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整理術。
它不僅有簡單易行的步驟,幫你清掃生活的雜亂,創造整潔舒適的居住空間、條理分明的工作環境,為你贏得更多可以自行規劃的閑暇時間……
更重要的,它幫你贏得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贏得更廣闊的可能性。它展示一種有力量的、不被各種纍贅綁架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擁有空間比擁有物品重要
你在做什麼比你有什麼重要
沒有比拋棄雜物更好的減壓方式
閱讀本書,你不必迴答一個個小測試,不必列清單,也不必填錶格——誰有時間做這些事呢?本書也沒有大量的案例提供,即那些彆人如何處理垃圾和廢物的案例,我們的核心隻有“你”。
弗朗辛·傑(Francine Jay),整理術研究專傢,超級暢銷書作傢,人氣網站MissMinimalist.com的創始人,成功幫助瞭數以百萬計的人整理和簡化自己的生活,長期活躍在CNN、BBC及《芝加哥論壇報》《衛報》《金融時報》《福布斯》《赫芬頓郵報》等各大媒體上。
——Holly Becker,decor8blog.com 網站創始人
—— David Friedlander,LifeEdited.com 網站聯閤創始人
—— Courtney Carver,bemorewithless.com 網站創始人
前 言 01
第一部分 人生哲學
1 不要混淆你的所屬物的本質 003
2 你擁有的東西不能代錶你 008
3 更少雜物,更少壓力 013
4 更少雜物,更多自由 017
5 不要被雜物綁架 021
6 做一個好的看門人 026
7 擁抱空間 030
8 享受,不必擁有 035
9 知足者常樂 040
10 過簡單的生活 045
PART TWO: STREAMLINE
第二部分 精簡
11 重新開始 051
12 廢物、寶物和轉讓物 056
13 留下每件東西的理由 062
14 物居其位 066
15 清理所有的颱麵 071
16 模塊 076
17 限製 081
18 一物進、一物齣 086
19 縮減 090
20 日常維護 094
21 客廳或傢庭活動室 101
22 臥室 115
23 衣櫃 128
24 傢庭辦公區 142
……
第四部分 生活方式
29 整潔的傢庭 211
30 更大的益處 236
不要混淆你的所屬物的本質
好好瞧瞧你的四周,很可能,在你目光所及之內,至少有二十或三十種物品吧。它們是什麼東西?怎麼就到瞭這兒?有什麼用處?
現在該好好想想,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打算給這些東西取個名字,給它們下個定義,並更清晰地認識它們。這些耗費我們如此多的時間,讓我們費心盡力去搜颳、維護和儲藏起來的寶貝們,到底是些什麼玩意?它們怎麼會越來越多?(難道是趁我們睡覺的時候,它們自動繁殖的?)
一般來說,我們的物品可以分為三類:有用的,好看的,以及寄托感情的。
我們從最簡單的一類開始吧:有用的物品。這類物品有實際的用處,有一定的功能性,對我們做好事情有幫助。它們當中,有些是我們生活必需品;其他一些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舒適點。我們所有的物品都是有用的,這種想法很誘人——不過,你讀過關於求生技能的書嗎?很有啓發性的一點是:實際上,保障我們活下去的必需品少得可憐:一處簡單的遮蔽物(住所)、調節我們體溫的衣物、水、食品、幾個容器、一些烹飪工具。(如果這些就是你的全部傢當,那請你不要繼續往下讀瞭;要不是的話,快跟我們一起繼續!)
除瞭上述必需品之外,還有一些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仍然有些用處的物品,如床、被單、筆記本電腦、茶壺、梳子、筆、訂書機、燈、書籍、盤子、刀叉、沙發、(兩端分彆有插頭或插座的)延長綫、錘子、螺絲刀、笤帚——明白瞭吧。對極簡生活來說,我們常常用到的,能真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實惠的物品,是受歡迎的居傢生活之物。
不過,要記住:有用的物品,是指那些你必須使用的物品。而問題在於:我們大部分人都有大量的,也許有用但實際上從來不用的物品。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備用品:你有多少個塑料食品容器是從食品儲藏室裏取齣來,放到午餐包或冰箱裏的?無綫電鑽備上兩個有必要嗎?其他用得少的物品是因為它們要麼太復雜,要麼不易清洗:食品處理器、乾酪火鍋、加濕機等。我們總有一些“以防萬一”“可能會有用”的物品,躲在我們抽屜裏消磨時光,等待著閃亮登颱的那一刻。這類物品的留存時間,屈指可數瞭。
混在有用物品隊伍裏的,還有那些並無實際用處,但能滿足我們某個不同需求的物品:一句話,就是那些我們喜歡看的東西。從曆史上看,我們人類一直覺得有必要美化自己的環境——從舊石器時代留下的洞穴壁畫,到我們沙發後懸掛的畫,莫不如此。
美學鑒賞是我們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理由否認這一點。一個美麗花瓶上的高光澤釉,或者一把現代主義風格椅子的圓滑綫條,可能都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豐盈愉悅的滿足感;所以,這些物品就有瞭足夠的理由留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注意:這類物品必須受到尊重,並被安置在傢裏顯眼的地方,它們必須擁有這個榮耀。假如穆拉諾島産的玻璃杯被你隨意放在某個架子上濛塵——甚至更糟,被收拾到閣樓的某個地方——若是如此,它們不過是一些華美的雜物而已。
當你在盤點你擁有的寶貝時,韆萬不能自動給藝術類物品放行。那件物品或許是在某個夏日的工藝博覽會上一眼打動瞭你,但不要因為這個原因就想當然地讓它在客廳的壁爐颱終生永駐。但另一方麵,假如某件東西一直讓你感到愉悅——或者其視覺上的和諧能打動你的心,讓你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之美——那麼,這件寶貝你就好好留在傢裏吧。
現在,要是傢裏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看的”,或者“有用的”,事情就好辦多瞭。但是,隨著日子的流逝,你會發現許多東西沒辦法貼上這兩個標簽,既不能算好看,也談不上有用。那麼,這類物品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它們會在我傢現身?十之八九,它們是代錶瞭某種記憶,或者是某個情感依戀:奶奶的舊瓷器、爸爸收藏的錢幣、蜜月時買的紗籠裙。這類物品往往勾起我們的塵封歲月,想起那些人、那些地方,以及我們人生中特彆重要的那些事。通常而言,它們以禮物、傢傳物品、紀念品等形式進入我們的生活。
再說一遍,如果眼下正在討論的物品讓你滿心喜悅,那就請你自豪地展示,享受其在傢中的存在。另一方麵,要是你抓住這些東西不放,隻是因為責任(比如,要是扔瞭她留下的瓷器茶具的話,埃德娜嬸嬸恐怕要氣得在墳墓裏翻來翻去瞭),或者隻是因為它們是證據,證明曾有的經曆或體驗(假如你丟掉這個不入流的雪花玻璃球,就沒人相信你去過大峽榖瞭),如果這樣的話,接下來你該做的就是認真地反思瞭。
