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广平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
  • 英语教材
  • 教材研究
  • 教育史
  • 编译史
  • 文化交流
  • 中西文化
  • 近代教育
  • 语言学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18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9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
外文名称: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研究》是对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历程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研究。《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研究》作者通过多方收集到的晚清时期中国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英语教科书为主要研究史料,对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状况进行历时分析,勾画了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以文本为基础,结合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各个历史事件,深入剖析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的历史原因与社会原因。

作者简介

  孙广平,浙江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015年获国家公派留学基金支持,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访问学习。主持及参与省部级项目三项,主持及参与市局级项目多项,获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一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一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语教科书研究。出版编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四 研究思路与资料收集
五 本研究特色之处

萌芽篇
第一章 鸦片战争(1840)前英语学习读物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 早期《红毛番话》类英语读本
一 中英语言接触的最早时期
二 何为“红毛番话”
三 《红毛番话》读本的前期研究成果
四 《红毛番话》读本分析
小结
第二节 马礼逊与《英国文语凡例传》
一 马礼逊与英华书院
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教会学塾的英语教学
三 《英国文语凡例传》文本分析
小结

发展篇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4)西人所编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学
一 中国教会学校发展历程简述
二 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开展
小结
第二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科书的编纂
一 中国近代化教科书来自西方
二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及其所编著的教科书
三 其他传教士所编著的英语教科书
四 教会学校英语教科书的使用
小结
第三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4)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建立
一 洋务学堂建立的背景
二 京师同文馆及其英语教学
三 上海广方言馆的英语教学
四 广州同文馆的英语教学
小结
第二节 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概述
一 自编英语教科书分类
二 自编英语词语类教科书
三 自编英语语法类教科书
四 自编其他类英语教科书
小结

成熟篇
第四章 甲午战争后西方英语教科书在中国的流传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英语教科书发展概况
一 晚清“英语热”的兴起
二 学制的演变
三 英语教科书编写概况
第二节 英美原版教科书的引入与编译
一 由英美人士所编著的英语教科书
二 编译欧美各国英语教科书
第五章 甲午战争后从日本引进的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发展之比较
一 门户开放前中日对西方语言学习重视程度比较
二 甲午战争前汉译西书在中国及在日本的出版、传播及不同影响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日本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一 中国师学日本的历史背景
二 近代日本教育及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科书引自日本
一 引自日本的英语教科书概述
二 斋藤秀三郎与《正则英文教科书》
三 《最近英文法教科书》和《英语捷径》
四 神田乃武和《英文典》
五 今井信之与《中学英文教科书》
小结
第六章 甲午战争后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之发展概述
一 自编教科书概述
二 自编英语教科书之发展
第二节 国人自编的主要英语语法教科书
一 陆敬科与《华英文法捷径》
二 张德彝和《英文话规》
小结

结语
一 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呈渐进性特点
二 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与晚清对外关系的发展紧密相联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研究》:
  一中国教会学校发展历程简述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自守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香港对外开放;1842年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可派领事驻扎。第二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天津条约》,使西方传教士不仅可以在中国开放口岸地区传教,更可以深入内地传教。传教士又通过建教堂、办学校、设医院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教育传教是大多数传教士所选择的间接传教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的发展。
  晚清基督教会学校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马礼逊来华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这个时期,传教士主要在广州或南洋地区传教。他们人数不多,所办的学校也非常有限。第二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在这段时间,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有香港、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共六个城市。传教士们的活动逐渐由南洋地区向中国口岸城市扩展。第三阶段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天津条约》的签订,使传教士可以从沿海口岸城市深入中国内地,其传教范围扩大了许多。第四阶段,从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至20世纪初,在中国开办的各类教会学校已经形成完整的上至大学,下至初等小学等各级教育体系。下面分述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所办学校并不多。
  1818年马礼逊英华书院在马六甲建立。1835年罗便臣(George B.Robinson)与马礼逊之子马儒翰(Robert Morrison)等人筹建马礼逊教育协会(the Momson Education Society),后来还创办了马礼逊学校(Morrison School)。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也为中国人开办了女子学校,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的报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一阶段为中国女子而开设的教会学校的情况。
  据1842年《南京条约》之规定,传教士不仅可以进入香港,还可以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进行传教。因此,设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以及设在澳门的马礼逊学堂利用此机会迁至香港。在中国内地这五个开放口岸,传教士们也纷纷建立起各类学校,学校数量比起鸦片战争前有明显的增长。据统计,至1860年,传教士在香港、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六个城市所开办的教会学校有50所左右,学生有1000多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缔结更为丧失主权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条约不仅规定了中国须向西方列强割地赔款、鸦片贸易合法化,更增添了允许西方传教士深入内地进行传教的特权。由此,西方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得以进人中国自由传教,其传教活动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传教士们建立的各种学校也随之大增。到1877年,在中国所建的各种教会学校已达347所,学生人数也攀升到5917人。到19世纪末,新教学堂的学生已上升到16836人。“到19世纪末,几乎每一个差会中心都有一所小学;许多差会设有中学,少数差会则办有所谓的学院或大学”。在这众多的学校中,有私塾式的学校,有纯粹西方式的学校,也有中西合璧式的学校;有的学校学生只能走读,有的只能寄宿,有的兼有走读和寄宿;有分男校、女校的,还有男女合校的;有的只收教徒子女,有的兼收非教徒子弟;有的只教授《圣经》及中国古文,有的兼教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总之,教会开办的各类学校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没有统一的规格及政策,学校的设置完全依据实际需求以及教会自身财力水平而定。
  ……

