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經典全本譯注評:世說新語譯注評》産生於中國南朝宋期間,是一部主要記敘東漢末、三國、兩晉時期士族階層言談和逸聞軼事的筆記體小說。《中華經典全本譯注評:世說新語譯注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體小說的代錶作,也是我國*早的一部文言誌人小說集。《中華經典全本譯注評:世說新語譯注評》原名《世說》,因西漢劉嚮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瞭將此書與劉嚮所著相區彆,故名《中華經典全本譯注評:世說新語譯注評》。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前言/序言
     《世說新語》産生於中國南朝宋期間,是一部主要記敘東漢末、三國、兩晉時期士族階層言談和逸聞軼事的筆記體小說。本書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體小說的代錶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誌人小說集。本書原名《世說》,因西漢劉嚮曾著《世說》(早已亡佚),後人為瞭將此書與劉嚮所著相區彆,故名本書《世說新語》。
  一、編撰者和注解者
  《世說新語》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撰而成。劉義慶(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王劉道憐次子,十三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其叔臨川王劉道規,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纔華齣眾,喜愛文學,早期曾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傢藏書和編校工作,有機會博覽群書,為《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瞭良好的基礎;後曆任尚書左僕射、荊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兗州刺史等職。劉義慶在擔任江州刺史時,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其禮遇。《世說新語》成書大約即是在此期間,由劉義慶組織門下的文人雅士編撰而成。
  《世說新語》流傳開來後,影響漸大,成書五十年後,即有南朝齊史敬胤為其作注,可是該注本已佚。現存最早的注本是劉孝標注本。劉峻(463~521),字孝標,平原(今屬山東德州平原)人,南朝梁學者兼文學傢,其《世說新語》注不僅辯證是非,糾正瞭原書的一些謬誤,而且徵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餘種,為後世的研究者提供瞭極為可貴的曆史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今人對此書注釋的版本中:影響較大且評價較好的,有餘嘉锡《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塄《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等。
  二、本書體例和思想觀點
  《世說新語》全書原有八捲,劉孝標注本分為十捲,今傳本皆作上、中、下三捲。全書共分三十六門,每門有若乾則長短不一的故事,全書共有1130則故事。在《世說新語》的三捲三十六門中,上捲有四門,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捲有九門,為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下捲有二十三門,包括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等。現代齣版的《世說新語》一般是以門數來劃分的。
  《世說新語》成於眾人之手,編撰者們把漢末魏晉時代值得稱述的舊聞軼事加以編撰潤色,並按內容分門彆類,站在士族階級的立場上,對士族名流的生活、思想、情趣、言語等方麵作瞭較多的反映。本書所談內容,除瞭從大的方麵按特點分為三十六門之外,在每一門類內部並沒有再分小類,而是基本以人物、事件齣現的時間先後為準來排列順序。雖然本書一些條目的歸類仍有爭議之處,但並不影響本書的整體成就。因本書齣自多人之手,全書思想並不統一。書中上捲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門,這正是孔門四科,說明此書的思想傾嚮有崇儒的一麵。同時,道教在當時的社會也影響巨大,門閥士族信奉道教的傢族甚多,甚至齣現瞭所謂的道教世傢,如南方的琅邪王氏、高平郗氏,北方的清河崔氏、京兆韋氏等。而且,魏晉時期清言談玄是一時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傢老莊思想為基礎的。甚至在東晉末年,五鬥米道士孫恩利用道教發動瞭暴動。這次暴動雖然最終失敗瞭,但對當時的東晉王朝的統治也是一次很重的打擊。另外,佛教雖然在西漢時就已傳人我國,但到東漢末三國時代纔開始興盛,至魏晉南北朝時更普遍為民眾所接受。故而綜觀全書,多有談玄論佛的內容。因此,《世說新語》一書的思想傾嚮並不那麼單純,而是雜糅瞭儒傢、道傢和佛傢的思想。
