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概论/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

词学概论/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宛敏灏 著
图书标签:
  • 词学
  • 诗词
  • 古典文学
  • 文化
  • 语言文字
  • 名家
  • 典藏
  • 文学史
  • 诗词鉴赏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74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9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词学概论》对中国古代的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从词的名称讲起,将词的兴起与发展、词的体制、词调、词的章法、词的句法、词的音律、词的四声协韵等问题细细道来,同时讲解词谱与词话的基本知识,并推荐较方便好用的工具书给读者,较后再教以鉴赏的法门。

作者简介

  宛敏灏(1906-1994),字书城,号晚晴,安徽庐江人。幼年即在国学与诗词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4年以安徽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头一名毕业。先后任教于前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安徽学院、国立音乐院、安徽大学等院校。

目录

第一章词和词学
一词的异名及与诗、曲的区别
(一)曲子词、长短句、诗馀及其他
(二)从多方面比较词和诗、曲的异同
二曲子词的兴起和发展
(一)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
(二)词在发展中形成的两种途径
三宋元以来的词学
第二章词的体制
一词体的类别
(一)令、引、近、慢和小令、中调、长调
(二)词里较少的几种体制
二几种特殊的词体
(一)由于配合音谱的
(二)显示文字技巧的第三章词调的由来及其繁衍
第三章词调的由来及其繁衍
一因袭与创制
(一)音谱的几种来源
(二)调名的沿袭与创新
(三)自度腔或自制腔
二别体和异名
(一)别体产生的原因
(二)异名述例
第四章词的章法
一词的分段
(一)单调和双调
(二)三叠、四叠和叠韵
(三)词的分段专用名称
二过片和意脉
(一)换头和不换头
(二)对于过片的要求
(三)名作过片例释
三几种特殊章法
(一)上、下片紧密依存者
(二)上、下片平列对照者
(三)上、下片融成一体者
(四)上、下片关系微妙者
第五章词的句法
一各种类型的句子
(一)少见的一、二字句
(二)常用的三至七言
(三)八字以上的长句
二句法的变化
(一)句型的活用
(二)字声的改动
(三)字数可以增减
(四)句子的分合
第六章关于音律
一宫调及其声情
二择腔和择律
第七章字声在词里的运用
一字声平仄阴阳与音谱的关系
二四声的配合
(一)关于去声的运用
(二)去、上的互相配合
(三)入声派平、上、去三声
(四)个别字声的改读
三拗句及其他
(一)拗句
(二)一句用四声
(三)双声和叠韵
第八章词的协韵
一旧词用韵的种种情况
(一)韵脚分布的多种形式
(二)押韵的平仄变化
二有关词的协韵问题
(一)对于旧词用韵应有的认识
(二)今后协韵的趋势
(三)旧有词韵专书的一些用处
第九章谈词谱
一词谱的编订及其用途
(一)明清以来所谓词谱的性质
(二)词谱通用的编次与标注
(三)词谱的用途
二几部常见的词谱
(一)较早的几部词谱
(二)词谱中较好的两部
(三)兼注工尺的《碎金词谱》
(四)几种简略词谱
第十章谈词韵
一词韵的创始及其发展
(一)早期的词韵
(二)毛奇龄和李渔对词韵的见解
二对于词韵的不同主张
(一)从宽与尚严的分歧
(二)几种不同韵目的比较
第十一章谈词话
一词话的产生和内容
(一)词话的兴起及其大盛
(二)一般词话的主要内容
二宋、元以来较著名的词话
(一)四库著录及见于《词话丛编》的
(二)早期的两部词话专书
三词学资料的渊薮
(一)怎样充分利用这一资料
(二)词话的整理、鉴别和选择
第十二章馀论
一词作赏析举隅
(一)搞清本事或写作背景
(二)应用词的基础知识
(三)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
二试谈词的写作
(一)晚近词家论词的作法
(二)当前涉及的一些问题
校后记

