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係列:李鱓·花果八開、花鳥十開、花卉十開、花鳥十二開

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係列:李鱓·花果八開、花鳥十開、花卉十開、花鳥十二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李鱓 著,[清] 李鱓 繪
圖書標籤:
  • 中國美術史
  • 李鱓
  • 花鳥畫
  • 明代繪畫
  • 繪畫技法
  • 藝術史
  • 大師原典
  • 花果
  • 花卉
  • 花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18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775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盒裝
叢書名: 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純質紙
字數: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李鱓,“揚州畫派”寫意花鳥畫的代錶人物。

他早年供奉內廷,畫風工緻。後宗法指畫大師高其佩,崇尚寫意。

又研習石濤筆法,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大變。

花草樹木、日常用具、桑蠶之屬一一入畫,終於“水墨融成奇趣”


內容簡介

精選四套冊頁共40幅作品,主要包括花鳥冊頁,每幅畫單獨成張,高清大圖,縴毫畢現,全麵性展現李鱓在花鳥畫的獨特風格。既方便取齣作為臨摹範本,也可以裝在框中,置於案頭或掛在牆上。

李鱓師事高其佩,畫風一改而尚寫意;後研習石濤筆法,以破筆潑墨作大寫意,由此風格大變,畫風揮灑潑辣,氣勢充沛,對晚清花鳥畫頗有影響。


作者簡介

李鱓 (1686-1762),清畫傢。字宗揚,號復堂,彆號懊道人、墨磨人,江蘇興化人。工詩文書畫。曾隨蔣廷锡、高其佩學畫。後受石濤影響,擅花卉、竹石、鬆柏,早年畫風工細嚴謹,頗有法度。中年畫風始變,轉入粗筆寫意,揮灑潑辣,氣勢充沛,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影響。為“揚州八怪”之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李鱓復堂,縱橫馳騁,不拘繩墨,自得天趣,頗擅勝場。
  ——秦祖永
  
  ★復常李鱓老畫師也,為蔣南沙,高鐵嶺弟子,花卉、翎羽、蟲魚皆絕妙,尤工蘭竹。
  ——鄭闆橋
  
  ★數碼圖像呈現的細節、質地、幅麵、氣息,使所有昏暗的古畫獲得全新的觀看機會。而且,每個人都能麵對並擁有清晰的美術史文本,就在自己傢裏、手中,與輝煌的華夏繪畫同在。
  ——陳丹青(作傢、畫傢、木心美術館館長)
  
  ★中國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韆年輝煌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應成為常識,宜傢喻戶曉。
  ——孫機(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本叢書企望“舊時王謝堂前燕”,得以“飛人尋常百姓傢”。願大師原典的灼灼華彩,成為讀者的案頭錦瑟、枕邊韶華。
  ——張子康(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目錄

《花果八開》

《花鳥十開》

《花卉十開》

《花鳥十二開》


前言/序言

這批畫集屬於所有願意認知華夏繪畫的人。其功德,不僅僅是在賞閱,而在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教育。

你愛這國傢的什麼?在無數可資援引的曆史記憶中,眼下,請年輕人翻開這套畫集。

——作傢、畫傢、木心美術館館長 陳丹青

中國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韆年輝煌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應成為常識,宜傢喻戶曉。

——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孫機

韆百年來,這些傑作徵服瞭無數觀眾,已成為華夏民族的美學基因、東方文明的背景符號!

過去,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這些傑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讀者難以一睹全貌,更無緣親近賞鑒。本叢書企望“舊時王謝堂前燕”,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傢”。願大師原典的灼灼華彩,成為讀者的案頭錦瑟、枕邊韶華。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張子康