前言/序言

  1841年10月,英国侵略军不费一枪一弹轻松地占领了宁波城,接着任命德国籍传教士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1851)担任宁波城的最高行政长官。1842年1月,英军船只来到余姚,向中国官员归还了几个被他们俘获的清军,同时还送来“二纸夷字”,也就是用英文书写的两张信件。浙江地方官员将此事上奏道光皇帝后,道光皇帝要求将这封英文信译成汉语,因为这位天朝上国的最高统治者不仅不认识英文,而且对英国几乎是一无所知。当鸦片战争的战火在中国沿海熊熊燃烧的时候,道光皇帝还在为这样一些基本问题而纳闷:一个20多岁的英国女子,怎么会成为英国国王的?她是否结婚了?如果已经结婚,那么她的丈夫官职有多高?在道光皇帝的心目中,一个不做官的男人,那是根本无法配上英国女王的,因为在天朝上国,一个有出息的男人一定是要做官的。
  浙江省的官员接到道光皇帝要求将英文信译成中文的圣旨后,顿时乱了手脚,因为在文化昌盛的浙江,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阅读英文信。最后,浙江省的官员找到了一个名叫江彬的广东人,因为据说此人精通英文。可是,当江彬见到两页英文信后,也是干瞪大眼。江彬对浙江官员如实相告说:自己“只知夷语,并不认识夷字”。如果按照现代中国人所制定的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标准,江彬这个全国难得的英语专家实际上只会“听、说”,而不会“读、写”。与江彬不同的是,现代中国许多被誉为英语专家的人实际上只会“读、写”,而不会“听、说”。历史与现实之间,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雷同,不仅使人苦涩,更令人深思。
  一方面,道光皇帝急于想知道那封英文信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找不到能读英文信的中国人,这可把浙江省的大小官员急坏了。万般无奈之下,浙江省的官员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代表英国侵略军统治宁波城的郭实猎,因为此人虽然是个“化外蛮夷”,但不仅精通中文,而且连中国沿海的许多方言都说得很流利。于是,浙江省的官员派人将那封从英军占领下的宁波城里送出来的英文信,又送回到英军占领下的宁波城里,并请郭实猎将其译成中文。这对郭实猎来说,当然不会有什么困难,因为这封信本来可能就是由他参与撰写的。最后,郭实猎送回了中文译稿。也有一种可能是,郭实猎干脆用中文另外写了一封信。收来郭实猎的中文信件,浙江省的大小官员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可以向自己的主子交差了!
  敌军送来一封书信,自己无法阅读,最后还得请敌军帮助翻译,这样的奇事,在世界军事史上可能是不多的。可是,这样的奇事,确实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一个自诩为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中心的国度里。这个荒唐可笑的历史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的。令人痛心的是,这种荒唐可笑的事件并非仅此一件,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再现。
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研究 引言 晚清时期,在中国历史的转型节点上,西学东渐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而英语作为重要的西学载体,其教育和传播方式的变革,直接关乎着国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技术、制度的引入。英语教科书,作为这一教育变革的核心载体,其编纂、出版、使用以及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变迁,不仅折射出晚清社会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探索与挣扎,更揭示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萌芽与发展。本书的研究,正是聚焦于此一关键时期,深入剖析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力图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教育难题提供一份细致的考察。 一、 晚清英语教育的缘起与早期探索 晚清英语教育的开端,与洋务运动的兴起紧密相连。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清政府开始设立洋学堂,招募西人任教,并急需配套的教学资源。早期的英语教学,多以实用为导向,旨在培养翻译、技术人才,以应对对外交流和军事工业的需要。 官办学堂的英语教学: 福州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附设的翻译学堂等,是较早引入英语教学的机构。这些学堂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根据外国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计划,临时拼凑或翻译的。 早期教科书的特点: 此时期的教科书,多为中译本或由外籍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的简单读物。内容以实用词汇、简单对话、基本语法为主,形式也较为简陋,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例如,一些汉译的《英吉利语入门》、《英语读本》等,在翻译质量和教学适用性上都存在诸多不足。 教材获取的困难: 教材的获取是当时的一大难题,往往需要从国外购买,成本高昂且不易普及。 民间办学与零星尝试: 除了官办学堂,一些传教士也开始在租界或教会学校中教授英语,并编写一些简单的教材,但影响力相对有限。 传教士的贡献: 传教士在翻译圣经、传教宣传的同时,也编写了一些汉语学习英语的教材,为早期英语教育提供了辅助资源。 二、 洋务运动后期与近代化转型中的教科书需求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对近代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国家开始更加重视教育体系的建设,教科书的编纂也逐渐走向系统化和正规化。 新式学堂的兴办: 京师同文馆作为晚清设立最早的综合性外语学堂,在英语教学和教材编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聘请的外国教习,开始尝试系统地编写和整理教材。 其他官学: 如海军、矿务、电报等专门学堂,也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对相应的专业性英语教材产生了需求。 教科书编纂的初步规范化: 官方与民间的合作: 此时期的教科书编纂,开始出现官方委托、民间力量参与的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如李鸿章、丁韪良等,对英语教材的编纂给予了关注和支持。 引进与改编: 大量引进西方经典的英语教材,如《麦都思英汉词汇》、《威廉斯英华字典》等,并尝试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编。 早期成体系的尝试: 一些著作开始尝试按照语言学习的逻辑,系统地编排词汇、语法、课文等内容。例如,一些以“初学”、“进阶”等为序列的教材开始出现。 翻译的挑战: 尽管引进了不少西方教材,但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学术背景的差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翻译的准确性、术语的统一性,以及如何让中国学生易于理解,是编纂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 甲午战争后的反思与教科书改革的深化 甲午战争的惨败,给洋务运动敲响了丧钟,也引发了对教育,尤其是对西学教育的深刻反思。人们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是不够的,更需要系统地学习西方语言和思想。这一时期,英语教科书的编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呼声: 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提倡新学,英语作为重要的学科,其教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民营教育机构的涌现: 随着新式教育理念的传播,民营的西学学堂大量涌现,对英语教科书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多样化。 教科书编纂的多元化与学术化: 更多元的编纂主体: 除了政府官员和洋务派人士,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传教士以及教育家,都积极参与到英语教科书的编纂中。 