精彩书摘

  词的异名及与诗、曲的区別
  词,是格律诗的一体。它原来要求密切配合音乐,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格律。密切配合音乐的韵文很多,在词以前的如汉、魏、六朝的乐府;在词以后的还有北曲、南曲以至我们现代的歌辞等。由于历代的音乐不同,配合当时音乐所创作的韵文也就必然各有其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才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广义的诗,应把歌辞包括在内。
  为了说明词的特点,我们先从其异名谈起,再进而比较它跟诗、曲有哪些异同。
  (一)曲子词、长短句、诗馀及其他
  “词”这个名词,是逐步固定下来作为这样一种诗体的专称。当它没有固定的时候,曾经有过不少异名。
  从音乐关系定名的,有“曲子”、“曲子词”等。例如:《花间集》欧阳炯序:“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契丹号和凝为曲子相公,又见《古今词话》)
  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朱熹《语类》一四○:“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为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
  清末自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曲子词有《云谣集》一卷,首题“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从这些记载看来,“词”实是“曲子词”的简称。在唐、宋间也可叫“杂曲子”、“今曲子”,或仅称“曲子”。
  此外,以句法的特点作为称谓的,别名“长短句”;表明与旧的诗体有所区别的又称“诗馀”;仍袭用原有名词者曰“乐府”或“乐章”。
  长短句、乐府或乐章,在宋人笔记、诗话及词话中与“词”、“曲”诸名往往同时随意采用。如吴曾《能改斋漫录》云:《颜氏家训》曰:“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李后主长短句盖用此耳。故云:“别时容易见时难。”(卷十六《别易会难》)
  东坡长短句云:“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卷十六《载将离恨过江南》)
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不具诸集,今载于此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卷十六《黄鲁直词谓之著腔诗》)
  王江宁元丰间尝得乐章两阕于梦中。(卷十六《伤春怨》)
  今世乐府传《沁园春》词。(卷十六《沁水公主园》)
  南唐宰相冯延巳有乐府一章名《长命缕》。(卷十七《冯相三愿词》)试翻检《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浩然斋雅谈》及《碧鸡漫志》等,也都诸名并用,但尚未见有称“诗馀”者。
  “诗馀”之名当亦起于宋,《草堂诗馀》为南宋人所选编。南宋人之词集以诗馀为名者较多,北宋很少,如廖行之的《省斋诗馀》,或系原名如此,而《范文正公诗馀》,则显属后人所题。“诗馀”一辞,明、清以来使用渐广,但亦有反对用此者,如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填词不得名诗馀。”清汪森《词综序》说:“以词为诗之馀,殆非通论。”关于“诗馀”的涵义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诗三百篇之馀,有人认为是唐五七言诗之馀,况周颐则就“馀”字别立新说云:“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馀’字矣。”(《蕙风词话》卷一)按立名之初可能仅取其与旧体名不相混;初仅常用于词集,其后始渐作专用的通称。
  至仅见于词人专集的异名而未转化为词的通称者:或题“歌曲”,如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歌曲》、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或题“琴趣”,如黄庭坚的《山谷琴趣外篇》、晁补之的《晁氏琴趣外篇》;或题“遗音”,如石孝友的《金谷遗音》、林正大的《风雅遗音》;其他如朱敦儒的《樵歌》、刘克庄的《后村别调》、陈允平的《日湖渔唱》、张辑的《东泽绮语债》及《清江渔谱》、周密的《洲渔笛谱》、杨炎正的《西樵语业》、高观国的《竹屋痴语》、夏元鼎的《蓬莱鼓吹》等,都不过各就所好,给词集题个雅名,但也表明与不合乐的诗有所不同。
  清刘熙载《艺概》说:“其实辞即曲之词,曲即辞之曲也。”这句话最能说明词密切配合音乐的关系。所以原来“曲子词”的全称是包括曲谱和歌辞而言,也就是说有曲谱的歌词。
  经过悠长的时间,“词”这个名词终于占了优势,作为这种体裁的通称。“诗馀”、“长短句”等仅间尚沿用而已。
《词之声,韵之灵:穿越千年的华章》 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音韵之美、情感之深邃、意境之朦胧,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既是诗歌的一种升华,又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绪与情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风貌。本书并非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考据,也不是单纯的词条罗列,而是试图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与千古词人对话,感受词之声的律动,领略词之韵的灵动,走进那些凝固了无数情感与智慧的华美篇章。 我们将从词的源头说起,追溯它从楚辞、汉乐府,乃至民间歌谣中汲取的养分,探究其如何从一种配合音乐演唱的文学形式,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载体。我们会详细解析词的早期形态,如《词林正韵》等早期词学理论的出现,它们为词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目光将聚焦于词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时代和代表性人物。 北宋:词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 北宋,无疑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词人,将词这种文学形式推向了艺术的高峰。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词风的多元化发展。 婉约词的典范——柳永: 柳永以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传唱度,奠定了词作为通俗文学的地位。他的词,语言通俗晓畅,情感细腻真挚,善于描摹都市风情、羁旅愁绪,将儿女情长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我们将解读他如何运用“集句”的手法,将前人诗句巧妙地融入词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对都市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如何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一扇窗口。同时,也会分析他词中的“赋”的手法,如何在铺陈叙述中展现情感的跌宕起伏。 豪放词的开拓者——苏轼: 苏轼,这位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奇才,以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彻底打破了词只能写儿女情长的藩篱,开创了豪放词派。我们将品味他词中的豁达开朗、人生哲思,以及他如何将诗的意境和哲理融入词中,使其具有更博大的胸怀和更深邃的思想。我们会重点解析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探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如何在词中抒发政治抱负、人生感悟。 清丽婉约的代表——秦观: 秦观的词,以其清丽婉约、情意绵绵著称,尤其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道尽了相思之情。我们将细致分析他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以及他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如何营造出一种凄美动人的意境。 