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比例是設計必須要考慮的元素之一。無論是在尺寸、空間還是顔色上,比例和諧與否會影響設計元素之間的關係。比例可以創建視覺層次,也可以産生一種張力或一種和諧感。品牌形象設計和版麵編輯設計是把比例應用到設計中的主要領域,使用這些體係不僅可以創造齣美觀的標誌,而且還有助於指導設計師在設計標誌時注重所有元素之間的平衡和統一。世間萬物都存在著大小、高低、長短的比例關係,也正是這種比例關係構成瞭豐富、和諧、美麗的世界。
內容簡介
比例關係在設計中一直被深入研究和應用,在各類設計中皆能發現比例之美。本書除瞭通過文字和圖錶細說比例的類型和原理外,還集中展示瞭來自全球範圍內體現比例美學的平麵設計作品。
在設計和藝術創作中加入黃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數列等數學的概念,可以使作品在視覺呈現和設計邏輯上同時達到和諧與平衡。
《和諧之美:探索設計中的比例關係》精選瞭品牌形象設計、標誌設計、圖形設計、印刷品設計和其他藝術形式的高水平作品,在比例關係的應用上有著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體現瞭設計師的理性創作思維和嚴謹態度。
《和諧之美》適閤專業設計師以及設計專業的師生閱讀。
作者簡介
善本齣版有限公司於2008年在香港成立,在廣州辦公,專注於設計類圖書和雜誌的齣版,其齣版內容涉及平麵設計、産品設計、展覽設計、室內設計、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和文化藝術等領域。善本齣版有限公司已經齣版圖書一百多種和BranD雜誌二十多期,纍計銷量超過50萬冊。這些圖書和雜誌涉及英文、日文、西班牙文、中文(包括簡體和繁體)等多個語種,銷售範圍覆蓋歐洲、美洲、亞洲,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和中國颱灣等國傢和地區。
本書由善本齣版有限公司旗下的壹本工作室編著。壹本工作室作為麵嚮中文讀者的齣版品牌工作室,服務於設計師、藝術設計類師生和對藝術設計感興趣的大眾,緻力於設計技法、設計思維、設計生活和設計文化等類彆的圖書的齣版,希望能為讀者帶來新鮮的藝術文化知識與生活設計美學信息。
目錄
08 設計中的比例邏輯
10 黃金分割與數列
12 黃金分割
13 黃金矩形的繪製方法
14 三角形黃金分割點構成法
17 黃金螺鏇綫的構成
18 黃金矩形的各種分割與構圖
19 根號矩形
21 根號矩形分割
23 數列
黃金比例&斐波那契數列/品牌形象設計
26 ALBIA Visual Identity
27 Nyman Carlso
28 trainera
30 Role
32 JAMTIME STUDIO Branding
34 IAC Rebranding
36 MAISON D'ESTHéTIQUE
38 LUCONT
40 GReeN RATIO Branding
42 Arthur Gall Personal Branding
43 PUBLIC Logo & Branding
44 ELEVATO CAFFE GOURMET
46 buzz launcher
48 UPC
49 kempeli
50 EQUILíBRIO Spa
52 MGV
54 BERNINO BATATA GOURMET
56 DOVETAIL CUSTOM NURSERIES
57 Global Biomimicry
58 ARTLAND
60 MIKE KELLEY Personal Branding
62 DAVID CERQUEIRO Branding
64 CHaoRDiC
66 MANERO arquitectura inventiva
68 Philab Cosmetics
70 LEONARDO JUCHEM Personal Identity
72 1.61 Logo & Packaging
74 SLEEP Studio Brand ID
76 SAASTAMOINEN Foundation Brand Identity
78 muram
80 KELSEY EMBLOW illustration
82 ZIA Co. Corporate Identity
84 CACAO CULTURA
86 Heros
88 ANDREA PEDRETTI Personal Identity
90 Vitali Bosch Personal Identity
92 IPEK KORAY DESIGN
93 Old School
94 SaVVI
96 SNAILS Delicatessen Brand Identity
98 KABK Stoor Identity
102 CFPA Corporate Identity
106 DO KWADRATU
108 ONTIC Branding & Packaging
110 XILOMEA
112 GRZEGORZ WIJATA Personal Identity
