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

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瑪麗·蒂芬(Mary Tiffen) 著,戴寜,潘一寜 譯
圖書標籤:
  • 赫德爵士
  • 海關洋員
  • 近代中國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中外交流
  • 文化
  • 紅顔知己
  • 中國歲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49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5717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6
字數:35500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曆史研究者

鷺賓•赫德執掌大清帝國海關長達40年之久。在清王朝日暮窮途之際,赫德的海關事業卻風生水起;他與女性知己的親密友誼則給他注入瞭源源不斷的動力,使他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經受住中國政治風浪的衝擊。

這本從女性視角撰寫的赫德傳,一方麵,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述赫德從北愛爾蘭一介平民子弟,一路奮鬥,到登上清帝國海關頭把交椅、掌舵近40年的過程,穿插敘述赫德人生中的幾段情感糾葛,細細剖析他與情人、知己、下屬、傢人的關係,揭示瞭這位在晚清政壇上權勢煊赫的洋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幾乎重塑瞭其曆史形象;另一方麵,生動講述瞭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女性在中國的生活及其跌宕起伏的命運,描繪齣晚清來華洋人復雜的關係網絡,從外來者的角度呈現晚清中外交往情況以及沿海口岸的社會麵貌。

本書收集瞭大量赫德與女性知己交往的史料,並立足於對赫德日記、書信等第一手材料的細緻研究,展開通曉流暢的曆史敘事,所有的推論都是小心翼翼的,言必有據,某種程度上,是一部嚴肅的“八卦”史書。對名人的兩性關係、傢庭婚姻關係的史實進行探究的背後,隱含著作者對婚姻傢庭製度的社會史反思,以及對近現代女性自我覺醒與發展的深切關懷。


內容簡介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是發掘齣大量新史料的赫德新傳。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作者母親的傢族有三代女性曾經僑居中國,由於一些特殊的機緣成為大清帝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摯友。本書通過大量書信和日記等第一手材料,考證傢族曆史,講述赫德與這些女性朋友長達半個世紀的交往故事,從女性的視角描述赫德復雜的情感世界,展示瞭赫德極富個性的一麵。透過生動的敘事和史實考證,一個由商人、外交人員、海關洋員和學者組成的在華外國人網絡凸顯齣來,並且從側麵反映齣近代中國,尤其是沿海通商口岸的政治變遷和社會麵貌。

作者簡介

瑪麗•蒂芬(Mary Tiffen),早年在劍橋大學學習曆史,後在倫敦經濟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主要工作是評估非洲和中東地區農業發展中的社會與經濟因素,齣版兩部專業著作。她帶領的研究團隊專門考察瞭1930年至1990年間肯尼亞馬查科斯地區的社會變遷問題,並因此而廣為人知。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為作者退休之後完成的力作。她考證瞭傢族史,講述瞭母親傢族三代女性與一位來自愛爾蘭阿爾斯特齣類拔萃的男人韆絲萬縷的交情,故事甚為引人入勝。這男人於1863年到1908年之間執掌著中國大清帝國海關。


精彩書評

這套《海關洋員傳記叢書》,涉及麵非常廣泛,不隻曆史,也涉及經濟、外交、語言、文學、文化、漢學、日常生活研究等領域,它們可以把以前分開討論的各個因素連在一起,構成一幅動態的近代中國曆史畫捲。

——濱下武誌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是海關“內部”生活的精彩重現。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19世紀末中國海關洋員們生活和工作的大量細節,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劍橋大學曆史學教授



作者利用傢族文件、檔案材料,進行瞭廣泛深入的研究,挖掘齣卡拉爾傢族那些氣質非凡的女性的精彩故事,以及她們與中國晚清重臣鷺賓•赫德的私人交情。我們也得以窺見其精彩紛呈、細緻入微的外僑生活,看到那些行事大膽、心思縝密的女人,在遠離傢鄉的異國追求夢想,挑戰維多利亞時代女性觀強加於她們的重重清規、條條羈絆。

——艾瑪•賴茲(Emma Reisz),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曆史學講師


目錄

總序:海關洋員的生活誌與第二代海關史研究


前言


序——此時、彼時

迴望

赫德與我傢族的關聯

赫德與女性、傢庭、下屬

維多利亞時代的閤法傢庭與不閤法傢庭

鳴謝


第一章艾瑪•斯普賴•愛德華茲1853年到中國

艾瑪的父母來自德文郡

移居倫敦,艾瑪嫁與誰人?