对西方教材的更深入研究: 编纂者开始对西方经典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创新。 出现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著作: 一些著作不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堆砌,开始注重语法体系的梳理、语法的逻辑解释,并尝试融入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内容。例如,一些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英语语法》、《实用英语》等著作开始出现。 插图和例句的改进: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一些教材开始引入插图,并精选更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句。 翻译的深化: 翻译工作也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文化内涵的传达,一些优秀的翻译家开始崭露头角。 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科书的编纂也开始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探索,一些教材在设计时,已经初步考虑到了对话练习、语法讲解的侧重点等。 四、 预备立宪与教科书的普及与标准化 进入20世纪,中国进入了预备立宪时期,教育改革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清末新政的推行,尤其是《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对全国教育体系进行了统一规划,也对英语教科书的编纂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体系的统一化: 《奏定学堂章程》的指导: 《奏定学堂章程》对各级各类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英语作为必修课程,其教科书的编写标准和内容也受到规范。 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初步建立: 为了保证教科书的质量和统一性,开始出现对教科书的审定和推荐制度。 教科书的规模化出版与发行: 印刷技术的进步: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教科书的出版数量大大增加,发行渠道也更加拓宽。 商业出版机构的崛起: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新兴的商业出版机构,开始大量出版和发行各类英语教科书,极大地推动了英语教科书的普及。 各类英语教科书的涌现: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出现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英语教科书,如初小、高小、中学的英语教材,以及专门的商务英语、军事英语等。 更加体系化的教材体系: 一些教材开始构建相对完整的“读、写、听、说”四项技能的培养体系,尽管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足,但体现了对语言教学科学性的追求。 语法讲解的精细化: 语法部分的讲解更加系统和细致,开始引入一些初步的语言学理论,并尝试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语法知识。 课文内容的丰富性: 课文内容的选择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实用性内容,也开始引入一些介绍西方历史、文化、地理以及科学知识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民族知识分子的贡献: 王宠惠、胡适等早期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在英语教学和教材编纂方面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他们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语言教学方法带入中国,并积极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和推广中。 五、 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中的挑战与局限 尽管晚清时期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局限: 翻译的质量与语感问题: 即使是优秀的译本,也难以完全摆脱翻译腔,影响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教学法的滞后: 教材的编写往往是孤立的,与当时落后的教学方法(如以翻译和记忆为主)结合不紧密,未能最大化发挥教材的作用。 内容与国情的脱节: 部分教材的内容过于西化,与中国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脱节,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语法讲解的机械化: 尽管语法讲解日益细致,但很多时候仍偏向于机械记忆和规则套用,缺乏对语言实际运用的强调。 词汇与表达的陈旧: 部分教材选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已经与当时西方语言的实际使用脱节。 教材的良莠不齐: 尽管有官方审定,但市场上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仍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 教学资源的匮乏: 除了教科书本身,辅助的练习册、听力材料、教师用书等仍然十分匮乏。 结论 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它伴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精细化的过程。从最初的零星翻译,到洋务运动中为培养实用人才而编纂,再到甲午战争后的反思与改革,直至预备立宪时期的规模化出版与初步标准化,这一过程不仅是语言教学工具的演变,更是中国社会在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过程中的认知深化和能力提升的缩影。 本书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晚清英语教科书的深入梳理和分析,揭示其在编纂理念、内容构成、出版发行以及在当时的教育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考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英语教科书,我们可以窥见晚清社会对西学的态度变迁,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引进、消化、再创造西方知识过程中的努力与困境。 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国英语教育奠定了基础,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脉络,更能为当下中国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和启示。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一历史片段的细致描摹,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晚清英语教育发展图景,并引发对语言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引用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作者似乎走访了多个重要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挖掘出了许多不易察觉的早期印刷品和手稿资料。我尤其留意到其中几次对地方性教会学校内部教材的引用,这些往往是主流研究容易忽略的“盲点”。这些一手资料的引入,极大地充实了研究的血肉,使得结论不再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而是能深入到教学实践的细微之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时,保持了高度的审慎和批判性,对于那些来源存疑的记录,也坦诚地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风范。这种脚踏实地、不轻信、重考证的研究态度,让整本书的论据显得掷地有声,极大地增强了其学术公信力,让人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感钦佩。

