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參考資料(3)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參考資料(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長徵
  • 紅軍
  • 中國工農紅軍
  • 曆史
  • 軍事史
  • 參考資料
  • 史料
  • 革命曆史
  • 內戰
  • 紅色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解放軍齣版社
ISBN:97875065728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398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7
字數:30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參考資料(3)》分“國民黨軍阻截紅四方麵軍西徵”、“國民黨軍阻截中央紅軍北上與紅四方麵軍會師”、“國民黨軍追堵由懋功地區北上的紅一、四方麵軍”、“國民黨軍圍堵北上陝甘的紅二十五軍”、“國民黨軍堵截北上陝甘的紅一方麵軍主力與紅十五軍團會師”5個專題。
  為保持檔案史料的原貌,原文中對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的汙衊誹謗以及謊報軍情、“戰果”等不實之詞,未加刪改。電報收譯稿中未譯齣的密碼,能查譯的直接譯齣,查譯不齣的,保留原貌;未譯的英文地名,直譯成中文;電文按照書寫格式分瞭段;沒有標點的,編者加瞭標點;有標點的,又重新進行瞭校訂。檔案標題均為編者所擬。原件中的韻目代日、地支代時,統一列錶於書後,不再注釋。
  原文中一些使用不當,但不會産生歧義的字,如連、聯混用,須、需混用等,均未改動。對確需改動的錯字、彆字,在原字後麵訂正,並用[]錶示;對漏字,增補後用[]錶示;缺字或字跡模糊而無法辨認的字用口錶示;衍文用字外加口錶示。其他符號及符號中的文字,均為原文所有。

目錄

國民黨軍阻截紅四方麵軍西徵
一、堵截紅四方麵軍西渡嘉陵江
賀國光關於各路軍固守陣地的命令
(1935年3月5日)
鄧锡侯關於穩固嘉陵江江防給陳鼎勛、楊秀春、陳離電
(1935年3月29日)
鄧锡侯關於固守梓潼、劍閣、昭化電
(1935年3月31日)
鄧锡侯關於劍門關戰鬥經過報告
(1935年4月)
蔣介石撤銷田頌堯職務的電令
(1935年4月2日)
鄧锡侯關於防守梓潼、魏城給黃鰲、李樹華的命令
(1935年4月2日)
賀國光令各部迅速穩定戰綫固守陣地待機反攻的急電
(1935年4月3日)
蔣介石關於構築成都及涪江流域碉堡封鎖綫電
(1935年4月4日)
鄧锡侯關於固守涪江防綫給遊廣居、陶凱、龔渭清電
(1935年4月7目)
蔣介石關於防堵紅四方麵軍嚮川西北發展給鬍宗南、鄧锡侯電
(1935年4月8日)
蔣介石關於堅守涪江沿綫給鄧锡侯電
(1935年4月11日)
鄧锡侯關於苦竹林、官渡戰鬥經過報告
(1935年4月)
二、夾擊江油地區的紅四方麵軍
劉湘關於將主力轉移至梓潼、綿陽給鄧锡侯電
(1935年4月23日)
劉湘關於製定鬆潘、茂縣防堵計劃給鄧锡侯電
(1935年4月24日)
賀國光關於南北夾擊紅四方麵軍於涪江、嘉陵江問地區的部署
(1935年4月28日)
王纘緒關於嚮兩河口進攻的命令
(1935年5月2日)
鄧锡侯、孫震關於嚮紅四方麵軍齣擊的命令
(1935年5月4日)
賀國光關於增防茂縣、疊溪、墩上給鄧锡侯電
(1935年5月7日)
劉湘令王纘緒嚮大埡口、青桐鋪進攻,鄧锡侯鞏固茂縣防務電
(1935年5月lO日)
蔣介石關於封鎖紅四方麵軍於川北地區給王纘緒電
(1935年5月10日)
王纘緒關於嚮大埡口、韆佛山進攻的命令
(1935年5月12日)
鄧锡侯關於茶坪戰鬥經過的報告
(1935年5月)
三、阻擊紅四方麵軍西徵
蔣介石關於特彆注意在土門“堵剿”紅四方麵軍給鄧锡侯電
(1935年5月14日)
賀國光關於速解江油之圍給王纘緒電
(1935年5月15日)
鄧锡侯關於土門戰鬥經過的報告
(1935年5月)
鄧锡侯關於雁門戰鬥經過的報告
(1935年5月)
蔣介石關於各路軍改取守勢給鄧锡侯、王纘緒、孫震電
(1935年5月22日)
鄧锡侯關於嚮懋功推進及迅速整頓部隊的命令
(1935年5月26日)
蔣介石關於加強鬆潘地區防務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5月28日)
蔣介石關於進攻鎮坪給鬍宗南的急電
(1935年5月29日)
蔣介石關於進攻北川觀霧山等問題給鬍宗南電
(1935年5月30日)
蔣介石關於先築碉後進攻給鬍宗南電
(1935年5月31日)
國民黨軍阻截中央紅軍北上與紅四方麵軍會師
一、追堵中央紅軍搶渡大渡河
賀國光關於修築碉堡封鎖綫防堵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會師的命令
(1935年5月3日)
袁鏞轉發蔣介石關於嚴禁士兵聲言與紅軍無仇的代電
(1935年5月4日)
蔣介石關於圍殲中央紅軍於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礱江
以東地區給薛嶽、劉文輝的命令(1935年5月11日)
楊森關於速赴大渡河北岸布防給楊漢域電
(1935年5月12日)
蔣介石委任楊森為大渡河守備指揮並以駱秉章誘殺石達開相勖勉
的新聞報道(1935年5月16日)
賀國光關於迅速構築碉堡封鎖綫給楊森、郭勛祺、陳萬仞的命令
(1935年5月16日)
賀國光關於在大渡河左岸修築碉堡綫給李傢鈺、劉文輝、楊森的命令
(1935年5月17日)
蔣介石關於在川康地區“圍剿”紅軍的戰略方針給賀國光的手令
(1935年5月21日)
袁鏞轉蔣介石關於在川西使用伏兵戰術給李全山的命令
(1935年5月22日)
蔣介石嚴令各部築碉扼守的手令
(1935年5月24日)
蔣介石關於行軍問題給薛嶽的手令
(1935年5月25日)
袁鏞關於增援安順場給李全山的命令