守寡與再婚

中國成瞭艾瑪的新傢

黃埔戰役(1854年12月及1855年3月)

巴剋頓之死及亞羅號戰爭

嫁給桑普森(譚順),結識赫德


第二章鷺賓•赫德在中國:穩步立業、倉促成傢

來自阿爾斯特的赫德

適應陌生世界,應對情感糾纏

阿瑤

赫德海關事業的開端

總稅務司新官上任

嚮赫絲特•布雷登求婚


第三章西奧•桑普森與艾瑪

桑普森的早年生活

苦力貿易

植物學傢

廣州洋人圈

擔任教習

晚年生活,心態難調


第四章艾瑪•卡拉爾與赫德的中年危機

艾瑪暫住赫德傢(1875年)

與赫絲特關係緊張——兩撥子女的負擔

一僕二主,忠義兩難(1876年)

赫德最後一次在歐洲休假

私生子女與第二段夫妻團聚的日子

艾瑪•卡拉爾——結局篇


第五章賈雅格:娶妻立業終有成

學校生活及朋友

走上工作崗位

休假與成親

弗朗西絲•卡拉爾與赫德相見

調往福州,賈雅格嶄露頭角

法國攻打福州的背景(1884年8月)

馬江之戰

中國知恩圖報謝功臣

傢庭瑣事及二度迴國休假(1887—1889)


第六章芝罘女生與鷺賓•赫德爵士

芝罘與山東省

赫德與卡拉爾傢小女生們的通信往來

迴憶學校生活

1900年鼕天的節日


第七章花季少女:義和團運動的動蕩歲月

到訪天津和北京

義和團風雲起,陰雲籠罩芝罘(1900年夏)

芝罘最緊張的日子

暑假時光及圍睏解除

圍睏解除之後

赫德筆下的圍睏,信件往來源源不斷


第八章長大成人:姑娘們的愛情糾葛(1901—1902年)

鼕去春來,生活平靜——體育活動時有開展

流言四起,名譽難保

鞦季的婚禮

上海浪漫事?


第九章死神降臨

賈雅格在1902年鼕

奪命猩紅熱

迴歸英倫

在馬賽:疾病侵襲,財政睏擾

死神再次降臨


第十章結婚嫁人,各尋歸宿

進入新世界

安傢落戶

凱特立誌教書,茉莉爾和艾米麗以傢為業

凱特的故事結局

傢庭變故?


第十一章赫德:麯終人散

私生子女在19世紀90年代

閤法子女

真相披露,大白天下

赫德事業的終點

赫德與下屬

赫德、女性與傢庭

個人後記


鳴謝、注釋及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錶

譯後記



前言/序言

總序:海關洋員的生活誌與第二代海關史研究

濱下武誌


海關洋員的生活誌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將海外齣版的關於海關洋員的書籍集中譯介給中國讀者,包括洋員自傳,洋員妻子、後人撰寫的親人迴憶錄和學者撰寫的傳記。這套叢書的特色在於,第一,從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它集中介紹海關洋員的個人曆史,有彆於以往的製度史、貿易史和經濟史研究。第二,從近代人物史研究的角度看,除瞭海關洋員在中國的經曆,還涉及洋員父母、傢庭的曆史背景和本人青年時代的曆史,將海關洋員在中國通商口岸的跨國職業生涯和故鄉的地方性社會文化聯係在一起。我們發現,這些外國人進入中國海關工作之前,大多有船員和海軍等海洋性跨國職業經曆,也有大學畢業生、知識分子、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背景,最終作為海關洋員,長途跋涉,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第三,從史料價值來看,除瞭公開齣版的海關資料,本叢書廣泛使用瞭傳記、自傳、旅行記錄、日記、信函、照片和口述訪談等私人曆史資料。已經齣版關於海關洋員個人的傳記、日記、信函有:《赫德日記——步入中國清廷仕途》《赫德日記——赫德與中國早期現代化》《中國第一客卿:鷺賓•赫德傳》《赫德爵士傳》《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青龍過眼》《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乾函電匯編》等。

從個人的研究興趣齣發,我認為這套叢書的特色是揭示海關官員活動的地方性與日常性,從個人化的視角透視海關文化;進而透過海關文化,看清清末中國和世界的時代文化潮流,更加深入地理解多樣性的海關曆史,包括全球性的時代變化。總的來說,本叢書涉及六個既往關注不多的領域:1)英國和英國以外的海關洋員的人物史;2)圍繞海關的社會文化生態;3)海關洋員的傢庭生活;4)作為漢學傢的海關洋員;5)洋員在海關以外的文化與學術活動;6)人物研究與中國近代史研究。

從1858年開始,中國海關(又稱洋關,舊海關)的主要職責是管理不斷擴大的對外貿易。因為茶葉、生絲齣口的增加,需要新的貿易管理機構。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在各通商口岸建立外貿管理的新機構——外國人管理的海關。海關在課稅/納稅這個主要功能之外,還承擔瞭新式教育、海事、郵政等職責,成為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在清朝覆滅之前的50多年裏,海關的行政架構大緻如下:

一、中央:總稅務司署。

二、徵稅部門:各通商口岸海關。包括內班、外班、海班,以及醫療檢疫人員。

三、教育部門:同文館、稅務專科學堂。

四、海事部門:營造處、理船處、燈塔處。

五、郵政部門:郵政總部、各地郵局。

20世紀初,海關各部門在職洋員人數約1500人,50年纍計洋員人數近萬人。職業涉及估稅、統計、會計、文秘、翻譯、繪圖、印刷、驗貨、醫學、檢疫、教育、船隻駕駛、水手、航道勘測、水文測量、工程建築、設備營造、燈塔值事和郵件遞送等多個領域,吸引瞭一大批來自歐美各國的專業、專職、技術性、實務性、有語言能力、有體力的人纔。實際上,中國近代海關的工作是一個綜閤性的大事業。復旦大學吳鬆弟教授整理齣版的《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未刊中國舊海關史料(1860—1949)》展示瞭海關的工作成就。

一直以來,海關洋員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以赫德等總稅務司為主的最高級官員。可是,從人數來看,洋員絕大部分是地方海關每天在現場從事關務的中級和下級關員們,他們的特徵是,不管外國關員或者中國關員,不少人有國際性的船員經驗。例如迴憶錄《青龍過眼》(Through the Dragon’s Eyes)的作者阿林敦(Lewis Charles Arlington),是蘇格蘭裔美國人,青年時代有長期的航海船員經曆,1879年來到中國,先後加入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1886年加入海關,1906年又轉到郵政部門,1929年退休後,仍在中國生活。

另一個例子是英國人戴樂爾(海關登記名戴理爾,William Ferdinand Tyler),他撰寫瞭《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爾迴憶錄》(Pulling Strings in China)。戴理爾1889年參加海關內班工作,在上海的江海關擔任巡工司,同時受雇於北洋水師,經曆過甲午戰爭,直到1920年從海關退休。他的青年時代也有過全球性的船員經曆。戴理爾的祖父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專員,留給他父親相當可觀的傢産。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區牧師。戴理爾認為,“我在中國找到瞭自己——在事實上——那麼中國就是我應該待的地方。於是我嚮羅伯特•赫德爵士申請,在他那裏尋求一個內班人員的職位。他迴復我說,可以在他的一艘稅務巡船上給予我一個職位”。

有時,父輩的海上經曆也會影響洋員的任職。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洋員們的父輩已經保有對中國和東亞世界的關心,訪問亞洲,從事傳教、商貿和水手等工作。有時候,他們帶孩子們一起來亞洲。父輩的經驗和影響,使孩子們繼承瞭對中國和亞洲的關心,在結束教育後到亞洲尋找適閤的工作,從而進入中國海關。當然,進入海關,通常需要經過嚴格的考試。海關首任總稅務司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1832—1898)的父親李太郭是一個博物學傢和傳教士,19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東南亞一帶活動,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被任命為駐廣州領事。以語言和翻譯能力著稱的海關洋員鄧羅(C. H. Brewitt-Taylor,1857—1938,本叢書有他的傳記),父親曾經是海岸護衛隊的水手。

這些在海關現場天天工作的人們,往往有著類似的人生經曆,特彆是從社會文化活動的側麵看,他們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來到中國之前的時間,一般看來他們都經曆過全球性的與海洋有關的活動,以船員和水手為職業,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不同海域尋找工作,或者加入海軍,跨海訓練。第二階段是在中國海關工作的時期,在海關工作以外,下班以後或者休假時期,仍保有個人的興趣活動和社交生活。第三階段是從海關職位退休之後,齣於對中國古典文化和社會文化的關心,他們留在中國深化在職期間保留的學術和文化生活;或者,退休以後迴到本國,繼續關注中國動態,從事有關中國的研究。

最近的海關史研究中,正在齣現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史取嚮,關注洋員跨文化的個人際遇,關注洋員在東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與成就。像加州大學的佩裏•安德森教授(Perry Anderson)和康奈爾大學的本尼迪剋特•安德森教授(Benedict Anderson,2015年逝世),他們是濛自海關稅務司安德森(J. C. Anderson)的兒子。他們齣生的地點是濛自,曾錶示希望訪問父親工作過的雲南濛自海關。老安德森1914—1940年一直在海關工作。佩裏•安德森教授撰寫瞭關於他們的父親和他們孩提時代在雲南的生活的著作。本叢書收入的海關洋員慶丕(Paul King)的個人迴憶錄亦屬此類。

本叢書正是從社會文化史角度來描寫海關洋員的工作經驗和人物曆史。豐富的社會性和文化性內容,使這套叢書在研究性和資料性方麵都有獨特的價值。

海關洋員與中國文化研究

1.海關洋員與亞洲文會

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嚴格管理下,根據不斷下發的總稅務司通令,每個職位的人員都嚴格遵守自己的職務和職責。下班迴傢以後,他們則屬於自己的傢庭,融入口岸當地的文化社會。他們常常自己學習中文和中國古典文化,深化和擴大對中國本地的文化環境和古典文獻的理解,甚至把中國古典文獻翻譯為英文、法文或德文,為傳播中國文化做齣瞭貢獻。如海關英籍稅務司包臘(Edward Charles Bowra,本叢書有包臘父子的傳記),利用業餘時間翻譯瞭《紅樓夢》的前八迴。前述英籍洋員鄧羅,將整本《三國演義》譯成英文齣版。1874年加入海關的法國人帛黎(A. T. Piry),後來擔任郵政司(Postal Secretary,1904)和郵政總辦(1910)。他把乾隆皇帝的《聖諭廣訓》翻譯成法文。

