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道德经》里的智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用以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
内容简介
汲取祖先智慧,回归传统文化,是当今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在回归传统的路中,我们能更好地认清自己,看清周遭。因此,围绕《道德经》、唐诗宋词、四书五经,我们策划了本系列丛书。本书即为其中之一。
《<道德经>里的智慧》把老子的《道德经》划分为十一个主题,对每一主题从多角度进行深入解读。为便于读者理解,书中还穿插了古人的践行实例以供参考。读懂《道德经》,能够让人更好地为人处世。希望广大读者都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生。
作者简介
季风,知名教育专家,先后出版过《北大国学课》《儒家国学课》《道家国学课》等,深受读者喜爱。《北大国学课》自2013年3月出版以来,连续加印十余次,多次名列全国历史类图书畅销榜前列。
目录
《道德经》里的智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什么?
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宇宙演化史的描述吗?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说的是生死轮回吗?
老子是道教创始人吗?
第二章 厚生之德: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以德报怨”是孔子的主张还是老子的主张?
如何做到无弃人、无弃物呢?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上善若水”对做人有什么启示?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是说难得糊涂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让人更保守吗?
第三章 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就是无所事事吗?
老子的“自然无为”是消极避世吗?
“小国寡民”思想要不得吗?
“无为而治”在历史上有成功案例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让人少说为佳吗?
第四章 柔弱胜刚:兵强则灭,能守柔者则强
老子生死观里的“柔弱”是什么意思?
“兵强则不胜”是胡说八道吗?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老子的诡辩吗?
老子说“柔弱处上”符合春秋时代的社会现实吗?
“不言之教”应该怎么理解?
第五章 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福兮祸所伏
老子的辩证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老子为什么要“知其白,守其黑”?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老子发明的战术吗?
“反者道之动”指的是什么?
老子的福祸相生之道该怎么理解?
第六章 知足者富:祸莫大于不知足,知止方能不殆
“大成若缺”是鼓励人保留缺点吗?
“知足不辱”真的可以长久吗?
“知足常足”是提倡安于现状吗?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应该如何理解?
“知不知”与“不知知”是一个意思吗?
第七章 不争之争: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什么把“不敢为天下先”列为人生三宝之一?
“使民不争”是反对一切竞争吗?
为什么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夫慈,以战则胜”真的可行吗?
不争哲学是一种权术,还是一种修养?
第八章 圣人病病:自知者明,刚愎自用多灾祸
“病病”是指重视身体健康吗?
为什么老子说“自是者不彰”?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吗?
“清静无为”就能避开祸患吗?
第九章 功遂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为什么说“功遂身退”是“天之道”?
什么是“功成而弗居”?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怎么理解?
第十章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不以智巧贻害百姓
“绝圣弃智”是抛弃一切文明成果吗?
“绝圣”的同时为何又处处以圣人为榜样?
为什么说“不以智治国”是国家之福?
第十一章 和光同尘: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指与世俗同流合污吗?
如何理解老子的尚和精神?
为什么“和大怨”会留下“余怨”?
有道者“大隐于市朝”是对“和光同尘”的实践吗?
前言/序言
前言
《道德经》又称《老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它分《道经》和《德经》 两部分,共八十一章,计五千言,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 文字简约却条理清晰,含义深邃又富于辩证,是震古烁今之作。《道德经》 与《周易》《论语》 一起, 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哲学经典。
作为哲学著作,《道德经》 反映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与演变, 国家治理与民生民计, 以及生死等各种本质性的命题。简单说,这是一部告诉人们该如何看待宇宙万物、 如何看待国家社会、 如何看待自身命运的思想启蒙之书。因此,每当翻开《道德经》,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智慧,就会找到正在苦苦寻觅的某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 里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 要想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 确实非常困难。 如果说得绝对一点,那就是他说出了一切, 说出了他所理解的所有道理。 因为《道德经》 是老子关于宇宙万物运行法则的论述。在这里, 我们只能简单地概说《道德经》 所表达的核心思想。
第一,老子告诉人们世界起源于“ 道”,“ 道” 是众妙之门,“ 道” 生万物。 老子运用许多描述性的语言, 向人们描绘了“ 道” 的形态, 告诉人们宇宙、 天、 地是如何产生的。 老子认为,“ 道” 是化生万物的本源, 也是化生万物时所遵循的法则, 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 万物” 都必须遵循这个法则。也就是说,“ 道” 既是万物的本源, 又是万物所应遵循的法则。 老子认为,“ 道” 存在于不断发展的运动之中, 它的运动具有无限往复的特点。 因此,“ 道” 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 那么,“ 道” 是怎样影响万物的呢? 老子认为,“ 道”,“ 自然无为”, 无声无息, 却无处不在。 万物要自觉地顺应“ 道”的法则。 而“ 道” 具有“ 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的基本特征, 意为事物具有正反两个属性, 既和谐共存, 又不断相互转化, 形成对立统一体。
第二,老子告诉人们如何在“ 道” 的法则下安身立命。老子认为,“ 道” 的自然法则也是人的行为规范, 人们只有遵循“ 道” 的法则, 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完善自己, 使自己拥有好的品格。“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就明确说明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所应遵循的自然法则。 老子以“ 道”“ 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一特点, 要求人们做人要宽厚仁慈, 与人为善, 爱人爱己。 老子认为, 人们应该让自己清心寡欲, 保持恬淡安静的心态, 这样才符合天道的要求。老子非常看重“ 处下”“ 柔弱” 的作用, 强调人要保持谦卑、虚静之心。
第三, 老子告诉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才能顺应民心。 老子提出“ 无为而治” 的思想, 希望统治者顺应天意, 让民众循“ 道” 自察。 官员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 放权于民。 老子反对苛政, 认为这不仅滋扰百姓, 还会给官吏留下祸害百姓的机会。 老子强调, 为官者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而是要让人民“ 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 各安其居, 各乐其业。 这样,国家就能休养生息, 实现长治久安。 老子认为, 要想保证国泰民安, 就要官清法正,“有仁义”。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思想家,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内容博大精深。 我们在分析老子的思想时, 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 似乎都有道理。 因为对于老子来说, 即便是一个很小的命题, 往往也蕴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因此, 当我们把老子的主要思想看成是关于道、 关于人生和国家治理这几个方面的时候, 很容易把其他一些重要观点忽视了。 这就要求我们, 在领会老子思想的时候, 一定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 善于从不同维度去理解它的真意。
