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民间是国际上收藏托忒文古籍数量*多,内容*丰富的地域;也是在世界上活生态使用托忒文的地域。伊犁河流域收藏着几千部托忒文珍贵古籍,其中不少是官藏或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孤本。《大国学研究文库: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 套装1-3卷)》的搜集整理者自2000年迄今,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伊宁县等地额鲁特人民间进行长年的托忒文古籍田野调查,发现了上千部托忒文古籍,并以数码照相机、扫描仪拍照或扫描了这些古籍。在此基础上选其中*珍贵的托忒文文献汇编了《大国学研究文库: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 套装1-3卷)》。
作者简介
叶尔达,男,1969年9月21日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文学系学士、硕士、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卫拉特学·托忒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日本国立亚非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出版《卫拉特高僧拉布紧巴·咱雅班第达研究》(2012)等4部专著。主编有《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汇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大国学研究文库: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 第一卷)》:
朝盖·古乃所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巴雅斯夫喇嘛所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乌莱·普尔白所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宾巴·苏布赛所藏《圣者无量寿智大乘经》
力格希德·浩特勒特古斯所藏《蒙古溯源史》
查干·孟和巴图所藏《准噶尔史——远古的历史》
《大国学研究文库: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 第二卷)》:
敖其尔·敖仑巴雅尔所藏《五守护神大乘经》
巴图图布欣·宾巴所藏《绿度母传》
罗斯勒·巴达木策仁所藏《金刚手传规大黑天悉地经》
《大国学研究文库: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 第三卷)》
前言/序言
伊犁河主要源头之一的特克斯河,发源于海拔6995米高处的天山山脉第二高峰汗腾格里北侧,向东流经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又转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与右岸支流巩乃斯河汇合后成为伊犁河。伊犁河西流,在霍尔果斯一带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流经诸多峡谷、沙漠地区,注入巴尔喀什湖。
自2000年至2015年的15年间,笔者在新疆伊犁河流域进行了无间断的长期田野调查。以搜集托忒文文献为主要目的,其调查对象主要是在天山山脉北麓伊犁河上游的额鲁特蒙古民间。
额鲁特人是四卫拉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生活在新疆伊犁河流域的额鲁特人,大部分是在1755-1757年被清朝征服后余生的准噶尔部幸存者后裔。其中一部分人则是1771年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咱雅班第达那木海扎木苏沙比纳尔之后裔。
在1648年,和硕特部(四卫拉特部落之一)著名高僧咱雅班第达创制了托忒文,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在蒙古族文字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回鹘式蒙古文,其次就是托忒文了。无论是被使用的时间之长,还是所遗留下来的文献之多,托忒文仅次于回鹘蒙古文。可想而知,在蒙古族文化史上,托忒文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托忒文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最初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之后在20世纪40年代,蒙古国西部的卫拉特人,分别开始使用基里尔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新疆的卫拉特人也对自己所使用的文字进行了改革。到了90年代,新疆境内的蒙古人均开始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卫拉特人称为胡都木蒙古文),于是托忒文完全被淘汰。在蒙古文化史上,从时间上来看,托忒文虽然使用到现代,却成为被我们所遗弃的蒙古文字之一。
目前,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收藏托忒文文献最多的三个国家。据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取的资料来判断,新疆伊犁河流域是国际上收藏托忒文文献最多,并且是保存量最丰富的地域。他们收藏着上千部托忒文珍贵古籍,但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开发利用该地区所藏托忒文文献。
下面根据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所获取的资料为基础,首先叙述以往在新疆伊犁河流域进行托忒文文献调查的概况,其次以内容分类来介绍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的种类,最后简述今后对其进行开发研究的展望。
大国学研究文库: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 套装1-3卷) 图书简介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第一辑 套装1-3卷)》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它将伊犁河流域历史上重要的额鲁特人(也称卫拉特人)以托忒文(卫拉特文)书写的珍贵文献首次集中整理、影印出版。这套文库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在整理和研究少数民族古籍方面的重大空白,为深入探究清代以来伊犁河流域的历史、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经济发展乃至清朝边疆治理等诸多重要议题,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内容概述 本套文库共分为三卷,每一卷都精选并影印了不同类别、不同时期的托忒文文献,内容涵盖广泛,深度十足。 第一卷:历史与政治文献 此卷着重收录了反映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政治活动、社会组织、法律制度以及与清朝中央政府交往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 早期额鲁特部落的形成与发展史料: 追溯额鲁特人从蒙古草原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的历程,以及他们在当地建立政权、整合部落的早期历史记载。这些文献对于理解额鲁特人的民族迁徙史、早期政治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准噶尔汗国时期政治文献: 虽然准噶尔汗国时期额鲁特人以回部(今新疆南部)为中心,但其势力范围和对伊犁河流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卷收录了部分与准噶尔汗国统治、法律、行政管理相关的托忒文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的蒙古民族政权。 清朝统一新疆后,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的地位与管理文献: 重点收录了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朝在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府,并对包括额鲁特人在内的各民族进行管辖的相关官方文书、奏折、盟约、户籍、赋税记录等。