海關洋員文化研究活動也令人矚目。從1870年到1940年,在皇傢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North China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演講者中,可以確認職業和職位者一共有1256人,具體人數是:牧師/教士318人,海關關員270人,領事等外交傢234人,學者/齣版/媒體等167人。雖然傳教士人數最多,但是海關關員的人數處於第二位,而且演講的內容一般不是與海關有關的題目,而是以中國古典文學、語言、宗教、地理等社會文化內容為主。說明海關洋員裏的知識分子的比率也比較高。

2.作為漢學傢的海關洋員

海關洋員中有一些優秀甚至傑齣的漢學傢。德國人穆麟德就是其中之一(本叢書收入穆麟德夫人撰寫的迴憶錄)。1877—1898年,他在皇傢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四次發錶演講,演講的題目是:《直隸的脊椎動物》(1877),《中國的傢法及與其他民族傢法的比較》(1878),《中國的方言》(1894—1895),《比較語言學的缺點》(1898)。這些題目是博物學和社會/語言學有關的領域,與外交/海關等曆史文化領域無關。

海關洋員成為漢學傢的另一個代錶人物是德國人夏德(Frederic Hirth),從1870年進入廈門海關開始,一直到1897年辭職。加入海關之前,夏德已經得到瞭德國萊比锡大學的博士學位。在海關工作期間,他長期任職於總稅務司署下麵的造冊處,1885年編輯齣版瞭供新入職洋員學習中文的《新關文件錄》。1909年,海關稅務專科學堂的洋員校長鄧羅將此書再次編輯齣版。1902年,從海關辭職後的夏德應聘前往美國,齣任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任中文講座教授。夏德著述和編輯齣版的漢學著作多達10餘部,涉及音韻、字典、地形/地質、藝術、曆史等多個領域,以英文和德文齣版。

在曆史研究領域發揮力量的海關關員也不少。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70年代初同文館教習、德國人方根撥(Johannes von Gumpach),他研究齣版瞭關於1868—1870年中國第一次訪問西洋各國的外交使節團的著作:《蒲安臣使團》(The Burlinghame Mission;A political disclosure,supported by official documents mostly unpublished. 1872年在上海齣版)。取得更為突齣成就的是美國人馬士(H. B. Morse),他的《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和《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是研究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名著。研究中國的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將馬士視為精神上的父親(年齡上可算祖父),本叢書收入瞭費正清和司馬富等人撰寫的《馬士傳》,對馬士的史學成就有詳細的陳述。

海關文化研究的新資料

1.個人文件和圖片

海關洋員的個人資料,包括書信、日記、迴憶錄、采訪記錄、剪報、夫人和親戚的觀察記錄和照片等。特彆引人注目的是最近開始齣版的海關洋員的孩子們的迴憶錄。為瞭更深入地瞭解海關洋員在中國的活動,我們特彆需要瞭解洋員以個人身份保留下的資料,這些資料有的仍保留在洋員後人手中,有的由洋員後人捐給歐美各國的大學或博物館。尋找洋員後人,鼓勵他們將傢族收藏的資料捐獻給大學研究機構,是英國布裏斯托大學畢可思(Robert Bickers)教授正在推進的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有些洋員後人已經利用這些私人材料齣版瞭著作,本叢書收入的《赫德爵士傳》(作者是赫德的侄女裴麗珠)、《金登乾迴憶錄》(金登乾長期擔任海關倫敦辦事處負責人,該辦事處是海關全球化活動的代錶機構,該迴憶錄由金登乾之子撰寫)和瑪麗•蒂芬的《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就是其中的代錶性著作。

2.海關齣版物中的“特種係列”和“雜項係列”

海關齣版物中,有“特種係列”(II. Special series)和“雜項係列”(III. Miscellaneous series)兩類,一共95(44+51)種。其中有大量文化和社會方麵的報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值得更深入研究。下麵齣示幾個例子,從標題即可看齣其內容涉獵廣泛。

①《海關醫學報告》(Medical Report),特種係列No.2,,1871—1911年,半年刊。

②《中國音樂》(Chinese Music),特種係列No.6,1884年齣版。

③ 《氣象觀察與東部海域風暴》(Instruction for making 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s,and law of storms in the eastern seas),特種係列No.7,1887年齣版。

④ 漢口和其他長江港口藥材齣口清單及藥材估值稅(List of Medicines exported from Hankow and Other Yangtze ports,and tariff of approximate values of Medicines,etc.)特種係列No. 8,1888和1909年兩次齣版。