意境深远的晏殊与欧阳修: 晏殊的词,典雅蕴藉,常以淡淡的笔触,勾勒出深沉的情感,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景物描写,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人生的哲思。欧阳修则以其“曲径通幽”的写景手法,为词增添了别样的风韵。我们将对比分析他们词作中的不同风格,理解他们在词的婉约派中的贡献。 南宋:沉郁顿挫,家国情怀 南宋时期,在金兵入侵的背景下,词风转向沉郁顿挫,家国情怀成为词作的重要主题。 爱国词的旗帜——辛弃疾: 辛弃疾,这位满怀报国壮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情英雄,他的词,如同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充满了杀伐之气和家国之痛。我们将深入解读他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雄壮,以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醒。我们会分析他如何运用大量的典故和历史事件,来抒发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以及他对词的语言和形式所做的创新。 婉约的极致——李清照: 李清照,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前期清新明快,后期凄婉动人,将女性的细腻情感和深沉的家国之思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将品味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以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痛。我们会分析她词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精妙描绘,以及她如何将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 稼轩派的继承与发展: 除了辛弃疾,我们还将探讨其他词人的风格,如陆游、杨万里等,他们如何在词中体现时代精神,并对稼轩派进行继承和发展。 元明清:词的转型与演变 进入元明清时期,词的发展虽然不像宋代那样辉煌,但仍然涌现出一些具有特色的词人,词的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元代词人的“杂剧”影响: 元代文学以杂剧为主,词的创作相对式微,但仍有如张养浩、乔吉等词人,他们的词作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我们将探讨杂剧对元代词作的影响,以及元代词人如何将生活化的语言和情感融入词中。 明清词的风貌: 明清时期,词的创作风格更加多样,既有继承宋词传统的,也有追求新奇的。我们将介绍如高启、陈维崧、纳兰性德等词人的代表作品,分析他们词作的特点,以及词在这一时期如何与其他文学体裁相互影响。例如,纳兰性德以其深情的笔触,将个人情感的抒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词之音韵与美学 除了历史和人物的梳理,本书还会着重探讨词的音乐性和美学特征。 词牌的奥秘: 词牌,是词的骨架,是规定了词的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的曲调名。我们将深入解读不同词牌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例如,为何《蝶恋花》适合表达思念,《满江原》适合抒发壮志。 平仄与押韵的和谐: 词的音乐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严谨的平仄格律和优美的押韵上。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平仄在词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押韵方式如何营造出不同的节奏感和韵味。我们将分析词人如何巧妙地运用平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转折,以及如何在押韵中寻求音韵的和谐与意境的统一。 意境的营造: 词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的营造,即情与景的融合,虚与实的交织。我们将通过解读大量经典词作,分析词人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勾勒出耐人寻味的画面,唤起读者的联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我们会探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以及词中“景语”与“情语”的相互作用。 词与画、书、乐的交融: 词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中国画、书法、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将探讨词的画面感,如何让读者“听”到画面,“看到”声音,以及词如何成为文人雅士情感寄托和审美追求的载体。 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本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介绍词的知识,更是希望读者能够走近那些伟大的词人,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人生哲思。我们会通过对词作的深入解读,展现词人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在不同的时代引发共鸣。 本书的独特价值 与其他学术性过于严谨的词学著作不同,本书力求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的方式,来解读词。我们摒弃了繁琐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而是将重点放在词作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上。通过精选历代经典词作,辅以深入浅出的赏析,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词的独特韵味,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条通往词学世界的丰富多彩的路径,无论是初涉词海的爱好者,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词的书,更是一次穿越千年的心灵之旅,一次与古人对话的文化体验。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人爱上词,感受词之声的律动,品味词之韵的灵动,让这份古老的文学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生,我深知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对于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词学概论》这个标题,首先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词学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维度,从词体的起源、发展,到词的格律、词牌的演变,再到词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都值得深入探讨。而“概论”二字,则预示着这并非仅仅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词学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词的内在规律,并在阅读实际词作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品鉴。同时,我也对“诗词常识”这部分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学术研究中,许多常识性的东西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但恰恰是这些常识,构成了理解更深层次问题的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涵盖诗词创作的常见技巧、鉴赏的必备要素,以及一些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升我作为研究者对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