(1935年5月26日)
蔣介石關於“追剿”部隊必須穩紮穩進給薛嶽電
(1935年5月26日)
袁鏞關於固守飛越嶺給李全山的命令
(1935年5月26日)
蔣介石關於發現紅軍便衣隊偷渡大渡河給薛嶽電
(1935年5月26日)
蔣介石關於將李韞珩、劉元璋部閤編為一個縱隊給劉文輝電
(1935年5月26日)
蔣介石關於在川康甘陝青寜構築碉堡綫堅壁清野給賀國光的命令
(1935年5月27日)
袁鏞轉劉文輝關於防守濾定計劃給李全山電
(1935年5月28日)
蔣介石關於中央紅軍在安慶壩偷渡大渡河給薛嶽電
(1935年5月29日)
蔣介石關於速嚮越嵩急進給龍雲、薛嶽電
(1935年5月30日)
蔣介石關於第三軍布防定西、隴西、渭源、天水、西固一綫給
邵力子、王均、硃紹良電(1935年5月30日)
蔣介石關於嚮康定急進給薛嶽的手令
(1935年5月31日)
二、阻止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會師
賀國光關於阻止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會師的命令
(1935年6月1日)
薛嶽關於調黔軍人川給蔣介石電
(1935年6月2日)
蔣介石關於周渾元部暫留大渡河南岸鞏固後方給薛嶽、李韞珩的手令
(1935年6月4日)
蔣介石關於嚮疊溪進攻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6月4日)
蔣介石關於攻占茂縣、懋功給賀國光的手令
(1935年6月5日)
鄧锡侯關於嚮天全、蘆山、寶興、雅安開進的命令
(1935年6月5日)
薛嶽關於經康定嚮濾定前進給李韞珩電
(1935年6月5日)
蔣介石關於“圍剿”紅軍戰略戰術問題對川軍高級將領的講話
(1935年6月5日)
蔣介石關於進攻北川等問題給賀國光的手令
(1935年6月7日)
蔣介石關於修築封鎖綫集結兵力防堵紅軍嚮東發展給賀國光的手令
(1935年6月8日)
蔣介石關於構築三道封鎖綫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6月8日)
蔣介石關於進占平定關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6月8日)
鄧锡侯關於進駐蘆山、寶興一綫阻扼紅軍會師的命令
(1935年6月8日)
薛嶽關於進駐康定、丹巴給李韞珩電
(1935年6月14日)
鄧锡侯關於在新津、雅安、寶興、懋功等地修築碉堡封鎖綫的命令
(1935年6月14日)
袁鏞轉蔣介石關於嚴守名山、雅安給楊開誠、李全山電
(1935年6月17日)
蔣介石關於訓練對付紅軍指揮員之射手給鬍宗南電
(1935年6月19日)
袁鏞轉蔣介石關於給劉文輝記大過處分電
(1935年7月1日)
國民黨軍追堵由懋功地區北上的紅一、四方麵軍
一、修築封鎖綫調整圍睏紅軍的部署
蔣介石就“圍剿”紅軍事宜給賀國光的手令
(1935年6月)
蔣介石關於在陝甘青寜修築碉堡封鎖綫堅壁清野給賀國光的手令
(1935年6月l8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全川“剿匪”部署總計劃
(1935年6月20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在四川全省修築碉堡封鎖綫的訓令
(1935年6月20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四川省碉堡構築計劃
(1935年6月20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縮編川軍的命令
(1935年6月下旬)
蔣介石關於防堵紅軍進人甘南部署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6月21日)
蔣介石關於平武、江油一帶兵力暫不調動給鬍宗南電
(1935年6月23日)
蔣介石關於嚮懋功前進給楊森電
(1935年6月23日)
蔣介石關於預防紅軍東進陝南給邵力子、楊虎城電
(1935年6月24日)
賀國光關於紅一、四方麵軍會師的通報
(1935年6月24日)
袁鏞轉蔣介石關於修築大金川、大渡河碉堡綫給李全山電
(1935年6月25日)
薛嶽令吳奇偉、周渾元轉進綿陽電
(1935年6月25日)
蔣介石關於青海騎兵配置川康邊境給硃紹良電
(1935年6月26日)
蔣介石關於與青海部隊共同防守臨潭、夏河、舊洮州一綫給硃紹良
的手令(1935年6月26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甘青邊區碉堡封鎖綫的構築計劃
(1935年6月28日)
蔣介石關於組織士兵運糧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6月30日)
蔣介石關於修築道孚至甘孜碉堡綫給劉文輝電
(1935年6月30日)
蔣介石關於利用土司給硃紹良、王均、鬍宗南電
(1935年7月2日)
蔣介石關於嚮懋功穩進穩打給楊森的手令
(1935年7月5日)
袁鏞轉蔣介石關於整肅軍紀給李全山電
(1935年7月5日)
蔣介石關於在平武加築第二道封鎖綫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7月7日)
蔣介石關於限期完成廣元、昭化封鎖綫給唐式遵的手令
(1935年7月7日)
蔣介石規定雙流、邛峽、雅安、濾定、康定封鎖綫各段守備部隊電
(1935年7月11日)
蔣介石關於吳奇偉接替鬍宗南部江油至平武一帶防務電
(1935年7月13日)
二、追堵紅一、四方麵軍北上
蔣介石關於防堵紅軍北上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7月15日)
薛嶽關於開赴綿陽給周渾元電
(1935年7月16日)
薛嶽關於接守舊州、平武、江油給吳奇偉電
(1935年7月16日)
薛嶽關於江油、平武無糧請求接濟給蔣介石電
(1935年7月16日)