  三、本書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魏晉風度
  從漢末到魏晉,是一個統一王朝消失的時期。這期間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不斷惡化,統治階級內部相互傾軋,緻使社會動蕩不安,政局變幻不定。西晉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為瞭爭奪政權,産生瞭八王之亂,並持續瞭16年,為中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並導緻瞭西晉的亡國以及近300年的動亂。東晉時,政權南遷,與北方的五鬍十六國並存。此時北方外族並起,對東晉朝廷虎視眈眈;東晉內部也是矛盾不斷,南北士族之間、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相互排擠,掌握軍政實權者互相攻戰,有的甚至舉兵威逼朝廷;加上士族和寒門之間矛盾突齣,賦役繁重,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緻使人民群眾暴動迭起,東晉王朝終於覆亡。這樣的時代背景,雖然不是本書所要錶達的內容,但是必然會在書中有所反映,如書中數次提到的避亂江左、王敦謀逆、蘇峻之亂等,都是當時的史實。《讒險》一門反映瞭東晉時奸佞之臣陷害他人的事實,《黜免》一門則記載瞭在當時動亂的政局中被免官或降職的現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免遭殺身滅門之禍,魏晉士人中就有一部分采取逃避現實的做法,他們或者隱遁山林,不肯齣來做官;或者崇尚清談,不問世事。《世說新語》中單立《棲逸》一門來記載當時的隱士及其隱遁之事。
  魏晉時期盛行門閥製度,注重門第,士族和庶族的等級界限森嚴。士族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大姓豪族,當時的政策法令維護瞭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麵的特權;而庶族不能和士族平起平坐,不能通婚。門閥製度在東晉時尤為盛行,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族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錶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閤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東晉的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這種門閥等級製度,在《世說新語》一書中也時有反映。
  從三國時曹魏的何晏、王弼、夏侯玄開始,倡導玄學,遂開一時風氣。到晉代時,專談玄理之風愈演愈烈,士大夫們競相談老莊、《周易》。善於清談者被認為是品性高雅的名士,不僅享有盛名,甚至能換來權勢。本書對此現象有大量生動形象的描寫。
  魏晉時,士族階層非常重視對人物的品評,這從淺層原因來看,和當時崇尚清談之風密切相關;深層原因則與魏晉時實行的從漢朝察舉製沿襲而來的選舉人纔的製度,即九品中正製有很大關係。九品中正製,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製度,是統治者為瞭拉攏士族而製定的製度。各州郡設官負責品評當地人物的高低優劣,分為九品,以便選人授官。在這一製度的影響下,士大夫也常聚在一起品評人物。通過品評,統治者可以選拔齣想要的人纔;士人也藉此抬高聲譽,作為進身之階;而擅長品評的人也因此身價倍增。人物品評的內容不一,可以是容貌體形、儀態風度,可以是言談舉止、纔情氣質、本性能力等。人物品評是本書一個重要內容,《識鑒》《賞譽》《品藻》《容止》等門中有不少涉及人物品評的記載,從中司以看齣魏晉名士們的為人處事方式、性格特徵等。
  魏晉士人生活方式的另一麵就是任性放達,不加拘束,其錶現方式主要有兩點:或是自我麻醉式的狂歡,或是個人行為處事、待人接物等方麵的怪誕不堪。前者主要錶現在縱酒尋樂,服用五石散;後者則錶現在衊視禮法,放誕不羈,甚至於長嘯、學驢叫等等。這也是魏晉風度的重要特徵之一,《任誕》《簡傲》等篇章對此作瞭集中的描寫。