⑤ 曆次海關代錶清政府參加世界博覽會的中國展品目錄冊。雜項係列,共11份。

本叢書與第二代海關史研究

近十幾年以來,我們發現瞭一種新的海關史研究潮流,這些研究的特色是關注海關洋員的社會生活史。我們把新一代以海關洋員為主的研究稱為第二代海關史研究。從學術資料的角度來看,日記、迴憶錄代錶瞭私人文書的範疇。在海關史研究中,人物曆史的研究一定有助於在更大層麵上展開海關人事史的研究。海關洋員漢學傢的中國古典研究,一定能開拓文化史和比較文化史研究的新領域。海關齣版物的特種係列和雜項係列,為這類文化史研究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同時,對海關倫敦辦事處各項職能的研究,有助於討論海關的全球性活動與功能。從中國近代史角度來看,將全球史與地方史結閤起來,是充分利用海關資料展開研究的新課題。

我相信,這套《海關洋員傳記叢書》,涉及麵非常廣泛,不隻曆史,也涉及經濟、外交、語言、文學、文化、漢學、日常生活研究等領域,它們可以把以前分開討論的各個因素連在一起,構成一幅動態的近代中國曆史畫捲。



前言

王爾德(Oscar Wilde)1891年完成的劇作《溫德米爾太太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中有一句名言:“男人與女人之間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友誼。”現代讀者也權當此話為那個時代司空見慣的寫照。維多利亞時代的男人和女人分隔而居,按曆史學傢的說法,他們生活在“不同的領域”裏,就好像兩個性彆的人隻存在於各自的世界,因此男女之間怎麼可能産生友誼?而且整個社會都在睜大眼睛,尋找著兩性之間齣軌行為的蛛絲馬跡,尤其盯緊女人的言行舉止,即使是柏拉圖式的情感也怎麼能有存在的機會呢?毫無疑問,建立友誼等同於違背維多利亞時代繁雜正統的行為規範,女性當事人有可能因此身敗名裂,而男人有時也難逃乾係。這就是王爾德劇作的主題。不過,在某些情況下,男女之間的親密友情實則無傷大雅。

瑪麗•蒂芬寫作本書,利用瞭傢族文件、檔案材料,進行瞭廣泛深入的研究,挖掘齣卡拉爾傢族那些氣質非凡的女性的精彩故事,以及她們與中國晚清重臣鷺賓•赫德的私人交情。我們也得以窺見其精彩紛呈、細緻入微的外僑生活,看到那些行事大膽、心思縝密的女人,在遠離傢鄉的異國追求夢想,挑戰維多利亞時代女性觀強加於她們的重重清規、條條羈絆。閱讀本書的最大愉悅在於,它呈現給讀者維多利亞時代的各種男女關係,有夫妻關係,也有情人關係,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朋友關係。本書的核心要旨是展現赫德與卡拉爾傢族三代女性那種情深意切、割捨不斷的深厚情誼。

赫德與卡拉爾傢女性從經驗中都明白其中代價。整個社會對男女之間的交情都要指指點點,不以為然。而他們卻充滿樂觀,憧憬友誼的不斷深化。他們之間的友誼不僅真實存在,而且一生一世,地久天長。鷺賓•赫德是在中國有權有勢的歐洲人,掌權長達40年之久。他的真知灼見帶給他榮華富貴;對他的流言蜚語也使他飽受指責,濛冤受辱。赫德與卡拉爾傢女性的友情也使該傢族時來運轉。她們挺過飛短流長和道德中傷,贏得尊重,重拾體麵人生。與此同時,卡拉爾傢族女性對赫德也産生影響,隻不過不那麼顯而易見而已。赫德堅信,中國強盛,以及中國與西方加強外交關係,對中國和西方都大有裨益。這些觀念與當今世界許多政治傢不謀而閤,但在當時卻褒貶不一。有人對他大肆攻訐,也有人真心贊譽。雖然他的事業自始至終緊張而忙碌,但他與女性知己的親密友誼卻給他注入瞭源源不斷的動力,使他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經受住中國政治風浪的衝擊,頑強不懈,勇往直前。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一直支持齣版本書,這也在情理之中。當年,赫德在這所學校畢業時,其言其行並未顯露齣前途無量的徵兆。但學校毅然決定推薦他入職駐華外交使團。這一決定使他擺脫錯交的損友,告彆放蕩酗酒的生活,沒有虛擲一年的研究生學習時光。不僅如此,赫德洗心革麵,奮發嚮上,成為大學最傑齣的校友之一。他退休迴鄉之後,曾被任命為大學的名譽校長。希望本書能幫助那些不太瞭解赫德生平偉業的讀者,給他們講述這位北愛爾蘭波塔當(Portadown)的兒子纔華橫溢,勇於奉獻,且多愁善感,兒女情長的故事。本書帶給讀者的不是那些永載史冊的豐功偉績,而是赫德更加個性化的一麵,尤其是他與女性摯友之間私人世界的點點滴滴。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亞洲曆史學講師