评分

当我看到“典藏本”这个字眼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精美的装帧、考究的排版,以及其中蕴含的珍贵价值。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在于内容,也在于其承载内容的载体。对于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像诗词这样注重意境和美感的文本,一个精致的“典藏本”本身就能增添不少阅读的愉悦感。我期待这套书在纸张的选择、字体的大小、图文的配合等方面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让我在翻阅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精致感。更重要的是,“典藏本”也意味着其中收录的内容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权威的考证,我希望它能够包含一些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诗词理论,并且在引用和阐释时,能够有严谨的出处和可靠的依据。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典藏本”,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套《词学概论/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简直是为我这样对中国古典诗词心向往之,却又常常望而却步的“半吊子”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诗词之美,就像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可初尝之时,往往被那些生涩的字词、典故、以及层出不穷的修辞手法弄得云里雾里。市面上也有不少普及读物,但总觉得少了些深度,或者讲得过于浅白,无法触及诗词真正的精髓。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的这一空白。光是“名家谈”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心生期待,知道这些在诗词领域浸淫多年的大家们,定能用他们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为我一一揭开诗词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好奇,他们会如何解析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意象,又是如何串联起不同朝代的诗风流变,甚至是如何解读诗人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我期待书中能够不只是罗列知识点,而是真正引导我去“读懂”诗词,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去感受古人的心境。

评分

我对古典诗词的喜爱,更多地源于一种朦胧的美感和意境的熏陶。我并非专业的学者,也没有系统学习过诗词格律,只是凭着一股直觉去感受那些优美的文字,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然而,很多时候,我总觉得自己的感受不够深刻,无法真正触及诗词的灵魂。我希望这套书,尤其是“诗词常识”的部分,能够为我提供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比如,当读到一首描绘山水的诗句时,我希望能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或者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共鸣。我期待书中能够用一种更加亲切、易懂的方式,来解释那些复杂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兴、用典、象征等等,让我能够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洞察诗词创作的匠心独运。对我而言,最好的诗词读物,就是能够在我品味诗词时,像一位温厚的良师益友,轻轻地在我耳边点拨,让我能够拨开迷雾,看到更美的风景。

评分

这套《词学概论/诗词常识名家谈典藏本》的出现,着实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诗词学习的热情。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追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诗词的魅力和精髓,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诗词赏析类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满足我渴望深入了解的愿望。而这套书,仅仅从书名上,就给了我一种“名家视角”和“系统性”的信心。我期待书中能够由浅入深,带领我一步步走近诗词的殿堂,从最基础的常识入手,再到词学理论的深入探讨,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名家们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真正学会欣赏和品味诗词的艺术魅力,并将这份热爱延续下去。

评分

书非常好,值得一买

评分

精装档次高,内容丰富,涨知识了

评分

信任京东购物,非常满意

评分

不错,挺好,印刷包装不错,内容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自己水平,价格有些贵。

评分

名社名作,这套丛书已收集四本,努力收齐。

评分

比较精致,慢慢阅读提高诗词方面的素养。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好好学习

评分

价廉物美,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这套书一本不拉全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