  魏晉時,士族階層很注重社交場閤中言辭的應對錶達,即重視辭令,這與當時的清談之風有一定關聯。清談要求言簡意賅,辭鋒銳利,見解精闢,寓意深刻。因此士大夫們在待人接物等方麵也特彆注重風度自如,應對得體,具備高超的語言技巧。他們的言語或含蓄精微,或意境高遠,或氣勢磅礴。本書中記述瞭很多當時有關辭令的故事和産生的佳句名言,如《言語》《文學》《排調》等門中記載瞭很多當時的言辭應對,從中可以看齣士族名士們纔情齣眾,纔華橫溢。
  《世說新語》一書雖然成於眾人之手,但也是有著明確的褒貶態度的。本書很注意記載道德、品行、技能等方麵的事,對於忠君敬上,父慈子孝,禮賢下士,為官清正,舉止端莊,氣量寬宏,為人豪爽,改過自新,技藝精巧,以及婦女的賢淑等等,都給予大力褒揚。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豪爽》《自新》《術解》《巧藝》《賢媛》等門中,記載著編者推崇的人物故事、言行舉止和技術技能。而在《輕詆》《假譎》《儉嗇》《汰侈》《忿狷》《讒險》《惑溺》《紕漏》《仇隙》等門中,記載瞭當時一些醜陋的現象或卑劣的品性,比如殘暴驕奢,吝嗇刻薄,沉湎美色,讒害他人,手段詭詐,性格急躁,肚量狹小等等,可以看齣編者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一部充滿智慧與趣味的筆記小說集,以其精煉的語言、生動的人物刻畫和對士人階層精神風貌的深刻描摹而著稱。它選錄瞭自漢末至東晉時期,名士風流、言談玄機、事跡軼聞,展現瞭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氛圍和人文精神。本書《中華經典全本譯注評:世說新語譯注評》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這部經典的大門,我們力求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同時,以現代的視角,賦予這部古老著作新的生命力。  一、 原著風貌與時代背景  《世說新語》的成書年代距今已有一韆七百餘年,其內容涵蓋瞭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核心在於對士人階層的言行舉止、思想情感的記載。作者劉義慶集閤瞭前人的筆記、史料,經過精心編纂,形成瞭篇章結構。全書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寵禮”、“賞譽”、“毀譽”、“賢媛”、“父母”、“ लागेल”、“假譎”、“規箴”、“宿命”、“巧藝”、“問與”、“難得”、“詼諧”、“器量”、“儉嗇”、“酣嬉”、“愁緒”、“忿狷”、“靡靡”、“寵辱”、“惑溺”、“傷逝”、“閑談”三十門。每一門下又有多條獨立的條目,如同璀璨的星辰,勾勒齣那個時代熠熠生輝的人物群像。  這個時代,中國正經曆著劇烈的社會變革。漢末的亂世,曹魏與西晉的短暫統一,再到東晉偏安江南,政治動蕩不安,戰亂頻仍。然而,恰恰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新的文化思潮——玄學,開始盛行。士人階層在亂世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他們醉心於老莊哲學,追求清談玄理,以超脫世俗的姿態,展現著對生命、對自然的獨特體悟。曹操、劉備、孫權的亂世爭雄,司馬氏的篡權與晉朝的建立,王導、謝安等人的治國安邦,都為《世說新語》提供瞭豐富的素材。而那些風流名士,如嵇康、阮籍、王羲之、謝靈運等,更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精神符號。  二、 譯注的精細之處  《世說新語》的語言古樸凝練,許多詞語的用法、典故的含義,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本書的“譯注”部分,正是為瞭跨越這一鴻溝而精心打造。  1.  精準的白話譯文: 我們力求以清晰、流暢的白話文,將原文的意境、含義準確地傳達齣來。譯文力求貼近原文,不隨意增刪,不誇張演繹,既要保留原文的韻味,又要讓現代讀者能夠輕鬆理解。例如,原文中一些概括性的描述,譯文會通過閤理的解釋,使其更加具象化。而對於那些文言色彩濃厚的詞語,譯文則會選用恰當的現代詞匯進行替換,或是在注釋中加以說明。  2.  考據嚴謹的注釋: 對原文中的生僻字、古語詞、典故、人名、地名、官職、曆史事件等,我們都進行瞭詳細的考證和注釋。這些注釋不僅解釋瞭詞句的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背景。例如,對於原文中涉及到的某位名士的傢世、事跡,注釋會追溯其源流;對於提及的某個典故,會追溯其齣處和演變。我們參考瞭大量的古代文獻和現代學術研究成果,力求注釋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3.  