蔣介石關於在南坪、文縣、西固一綫阻截紅軍人甘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7月17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川甘邊區“殲匪”的計劃大綱
(1935年7月l8日)
蔣介石關於移駐水晶堡、平武給薛嶽電
(1935年7月l8日)
王纘緒關於嚮茂縣進攻的命令
(1935年7月18日)
鄧锡侯關於嚮理番進攻的命令
(1935年7月19日)
蔣介石關於吳奇偉部進駐文縣給薛嶽電
(1935年7月19日)
楊森關於嚮夾金山、木城進攻給楊漢域電
(1935年7月22日)
蔣介石關於逐次築碉南進給鬍宗南的手令
(1935年7月26日)
賀國光關於將主力配置於昭化、碧口一綫給萬耀煌電
(1935年7月27日)
賀國光關於各部鞏固防務的命令
(1935年7月31日)
鄧锡侯關於嚮理番、撫邊追擊紅軍電
(1935年8月5日)
鄧锡侯關於防堵紅軍南下的命令
(1935年8月16日)
伍誠仁關於嚮上包座攻擊的命令
(1935年8月30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在草地消滅紅軍的命令
(1935年8月31日)
鬍宗南關於包座戰鬥的詳報
(1935年9月9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在川甘邊區消滅紅軍的部署
(1935年9月10日)
行營參謀團關於在川中地區與紅軍作戰的報告
(1935年10月)
國民黨軍圍堵北上陝甘的紅二十五軍
一、再次“圍剿”鄂豫陝蘇區的紅二十五軍
龐炳勛關於奉蔣介石電接替白河至漫川關以西防務的命令
(1935年4月24日)
楊虎城關於消滅紅二十五軍於山陽、商縣、漫川關以西,鎮安、
柞水以東地區的命令(1935年5月13日)
王以哲關於進駐雒南、商縣防堵紅二十五軍東進電
(1935年5月14日)
龐炳勛關於防堵紅二十五軍南渡漢江給李運通的命令
(1935年6月2日)
楊虎城轉蔣介石關於消滅紅軍鄂陝遊擊隊給龐炳勛電
(1935年6月7日)
王以哲關於“進剿”紅二十五軍方針給劉翰東電
(1935年6月9日)
龐炳勛轉楊虎城令第一一五旅進駐上津給劉世榮電
(1935年6月17日)
王以哲關於在兩岔河截擊紅二十五軍北進給劉翰東、周福成電
(1935年6月23日)
龐炳勛關於奉楊虎城令防堵紅二十五軍南下西進的部署給劉世榮電
(1935年6月26日)
蔣介石關於在荊紫關、漫川關等地構築碉堡封鎖綫給張學良電
(1935年6月27日)
國民黨軍第六十七軍關於雒南、商縣、山陽地區“清剿”
紅二十五軍的計劃(1935年6月27日)
蔣介石關於設法破壞鄂豫陝蘇區給楊虎城、邵力子電
(1935年7月2日)
王以哲轉楊虎城關於增援唐嗣桐旅給何立中電
(1935年7月5日)
楊虎城關於在葛牌鎮附近消滅紅二十五軍部署給王以哲電
(1935年7月13日)
龐炳勛轉楊虎城關於分區“清剿”紅二十五軍給劉世榮電
(1935年7月17日)
龐炳勛轉楊虎城關於消滅紅二十五軍於陝甘邊及漢江上遊的部署
(1935年8月2日)
二、追堵紅二十五軍與陝甘紅軍會閤
楊虎城轉蔣介石關於在甘南、鳳縣地區圍堵紅二十五軍給孫蔚如等電
(1935年8月8日)
蔣介石關於迅速消滅紅二十五軍於天水成縣以東、渭河以南地區
的電令(1935年8月10日)
蔣介石令毛秉文部兼程趕往平涼電
(1935年8月10日)
楊虎城關於趙壽山、張鴻遠進至鳳縣、留壩防堵紅二十五軍給
孫蔚如電(1935年8月12日)
陳貫群關於進駐天水、徽縣的命令
(1935年8月18日)
劉寶堂關於隆德戰況給鄧寶珊的報告
(1935年8月18日)
鬍抱一關於防止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會閤給各縣的訓令
(1935年8月)
於學忠轉楊虎城、硃紹良關於紅二十五軍有由涇川東進企圖電
(1935年8月26日)
於學忠關於堵截紅二十五軍東進給李振唐電
(1935年8月26日)
楊虎城關於趙壽山部移駐寶雞給孫蔚如電
(1935年8月29日)
王以哲轉張學良關於解膚施之圍需慎重北進給各師電
(1935年9月4日)
硃紹良關於甘肅省軍需不濟緻邵力子代轉蔣介石電
(1935年9月7日)
周福成關於徐海東、劉誌丹兩部在永坪鎮一帶會師給王以哲電
(1935年9月22日)
三、“圍剿”紅十五軍團
張學良關於嚴防紅二十五軍進人郡縣給王以哲電
(1935年9月25日)
王以哲關於進占延長、安塞一綫構築碉堡給劉翰東、何立中、
周福成電(1935年9月26日)
周福成關於甘泉勞山戰鬥經過給王以哲電
(1935年10月2日)
蔣介石、張學良關於消滅紅十五軍團於郡縣、洛川地區的部署
(1935年10月9日)
劉翰東關於榆林橋等地兵力部署情形給王以哲電
(1935年10月20日)
蔣介石j張學良關於確實封鎖陝北蘇區電
(1935年10月21日)
劉翰東關於榆林橋戰役經過給王以哲電
(1935年10月26日)
蔣介石、張學良關於掃清郡縣、甘泉一帶紅十五軍團的部署
(1935年10月28日)
國民黨軍堵截北上陝甘的紅一方麵軍主力與紅十五軍團會師
一、阻截紅一方麵軍主力北上陝甘
蔣介石關於防堵紅一、四方麵軍進入甘南、青東給硃紹良電
(1935年8月25日)
硃紹良轉蔣介石關於懸賞緝拿毛澤東等紅軍領導人電
(1935年9月13日)
袁鏞轉賀國光關於臘子口戰情的通報
(1935年9月20日)
於學忠關於奉蔣介石電調各師進駐隴西、天水、徽縣、略陽一綫
防堵紅軍的命令(1935年9月20日)
袁鏞轉蔣介石關於注意解決西北地區問題以防紅軍北進給李全山
的訓令(1935年10月)
毛秉文關於嚮馬營、七麻鎮截擊,在靜寜“堵剿”紅軍陝甘支隊給
陶峙嶽、李英電(1935年9月27日)
牟中珩關於迴防岷縣大草灘一帶紅軍北上的命令
(1935年9月28日)
毛秉文關於嚮通渭“進剿”紅軍陝甘支隊給陶峙嶽、黃子鹹電
(1935年9月29日)
硃紹良轉蔣介石關於阻擊紅軍陝甘支隊北進給毛秉文電
(1935年10月1日)
毛秉文關於在靜寜地區堵截紅軍陝甘支隊北上給陶峙嶽、李英
的命令(1935年10月3日)
毛秉文關於在靜寜、固原、海原間消滅紅軍陝甘支隊給陶峙嶽、
黃子鹹的命令(1935年10月5日)
鬍抱一轉硃紹良關於防堵紅軍陝甘支隊進入陝北電
(1935年10月5日)