总的来说,老子在《道德经》 中, 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机秩序的大宇宙系统。 这个系统是“ 道” 运行而来的, 因之而形成的人类社会和国家也是基于这个系统而不断完善的。 从这样几个维度出发,我们基本就可以把握老子思想的整体脉络, 就可以在老子“大象无形” 的论述中,感受他的深刻智慧。 应该说, 老子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对于人们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 处理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中相当多的观点, 在今天看来, 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尽管老子受历史的局限性所限, 有些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但只要我们善于古为今用, 就能获得启迪心智的力量。
为了让普通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在这本《〈道德经〉里的智慧》 中把《道德经》 分成十一个主题, 每一个主题选取若干个专题, 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 编写过程中, 我们不仅对某些经典名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还对其全章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既介绍了这些经典名句的字面含义, 也给出了它们的引申含义。 同时, 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 我们还给出了一些例证, 对于诠释老子的思想而言, 这些例证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老子的核心概念是“ 道”。 我们在解读《道德经》 的过程中, 始终也是围绕“ 道” 来进行的, 并结合当前的现实生活予以适当引述。 正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对于《道德经》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们的解读或许与其他人的观点相左, 或许还存在有争议之处, 对此, 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什么?
道家认为,“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完整性概括,也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道”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能量过程,“道”可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道”的运行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就是说,事物的运行总是逐渐离开,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要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如果联系万事万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看,“道”的这种运作过程是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回环往复、互为阴阳、相生相克的过程。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道也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总和。
“道” 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道家认为,“ 道” 是“ 元初”之物, 是天地之母,“ 无” 和“ 有” 都由“ 道” 衍生而来,是“ 道” 在不同侧面的反映。“ 道” 最为玄妙和深奥的地方,也在于此。“ 道” 是万物的本体, 是天地万物的载体。作为本体,“ 道” 是浑然一体、 不能言说的东西。 老子说,“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这里的“ 始”“ 母”“ 根”“ 门” 等, 都含有本源、 本体的意思, 只不过相互间有层次上的区别。“ 道” 作为万物之本, 它无前无后、 无左无右、 无上无下, 且具有唯一性。“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 在“ 天帝” 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在“ 道”之前, 没有任何其他的存在。“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意思就是说天地皆为“ 道” 所生。 作为本源,“ 道” 既是抽象的,也是物质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是说,“道”作为一种存在, 虽然模模糊糊, 却真实可感。
“道” 是规律本身。 道家认为,“ 道”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天地万物进化、 演变的终极原因。 老子说:“ 道者万物之奥”。 意思是说,“ 道” 作为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这个规律是玄奥的,却存在于每个事物之中。而“大道泛兮”, 是说“道” 存在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老子说:“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这就是说, 万物从“ 道” 起源,开始向前运动, 最终又回归于“ 道”。 也就是说, 作为规律的“道”, 人们虽然看不见, 听不到, 也摸不着, 但“ 道”却时时刻刻制约着事物的发展和运行。 道家认为,“ 道” 有“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虽然“道” 无形, 却支配和制约着所有事物的发展。 因而,“ 道” 的规律不可抗拒、 违反。 人们只有遵循“ 道” 的规律, 坚持“ 自然无为” 的理念, 才能真正顺应“ 道” 的要求。 谁若违背了“ 道” 的规律, 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道” 是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则。 老子说“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就是强调人们要遵循“ 道” 的法则。 老子又说:“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 是谓道纪。” 意思是说,如果做到了用“ 道” 的法则, 认识历史, 驾驭现实, 就是真正遵循了“ 道”。 老子主张“ 惟道是从” 和“ 贵食母”, 都是在强调人们必须按“ 道” 的法则去做事。 他还认为,“ 道”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和方法。 老子就是用“ 道” 的法则观察世间万物的, 他对各种问题的思考都从“ 道” 的理念出发。 老子认为,“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意思是说, 只有上等觉悟的人才能自觉坚持“ 道” 的原则, 并且身体力行。“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老子进一步指出: 坚持“ 道” 的法则, 天下就会永远祥和安泰; 放弃“ 道” 的法则, 天下就要陷于兵荒马乱之中。“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按“ 道” 的法则去做,“ 道” 自然会成全你。“ 天之道, 利而不害”,“ 道” 的法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以它是最高的法则。
道家认为,“ 道” 如四溢的江河之水, 到处流淌, 前后左右, 四面八方,“ 道” 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永远也不会消失。“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 上善若水”, “ 水……几于道”, 老子的这些观点表明,“ 道” 像水一样具有广大的普遍性、 无限性和包容性。
其实,道教中的“ 道” 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 路”,是人生之路, 是人对各种“ 路” 的认识和理解, 亦即价值观和方法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路”, 这就是自己的“ 道”。 但每个人所走的路是不同的, 所以就有“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说。 一个人如果顺应了自然规律, 就会一路畅达。
总而言之, 理解“ 道”, 遵循“ 道” 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悟性。
《道德经》里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道德经》里的智慧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