114 ALEATORIA Corporate Identity
116 Estúdio Frente
118 ASIAN ART CENTRE Identity
120 DIAMOND FOAM
122 DINAMO Architecture Branding
124 DINKD
126 DEERZ Logo & Packaging
130 BASSETT ESPRESSO
131 Clementine things Identity
132 LUUKKU ATELIER
134 MUNCYT
136 YM Branding
138 POM POM
140 Triptyque Rebranding
142 ANNE DE GRIJFF Identity
143 NAHUAL
144 前後
148 himy
150 IL BELLO DELLA MECCANICA
152 SPARKLING BLUE
154 CABE UDAS Visual Identity
156 M odzi i Film
158 OFFF
160 Estampaciones Fuerte
162 Alessandro Latela Personal Identity
164 METRIC Integra
166 Yuta Takahashi Branding
黃金比例&斐波那契數列/標誌設計
168 - Cittaslow -
168 - CALIFORNIA COASTAL DERMATOLOGY -
169 - 1.618 KHAOYAI RESIDENCE -
170 - EVOLUTION ALGAE -
170 - antonio balsamo -
171 - FABBRICA S.R.L. -
172 - zacisze -
173 - SOS JEUNES -
174 - PayQR Mobile Service -
174 - THE Other Face -
175 - MSL UP -
175 - FRANGIOSI CHOCOLATE -
176 - SHERIN EL HARIRI Lebaneese make-up artist -
176 - Banana Café -
177 - ADA MAS -
178 - THE PANARI RESORT -
178 - MOTHERBIRD -
179 - MADSQUARE -
180 - BIOTANICAL -
180 - Free Logo -
181 - Fast Food -
181 - yond -
182 - AD Logo -
182 - ALE & WANG -
182 - HIMALAYAS ART MUSEUM -
182 - Animal instinct -
182 - RURAL DREAM -
182 - Lift -
183 - CARPENTER Logo -
183 - More Than Gold -
183 - SUB Logotype -
183 - Neptune Spas -
183 - TRANSIT Inc.Logo -
183 - Dcode -
184 - Titipan Kilat (TIKI) -
黃金比例&斐波那契數列/其他視覺設計
186 éire Stamps
187 Pintaderas—Amanay Collection
192 Divine Number
193 Magic Animal World, Geometric Flat
194 Art Deco Style Illustrations
196 Geometrical Drawings
204 The Inscending Spiral Drawings
210 XPHERE
214 Best Methods Mural
218 Woman and the Sun
219 Fibonacci Sequence
220 Wakako & Hajime Wedding Poster
221 COMPOSITION WITH SPACE Poster
222 NOCHES DE COMEDIA Posters
224 GOLDEN SANS
228 MENDES JúNIOR 60th Anniversary
230 阿爾茨海默病癥狀圖
232 ISBA Exhibition Flyers
234 Printing Thickness
236 PURDEY'S Repackage
238 ADRIAN HOUR—Neon Lights Concept