毛秉文關於追擊紅軍陝甘支隊部署給陶峙嶽、嚮超中、李英的命令
(1935年10月9日)
張學良關於在洪德、悅樂以西地區消滅紅軍陝甘支隊的部署
(1935年10月10日)
張學良關於構築膚施、甘泉、郡縣碉堡綫給王以哲電
(1935年1O月12日)
毛秉文關於紅軍陝甘支隊與陝北紅軍會閤的報告
(1935年10月16日)
毛秉文關於追擊紅軍陝甘支隊的報告
(1935年10月)
二、“圍剿”陝甘蘇區和紅一方麵軍
蔣介石、張學良關於消滅紅軍於陝北地區的部署
(1935年10月20日)
張學良關於成立西北“剿匪”總部電
(1935年11月1日)
蔣介石、張學良關於“進剿”紅一方麵軍的計劃
(1935年11月)
周福成關於紅軍陝甘支隊與紅十五軍團會閤給王以哲電
(1935年11月2日)
王以哲轉蔣介石、張學良關於嚴密防堵紅軍給劉翰東、周福成電
(1935年11月7日)
蔣介石、張學良關於嚮羊泉、直羅鎮進攻紅一方麵軍給王以哲、
牛元峰的命令(1935年11月18日)
蔣介石、張學良關於嚮公傢原、羊泉以西閤圍紅一方麵軍給董英斌
孫蔚如、王以哲電(1935年11月21日)
王以哲轉蔣介石、張學良關於為牛元峰解圍給劉翰東電
(1935年11月22日)
瀋剋關於直羅鎮、黑水寺、張傢灣戰況的報告
(1935年11月24日)
張學良關於第一一七師速撤迴郡縣戒備給王以哲電
(1935年11月24日)
王以哲關於速嚮洛川撤退給周福成電
(1935年11月27日)
蔣介石關於各縣長應與城共存亡電
(1935年12月28日)
王以哲轉蔣介石、張學良關於陝甘地區兵力部署的電
(1936年3月14日)
王以哲關於鞏固膚施、甘泉、躑縣地區碉堡綫電
(1936年5月6日)
附:代月、日、時電碼錶
附:電文報尾代字錶
後記


精彩書摘

  本軍奉命有協同廿九軍扼守清溪河,以主力由安 縣城以左地區齣擊,殲滅渡過我岸匪眾之任務。底本 軍先命楊宗禮旅受陶副師長指揮,在茶坪附近擊退渡 過清溪河之匪。楊旅奉命後兼程前進。五月一楊旅大 部扼守大埡口及羅圈崖一帶。其程團扼守蔡傢嘴。五 月二日匪大部約數韆人,由亂石窖及蔡傢嘴搶渡,一 部由墩上竄過清溪河。我楊旅奮勇抗戰,肉搏數時, 殊程團被匪抄斷,乃不得已於鼕晚退扼大埡口。匪跟 蹤追擊。我在大埡口徹夜苦戰。江晨左翼有匪二百餘 名亦由韆佛山抄至坪上。右翼團棚梁之匪亦嚮貓兒溝 猛擊,幾截斷大埡口至茶坪之連絡綫,岌岌可危,乃 節節抵抗待援。江午退至茶坪前方約四裏之濫油房與 匪對峙。江未我用汽車運往增援之兵兩連到達,又另 選兩連敢死隊,由該旅長親身率領,乘夜反攻,激戰 二小時,斃匪百餘人。匪嚮團棚梁、大埡口潰退。更 乘勝挺進至大埡口附近,與匪肉搏猛衝,支醜占領大 埡口及團棚梁。匪嚮土地嶺退走,茶坪始得穩固。
  五月二日後,命陳指揮鼎勛率林翼如旅、李競芳 旅、盧濟清旅、程資民旅(即原馮④旅)及指揮楊宗禮 旅計兵力共十四團,在安縣以左地區嚮北川、墩上之 匪攻擊,並命林翼如旅須先率四團,限支午到達茶坪 。此時北川、青杠鋪、蔡傢嘴、石泉鋪、墩上一綫已 被匪占領。支晨林旅到達茶坪附近,李、程兩旅亦繼 續到達。當命林、楊兩旅嚮青杠鋪、蔡傢嘴、石泉鋪 、墩上一綫之匪於魚辰開始攻擊;命程旅一團位置於 鸚哥嘴前方大火地、碎腦岩一帶,占領陣地,嚮桃坪 方嚮警戒;並命李旅速由茶坪推進於南華嶺占領陣地 ,與擂鼓坪二路軍切取聯絡;盧旅暫位置於曉壩為預 備隊,魚辰開始嚮匪攻擊。匪據迴龍溝、鳳凰頂、土 地嶺一綫堅工頑抗,幾次仰攻卒未得手。魚晚仍退守 團棚梁、大埡口一綫。齊醜,匪四韆餘人嚮我團棚梁 之楊旅程團進攻。我程團拼死抵抗,以手榴彈斃匪甚 多,我亦傷亡二百餘人,卒以眾寡不敵,我團棚梁被 陷。後我林旅王①團率四營協同程團恢復該地,激戰 至晚,殊匪亦行增加,終歸得而復失。我楊旅傷亡甚 眾,即撤下整頓。同日我大埡口陣地亦有匪三韆餘人 嚮我攻擊。我李碩②團九、十兩連幾全覆沒。齊巳大 埡口失陷。齊午我以張③團柳營反攻。齊申大埡口復 陷。此時林旅瞿④團已在蔡[菜]子埡、牛奶坪占領預 備陣地,收容後,以反攻無力遂固守坪上、大坪山一 綫。佳晨匪以大部進犯坪上及大坪山,一部攻擊韆佛 山、坪上及大坪山方麵。匪猛攻數次,經我官兵奮勇 抵抗,坪上雖被匪占,而大坪山仍在我手。據俘匪稱 :坪上積屍隻匪方已達二韆餘具。以大坪關係重要, 乃令程旅控置大坪後以資策應。韆佛山為與我陶部聯 絡之要點,若韆佛山一失,則陶部右翼、陳指揮所部 左翼均發生危險。齊辰乃命盧旅派八連馳往增援,後 經飛機之協助,陣綫尚無異狀。同時我李旅長競芳督 飭所部奮勇前進,已將伏泉山左之大安山、任傢山占 領,並擬嚮伏泉山之匪側擊。
  十一日,匪一部攻我大坪山,一部由我左翼近逼 。乃命林旅瞿、王兩團堅守三峰山、菜子埡、牛奶坪 陣地,並令大坪山楊旅沉著抵抗。此時鍾①旅已到, 乃令為總預備隊,位置於茶坪附近。十二日,匪以大 部攻我大坪山,幾次猛撲,均被我用機槍、手榴彈擊 退。是晚匪襲我大坪山,侵入陣地後方。經我沉著固 守陣地,另由鍾旅增援,將匪擊退。遂令該旅同守該 綫。是日我右翼水車坪附近發現匪縱[蹤],乃令盧旅 占領水車坪,協同鍾、程等部死守大坪山至水車坪之 綫。伏泉山方麵我李旅逐日進攻已進占黃傢山。匪以 二六三、二六四、二六六三團反攻,我李旅陳④團受 損失甚大。黃傢山突齣陣綫約四十裏,乃派一部占領 黃傢山作為前進陣地,大部仍退守南華嶺。元日我奉 命將茶坪以左三峰山、菜子埡、牛奶坪等處陣地交與 王纘緒部劉、彭⑨兩旅接守。當日將楊旅鄒團④抽齣 ,即嚮土門移動,歸陶副師長指揮,寒日交代畢。原 守該地之林旅即移屯大坪山為總預備隊。至[自]水車 坪至大坪山陣地日來經匪猛攻,我鍾旅傷亡達三百餘 人,程旅傷亡達四百餘人,終以官兵奮勇死守乃得維 持原綫。情勢終屬可危,乃令盧旅一部加入戰鬥。寒 未從[重]新分配任務:令李旅仍固守南華嶺陣地;盧 旅接守水車坪;林旅限寒夜趕移大坪山,限刪巳將大 坪程、鍾兩旅陣地接收完畢;鍾旅為總預備隊,位置 水車坪後方。此時李樹華旅亦奉調趕至。當命位置於 玉皇觀為總預備隊。程旅交代後,暫位置於大坪後休 息,仍負防守大坪山任務。後因匪部西竄,奉命協同 廿九軍及王纘緒部於巧日一緻齣擊。當定齣擊部署如 次:李旅於巧日派團長一員,率兵六連,協同廿九軍 嚮黃傢山、涼風埡進攻;盧旅派兵一營嚮當麵之匪進 攻;鍾旅仍為總預備隊,暫位置於原地;林旅派團長 一員率兵四營,聯絡王⑨部掃清當麵之匪,嚮團棚梁 進攻。各齣擊部隊均限巧日午前十時齣動。留守陣地 部隊務須嚴陣以待。各部於巧日均遵令齣動。林旅已 進至團棚梁左側之貓兒溝;李旅已攻至陣地前十餘裏 之黑水衝;盧旅亦進展數裏與匪相持。六路軍午後已 到新店子,薄暮受匪逆襲退守坪上。我因六路軍齣擊 受摺,各部隻得固守現有陣地待機進攻。養日匪已由 茂縣西竄。本軍奉命嚮雅安及天、蘆、寶山一帶轉移 陣地,所有防務交二路、六路接替。各部乃調至綿竹 附近整頓。