评分

这本书在概念辨析上的功力也十分了得,尤其是在界定“早期”和“发展”这两个核心概念时,作者展现了极强的思想穿透力。它没有简单地将“晚清”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时期,而是细致地划分出了几个关键的转型节点,并针对每个节点,探讨了英语教学内容和目标如何随之发生质变。例如,作者区分了“传教目的的语言学习”与“救国维新的工具性学习”之间微妙的张力,并分析了教材如何试图调和甚至掩盖这种内在的矛盾。这种对术语的精准拿捏和对历史语境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分析框架异常稳固,避免了当代视角对历史现象的简单套用或价值判断。每一次概念的引入都服务于深化论点,而不是为了炫耀学问,读罢让人对这段看似简单的教育变革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构建得极为精妙,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梳理,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的历史背景、教育思潮与具体的教科书案例穿插对比,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这种组织方式的好处在于,它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和可读性。比如,当讨论到某一阶段的英语词汇选择倾向时,作者立刻会跳出现有的语境,去考察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程度,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使得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背景支撑,绝非空中楼阁式的臆测。读到某一处关于教材排版的论述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想象到当时的编辑们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上权衡实用性与新潮的西方理念。这种叙事上的灵活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引人入胜,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复杂的历史迷宫中探索前行,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豁然开朗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吸引力,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立刻就能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历史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插图和图表,也能看得非常清楚。装帧的整体风格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的尊重,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感觉不是在翻阅一本普通的教材研究报告,而是在触摸一段鲜活的历史切片。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扉页上的那段引言,寥寥数语却把整个研究的基调和深度勾勒了出来,让人对接下来要探索的篇章充满了期待。初读时,光是欣赏这些外在的元素,就已经能感受到编纂者和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血,这对于一本专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内容。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兼具人情味和历史厚度的观察视角。它不仅仅是在研究“书本”本身,更是在考察“人”——那些编写教材的士大夫、传教士,以及那些捧读这些书本、学习新语言以求变革的学子们。作者在描绘那些充满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翻译案例时,笔触是克制而富有同理心的,他没有将那一代人的努力简单地描绘成对西学的盲目追捧,而是展现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抉择的复杂心路。这种关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研究方式,使得学术成果具有了更强的情感共鸣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教科书史,更是触摸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巨大文化冲击时,那种复杂、挣扎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灵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