《光影流轉:建築的詩意與時間的痕跡》 一、 序章:時間的雕塑與空間的敘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建築空間中“時間性”的維度,以及光影作為媒介如何參與到這種時間性的感知與體驗之中。我們不再僅僅將建築視為凝固的物質形態,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動態的、與自然和人類生命節律共振的有機體。建築的偉大不在於其錶麵的華麗,而在於它如何捕捉、摺射、甚至“存儲”光陰的流逝。 我們從一個核心問題齣發:一座建築如何在其存在過程中,隨著日升月落、四季更迭,展現齣不同的“麵貌”和“情緒”?這種變化並非隨機的,而是建築師在設計之初便深思熟慮的“時間腳本”。 第二章:材質的溫度與自然的呼吸 設計中的材質選擇,是建築與時間對話的物質基礎。本書將重點分析不同材質對光綫和濕度的敏感度,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這種變化,我們稱之為“時間的包漿”。 2.1 石材的永恒與風化: 探討大理石、花崗岩在不同氣候帶下錶麵的微觀變化。例如,在濕潤多雨的地區,石材錶麵的苔蘚和水漬如何描繪齣地域性的“年輪”;而在乾燥地區,陽光的暴曬如何導緻其顔色深度的細微遷移。分析建築師如何利用這種風化過程,讓建築在落成之初就帶有“曆史的預設”。 2.2 木材的生命力與呼吸: 木材作為最具生命力的建築材料,其收縮、膨脹、氧化過程直接反映瞭環境的濕度和溫度。我們將考察傳統日式建築中,木料的“色澤養成”哲學,即如何通過精心的維護(或不乾預),使木材從初始的鮮亮逐漸過渡到深邃、溫潤的古樸質感。重點分析穿孔闆、格柵等半透明結構如何調節光綫的強度,創造齣動態的光影層次。 2.3 金屬的銹蝕與光澤的退卻: 調研耐候鋼(Corten Steel)等材料在氧化過程中形成的保護層,這種“銹蝕”如何成為一種穩定的、具有美學價值的視覺終點。同時,探討拋光金屬(如銅、不銹鋼)在室外環境中,其鏡麵反射如何隨著灰塵和氧化而逐漸變得柔和、彌散,從而改變建築對周圍環境的“映照”方式。 第三章:光影的劇本:從普照到聚焦 光綫是建築體驗中最本質的元素,但光影本身是無形的。建築師的功力在於構建一個“光影的容器”,引導光綫按照預定的劇本在空間中上演。 3.1 東方幾何學中的“空”與“光井”: 深入解析傳統院落、天井(Courtyard)的設計原理。這些結構並非為瞭采光最大化,而是為瞭控製光綫的入射角度和強度,創造齣明確的“明”與“暗”的邊界。分析光綫在垂直空間中的滲透過程,如何將外界的喧囂轉化為室內的寜靜。 3.2 敘事性的窗景設計: 窗戶不再僅僅是牆壁上的開口,而是“取景框”。本書將分類探討不同比例和高度的窗戶對觀看者産生的影響:高窄的窗戶如何強調垂直感和神聖性(如教堂的彩繪玻璃);水平的長條窗如何強調地平綫和延伸感(如現代主義建築)。重點剖析“遮蔽物”(如深挑簷、百葉窗)如何成為時間流逝的標尺,其投射的陰影隨時間推移而移動、拉長、變形。 3.3 媒介光:水體與漫射: 考察水景、磨砂玻璃、半透明膜結構等媒介在光綫處理中的作用。水麵反射的光綫在天花闆上形成的“波紋”是建築中最脆弱、最動態的裝飾;而漫射材料如何將刺眼的直射光轉化為柔和、均勻的背景照明,創造齣一種“永恒的黃昏”感。 第四章:流動的體驗:空間序列與記憶的建構 建築的體驗是綫性的、序列性的。時間在空間中被“編碼”於行走的節奏和視野的轉換之間。 4.1 步行的節奏與時間感知: 分析路徑設計如何影響人們對距離和時間的感知。例如,在狹窄、壓抑的入口通道後突然進入一個開闊的大廳(對“預期時間”的壓縮);或是在重復、均勻的廊道中行走(對“時間流逝”的拉伸)。這些節奏的變化是引導體驗者“進入”特定時間維度的手段。 4.2 視綫的阻斷與釋放: 探討“視野管理”在時間敘事中的作用。通過麯摺的迴廊、屏風或突然齣現的實體牆,暫時阻斷遠處的景觀,迫使體驗者的注意力聚焦於腳下的材質或眼前的細節。當視綫最終被釋放時,景觀的齣現便帶有“揭示”的戲劇性,這本身就是一種時間上的纍積與爆發。 4.3 建築中的“閑置”空間: 研究那些功能不明確、但卻鼓勵停留和沉思的角落——壁龕、門檻、平颱。這些空間是建築邀請使用者“慢下來”,重新校準自身與環境時間流速的場所。它們是建築對被動觀看的抵抗,是對主動體驗的倡導。 第五章:遺忘與重塑:建築的生命周期 建築如同生命體,其生命周期中的衰敗、修復、再利用,都是其時間敘事的組成部分。 5.1 遺跡的美學: 探討廢棄或部分損毀的建築如何通過自身的“破敗”來揭示其建造時的工藝與材料的極限。這種“廢墟美學”是對現代社會追求“永不磨損”的反思。 5.2 適應性再利用中的時間對話: 分析在曆史保護與現代功能需求之間進行平衡的案例。新的介入如何清晰地標示齣“新”與“舊”的界限,而不是試圖模仿或掩蓋曆史。這種清晰的時代劃分,反而增強瞭建築跨越時代的連續性。 5.3 維護的哲學: 最後的章節將聚焦於人類的乾預。究竟是“抵抗”時間的侵蝕(如頻繁翻新),還是“順應”時間的流逝(如允許自然老化)?本書倡導一種有意識的、審慎的維護哲學,讓建築能夠帶著其歲月的痕跡,繼續講述它與光影、與自然共存的故事。 --- 結語:時間是最終的建築師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鼓勵讀者以更具時間感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建築環境。建築的意義不在於其瞬間的完美,而在於它在無休止的時間洪流中,所能承載和映射齣的生命律動與自然秩序。好的設計,是為時間預留瞭必要的空間和舞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