这些文献不仅展现了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和实践,也揭示了额鲁特人在清朝统治下的社会地位、经济活动和文化变迁。 额鲁特人内部的宗族、部落组织文献: 包含反映额鲁特人内部不同部落、宗族的划分、管理、传承以及相互关系的史料,有助于研究额鲁特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模式。 法律文书与判例: 涉及额鲁特人社会生活中的民事、刑事案件处理的记录,以及反映其社会习俗和法律观念的原始文献。 第二卷:宗教与文化文献 此卷聚焦于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托忒文文献。 藏传佛教在额鲁特人中的传播与发展文献: 额鲁特人是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本卷收录了大量的宗教典籍、经文、密续、寺院管理制度、活佛转世文献、宗教仪式记录、僧侣名录等。这些文献是研究藏传佛教在新疆地区传播、演变及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 宗教教育与学术文献: 包括寺院教育的教材、佛学著作、翻译的佛经、以及与宗教相关的哲学、伦理、历史著作。部分文献可能还包含额鲁特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诠释和发展。 额鲁特人的文学艺术作品: 收录了部分用托忒文书写的史诗、叙事诗、歌谣、民间故事、以及宗教戏剧的剧本。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额鲁特人的口头文学传统,也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与宗教相关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图像资料的描述文献: 虽然文库本身是文献影印,但部分文献可能包含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宗教艺术品、建筑风格的文字描述,为研究额鲁特艺术提供了线索。 额鲁特人的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文献: 部分文献可能零散地记载了额鲁特人在这些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在与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关内容。 第三卷:经济与社会生活文献 此卷详细展现了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的经济生产、贸易往来、社会习俗、日常生活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互动。 牧业经济相关文献: 由于额鲁特人以游牧为主,本卷收录了大量关于牲畜饲养、草场管理、牧业生产组织、产品交易等方面的文献。这些文献有助于研究古代游牧经济的运作模式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文献: 随着定居农业的发展,部分额鲁特人也从事农业生产。本卷可能收录了与农作物种植、水利灌溉、农具使用以及毛纺织、金属加工等手工业生产相关的文献。 贸易与交通文献: 涉及额鲁特人与其他民族、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驼队贸易、驿站设置、交通路线等方面的记录。这些文献对于理解清代新疆地区的经济联系和贸易网络具有重要价值。 社会习俗与日常生活文献: 包含有关婚姻家庭、服饰礼仪、饮食习惯、节日庆典、丧葬习俗、民间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记载。这些文献能够生动地展现额鲁特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及其文化特征。 人口、户籍与赋税文献: 详细记录了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的户口管理、人口统计、赋税征收等情况,是研究清代边疆人口构成、经济状况以及赋役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周边民族的交往文献: 反映了额鲁特人与回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可能出现的冲突与合作。 学术价值与意义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深远意义: 1. 填补史料空白,开辟研究新领域: 托忒文文献数量庞大,整理难度极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系统性发掘和整理。本套文库的出版,首次将大量珍贵、稀有的托忒文文献影印呈现,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原始文本,极大地拓展了伊犁河流域历史、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范围。 2. 深化对额鲁特民族历史的认识: 额鲁特人是蒙古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清代新疆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阅读这些一手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额鲁特人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从而对其民族历史形成更全面、更准确的认知。 3. 促进民族史与区域史研究: 伊犁河流域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地区。本套文库中的文献,不仅反映了额鲁特人自身的情况,也折射出清代新疆各民族相互依存、交流互鉴的历史图景,对于理解中国边疆民族史、区域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 推动清朝边疆治理研究: 清朝在伊犁地区的管辖,是其边疆治理的重要范例。本套文库中的大量官方文书、档案记录,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地考察清朝中央政府如何通过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统治,以及这种统治模式对当地民族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5. 保存与传承珍贵文化遗产: 托忒文文献是额鲁特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本套文库的影印出版,是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使其得以传承给后世,并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托忒文和相关语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6.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额鲁特人及其历史与中亚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本套文库的出版,也将吸引国际学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促进中外在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读者对象 本套文库适合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文献学、边疆史、新疆地方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边疆历史、蒙古民族史、藏传佛教、托忒文文献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清代新疆地区历史文化、民族关系、宗教发展的研究者而言,本套文库是案头必备的参考文献。 《伊犁河流域额鲁特人托忒文文献荟萃》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珍贵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的问世必将对相关学术研究产生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一群独特的民族提供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