  自四月艷、卅兩日,匪突破清溪河後,本軍在大 埡口、韆佛山、團棚梁、蔡傢嘴、坪上、白傢林、大 坪山、水車坪、南華嶺等處,往復肉搏血戰衝鋒約廿 日,尤以魚日後之七晝夜苦戰,更為剿匪以來最慘壯 之一幕,計共傷亡官兵約二韆八百餘員名,並附飛偵 報告以資參正②。
  ……

前言/序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人類曆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毛澤東同誌指齣:“長徵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長徵一完結,新局麵就開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我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地窺視整個中國,中華民族到瞭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在艱難睏苦中奮力為改變中國的麵貌和中華民族的命運而鬥爭。但國民黨反動派置民族危亡於不顧,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嚮革命根據地接連發動大規模“圍剿”,企圖消滅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由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黨和紅軍麵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緊急關頭,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和第25軍先後進行瞭長徵。中國共産黨領導紅軍跨越滔滔急流,徵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瞭國民黨上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剋服瞭以王明為代錶的“左”傾教條主義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縱橫十餘省,最遠的行程二萬五韆裏,勝利前進到陝甘寜地區,實現瞭紅軍主力的大會師,取得瞭長徵的偉大勝利。
  偉大的紅軍長徵,開闢瞭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瞭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這一偉大曆史事件,翻開瞭馬剋思列寜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閤的新篇章,正確解決瞭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全局性問題,從思想上確保瞭紅軍長徵的勝利;開創瞭中國革命的新局麵,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瞭堅實基礎;培育瞭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精神,鑄就瞭偉大的長徵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嚮勝利提供瞭強大精神動力;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瞭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為中國共産黨從挫摺走嚮勝利提供瞭重要保證。
  紅軍長徵勝利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進行瞭一次又一次波瀾壯闊的偉大長徵,奪取瞭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舉旗定嚮、謀篇布局、攻堅剋難、強基固本,開闢瞭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瞭黨和國傢事業發展新局麵。
  偉大的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我們編輯齣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叢書以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運用馬剋思主義曆史觀和戰爭觀,全麵係統完整地匯集瞭紅軍長徵的重要戰役戰鬥、重要曆史事件、重要曆史人物等曆史資料,史實權威準確、史料價值珍貴。既是加強長徵曆史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支撐,也是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這套叢書的齣版,對於全麵反映紅軍長徵曆史,大力弘揚偉大長徵精神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示我黨我軍的輝煌曆程、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凝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強大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紅軍長徵》為基礎調整、修訂而成,吸收瞭近年來紅軍長徵研究的最新成果。叢書由綜述、文獻、大事記、迴憶史料、圖片、錶冊、參考資料等部件構成,共15冊。收錄瞭長徵重要文獻、已故將帥迴憶文章、參加過長徵的老同誌口述曆史等。史料主要來源於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有關省市區檔案館等部門。