中國近現代繪畫的先驅與創新者:《中國近現代畫壇巨匠係列:虛白軒藏珍選粹》 書籍概述: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近現代繪畫發展史中,那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藝術大師及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理論貢獻。不同於聚焦於特定時期或地域性畫派的研究,本書以“巨匠”為核心,選取瞭在不同曆史階段對中國畫産生瞭深遠影響的幾位代錶性人物,全麵梳理瞭他們的生平、創作理念、藝術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啓示。我們力求通過對這些大師作品的細緻分析與理論闡釋,展現中國畫在近代轉型期的復雜麵貌與蓬勃生命力。 核心章節與內容詳解: 本書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位或一組對中國畫發展産生決定性影響的藝術大傢。 第一章:晚清的堅守與變革——“海上畫派”的群體意識 本章著重剖析瞭晚清時期上海作為文化交匯點所催生的“海上畫派”的藝術特徵。 重點人物及內容: 1. 任伯年(1840-1895): 重點分析其如何融閤傳統文人畫的寫意精神與民間藝術的鮮活色彩,尤其關注其在肖像畫和花鳥畫中的創新,如對光影的微妙處理和筆墨的自由揮灑,突破瞭傳統院派的僵化格局。研究其對“摺衷調和”的實踐,如何為後來的創新奠定瞭基礎。 2. 吳昌碩(1844-1927): 深入探討其以金石入畫的理論與實踐。分析其如何將篆刻的方硬之筆、碑學的蒼勁之氣融入花卉草木的描繪之中,形成“雄渾”的個人麵貌。詳細闡述他對“缶廬畫派”的構建,以及他如何以傳統入手的姿態,完成瞭對清代中後期畫風的“再革命”。 第二章:世紀之交的學術探索——“四王”之外的新路徑 本章考察瞭在對傳統正統的尊崇與對西方寫實主義的審視交織下,中國畫探索的新方嚮。 重點人物及內容: 1. 吳徵(1878-1949): 探討其作為“印社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如何在繼承“四王”筆墨的基礎上,結閤金石入畫的觀念,形成自身典雅、秀潤的風格。分析其對傳統山水畫“源流”的梳理與傳承工作,以及其在藝術教育中的貢獻。 2. 黃賓虹(1865-1955): 本章的重中之重。詳述黃賓虹的“黑密厚重”畫風的形成過程,著重分析其對“內美”的追求。細緻解析其“漸漬墨法”(積墨法)的奧妙,如何通過層層疊加的墨色,錶現山川的渾厚與內在的生命力,以及他對中國哲學思想(特彆是易學)在繪畫中的體現。 第三章:南方的革新力量——嶺南畫派的兼容並蓄 本章轉嚮南方,分析嶺南畫派如何以其開放的姿態,吸收西方印象派和寫生技巧,改造中國畫的造型與色彩。 重點人物及內容: 1. 高劍父(1878-1933): 探討其“摺衷、融閤、創新”的藝術主張。分析其如何引入西方的光影透視概念,並在中國畫的材料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實驗,如使用“革色”(西洋顔料)進行創作,以及對熱帶花卉題材的偏愛。 2. 陳樹人(1884-1934): 關注其更偏嚮於寫實性與文學性的融閤,尤其在人物畫和風景畫中的探索,體現瞭嶺南畫派在題材和觀念上的廣闊視野。 第四章:北方的勃興與學院化——從“京津畫派”到院校體係的建立 本章關注二十世紀上半葉,北方畫壇在政府推動和現代教育體係建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麵貌。 重點人物及內容: 1. 齊白石(1864-1957): 雖然常被歸於“海上”,但齊白石的藝術在北方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力。本章重點分析其“大寫意”的巔峰狀態,即以稚拙天真之筆,錶現萬物之神。深入探討其對民間藝術的汲取,以及他如何將樸素的題材(如蝦、蟲、瓜果)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2. 徐悲鴻(1895-1953): 詳述其留學歐洲後歸國,緻力於“素描為骨,中國畫為皮”的寫實體係建設。分析他對傳統水墨的改造,尤其是在人物畫和馬的形象塑造上,如何成功地將西方的人體解剖與動態捕捉融入中國筆墨,推動中國畫的現代化進程。 第五章:山水畫的現代語境——形式探索與意境重構 本章迴歸山水畫這一中國畫的“正統”,考察大師們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理解並錶達“丘壑之美”。 重點人物及內容: 1. 張大韆(1899-1983): 探討其早中期對石濤、八大山人的精妙模仿,以及其後期旅居海外後,對敦煌壁畫的臨摹與吸收。重點分析其晚年“潑墨潑彩”的裏程碑式貢獻,如何徹底打破傳統山水畫的綫性結構,使中國畫進入瞭一個純粹的色彩與形式的抽象領域。 第六章:藝術理論與教育思想的遺産 本章超越具體畫作,探討這些巨匠對中國畫教育體係和理論建設的具體貢獻。包括對《中國畫學研究》等重要文獻的梳理,以及他們對“中西融閤”的定義差異。 第七章:結語:巨匠的永恒迴響 總結這些大師在藝術史上的定位,強調他們共同完成瞭中國畫從傳統王朝審美嚮現代個體精神錶達的艱難轉型,為當代藝術提供瞭豐富的資源與思考維度。 本書特色: 本書避免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陷阱,力求行文流暢,分析深入淺齣。通過大量的原作高清圖版(不含本書特定提及的題材),結閤第一手文獻資料,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而又細緻入微的中國近現代繪畫群像。它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的選讀,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傳統中求變、在時代中堅守的藝術精神史。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資深的書迷,我對藝術類書籍的“原典”二字非常看重,因為它意味著盡可能少的二次加工和最大程度的真實還原。這套關於李鱓的作品集,確實做到瞭這一點。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名畫的展示,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視覺檔案。我仔細對比瞭不同冊頁中對同一類題材的處理,比如《花鳥八開》和《花鳥十開》,雖然主題相似,但每一幅的構圖和意境卻截然不同,體現瞭畫傢在不同心境下的創作狀態。這種細緻入微的對比觀察,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趣味性。對於研究清代畫派,或者想要深入瞭解李鱓筆墨語言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資料,其價值遠超一般的圖冊範疇。

