。特别是那些涉及新兴技术和复杂病变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炮”,把多年的临床智慧浓缩其中,教你如何“火眼金睛”地识别病灶,如何根据不同的成像序列和临床信息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有了这本书作为后盾,我相信很多原本棘手的疑难杂症,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都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东西不错,对学习有帮助。

评分

东西不错,对学习有帮助。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