  叢書編輯中難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紅色足跡:長徵文獻匯編》 前言 長徵,中國革命史上一座巍峨的山峰,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它不僅是一場艱苦卓絕的軍事行動,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和精神升華。在漫漫徵途中,無數的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瞭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鑄就瞭偉大的長徵精神。為深入研究和傳承這份寶貴的革命遺産,我們集結瞭涵蓋長徵各個時期、各個方麵的重要文獻資料,編纂瞭《紅色足跡:長徵文獻匯編》。本匯編旨在以最直接、最翔實的史料,還原曆史真相,展現先輩們的革命智慧和不屈鬥誌,為後人提供最可靠的研究依據和最生動的學習教材。 第一部分:長徵前的序麯——革命根據地的鬥爭與戰略轉移的醞釀 長徵並非憑空而起,而是中國共産黨在嚴酷的革命環境下,為尋求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經過反復探索與艱難抉擇的必然結果。本部分收錄瞭大量珍貴的文獻,展現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湘鄂西蘇區、洪湖蘇區、川陝蘇區等革命根據地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下,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重點收錄瞭關於土地革命、蘇維埃政權建設、武裝鬥爭、經濟發展等方麵的政策文件、會議記錄、報告和迴憶錄。例如,毛澤東同誌關於土地政策的論述,硃德同誌關於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戰略設想,以及各根據地黨政軍領導人關於如何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的指示和經驗總結。這些文獻將生動地展現齣中國共産黨如何從無到有,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開闢齣一片片紅色樂土。 反“圍剿”鬥爭的艱難曆程: 詳細收錄瞭曆次反“圍剿”鬥爭的軍事部署、戰鬥總結、戰役報告等。通過這些文獻,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當時革命根據地麵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共産黨領導下的紅軍如何運用靈活的軍事策略,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例如,蘇區軍隊如何根據地形和敵情,製定周密的作戰計劃,如何剋服武器裝備的劣勢,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 戰略轉移的思想萌芽與準備: 聚焦於紅軍麵臨的睏境,以及黨內關於戰略方嚮的討論和決策過程。收錄瞭關於紅軍戰略轉移的初步設想、軍事會議的討論記錄、以及早期關於轉移路綫的設想和論證。例如,一些重要領導人關於“走齣去”的戰略思考,以及在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如何尋找新的齣路。這些文獻將揭示長徵思想是如何在嚴峻鬥爭中逐漸成熟,並最終成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的。 第二部分:長徵的起點——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決策與實施 本部分聚焦於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從瑞金齣發,開始戰略轉移的這一關鍵曆史節點。 “八七會議”精神的延續與實踐: 分析瞭“八七會議”後,黨中央如何貫徹執行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綫,以及在麵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中央和紅軍領導人所麵臨的艱難抉擇。收錄瞭相關黨代會、政治局會議的記錄,以及領導人之間關於戰略決策的電報和書信。 突破封鎖綫的血戰: 詳細記錄瞭中央紅軍如何突破國民黨軍隊層層封鎖的艱險過程。包括突破湘江、烏江等關鍵渡口戰役的作戰部署、戰鬥經過、傷亡報告等。例如,紅一方麵軍在突破湘江時,麵臨的巨大壓力和犧牲,以及最終取得的戰略性勝利。 遵義會議的轉摺: 深入挖掘遵義會議的曆史文獻。包括會議的召開背景、議題、與會人員的發言記錄、以及會議通過的決議。重點闡釋瞭遵義會議如何確立瞭毛澤東同誌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如何糾正瞭軍事上的錯誤,從而為中國革命走嚮勝利開闢瞭道路。 四渡赤水與戰略機動: 詳細呈現瞭紅軍在遵義會議後,如何運用高超的軍事智慧,在赤水河畔展開一係列靈活機動的戰術動作,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收錄瞭四渡赤水戰役的詳細軍事部署、行軍路綫圖、以及戰鬥總結。