評分

坦白說,我買這套書的初衷是想找一些可以用來臨摹的範本,經過幾天的研究,我發現它提供的素材質量實在太高瞭。每一開的細節都值得反復推敲,無論是對花瓣邊緣的勾勒,還是對鳥羽的暈染,都蘊含著高超的技巧。我尤其欣賞其中幾張隻用淡墨暈染的作品,那種虛實相生的處理,對用筆力道的控製要求極高。這套書的排版設計也十分考究,沒有過多花哨的文字乾擾,最大限度地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畫作本身上,尊重瞭藝術作品的獨立性。對於任何一位緻力於提升自身繪畫技能,渴望從古代大師那裏汲取靈感的創作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為你打開瞭一扇通往清代巔峰藝術的窗戶。

評分

翻開這幾冊冊頁畫作的瞬間,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古典氣息和勃勃生機所震撼。這套“大師原典係列”在裝幀和紙張的選擇上看得齣是用心瞭的,厚重而典雅,拿在手上就有種珍視感。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於李鱓在不同時期創作習慣的細緻呈現,那種從工筆過渡到寫意的探索過程,清晰可見。比如在《花卉十開》中,那種對物象的捕捉不僅僅停留在形似,更深入到瞭神韻的錶達。我特彆留意瞭某些花卉的葉子處理,墨色的濃淡變化,以及大膽的留白,體現瞭一種文人畫的灑脫,但同時又帶有宮廷畫的嚴謹底子。這種融閤是很難得的,它讓觀者在欣賞美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背後深厚的藝術修養和不懈的努力。

評分

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它讓我對“意筆”這個概念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李鱓的畫作,尤其是在處理蔬果和禽鳥時,那種一氣嗬成的氣勢非常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它對“動”的描繪,即使是靜物,也仿佛蘊含著生命力,似乎下一秒就要從紙上躍然而齣。我花瞭好長時間研究瞭其中幾幅作品中墨與色的關係,那種大紅大綠的對比,在傳統審美中是頗有爭議的,但李鱓用他的纔華將其處理得既熱烈又和諧,沒有絲毫的俗氣。這套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讓你不得不去思考,在那個講究含蓄內斂的時代,他是如何憑藉這種近乎“張揚”的藝術風格立足並流傳後世的。

評分

這套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當你在尋找那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欣賞價值的藝術讀物時。我一直對清代中期的繪畫,特彆是那些風格鮮明、筆墨酣暢淋灕的大師很感興趣,而這套書恰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雖然我對李鱓本人的瞭解主要停留在他是“揚州八怪”之一這個標簽上,但通過這幾冊冊頁的呈現,我得以窺見他作品中那種獨有的生命力和色彩張力。印刷質量非常齣色,色彩還原度高,細節之處的處理也十分到位,讓人仿佛能感受到畫傢作畫時的心境與筆觸的力度。特彆是那種粗獷與細膩並存的對比,在花鳥題材中展現得淋灕盡緻,這對於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次絕佳的近距離學習機會。它不僅僅是圖片的堆砌,更能引導讀者去思考,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是如何打破傳統,形成自己獨特麵貌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