艾瑪•賴茲(Emma Reisz)博士




譯後記

此書翻譯是我們的第二次閤作。前年我們共同翻譯瞭查爾斯·德雷格的《龍廷侍者:包臘、包羅父子傳記》(Charles Drage,Servants of the Dragon Throne,London:Peter Dawnay Ltd.,1966,也將由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基於上次閤作的經驗,這次閤作的主要分工是,戴寜負責全書的初譯,潘一寜負責校譯,這樣既保證譯文文體的一緻,也保證原文信息翻譯的準確性,而且可以盡可能減少疏漏或錯訛。我們兩人的閤作總是愉快、默契的,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特長,因而頗有效率。

上述兩部專著的翻譯,都屬於中山大學重大項目培育和新興、交叉學科項目“近代中國海關洋員及其漢學(中國學)資料、成果的整理、編譯與研究”的成果之一。該項目由硃衛斌教授主持,李愛麗副教授組織協調。這些成果涉及大清帝國海關外籍稅務司在中國的生活、工作和科研情況,對於人們深入瞭解中國海關史、中國近代史以及晚清中國對外關係史都頗有裨益。

翻譯工作能夠順利完成,得益於多方麵的協助。首先是本書作者瑪麗·蒂芬博士的大力支持,使得翻譯齣版的版權問題易於解決;同時在翻譯過程中,她對於我們提齣的一些疑問,給予瞭耐心、詳細的答復及指點。另外,中山大學曆史係的相關學者也幫助我們在地方史的個彆人物和事件方麵釋疑解惑,特彆是李愛麗老師提供瞭各種相關參考資料。最後要感謝的是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沒有齣版社的關注和全力支持,我們的翻譯成果無從麵世。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戴寜

中山大學曆史係潘一寜




《新民說·海關洋員傳記叢書: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 這並非一本簡單的傳記,它是一扇窗口,引領我們穿越曆史的塵埃,去窺探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那個風雲變幻的中國,以及身處其中的一位關鍵人物——赫德爵士。本書不側重於羅列枯燥的史實,而是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筆觸,勾勒齣赫德爵士在中國任職海關總稅務司期間的復雜人生,以及在他生命旅途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赫德,這位蘇格蘭人,以其卓越的纔乾和審慎的政治智慧,在中國海關係統留下瞭不可磨滅的痕跡。他不僅是近代中國海關製度的奠基者和重要改革者,更是那個時代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一道復雜的橋梁。本書將深入剖析赫德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憑藉其過人的能力,在動蕩的晚清時期,周鏇於朝廷、外國勢力和中國民眾之間,維係著一個龐大而重要的機構的正常運轉。我們將看到他如何處理繁復的關務,如何應對內外壓力,如何為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做齣貢獻,甚至如何在一些關鍵的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曆史人物的生平,絕非隻有政治與經濟的宏大敘事。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未將赫德描繪成一個孤懸於世的官僚,而是將其置於更真實、更鮮活的個體情境中。通過“紅顔知己”這一視角,本書試圖展現赫德更為人性化的一麵。這些與赫德有著深厚情感聯係的女性,她們的齣現,或許是偶然,或許是必然,但她們無疑在他漫長而孤獨的中國歲月裏,留下瞭獨特的光彩。 這些“紅顔知己”,她們的身份可能各不相同,或許是上海灘的社交名媛,或許是他在異國他鄉遇到的靈魂伴侶,又或許是中國本土的女性,她們的人生軌跡與赫德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瞭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故事。本書將審慎地探討這些關係在赫德個人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她們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他的情感世界和心境。這並非是要獵奇或八卦,而是力求通過這些親密關係,去理解一個在異國他鄉、身居要職的外國人在情感上的需求與寄托,以及他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柔軟。 通過對赫德與這些女性交往的細膩描繪,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文化差異巨大的時代,個體的情感如何在異域的土壤中滋生與生長?這些關係又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獨特的社會風貌和人情世故?她們的齣現,是否為赫德枯燥而充滿壓力的政治生涯,帶來瞭一抹亮色,抑或是增添瞭幾分愁緒?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並非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小說,但其史料的嚴謹性又不容置疑。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以生動的語言,將赫德的生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女性,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本書力求在曆史的真實性與文學的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獲得深刻的曆史認知與人文感悟。 閱讀本書,你將不僅僅是在瞭解一位外國官員在中國的工作經曆,你還將有機會觸摸那個時代中國的脈搏,感受那個時代人物的情感世界。你將看到一個外國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何生存、如何工作、如何愛,以及如何被愛。赫德爵士的故事,以及他生命中的那些“紅顔知己”,共同構成瞭一幅豐富而動人的曆史畫捲,等待著你去細細品味。 本書將帶你走入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赫德,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奮鬥、也曾有過溫情與脆弱的赫德。它邀請你一同走進那段被稱為“中國歲月”的時光,去發現那些被曆史洪流掩埋卻依然閃耀的生命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近代中國曆史的強烈好奇心。赫德爵士,一個在晚清中國權力中心扮演重要角色的外國人,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影響力,一直是我想要深入瞭解的。而“紅顔知己”這個詞,則為這段曆史增添瞭一抹浪漫和神秘的色彩,讓我不禁聯想到,在那個充滿政治風雲和文化碰撞的時代,赫德爵士與中國女性的情感故事,究竟是怎樣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未知。我想象著,赫德爵士是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陌生的國度,建立起自己的事業,他是如何與當時的中國官員打交道,又是如何巧妙地周鏇於列強之間。而他身邊的那些“紅顔知己”,她們又是什麼樣的人?她們的齣現,是否對赫德爵士的生活和事業産生瞭影響?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傳記,更能通過赫德爵士的視角,展現齣那個時代中國的社會百態、文化習俗,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流與碰撞。我對書中那些細膩的情感描繪,以及對曆史細節的深入挖掘,充滿期待。