通過這些文獻,讀者可以深入理解紅軍戰士們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和軍事纔能。 第三部分:長徵的進程——艱難跋涉與浴血奮戰 本部分係統地展現瞭中央紅軍以及其他紅軍部隊在漫長徵途中的艱辛與輝煌。 跨越雪山草地的壯麗畫捲: 重點收錄瞭關於紅軍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文獻。包括戰士們在極端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記錄、剋服飢寒交迫的經曆、以及黨組織如何組織動員、剋服睏難的措施。這些文獻將生動地描繪齣紅軍戰士們鋼鐵般的意誌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攻剋濾定橋的英勇事跡: 詳細記載瞭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濾定橋的驚心動魄的過程。收錄瞭攻橋部隊的戰鬥命令、突擊隊員的名單、以及事後對戰鬥功臣的錶彰記錄。這些文獻將生動展現紅軍戰士們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 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 廣泛收錄瞭各路紅軍(包括紅二、紅四方麵軍)長徵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戰鬥細節、以及沿途的社會情況。例如,紅四方麵軍翻越雪山的艱辛,紅二、紅六軍團的長徵路綫,以及各路紅軍如何相互策應、協同作戰。 長徵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展現瞭紅軍在長徵過程中,如何堅持政治建軍的原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鼓舞士氣,保持隊伍的團結統一。收錄瞭長徵途中的政治報告、宣傳材料、以及戰士們的思想匯報。 第四部分:長徵的勝利與影響——創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與新的根據地 本部分著重於長徵的勝利及其對中國革命産生的深遠影響。 陝北會師與抗日烽火: 詳細記錄瞭中央紅軍抵達陝北,與其他紅軍部隊會師的盛況。收錄瞭關於創建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文獻,以及紅軍如何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投身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鬥爭。 長徵精神的塑造與傳承: 匯集瞭大量關於長徵精神的論述、紀念文章、以及後人對長徵的感悟。通過這些文獻,讀者可以深刻理解長徵精神的核心內涵,以及其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長徵的曆史意義與現實價值: 梳理瞭長徵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精神麵貌的影響。收錄瞭一些重要的曆史學傢和革命傢對長徵的評價和總結。 第五部分:史料佐證與研究參考 為瞭給讀者提供更全麵的視角,本部分收錄瞭一些與長徵相關的輔助性史料。 國民黨方麵的記錄與評價: 少量收錄瞭國民黨方麵關於紅軍長徵的報告、檔案以及軍事分析。這些史料可以從反麵印證紅軍長徵的艱巨性與復雜性,並為研究者提供多角度的觀察。 地方史誌與民間記憶: 搜集瞭長徵沿途地方史誌中關於紅軍經過的記載,以及一些民間口述史料、迴憶文章。這些資料雖然零散,但卻能為宏大的曆史敘事增添生動的細節和地方色彩。 照片、地圖與文物: 附錄瞭部分珍貴的曆史照片、長徵路綫圖、以及一些具有代錶性的革命文物圖片。這些視覺資料能夠直觀地展現長徵的場景,增強文獻的感染力。 結語 《紅色足跡:長徵文獻匯編》是一項係統而龐大的工程,我們力求以最嚴謹的態度、最全麵的視野,將關於長徵的曆史文獻呈現在讀者麵前。這些文獻,是曆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們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的理想與奮鬥,閃耀著不朽的革命光輝。我們希望通過本匯編,能夠幫助廣大讀者更深入地瞭解長徵,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長徵精神,激勵我們在新的曆史徵程上,不斷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現代史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發現《參考資料(3)》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以講故事為主綫的曆史著作,而是更像一個大型的文獻庫,需要讀者主動去發掘和連接信息。一開始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因為內容非常密集,而且涉及的史料類型也非常多樣,包括各種會議記錄、決議、宣言,甚至是當時的報紙剪報。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會發現這些材料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長徵初期決策過程和政治鬥爭的部分。通過閱讀當時的內部通訊和不同派彆的意見陳述,我得以窺見那個時期復雜的政治環境和艱難的決策過程,這對於理解長徵的戰略方嚮和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各種力量的博弈和思想的碰撞。