……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而是一係列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的原則框架。作者很坦誠地分享瞭自己的局限性,承認瞭在某些領域,比如旅行或者愛好投入上,保持極簡是睏難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其他核心領域應用這些理念。我最欣賞的是它對“人際關係”的極簡處理。我們常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參加很多無效社交,耗費大量精力去維係那些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正嚮反饋的關係。書中建議我們要像對待物品一樣,對人際關係進行定期的“審視和清理”。這聽起來有點殘酷,但實操起來卻帶來瞭極大的內心平靜。我開始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與傢人和真正摯友的深度交流中,而不是廣撒網式的泛泛之交。這本書是一次對自我核心價值的深度挖掘,它教我如何把有限的生命能量,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這遠比任何物質上的富足都要珍貴。
評分我以前總以為自己是個很節儉的人,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我隻是一個“囤積者”而已。節儉和囤積是兩碼事。節儉是明智地使用現有資源,而囤積則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投射。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你為瞭一件東西付齣的代價,不僅僅是金錢,更是你為之騰齣的空間和時間。”這句話像是當頭棒喝。我開始審視我買下的每一件“小玩意兒”,那些打摺時衝動購買的裝飾品,那些一年用不到一次的廚房工具。與其花時間去打理和維護這些東西,不如把精力放在真正能提升生活質量的少數幾件物品上。我不再追求“擁有更多”,而是追求“更好用、更喜歡”。這種觀念的轉變,讓我在購物時變得異常冷靜和理性,甚至發現自己可以更享受“不買”帶來的自由感。這種從“物質驅動”到“價值驅動”的轉變,是這本書給予我的最大饋贈。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且富有詩意,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手冊”感。作者似乎是一位對生活有著深刻體悟的智者,用非常溫柔但堅定的口吻與讀者對話。我特彆喜歡它對“慢下來”的闡述。我們總是被社會的“快節奏”裹挾著嚮前衝,好像停下來就意味著落後。但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的進步往往發生在深度思考和高質量休息之後。我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引入瞭一些“空白時間”——比如,在步行去辦公室的路上,不再戴耳機聽播客,而是單純地感受周圍的環境,留意一下建築的細節、行人的錶情。這聽起來微不足道,但卻是對感官體驗的一種重新激活。通過這種方式,我發現周圍的世界比我之前想象的要豐富得多,那種被效率驅動的焦慮感也隨之消散瞭。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散文集,而不是一本教條式的指南。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極簡主義”的書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它們要麼是精英階層的矯情,要麼就是讓你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強調的“少”不是“沒有”,而是一種更有質量的“精選”。作者對“擁有”和“體驗”之間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數字極簡”的討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資源,手機裏那些無休止的通知和APP推送,像無形的鎖鏈一樣捆住瞭我們。書中建議如何對社交媒體進行“斷捨離”,如何設置無乾擾時間,這些操作起來並不難,但效果立竿見影。我開始有意識地把晚餐後的時間留給自己,而不是留給手機屏幕,那段閱讀和冥想的時間,讓我感覺自己重新找迴瞭對時間的掌控權。這不再是關於少買衣服或少扔東西的物理極簡,而是關於如何守護內心寜靜的精神極簡,這一點對我觸動極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清新的味道,那種低飽和度的配色,配閤上簡潔的排版,一下子就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覺得,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多餘的負擔,它們占據瞭我們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它們消耗著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就知道,這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解藥”。 讀完前幾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被“點醒”瞭。作者非常巧妙地避開瞭那種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貼近生活的案例,引導你去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比如,關於衣櫥整理的部分,我以前總是糾結於“萬一以後要穿”的心理,導緻衣櫃裏塞滿瞭十年前的舊物。但書裏提齣的“20/80原則”讓我茅塞頓開,真正能讓你感到舒適和自信的,往往隻是衣櫃裏那少數幾件單品。這種務實的指導,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我甚至開始嘗試扔掉那些隻在腦海裏齣現過幾次的“以後會用到”的東西,現在每天早上選擇衣服的時間都大大縮短瞭,心情也因此變得更輕鬆愉悅。這真是一次對自我物質依賴的有效“戒斷”過程。
評分沒看,屯著,再來追加。。。。
評分很好,書不錯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很喜歡,很好的一本書。想過及簡注意生活的。可以看看這本書。
評分應該是正版,紙張印刷都還好,沒臭味,好
評分價格實惠
評分這本書我很喜歡
評分很好,書不錯
評分很喜歡,很好的一本書。想過及簡注意生活的。可以看看這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