評分

《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個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瞭一段充滿曆史厚重感卻又不失溫情的敘事。赫德爵士,這個名字在近代中國史中如同一個標杆般的存在,他所代錶的不僅僅是一個職位,更是一個時代,一段復雜的國際關係。然而,曆史人物的傳記,如果僅僅停留在政治和經濟的分析,未免顯得有些枯燥。書中“中國歲月”和“紅顔知己”的字眼,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切入點——深入赫德爵士的個人生活,特彆是他與中國女性的情感糾葛。我非常好奇,在這個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激烈碰撞的年代,赫德爵士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度過瞭他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中國歲月”?他又如何在個人情感的世界裏,與那些中國女性建立瞭聯係?她們是誰?她們的齣現,是否對赫德爵士的人生軌跡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齣這些個體之間真摯的情感交流,以及這些情感是如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留下瞭獨特的印記。這種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人物情感相結閤的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閱讀的價值。

評分

讀到《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晚清。赫德爵士,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一直是一個模糊而又重要的曆史符號,與中國近代的海關製度息息相關。然而,書中“中國歲月”和“紅顔知己”的字眼,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具人情味、更深入的視角。我一直對那個時代身處中國的外籍人士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融入中國的?他們在中國經曆瞭怎樣的故事?而赫德爵士,作為一個在中國工作瞭數十年的重要人物,他的情感生活,尤其是與中國女性的交往,更是鮮為人知,也因此充滿瞭神秘感。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赫德爵士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度過他漫長的“中國歲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史實的記錄,更能深入挖掘他個人的情感經曆,展現齣他與那些“紅顔知己”之間,是如何建立起超越國界和文化的情感聯係,以及這些聯係又如何影響瞭他的生活和對中國的認知。這種將宏大曆史與個體情感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會有很多引人入勝之處。

評分

我對赫德爵士這個名字,之前僅限於教科書式的淺薄認識,總覺得他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曆史符號。然而,“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個書名,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具人情味、更貼近生活化的曆史切麵。我一直認為,曆史不僅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和國傢敘事,更是無數個體的生命軌跡交織而成。而這本書,似乎正是試圖通過赫德爵士這個人,以及他與中國女性的情感故事,來展現那個動蕩而又充滿變化的時代。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赫德爵士是如何在這個東方國度紮根、發展,他的決策是如何影響著中國的近代進程,他的視野又是如何看待這個他為之服務的國傢。更吸引我的是“紅顔知己”這個詞,這讓我聯想到,在一個充滿隔閡與誤解的時代,情感的連接是如何跨越文化、語言和身份的界限,悄然生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情感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能夠展現齣人物內心的掙紮、選擇與情感的糾葛。我期盼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立體、更鮮活地理解赫德爵士,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那種跨越國界的情感,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的獨特印記。

評分

《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瞭。赫德爵士,這個名字我之前在一些曆史的片段中零星聽到過,總覺得他是一個遙遠而又神秘的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而“紅顔知己”這個詞,更是為這段曆史濛上瞭一層浪漫而又復雜的麵紗。我一直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身處其中的外國麵孔,他們是如何看待和參與中國的變革?他們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這本書似乎觸及瞭這些我渴望瞭解的方麵,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曆史人物的傳記,更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情冷暖,以及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卻依舊閃耀的個體命運。我想象著赫德爵士,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官員,如何在中國的政治舞颱上遊刃有餘,又如何在個人情感的世界裏,與那些中國女性建立起超越國界和文化的聯係。這種跨越文化的互動,在那個時代,無疑是充滿挑戰和未知數的,但也正因此,纔顯得格外引人入勝。我相信,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史實的羅列,更會深入挖掘赫德爵士的內心世界,以及他與那些“紅顔知己”之間,究竟是怎樣的情感糾葛,是純粹的友誼,還是夾雜著更深層次的牽絆?這些都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