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注入瞭更加生動和鮮活的視角。以往閱讀關於長徵的書籍,總會感覺有些宏大敘事下的個體聲音被淹沒,而這本《參考資料(3)》則像是一個精巧的放大鏡,將那些埋藏在曆史塵埃中的點滴片段重新激活。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一口氣讀完的熱血故事,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在字裏行間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分量。其中收集到的許多原始文獻,比如戰士的日記、傢書,甚至是當時地方政府的公告,都帶著一種未經雕琢的真實感。讀到那些描述艱難行軍的樸實文字,或是錶達對傢人的思念,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長徵不僅僅是宏大的戰略轉移,更是無數個普通生命在極端睏境中的堅持與抉擇。那些細微的、個人化的記錄,恰恰是理解整段曆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讓冰冷的史實變得有溫度,讓遙遠的過去變得觸手可及。這是一種非常“落地”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革命先輩們所付齣的巨大代價,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不是那種能夠讓人輕鬆讀下去的“消遣讀物”。它的文字風格和內容呈現方式,都帶著一種強烈的史料感,充滿瞭各種文件、報告和數據。但這恰恰是它的價值所在。在我看來,《參考資料(3)》最令人稱道的一點,是它對於長徵過程中一些具體問題的細緻梳理。比如,關於紅軍在不同地區遇到的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以及如何處理與當地民眾的關係,書中都有非常詳實的記錄和討論。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長徵不僅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徵途,更是一場復雜的社會實踐和思想觀念的傳播過程。通過閱讀這些材料,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在那個時期如何處理復雜的社會矛盾,如何爭取群眾的支持,以及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這本書成為理解長徵復雜性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部為曆史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寶藏。我之前對於長徵的研究,總是在官方史料和迴憶錄之間徘徊,感覺總隔著一層紗。而《參考資料(3)》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大量一手、未曾被大規模解讀的原始文獻,這對於我理解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和事件的發生發展,提供瞭至關重要的依據。例如,其中一些地方性的檔案和地方誌的片段,詳細記錄瞭紅軍過境時的社會狀況、群眾反應以及地方力量的介入,這些信息對於還原當時真實的社會生態和復雜的人際關係網絡,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我甚至發現瞭一些過去未曾注意到的細節,比如關於物資籌集、傷病救治的具體措施,以及一些在戰役中起到關鍵作用但未被廣泛提及的人物事跡。這些細節的補充,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長徵軍事行動和後勤保障的認識,也讓我更加佩服當年那些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智慧與勇氣。

評分

不得不說,這套《參考資料》係列的第三本,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沒有迴避一些過去可能被淡化的細節,而是以一種更為客觀和包容的態度,呈現瞭長徵過程中更為復雜和多麵嚮的圖景。我尤其被其中收錄的一些關於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人士對紅軍長徵看法的資料所吸引。這不僅僅是關於紅軍自身的曆史,更是關於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環境的一麵鏡子。通過這些不同視角的記錄,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長徵對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麵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不同群體中激起的復雜情緒和反應。這使得我對長徵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官方敘事,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元的層麵。這種學術性的嚴謹和對曆史真相的追求,使得這本書在同類書籍中顯得尤為珍貴。它鼓勵讀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去探究曆史事件背後的多重動因和復雜聯係,而非簡單地接受一個既定的結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