對文化語境的還原: 《世說新語》所描寫的很多場景和人物對話,都帶有濃厚的魏晉風度和士人特有的思維方式。注釋不僅僅局限於字麵,更會著重還原當時的文化語境,解釋為何當時的人們會這樣說、這樣做。例如,對於“談玄”的描寫,注釋會解釋玄學的基本思想,以及士人為何熱衷於此。對於一些看似“無厘頭”的對話,注釋會揭示其背後的機鋒和智慧。  三、 評論的深度與廣度  《世說新語》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記錄瞭曆史事實和人物,更在於其蘊含的深刻思想和藝術價值。本書的“評論”部分,旨在引導讀者更深入地理解這部經典。  1.  人物性格的深度解析: 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明,性格各異。評論部分會針對每一則軼事,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心理活動,以及其行為動機。例如,對於謝安的“東山再起”的描寫,評論會探討他為何選擇隱居,又為何能夠重新齣仕,以及其人生哲學。對於一些看似模糊的人物,評論會通過多則軼事的串聯,嘗試勾勒其更完整的精神畫像。  2.  思想內涵的挖掘: 《世說新語》反映瞭魏晉時期士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哲學觀。評論會從中挖掘齣當時的思想潮流,如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對政治的態度,對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對社會禮法的態度。尤其會關注書中對“纔”、“情”、“真”、“率”等魏晉名士所推崇的精神品質的描繪。  3.  藝術手法的賞析: 《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堪稱一絕。評論部分會對書中精彩的敘事手法、對話技巧、人物塑造方式等進行分析。例如,如何通過簡潔的對話展現人物的智慧或性格;如何通過寥寥數語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如何運用對比、烘托等手法增強藝術感染力。  4.  與後世的關聯: 《世說新語》對後世的文學、哲學、藝術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評論部分會探討其對後世文人創作的啓發,以及其思想在後世的演變與發展。例如,其敘事模式對筆記小說的影響,其人物形象對後世文學作品的藉鑒意義。  5.  批判性解讀: 評論並非一味贊美,也包含瞭批判性的審視。對於書中可能存在的階級局限性、貴族享樂主義等,評論會進行客觀的分析,引導讀者形成獨立的思考。例如,書中對一些名士生活方式的描寫,可能與現代人的價值觀存在衝突,評論會嘗試從曆史的角度進行解釋,並提齣自己的看法。  四、 閱讀體驗的提升  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  1.  編排閤理,檢索便捷: 本書按照《世說新語》原文的門類和順序進行編排,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每一則條目都包含原文、譯文、注釋和評論,邏輯清晰,一目瞭然。同時,我們也會考慮提供索引,方便讀者查找特定人物或事件。  2.  圖文並茂,增添情趣: 在適當的地方,本書會配以精美的插圖,如名士畫像、魏晉風俗畫、古籍拓片等,力求還原當時的時代風貌,增強閱讀的視覺享受和趣味性。  3.  語言風格的融閤: 在評論部分,我們力求采用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語言風格。既要體現嚴謹的學術態度,又要避免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使之能夠被廣大讀者所接受。  《中華經典全本譯注評:世說新語譯注評》是一次對經典的深度緻敬,也是一次對現代讀者的誠摯邀請。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更多的讀者能夠領略到《世說新語》那跨越時空的魅力,感受魏晉風度的智慧與灑脫,體會古人那份純粹的性靈之美。它不僅僅是一部書,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文化心靈深處的窗。通過這扇窗,您可以看見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聽見名士們的妙語連珠,感受他們復雜而豐富的情感世界。我們相信,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必將成為一段令人難忘的心靈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