評分

《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溫度。赫德爵士,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的外國人,他的名字常常與宏大的政治事件和經濟發展聯係在一起。然而,我一直認為,任何曆史人物的生命,都是由無數個細微的情感和人際交往構成的。“中國歲月”這個詞,讓我看到瞭一個更聚焦於他個人在中國生活經曆的視角,而“紅顔知己”的齣現,更是將故事的重心,引嚮瞭他不為人知的個人情感世界。我非常好奇,赫德爵士是如何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立起自己事業的?他的遠見卓識和管理纔能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得以施展的?更讓我感興趣的是,他在漫長的“中國歲月”裏,與哪些中國女性有過深入的交往?她們各自有著怎樣的故事?她們與赫德爵士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是純粹的友誼,還是夾雜著更復雜的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現齣赫德爵士的內心世界,以及他與這些“紅顔知己”的情感互動,從而描繪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具人情味的赫德爵士,也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評分

“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赫德爵士,毋庸置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名字與海關、與中國的開放、與列強的影響力緊密相連。然而,我總覺得,一個偉岸的曆史人物,其背後必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細節。書中“中國歲月”和“紅顔知己”的組閤,恰好滿足瞭我對這類深入探索的期待。我非常想知道,赫德爵士這位長期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是如何在這個陌生的國度,度過他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中國歲月”的?他與中國的普通民眾,以及那些在他生命中留下印記的中國女性,有著怎樣的故事?“紅顔知己”這個詞,更是為這段曆史增添瞭一抹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讓人不禁猜測,在那個時代,跨越文化和國界的愛情與友情,究竟是怎樣的模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生動、細膩的敘述,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能夠展現赫德爵士的內心世界,以及他與那些“紅顔知己”之間的情感糾葛,從而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具人情味的赫德爵士形象。

評分

《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本書的標題,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赫德爵士,這個名字對任何對中國近代史稍有瞭解的人來說,都絕不陌生。他不僅僅是中國的海關總稅務司,更是在那個復雜的時代,影響著中國對外關係和經濟命脈的重要人物。然而,關於他的個人生活,特彆是他與中國女性的交往,卻鮮為人知,也因此充滿瞭令人遐想的空間。“紅顔知己”這個詞,更是為這段曆史增添瞭一抹浪漫和神秘的色彩。我非常好奇,在那個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一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呼風喚雨的外國官員,在情感層麵又是如何處理與中國女性的關係的?她們是誰?她們與赫德爵士之間,是怎樣的情誼?是純粹的友誼,還是夾雜著更深層次的情感糾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細節,不僅僅是提供曆史事實,更能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現齣赫德爵士在中國“中國歲月”中的生活點滴,以及他與那些“紅顔知己”之間,那些不為人知的細膩情感。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我們揭示一個更加立體、更具人情味的赫德爵士。

評分

看到《新民說 海關洋員傳記叢書 中國歲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紅顔知己》這個書名,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溫暖交織在一起的氛圍。赫德爵士,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關鍵的人物,他的名字與海關、與列強、與中國的經濟命脈緊密相連。然而,我一直覺得,曆史人物的豐碑背後,總會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復雜的人際關係,而“紅顔知己”的齣現,正是觸及瞭我對這些隱藏的、更具人情味的曆史敘事的渴望。我特彆好奇,赫德爵士這位來自異國的精英,在經曆瞭在中國漫長的“中國歲月”裏,是如何與中國的女性産生聯係的?這些女性,或許是中國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代錶,她們的齣現,是否為赫德爵士在中國的生活增添瞭色彩,又或者,在某些時刻,給予瞭他意想不到的支持和慰藉?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曆史敘述,而是能夠深入到赫德爵士的內心世界,通過他與這些“紅顔知己”的交往,來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化差異,以及人與人之間跨越國界的真摯情感。這是一種將曆史的宏大與個體的細膩情感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吸引力。

評分

我一直對那個時期中國的社會變遷充滿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外國人物。赫德爵士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與近代中國的海關體係緊密相連,但除此之外,我對他個人的生活,特彆是他與中國女性的情感經曆,知之甚少。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非常好奇,赫德爵士是如何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建立起自己事業的?他的管理纔能、他的政治智慧,以及他在處理中國與列強關係時所扮演的角色,這些都讓我感到十分著迷。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名中提到的“紅顔知己”,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想象著,在那個時代,一個西方男性與中國女性之間的交往,必定會麵臨諸多文化、習俗和觀念上的障礙。他們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是相互欣賞、相互理解,還是在時代的洪流中,有著更復雜的羈絆?我期待著書中能夠生動地展現齣這些人物之間的互動,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介紹,而是通過他們的故事,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以及不同文化碰撞下的情感交流。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卻同樣精彩的個體生命。

評分

買書要趁早,豚鼠正當時。

評分

還沒看,應該不錯,品相很好。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擁有

評分

評分

送貨超快!正版圖書!!

評分

給彆人買的,不知道怎麼樣,從來不評論書,但是為瞭幾個京豆,破個例。

評分

還沒看。

評分

非常喜歡,應該是正版書籍,京東自營放心,推薦購買

評分

書很好,品相完整,速度也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